第21讲 生态的表达、生态与性状的关系
目录 01 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转录和翻译过程 【题型二】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 【题型三】中心法则的过程 【题型四】表观遗传 02 重难创新练 03 真题实战练
题型一 转录和翻译过程
1.劳氏肉瘤病毒(RSV)是一种癌病毒,其内部含有RNA和蛋白质。RSV会导致鸡肉瘤,对养鸡场危害非常大。如图为RSV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逆转录产生的DNA整合到宿主细包的DNA上属于生态重组
B.逆转录形成的DNA利用宿主细包提供的酶和原料进行转录
C.过程①②③④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存在T-A、A-U的配对
D.研究RSV的遗传信息流动能为鸡肉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答案】B
【分析】生态的表达:①转录:以DNA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②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的参与和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肽链。
【详解】A、逆转录产生的DNA整合到宿主细包的DNA上属于生态的重新组合,属于广义的生态重组,A正确;
B、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包中并利用宿主细包提供的酶和原料进行转录和翻译,B正确;
C、①是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得到-DNA(碱基配对方式为A-T、U-A、C-G、G-C)和自我复制得到+RNA(A-U、U-A、C-G、G-C)的过程,②过程为DNA合成DNA的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③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④为翻译(A-U、U-A、C-G、G-C),C错误;
D、RSV中的遗传信息可从RNA传递到DNA,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进而阻止病毒遗传信息的流动,D错误。
故选B。
2.通过研究已经证明,生物体的性状是由生态控制的,人的白化病症状是由编码酪氨酸酶的生态异常引起的,如图为该生态对白化病性状控制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过程合成的RNA通过胞吐进入细包质基质中
B.生态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白化病性状
C.酪氨酸酶通过③使酪氨酸形成黑色素的过程中存在mRNA与RNA的结合
D.若相关生态发生突变,阻止了酪氨酸酶的合成,则黑色素的合成增多
【答案】B
【分析】1、生态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生态控制性状的途径):
(1)生态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包贫血。
(2)生态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的形成机制、人的白化症状。
2、分析图示: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③表示催化。
【详解】A、①是转录过程,该过程合成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包质基质中,A正确;
B、题图中生态通过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进而控制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使人表现出白化症状,即生态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C、酪氨酸酶通过③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只是物质的转化,并未涉及翻译过程,C错误;
D、酪氨酸酶可以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若生态发生突变,阻止了酪氨酸酶的合成,则黑色素的合成将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3.镰状细包贫血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受一对等位生态控制。如图为镰状细包贫血的发病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镰状细包贫血生态只存在于造血干细包中
B.参与过程①和过程②的RNA种类相同
C.含有正常生态的人也可能存在上述过程
D.镰状细包贫血由生态决定与环境无关
【答案】B
【分析】镰状细包贫血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受一对等位生态控制,正常生态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含有正常生态的人,若为杂合子,则在正常(不缺氧)情况下只有少量红细包呈镰刀状,而镰刀状的红细包失去输氧的功能。图中的过程①、②分别表示转录、翻译。
【详解】A、镰状细包贫血生态在人体的体细包中均存在,只是在红细包中表达,A正确;
B、过程①是转录,转录的产物是RNA(包括mRNA、rRNA、tRNA),过程②是翻译,翻译时以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在核糖体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中有rRNA,即参与翻译的RNA有mRNA、rRNA、tRNA,B错误;
C、镰状细包贫血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受一对等位生态控制。含有正常生态的人可能为杂合子,该杂合子同时也含有镰状细包贫血生态,因此含有正常生态的人也可能存在上述过程,C正确;
D、镰状细包贫血是由生态决定的,同时也受环境影响,D错误。
故选B。
题型二 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
4.某种 tRNA 能够携带谷氨酰胺,其上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 -CUG-3 ,能与mRNA 上对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编码蛋白质的生态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上与该反密码子对应的碱基序列为( )
A.5 -GAC-3 B.5 -CAG-3
C.5 -CIG-3 D.5 -GTC-3
【答案】B
【分析】1、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共有64个,而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有3个终止密码子不决定任何一个氨基酸。
2、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某种 tRNA 能够携带谷氨酰胺,其上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 -CUG-3 ,能与mRNA 上对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则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为5 -CAG-3 ,则相应的模板链上的一段序列为3'—GTC—5',与该反密码子序列相对应的编码链的碱基序列为5 -CAG-3 ,B正确。
故选B。
5.如图所示为细包中三种主要的RNA示意图,下列有关三种RNA 的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常的真核细包中,三种RNA都是由DNA转录形成
B.三种RNA中,有两种是单链结构,一种为双链结构
C.mRNA和t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而rRNA不参与
D.tRNA可以通过反密码子识别mRNA和rRNA上的密码子
【答案】A
【分析】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它们均为转录的产物,其中mRNA是翻译的模板,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
【详解】A、转录是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可见,在正常的真核细包中,三种RNA都是由DNA转录形成,A正确;
B、mRNA、rRNA和tRNA都是单链结构,但tRNA链上部分互补的碱基间通过氢键相连,使其折叠,因此tRNA存在局部双链区域,B错误;
C、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mRNA是翻译的模板,tRNA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三种RNA都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C错误;
D、密码子位于mRNA上。tRNA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反密码子。可见,tRNA可以通过反密码子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D错误。
故选A。
6.细包中的核糖体由大、小2个亚基组成。在真核细包的核仁中,由核rDNA转录形成的rRNA与相关蛋白组装成核糖体亚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核细包无核仁,不能合成rRNA
B.真核细包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
C.r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D.细包在有丝分裂各时期都进行核rDNA的转录
【答案】B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原核细包无核仁,有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原核细包能合成rRNA,A正确;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真核细包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
C、密码子位于mRNA上,C错误;
D、细包在分裂间期进行转录,在有丝分裂某些时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核DNA无法解旋,无法转录,D错误。
故选B。
题型三 中心法则的过程
7.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如图为中心法则的图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957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②③
B.图中③④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图中①⑤过程的酶是DNA聚合酶,②过程是RNA聚合酶
D.在人体胚胎干细包和心肌细包中均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
【答案】B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表示中心法则的内容,图中过程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⑤表示逆转录。
【详解】A、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②③,④⑤两个过程是后来对中心法则的补充,A正确;
B、③翻译过程中发生的是tRNA和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④RNA自我复制过程中是RNA和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两个过程的配对方式完全相同,B正确;
C、图中⑤过程的酶是逆转录酶,C错误;
D、心肌细包属于高度分化的细包,不会进行①DNA复制过程,D错误。
故选B。
8.中心法则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所遵循的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信息可通过DNA的复制由DNA流向DNA
B.遗传信息可通过翻译过程由RNA流向蛋白质
C.遗传信息由DNA流向RNA的过程可发生在细包核外
D.在生物界中不存在遗传信息由RNA流向RNA的过程
【答案】A
【分析】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规律。DNA复制是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DNA;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翻译是遗传信息从RNA传递到蛋白质。
【详解】A 、遗传信息通过 DNA 的复制由DNA流向DNA,这是保持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重要过程,A正确;
B、翻译过程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实现了遗传信息由RNA流向蛋白质,B正确;
C、遗传信息由DNA流向RNA的转录过程,在真核生物中不仅可以发生在细包核内,在原核生物中没有细包核,转录可以发生在细包质中,所以转录可发生在细包核外,C正确;
D、在某些RNA病毒中,存在遗传信息由RNA流向RNA的过程,如RNA病毒的自我复制,D错误。
故选A。
9.RNA的生物合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录,即以DNA为模板的RNA合成;另一种是以RNA为模板的RNA合成,即RNA的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DNA合成的RNA只能是mRNA
B.因为RNA一般是单链,所以RNA不会有氢键,但是双链DNA有氢键
C.RNA的复制,是某些RNA病毒特有的合成RNA的方式,但此过程在宿主细包中进行
D.这两种RNA的生物合成有完全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答案】B
【分析】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通过DNA合成的RNA可以是mRNA、rRNA、tRNA,A正确;
B、tRNA有氢键,B错误;
C、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有逆转录病毒和RNA复制病毒,RNA的复制是除逆转录病毒以外的RNA病毒在宿主细包中以病毒的单链RNA为模板合成RNA的方式,C正确;
D、这两种RNA的生物合成也有不同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转录是A-U、G-C、C-G、T-A、RNA复制是A-U、G-C、C-G、U-A,D错误。
故选B。
题型四 表观遗传
10.有氧运动能改变骨骼肌细包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引发骨骼肌的结构和代谢变化,改善肥胖、延缓衰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甲基化能改变骨骼肌细包中生态的碱基序列
B.DNA甲基化程度可能影响相关生态的转录
C.生态的某区域发生甲基化可能影响该生态与核糖体的结合
D.骨骼肌细包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B
【分析】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
【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不能改变骨骼肌细包中生态的碱基序列,A正确;
B、DNA甲基化会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影响生态的转录,故甲基化程度可能影响代谢相关酶生态的转录,B正确;
C、核糖体是与mRNA结合,生态不与核糖体的结合,C错误;
D、骨骼肌是体细包,高度分化的细包,不分裂,其中的DNA甲基化不可以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表观遗传可以对生态表达进行调控,常见修饰方式有DNA甲基化
B.异卵双胞胎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表观遗传
C.发生甲基化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D.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答案】B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生态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生态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解】A、表观遗传可以对生态表达进行调控,常见修饰方式有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等,A正确;
B、异卵双胞胎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B错误;
C、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生态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生态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故发生甲基化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C正确;
D、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D错误。
故选B。
12.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生态的表达直接相关。现有柳穿鱼甲和乙,二者Lcyc生态碱基序列相同。柳穿鱼甲Lcyc生态未甲基化,能正常表达;柳穿鱼乙Lcyc生态高度甲基化,不能表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化导致Lcyc生态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甲基化导致Lcyc生态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
C.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修饰会影响生态的表达
D.甲基化修饰导致的性状改变不可遗传
【答案】B
【分析】甲基化的Leyc生态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生态的表达。
【详解】A、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生态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Lcyc生态被高度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其生态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A正确;
B、甲基化导致Lcyc生态不能完成转录,不能编码相应蛋白质,B错误;
C、生态的甲基化、乙酰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所以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修饰会抑制生态的转录,从而影响生态的表达,C正确;
D、甲基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所以甲基化修饰导致的性状改变可以遗传,D错误。
故选B。
一、单选题
1.M生态表达的蛋白质是一种信号蛋白,能够分泌到细包外。当胞外环境呈酸性时,该蛋白质能够与分生区细包细包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分生区细包分裂。当植株被病原体侵染时,胞外环境变为碱性,该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改变而不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该信号蛋白时至少需要三种RNA 参与
B.细包中的内质网可能参与了该信号蛋白的合成
C.该信号蛋白分泌到细包外时,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病原体侵染时,分生区细包的细包周期变短
【答案】A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包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 构成,此外,蛋白质的合成由tRNA和mRNA参与其中,因此 ,合成该信号蛋白时至少需要三种RNA 参与,A正确;
B、分泌蛋白起始于游离核糖体,合成的初始序列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结合,穿过内质网膜,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加工,B正确;
C、该信号蛋白分泌到细包外时,需要通过胞吐到细包外面,因此需要细包膜上蛋白质的参与,C正确;
D、当植株受病原体侵染时,胞外环境 变为碱性,该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不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分生区细包不分裂,D错误。
故选A。
2.生态通过表达进而控制性状,生态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包中生态、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囊性纤维病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图中的①→②→④来解释
B.细包中的生态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需要通过信使RNA来传递信息
C.生态控制性状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体现的
D.蛋白质都是在生态控制下合成的,所有生态的表达过程都包含图中的①和②
【答案】B
【分析】生态控制生物的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包贫血症。
【详解】A、囊性纤维病的形成原因是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异常,可以用图中的①→②→③来解释,A正确;
B、细包中的生态在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先转录出mRNA 并由mRNA 将信息传递给多肽链,B正确;
C、生态控制性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图中的③),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图中的④),因此生态控制性状不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体现的,C错误;
D、细包内蛋白质是在生态控制下合成的,但并非所有的生态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有的生态表达产物为功能性RNA(如tRNA对应的生态只负责转录出tRNA,该生态不编码蛋白质),则其表达过程为图中的①(转录),不包含图中的②(翻译),D错误。
故选B。
3.在真核生物中,几乎所有生态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被不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内含子)分隔开,成为一种断裂。在转录过程中以DNA模板链转录出的最初转录产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其上由内含子转录而来的片段被剪切,再重新将其余片段拼接起来,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录产物是在细包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B.真核生物的外显子和成熟的RNA产物的基本组成单位不相同
C.以成熟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得到的DNA中存在内含子
D.若最初转录产物在剪切过程中某一核苷酸的碱基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B
【分析】真核生态包括非编码区(启动子、终止子)和编码区,且编码区不连续,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
【详解】A、真核生物的细包核中,在RNA 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作转录,A正确;
B、真核生物的外显子属于生态(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与m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不同,B正确;
C、结合题干“最初转录产物上由内含子转录而来的片段被剪切,再重新将其余片段拼接起来,形成成熟的RNA分子”可知以成熟的m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得到的DNA 中不存在内含子,C错误;
D、若最初转录产物在剪切过程中其上由外显子转录而来的片段中某一核苷酸的碱基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4.当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只有乳糖一种底物时,大肠杆菌在乳糖的诱导下可使其体内控制乳糖水解酶的生态(其编码链上的3个碱基是5′-AGT-3')表达,产生大量催化分解乳糖的酶,进而为大肠杆菌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体内转录完成后再进行翻译,两者发生的场所不同
B.合成分解乳糖的酶时,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为5'→3'
C.翻译时当核糖体到达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肽链合成停止
D.控制乳糖水解酶的生态对应的密码子的3个碱基是5'-AGU-3'
【答案】A
【分析】生态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包中无由核膜包被的细包核,生态表达时边转录边翻译,两者发生的场所相同,A 错误;
B、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 上的移动方向为 5'→3',B正确;
C、翻译时当核糖体到达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蛋白质合成停止,C正确;
D、控制乳糖水解酶的生态编码链上3个碱基是 所以转录的mRNA 上的密码子是5'-AGU-3', D错误。
故选A。
5.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感染(HIV)可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疾病晚期易于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如图所示为HIV的增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录过程的产物均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B.过程①②③需要的模板和原料均来自HIV
C.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D.利用逆转录抑制药物能抑制HIV的增殖
【答案】A
【分析】HIV是一种RNA病毒,HIV携带RNA在宿主细包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只能逆转录形成DNA,再转录成RNA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所以与人体正常细包中发生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相比,被HIV感染的宿主细包内特有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是逆转录(RNA→DNA)。
【详解】A、转录过程的产物有 rRNA、mRNA、tRNA,其中只有mRNA能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A正确;
B、HIV 必须依赖宿主活细包才能进行增殖过程,而且HIV能为增殖过程提供模板,其增殖过程所需要的的原料和能量等都需要宿主细包提供,B错误;
C、DNA 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由图可知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包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则 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C错误;
D、HIV 是逆转录病毒,利用逆转录抑制药物能抑制过程①,可以抑制 HIV的增殖,D错误。
故选A。
6.下图为人体内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I、Ⅱ、Ⅲ是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三种重要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Ⅱ在结构Ⅲ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B.结构Ⅰ、Ⅲ都是以DNA上的生态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的
C.结构I所携带的氨基酸就是遗传密码GAA所对应的氨基酸
D.一个结构Ⅲ上往往可以结合多个结构 II,多个结构I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答案】B
【分析】mRNA合成以后,通过核孔进入细包质中。游离在细 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 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
【详解】A、图中结构为Ⅱ核糖体,结构Ⅲ为mRNA,结构I为tRNA,由于tRNA从题图右侧进入,故图中结构Ⅱ在结构Ⅲ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A正确;
B、RNA 是在细包核中,通过 RNA 聚合酶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 叫作转录;结构Ⅰ(tRNA)、Ⅲ(mRNA)都是以DNA上的生态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的,B正确;
C、结构I所携带的氨基酸就是结构Ⅰ上的遗传密码CUU所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
D、一个结构Ⅲ上往往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结构Ⅱ),结构I参与转运氨基酸,分别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且合成的肽链相同,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7.原核细包中同一个mRNA分子在不同的位点结合多个核糖体的示意图如下,已知有些核糖体可以从mRNA的内部开始翻译,图中的三个核糖体上合成的产物分别为①②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核细包的翻译场所和转录场所由不同的膜系统分隔开
B.与原核生物相比,真核生物核生态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分开
C.图中三个核糖体在mRNA上的结合位点不同将导致产物①②③不一定相同
D.图中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个蛋白质分子的过程提高了翻译效率
【答案】ABD
【分析】转录是在细包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包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原核细包的翻译场所在细包质基质,转录场所在拟核区,但二者并无膜分隔,A正确;
B、组成原核生物的原核细包没有核膜,导致拟核生态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分开,而真核生物核生态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B错误;
C、图中的三个核糖体虽结合同一个mRNA,但由于是从不同位点开始翻译,而有些核糖体可以从mRNA的内部开始翻译,故翻译的产物①②③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相同,C正确;
D、与图中mRNA结合的多个核糖体各自合成一种蛋白质,而不是共同合成同一个蛋白质,D错误。
故选ABD。
8.人体中受核生态调控的促红细包生成素(EPO)能够促进红细包的成熟。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EPO生态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使EPO生态表达加强,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发生在细包核,过程②发生在细包质
B.过程①和过程②都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低氧应答元件的序列中含有起始密码子
D.过程①中解旋酶将HIF生态的两条链解开
【答案】AB
【分析】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①表示转录过程,发生在细包核,②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细包质,A正确;
B、转录和翻译过程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C错误;
D、过程①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D错误。
故选AB。
9.科研人员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剂处理果蝇,获得的果蝇M 突变体不能进行正常有丝分裂,M突变体与正常有丝分裂果蝇的某个生态的部分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其中②为模板链,起始密码子为 AU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GTCCTGGAAGACT…① …ATGTCCTGTAAGACT…①
…TACAGGACCTTCTGA…② …TACAGGACATTCTGA…②
M 突变体 正常有丝分裂
A.突变生态中有 RNA 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
B.模板链②转录的产物只能与一个核糖体结合
C.M突变体生态突变位点对应的密码子是 UGG
D.与正常生态相比,突变生态中C—G比例减少
【答案】AC
【分析】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生态的上游紧挨转录的起始位点,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生态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需要的蛋白质。
【详解】AB、由题意可知,②为模板链,说明突变生态能够表达,那么突变生态中就存在启动子,即突变生态中有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形成的mRNA能与多个核糖体相结合,这样能提高翻译的速率,A正确,B错误;
C、M突变体转录的mRNA为…AUGUCCUGGAAGACU…,其中AUG为起始密码子,突变位点对应的密码子是UGG,C正确;
D、②为模板链,对比正常有丝分裂和M突变体的②号链可知碱基A突变为C,突变生态中C—G比例增加,D错误。
故选AC。
10.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MD)是细包中编码某种蛋白质的生态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导致木应编码色氮酸的密码子(UGG)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使肽链的合成提前终止所致。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特殊的tRNA(sup-tRNA),其上的反密码子为AUC,sup-tRNA能够携带色氨酸与终止密码子(UAG)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从而能够对DMD进行治疗。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模板链上色氨酸对应的位点由TGG突变为TAG
B.该生态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后,其编码的蛋白质的肽链变长
C.sup-tRNA上的反密码子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D.当生态中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缺失时,也能够采用sup-tRNA进行治疗
【答案】ABD
【分析】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翻译:游离在细包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色氮酸的密码子(UGG)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该生态模板链上色氨酸对应的位点由ACC突变为ATC,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编码色氮酸的密码子(UGG)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使肽链的合成提前终止,其编码的蛋白质的肽链变短,B错误;
C、由题意可知,含有反密码子AUC的特殊tRNA(sup-tRNA)是科研人员成功合成的,意味着该sup-tRNA上的反密码子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C正确;
D、当生态中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缺失时,不一定会出现终止密码子UAG,也就不一定能够采用sup-tRNA进行治疗,D错误。
故选ABD。
11.果蝇的棒眼生态(B)和野生正常眼生态(b)只位于X染色体上,B和b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只有第8位的氨基酸不同。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hBXb(如下图所示)。h为隐性致死生态且与棒眼生态B始终连锁在一起,B纯合((XhBXhB 、XhBY)时能使胚胎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生态和b生态的碱基对数目可能相同
B.h生态进行生态表达的场所是细包核
C.次级精母细包中移向两极的X染色体分别携带B、b生态,可能是生态重组导致的
D.该品系的棒眼雌果蝇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杂交,F 不会出现棒眼雄果蝇
【答案】BC
【分析】分析图形:图示为一对X染色体,有一对等位生态B、b,h与B连锁;精原细包中的性染色体为XY,题干中提出B或b生态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等位生态。
【详解】A、B和b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只有第8位的氨基酸不同,是碱基对替换导致的,故碱基对数目相同,A正确;
B、h生态在染色体上,是核生态,其转录场所只能是细包核,翻译的产生都是核糖体,B错误;
C、B、b生态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生态,不可能是生态重组中的交叉互换,C错误;
D、棒眼雌果蝇的生态型为XhBXb,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生态型为XbY,F1中XhBY致死,不会出现棒眼雄果蝇,D错误。
故选BC。
12.核生态转录出的前体mRNA需要剪掉部分片段,再在mRNA的3'最末端连接上一段poly(A)尾序列(由多个腺苷酸组成,维持mRNA的稳定),最终成为成熟的mR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翻译过程有mRNA与氨基酸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B.翻译过程涉及3种RNA,有的RNA中存在氢键
C.前体mRNA形成成熟mRNA的过程中有DNA聚合酶参与
D.终止密码子位于成熟mRNA的poly(A)尾中
【答案】ACD
【分析】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中存在mRNA与tRNA的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
B、翻译过程涉及3种RNA(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有的RNA(tRNA)中有双链区域,存在氢键,B正确;
C、DNA聚合酶催化DNA复制过程,前体mRNA需要剪掉部分片段,再在mRNA的3'最末端连接上一段poly(A)尾序列(由多个腺苷酸组成,维持mRNA的稳定),最终成为成熟的mRNA,该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参与,C错误;
D、成熟mRNA 的终止密码子是由生态转录而来的,poly(A)尾是在 mRNA的3'端连接的一段富含腺嘌呤的核苷酸序列,不包含终止密码子,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13.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俗称“饥饿疗法”,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是:通过微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栓塞和化疗药物,从而使肿瘤发生缺血坏死,同时化疗药能够进到肿瘤的区域,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如图为饥饿疗法的部分作用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称为 ,该过程所需的酶是 ,以四种 作为原料。
(2)过程②以 为原料,若该过程某tRNA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GAA-3',则其识别的密码子序列为 。
(3)过程②上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 (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最终形成的多肽链a、b、c、d上的氨基酸的种类和序列 (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 。
(4)研究发现,当细包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会脱去氨基酸变成空载tRNA参与生态表达的调控。根据上图展示的调控过程,从两个方面说明空载tRNA是如何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癌细包的增殖: 。
【答案】(1) 转录 RNA聚合酶 核糖核苷酸
(2) 氨基酸 5'-UUC-3'
(3) 从右向左 相同 翻译的模板相同
(4)缺少氨基酸会使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RNA)转化为空载tRNA,空载tRNA通过抑制DNA的转录和激活蛋白激酶抑制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的含量,影响细包的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④表示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生态表达的相关过程。
【详解】(1)过程①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该过程称为转录,转录所需的酶时RNA聚合酶,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2)过程②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根据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原则,若该过程某tRNA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GAA-3',则其识别的密码子序列为5'-UUC-3'。
(3)依据图可知,最早合成的多肽是a,其次是b、c、d,所以核糖体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因为一个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链相同,因此多肽链a、b、c、d上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相同。
(4)由图可知,缺少氨基酸会使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转化为空载tRNA,空载tRNA通过抑制DNA的转录减少蛋白质的合成,空载tRNA还可以激活蛋白激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蛋白质的含量,从而影响癌细包的增殖。
14.图甲表示镰刀型细包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庭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Hba代表致病生态,HbA代表正常的等位生态),请据图回答问题(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α链碱基组成为 ,β链碱基组成为 。
(2)镰刀型细包贫血症的致病生态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
(3)Ⅱ8的生态型是 ,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
(4)若图中正常生态片段中CTT突变为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可能发生改变?为什么? 。
【答案】(1) CAT GUA
(2) 常 隐
(3) HbAHbA或HbAHba 1/8或12.5%
(4)不可能,改变后的密码子对应的还是谷氨酸
【分析】据图分析,由于生态发生突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所翻译的氨基酸改变,导致产生异常的血红蛋白。由图系谱图可以看出,“无中生有为隐性”,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判断各个体的生态型,运用生态的分离定律进行计算。
【详解】(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β链为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
(2)由图中,表现正常的Ⅰ3和Ⅰ4生了个患病的Ⅱ9,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确定镰刀型细包贫血症的致病生态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
(3)由于Ⅱ9患病,所以Ⅰ3和Ⅰ4为HbAHba,因此Ⅱ8生态型是HbAHbA或HbAHba;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生态型均为HbAHba,因此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1/2=1/8。
(4)当生态中的CTT突变成CTC,转录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由GAA变成GAG,但由此两个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仍为谷氨酸,所以生物的性状不变。
15.MMP-9是一种明胶酶,能促进肿瘤细包的浸润、转移。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合成与MMP-9生态互补的双链RNA,利用脂质体转入低分化胃腺癌细包中,干扰细包中MMP-9生态的表达,从而达到一定的疗效,部分图示如下。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是 ,需要的酶是 ,需要的原料是 。
(2)根据图示推测沉默复合体中的蛋白质具有的作用可能是 。
(3)过程③表示 ,从而干扰了生态表达的 过程,最终使得细包中MMP-9 的含量减少。
(4)上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时,可以先分析乙肝病毒生态中的 ,据此通过人工合成 ,注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细包,可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
【答案】(1) 转录 RNA聚合酶 核糖核苷酸
(2)使双链RNA解旋
(3) 单链RNA与mRNA互补配对 翻译
(4) 碱基序列 双链RNA
【分析】生态的表达:①转录:以DNA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②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的参与和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肽链。
【详解】(1)①为转录,以DNA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故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2)人工双链RNA与沉默复合体结合后,RNA变成单链,可推测沉默复合体中的蛋白质具有的作用可能是使双链RNA解旋。
(3)过程③表示单链RNA与相应mRNA互补配对,从而干扰了生态表达的翻译过程,最终使得细包中MMP-9的含量减少。
(4)上述技术是通过单链RNA与相应mRNA互补配对,从而干扰生态表达的翻译过程,如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时,可以先分析乙肝病毒生态中的碱基序列,据此通过人工合成双链RNA,注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细包,可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
16.重叠生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共有一段DNA 序列,或是指一段 DNA 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的组成部分。重叠生态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得到不同的蛋白质,在细菌、病毒等生物中广泛存在。某种噬菌体的单链环状 DNA 分子部分序列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DNA复制时要以该链为模板,利用 为原料,在 DNA 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半保留复制,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和酶都由 提供。
(2)生态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生态可编码 个氨基酸,第59号氨基酸的密码子为 。
(3)若在E生态中编码第2个和第3 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之间插入一个脱氧核苷酸,则 (填“会”或“不会”)引起D生态发生生态突变,原因是 。
(4)生态重叠增大了遗传信息储存的容量,D生态和E生态的重叠部分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对应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一般不相同,理由是 。
【答案】(1) (4种)脱氧核苷酸 宿主细包(或细菌)
(2) 152 GUU
(3) 会 E生态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序列是D生态和E生态的重叠序列,在其中插入一个脱氧核苷酸会引起D生态和E生态的序列发生改变
(4)D生态和E生态起始密码子中间的间隔碱基数不是3的整数倍,导致其重叠部分的碱基组合为密码子的方式不同,指导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序列不同
【分析】1、生态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重叠生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共有一段DNA序列的不同可读框,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生态重叠可以通过较短的 DNA序列控制合成多种蛋白质,有效利用了DNA 的遗传信息量,提高了碱基的利用率,可以节约碱基。
3、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从起始密码子开始阅读,不同的生态对应的密码子阅读顺序并不相同。
【详解】(1)DNA复制时要以该链为模板,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根据题意,该DNA属于噬菌体的单链环状DNA分子,因此其要寄生在细菌等宿主细包内,以利用宿主细包合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和酶都由宿主细包(或细菌)提供。
(2)根据图示,D生态的起始和终止之间,共可以编码152个氨基酸,甲硫氨酸是起始密码子,密码子为AUG,对应的单链环状DNA上的碱基缺失ATG,可知,生态D表达之前,先经历了以该单链环状DNA为模板,合成子链的过程,然后以子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故第59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GUU。
(3)由于E生态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序列是D生态和E生态的重叠序列,在其中插入一个脱氧核苷酸会引起D生态和E生态的序列发生改变,会引起D生态发生生态突变。
(4)由于D生态和E生态起始密码子中间的间隔碱基数不是3的整数倍,导致其重叠部分的碱基组合为密码子的方式不同,指导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序列不同,因此D生态和E生态的重叠部分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对应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一般不相同。
一、单选题
1.(2024·贵州·高考真题)大鼠脑垂体瘤细包可分化成细包Ⅰ和细包Ⅱ两种类型,仅细包Ⅰ能合成催乳素。细包Ⅰ和细包Ⅱ中催乳素合成生态的碱基序列相同,但细包Ⅱ中该生态多个碱基被甲基化。细包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基化可以抑制催乳素合成生态的转录
B.氮胞苷可去除催乳素合成生态的甲基化
C.处理后细包Ⅱ的子代细包能合成催乳素
D.该生态甲基化不能用于细包类型的区分
【答案】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生态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生态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生态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生态的表达。
【详解】A、由题意可知,细包Ⅰ和细包Ⅱ中催乳素合成生态的碱基序列相同,但细包Ⅱ中该生态多个碱基被甲基化,导致仅细包Ⅰ能合成催乳素,说明甲基化可以抑制催乳素合成生态的转录,A正确;
B、细包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说明氮胞苷可去除催乳素合成生态的甲基化,B正确;
C、甲基化可以遗传,同理,细包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这一特性也可遗传,所以处理后细包Ⅱ的子代细包能合成催乳素,C正确;
D、题中细包Ⅰ和细包Ⅱ两种类型就是按生态是否甲基化划分的,D错误。
故选A。
2.(2024·甘肃·高考真题)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生态和抑癌生态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包不可控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生态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生态突变可导致癌变
B.在肾母细包瘤患者中,发现抑癌生态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生态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
C.在神经母细包瘤患者中,发现原癌生态N-myc发生异常扩增,生态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
D.在慢性髓细包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生态abl过度表达,表明生态重组可导致癌变
【答案】A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生态的数目和排列顺序进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详解】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生态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可能是由于碱基的替换造成的属于生态突变,表明生态突变可导致癌变,A正确;
B、抑癌生态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生态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B正确;
C、原癌生态N-myc发生异常扩增,生态数目增加,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重复,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C正确;
D、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生态abl过度表达,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D错误。
故选A。
3.(2024·浙江·高考真题)某种蜜蜂的蜂王和工蜂具有相同的生态组。雌性工蜂幼虫主要食物是花蜜和花粉,若喂食蜂王浆,也能发育成为蜂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降低 DNA 甲基化酶的表达后, 即使一直喂食花蜜花粉,雌性工蜂幼虫也会发育成蜂王。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花蜜花粉可降低幼虫发育过程中DNA的甲基化
B.蜂王DNA的甲基化程度高于工蜂
C.蜂王浆可以提高蜜蜂DNA的甲基化程度
D.DNA的低甲基化是蜂王发育的重要条件
【答案】A
【分析】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生态表达。
【详解】A、降低 DNA 甲基化酶的表达后, 即使一直喂食花蜜花粉,雌性工蜂幼虫也会发育成蜂王,说明甲基化不利于其发育成蜂王,而工蜂幼虫主要食物是花蜜和花粉,不会发育成蜂王,因此花蜜花粉可增强幼虫发育过程中DNA的甲基化,A正确;
B、甲基化不利于其发育成蜂王,故蜂王DNA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B错误;
C、蜂王浆可以降低蜜蜂DNA的甲基化程度,使其发育成蜂王,C错误;
D、甲基化不利于发育成蜂王,因此DNA的低甲基化是蜂王发育的重要条件,D错误。
故选A。
4.(2023·浙江·高考真题)“替诺福韦”能与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结合并抑制其功能。下列过程可直接被“替诺福韦”阻断的是( )
A.复制 B.转录 C.翻译 D.逆转录
【答案】A
【分析】中心法则的证内容: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则的后续补充有: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详解】题中显示,“替诺福韦”可与逆转录酶结合并抑制其功能,而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因而“替诺福韦”可直接阻断逆转录过程,而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均不需要逆转录酶,即D错误,ABC错误。
故选A。
5.(2023·河北·高考真题)DNA中的胞嘧啶甲基化后可自发脱氨基变为胸腺嘧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启动子被甲基化后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其结合
B.某些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C.胞嘧啶的甲基化能够提高该位点的突变频率
D.生态模板链中的甲基化胞嘧啶脱氨基后,不影响该生态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
【答案】A
【分析】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DNA某些区域的碱基上,使碱基不能与DNA聚合酶结合,从而影响转录过程。
【详解】A、启动子被甲基化后,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其结合,从而影响转录过程,A正确;
B、 甲基化使生态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生态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B正确;
C、胞嘧啶的甲基化后可自发脱氨基变为胸腺嘧啶,能够提高该位点的突变频率,C正确;
D、生态模板链中的甲基化胞嘧啶脱氨基后变为胸腺嘧啶,对应的转录产物中鸟嘌呤会变为腺嘌呤,所以会影响该生态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D错误。
故选A。
6.(2023·河北·高考真题)关于生态、DNA、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生态均成对排布在同源染色体上
B.双螺旋DNA中互补配对的碱基所对应的核苷酸方向相反
C.染色体的组蛋白被修饰造成的结构变化不影响生态表达
D.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数与其等位生态数一定相同
【答案】B
【分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细包内决定相对性状的等位生态绝大部分成对地排布在同源染色体上。但在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细包内,位于性染色体上的等位生态并非完全成对排布,A正确;
B、双螺旋DNA是由两条单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构成,且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一对应。因此,组成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互补配对碱基所对应的单体核苷酸方向也必然相反,B正确;
C、在生物表观遗传中,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生态的表达,C错误;
D、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数不一定与等位生态数目相等,例如二倍体生物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人体控制ABO血型的生态有三个,D错误。
故选B。
7.(2022·天津·高考真题)染色体架起了生态和性状之间的桥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状都是由染色体上的生态控制的
B.相对性状分离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生态分离导致的
C.不同性状自由组合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生态自由组合导致的
D.可遗传的性状改变都是由染色体上的生态突变导致的
【答案】B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生态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生态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生态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细包质基质中的生态也可以影响性状,性状不都是由染色体上的生态控制的,A正确;
B、等位生态控制相对性状,等位生态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等位生态的分离会导致相对性状的分离,B 正确;
C、不同性状自由组合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生态进行自由组合导致的,C错误;
D、可遗传的性状改变可能是由染色体上的生态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生态重组或者染色体变异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8.(2022·重庆·高考真题)研究发现在野生型果蝇幼虫中降低lint生态表达,能影响另一生态inr的表达(如图),导致果蝇体型变小等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WT:野生型果蝇幼虫
lintRi:降低lint生态表达后的幼虫
A.lint生态的表达对inr生态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B.提高幼虫lint生态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C.降低幼虫inr生态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D.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分析】野生型果蝇幼虫inr的相对表达量较低,降低了lint生态表达后的果蝇幼虫,inr生态的相对表达量提高,说明lint生态能抑制int生态的表达;又当int表达量增加时,果蝇体型变小,可知lint生态表达量增加果蝇体型较大。
【详解】A、对比野生型果蝇幼虫的inr的表达量可知,降低lint生态表达后,幼虫体内的inr生态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说明lint生态的表达对inr生态的表达有抑制作用,A正确;
B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inr的表达量增加后“导致果蝇体型变小”,可推测提高幼虫lint生态表达,inr的表达量下降,进而可能使果蝇体型变大,B正确,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果蝇体型大小与lint生态和inr生态都有关,说明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9.(2023·重庆·高考真题)某小组以拟南芥原生质体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IAA)、组蛋白乙酰化及R生态对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野生型(WT)和R生态突变型(rr)的原生质体分别经下表不同条件培养相同时间后,检测培养材料中R生态表达量,并统计愈伤组织形成率,结果如图所示。据此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原生质体 培养条件
① WT 培养基
② WT 培养基+合适浓度的IAA
③ rr 培养基
④ rr 培养基+合适浓度的IAA
⑤ WT 培养基+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
A.组蛋白乙酰化有利于WT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
B.R生态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提高愈伤组织形成率
C.组蛋白乙酰化通过改变DNA碱基序列影响R生态表达量
D.若用IAA合成抑制剂处理WT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形成率将升高
【答案】A
【分析】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包,在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包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包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包。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包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包的脱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再分化形成的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详解】A、①和③进行对比可以看出R生态表达量高,愈伤组织形成率高,①和⑤对比,使用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之后,R生态的表达量下降,愈伤组织的形成率也会降低,因此推测组蛋白乙酰化有利于WT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A正确;
B、图中数据无法得出R生态是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提高愈伤组织形成率,B错误;
C、图中的数据没有关于DNA碱基序列的测定,因此无法推测组蛋白乙酰化通过改变DNA碱基序列影响R生态表达量,C错误;
D、①和②对比可以看出IAA能够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因此若用IAA合成抑制剂处理WT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形成率将降低,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0.(2024·北京·高考真题)玉米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籽粒的发育机制,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1)研究者获得矮秆玉米突变株,该突变株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与 相同,说明矮秆是隐性性状。突变株生态型记作rr。
(2)观察发现,突变株所结籽粒变小。籽粒中的胚和胚乳经受精发育而成,籽粒大小主要取决于胚乳体积。研究发现,R生态编码DNA去甲基化酶,亲本的该酶在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发育中发挥作用。突变株的R生态失活,导致所结籽粒胚乳中大量生态表达异常,籽粒变小。野生型及突变株分别自交,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预期实验结果为 。
(3)已知Q生态在玉米胚乳中特异表达,为进一步探究R生态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对Q生态的调控作用,进行如下杂交实验,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Q生态的表达情况,结果如表1。
表1
组别 杂交组合 Q生态表达情况
1 RRQQ(♀)×RRqq(♂) 表达
2 RRqq(♀)×RRQQ(♂) 不表达
3 rrQQ(♀)×RRqq(♂) 不表达
4 RRqq(♀)×rrQQ(♂) 不表达
综合已有研究和表1结果,阐述R生态对胚乳中Q生态表达的调控机制 。
(4)实验中还发现另外一个籽粒变小的突变株甲,经证实,突变生态不是R或Q。将甲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正常,F1配子的功能及受精卵活力均正常。利用F1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统计正常籽粒与小籽粒的数量,结果如表2。
表2
组别 杂交组合 正常籽粒:小籽粒
5 F1(♂)×甲(♀) 3:1
6 F1(♀)×甲(♂) 1:1
已知玉米子代中,某些来自父本或母本的生态,即使是显性也无功能。
①根据这些信息,如何解释生态与表2中小籽粒性状的对应关系?请提出你的假设 。
②若F1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支持上述假设。
【答案】(1)野生型
(2)野生型所结籽粒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低于突变株
(3)R生态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只能对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胚乳中来自本植株的Q生态发挥功能
(4) 籽粒变小受到两对等位生态的控制,任意一对等位生态中的显性生态正常发挥功能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籽粒,没有显性生态或显性生态均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的个体表现为小籽粒,其中有一对等位生态的显性生态来自母本的时候无法发挥功能 正常籽粒:小籽粒=7:1
【分析】判断显隐性的方式有:①表型相同的个体杂交,后代新出现的表型为隐性;②表型不同的纯合个体杂交,后代出现的表型为显性。
【详解】(1)若矮秆是隐性性状,矮秆玉米突变株与野生型杂交,子代表型与野生型相同。
(2)野生型R生态正常,能编码DNA去甲基化酶,催化DNA去甲基化,所以野生型及突变株分别自交,野生型植株所结籽粒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更低。
(3)由组别2、4可知,母本中的R生态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无法为父本提供的Q生态去甲基化,由组别3可知父本中R生态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不能对母本上所结籽粒的胚乳中的Q生态发挥功能。结合前面的研究成果:亲本的该酶在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发育中发挥作用,可得R生态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只能对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胚乳中来自本植株的Q生态发挥功能。
(4)①甲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子代为正常个体,说明小籽粒为隐性性状。F1与甲杂交属于测交,F1作父本时,结果出现正常籽粒:小籽粒=3:1,推测该性状受到两对等位生态的控制,且只有不含显性生态的个体表现为小籽粒。F1作母本时,与甲杂交,后代正常籽粒:小籽粒=1:1,结合题目中“已知玉米子代中,某些来自父本或母本的生态,即使是显性也无功能”推测,母本产生配子时有一对等位生态是不发挥功能的。因此提出的假设为:籽粒变小受到两对等位生态的控制,任意一对等位生态中的显性生态正常发挥功能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籽粒,没有显性生态或显性生态均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的个体表现为小籽粒,其中有一对等位生态的显性生态来自母本的时候无法发挥功能。②F1自交,F1产生的精子中含显性生态正常发挥功能的配子:不含显性生态的配子=3:1,F1产生的卵细包中含显性生态正常发挥功能的配子:不含显性生态的配子和含显性生态不发挥功能的配子=1:1,所以F1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籽粒:小籽粒=(1-1/4×1/2):(1/4×1/2)=7:1。
11.(2024·吉林·高考真题)作物在成熟期叶片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产量。某小麦野生型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熟黄),其单生态突变纯合子ml在成熟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延长(持绿)。回答下列问题。
(1)将ml与野生型杂交得到F1,表型为 (填“熟黄”或“持绿”),则此突变为隐性突变(A1生态突变为al生态)。推测A1生态控制小麦熟黄,将A1生态转入 个体中表达,观察获得的植株表型可验证此推测。
(2)突变体m2与ml表型相同,是A2生态突变为a2生态的隐性纯合子,A2生态与A1生态是非等位的同源生态,序列相同。A1、A2、a1和a2生态转录的模板链简要信息如图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生态相比,a1生态发生了 ,a2生态发生了 ,使合成的mRNA都提前出现了 ,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 ,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A1(A2)生态编码A酶,图2为检测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叶片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 号株系为野生型的数据。
(3)A1和A2生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ml的生态型为 ,m2的生态型为 。若将ml与m2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个体的比例为 。
【答案】(1) 熟黄 持绿(或m1或突变型)
(2) 碱基对的替换 碱基对的增添 终止密码子 短 ①
(3) a1a1A2A2 A1A1a2a2 1/2
【分析】1、生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生态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生态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生态自由组合。
2、生态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生态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生态突变。
【详解】(1)若此突变为隐性突变,则m1的生态型为a1a1,野生型的生态型为A1A1,m1野生型A1a1,表型为野生型,即熟黄。若要证明此推测,可将A1生态转入持绿(或m1或突变型)个体中表达,若植株表现为熟黄,则可验证此推测。
(2)依据题干和图1可知,①A2生态与A1生态是非等位的同源生态,序列相同;②突变体m2与ml表型相同,且均为对应生态的隐性纯合子;③由于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可知对应模板链上碱基为ATT、ATC、ACT。与野生型生态相比较,a1发生了碱基的替代,a2生态发生了碱基的增添(增添了碱基T),即a1序列上提前出现了ACT,a2序列上出现ACT,即使合成的mRNA都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短,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A1(A2)生态编码A酶,且突变体m2与ml表型相同,可知m2与ml中A酶的酶活性大体相同,所以据图2,可知,①号株系为野生型数据。
(3)依据题干信息,A1和A2生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ml的生态型为a1a1A2A2,m2的生态型为A1A1a2a2。mlm2F1:A1a1A2a2,F1F2:A1 - A2 - :a1a1A2 - :A1 - a2a2 :a1a1a2a2=9:6:1,对应的表型为野生型:突变型=9:7,后代9331的比例中,但凡有一对生态是隐性纯合,自交后代均为持绿,所以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应该占1+3+3+1,8/16=1/2。
12.(2023·河北·高考真题)某家禽等位生态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生态T/t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生态R/r共同控制羽色。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结果见表。
实验 亲本 F1 F2
1 P1×P3 黑喙 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
2 P2×P3 灰羽 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 。
(2)为探究M/m生态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者对P1和P3的M/m生态位点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并对其调控的下游生态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和图2。由此推测M生态发生了碱基的 而突变为m,导致其调控的下游生态表达量 ,最终使黑色素无法合成。
(3)实验2中F1灰羽个体的生态型为 ,F2中白羽个体的生态型有 种。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占比为 ,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 。
(4)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生态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置关系如下图 。不考虑染色体互换,F1可产生等比例的四种雌雄配子MTr、MtR、mTr、mtR。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表型及比例为灰羽黑喙:黑羽花喙:白羽黑喙:白羽黄喙=6:3:3:4。
13.(2023·江苏·高考真题)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中α-Synuclein蛋白聚积是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患者普遍存在溶酶体膜蛋白TMEM175变异,如图所示。为探究TMEM175蛋白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帕金森综合征患者TMEM175蛋白的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说明TMEM175生态发生 而突变,神经元中发生的这种突变 (从“能”“不能”“不一定”中选填)遗传。
(2)突变的TMEM175生态在细包核中以 为原料,由RNA聚合酶催化形成 键,不断延伸合成mRNA.
(3)mRNA转移到细包质中,与 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由囊泡包裹沿着细包质中的 由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突变的TMEM175生态合成的肽链由于氨基酸之间作用的变化使肽链的 改变,从而影响TMEM175蛋白的功能。
(4)生态敲除等实验发现TMEM175蛋白参与溶酶体内酸碱稳态调节。如图1所示,溶酶体膜的 对H+具有屏障作用,膜上的H+转运蛋白将H+以 的方式运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pH小于细包质基质。TMEM175蛋白可将H+运出,维持溶酶体内pH约为4.6.据图2分析,TMEM175蛋白变异将影响溶酶体的功能,原因是 。
(5)综上推测,TMEM175蛋白变异是引起α-Synuclein蛋白聚积致病的原因,理由是 。
【答案】(1) 碱基对替换 不能
(2) 核糖核苷酸 磷酸二酯键
(3) 游离的核糖体 细包骨架 空间结构
(4) 磷脂双分子层 主动运输 TMEM175蛋白结构变化使其不能把溶酶体中多余的氢离子转运到细包质基质中,进而使溶酶体中的pH下降,而pH会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溶酶体的消化功能,
(5)TMEM175蛋白结构的改变导致无法行使正常的功能,即使得溶酶体中的氢离子无法转运到细包质基质,导致溶酶体中的pH下降,影响了溶酶体中相关酶的活性,导致细包中α-Synuclein蛋白无法被分解,进而聚积致病。
【分析】生态突变是指生态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生态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生态。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生态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生态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生态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生态来说,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生态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包器,吞噬并杀死侵人细包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包有用的物质,细包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包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详解】(1)帕金森综合征患者TMEM175蛋白的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说明TMEM175生态发生了突变,突变的结果是蛋白质中某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因而可推测该生态发生突变的原因是生态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的,神经元属于体细包,其中发生的这种突变“不能”遗传。
(2)突变的TMEM175生态在细包核中以解开的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细包核中游离的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由RNA聚合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断延伸合成mRNA,完成转录过程。
(3)mRNA通过核孔转移到细包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由囊泡包裹沿着细包质中的细包骨架由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突变的TMEM175生态合成的肽链由于氨基酸之间作用的变化使肽链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TMEM175蛋白的功能,进而表现出患病症状。
(4)生态敲除等实验发现TMEM175蛋白参与溶酶体内酸碱稳态调节。如图1所示,溶酶体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对H+具有屏障作用,膜上的H+转运蛋白将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pH小于细包质基质,维持其中pH的相对稳定,TMEM175蛋白可将H+运出,维持溶酶体内pH约为4.6,图中显示,,TMEM175蛋白结构改变将不能把溶酶体中多余的氢离子转运到细包质基质中,进而使溶酶体中的pH下降,而pH会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溶酶体作为消化车间的功能。
(5)综上推测,TMEM175蛋白变异是引起α-Synuclein蛋白聚积致病的原因,结合图示可推测,TMEM175蛋白结构改变导致无法行使正常的功能,即使得溶酶体中的氢离子无法转运到细包质基质,导致溶酶体中的pH下降,影响了溶酶体中相关酶的活性,导致细包中α-Synuclein蛋白无法被分解,进而聚积致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1讲 生态的表达、生态与性状的关系
目录 01 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转录和翻译过程 【题型二】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 【题型三】中心法则的过程 【题型四】表观遗传 02 重难创新练 03 真题实战练
题型一 转录和翻译过程
1.劳氏肉瘤病毒(RSV)是一种癌病毒,其内部含有RNA和蛋白质。RSV会导致鸡肉瘤,对养鸡场危害非常大。如图为RSV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逆转录产生的DNA整合到宿主细包的DNA上属于生态重组
B.逆转录形成的DNA利用宿主细包提供的酶和原料进行转录
C.过程①②③④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存在T-A、A-U的配对
D.研究RSV的遗传信息流动能为鸡肉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2.通过研究已经证明,生物体的性状是由生态控制的,人的白化病症状是由编码酪氨酸酶的生态异常引起的,如图为该生态对白化病性状控制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过程合成的RNA通过胞吐进入细包质基质中
B.生态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白化病性状
C.酪氨酸酶通过③使酪氨酸形成黑色素的过程中存在mRNA与RNA的结合
D.若相关生态发生突变,阻止了酪氨酸酶的合成,则黑色素的合成增多
3.镰状细包贫血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受一对等位生态控制。如图为镰状细包贫血的发病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镰状细包贫血生态只存在于造血干细包中
B.参与过程①和过程②的RNA种类相同
C.含有正常生态的人也可能存在上述过程
D.镰状细包贫血由生态决定与环境无关
题型二 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
4.某种 tRNA 能够携带谷氨酰胺,其上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 -CUG-3 ,能与mRNA 上对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编码蛋白质的生态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上与该反密码子对应的碱基序列为( )
A.5 -GAC-3 B.5 -CAG-3
C.5 -CIG-3 D.5 -GTC-3
5.如图所示为细包中三种主要的RNA示意图,下列有关三种RNA 的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常的真核细包中,三种RNA都是由DNA转录形成
B.三种RNA中,有两种是单链结构,一种为双链结构
C.mRNA和t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而rRNA不参与
D.tRNA可以通过反密码子识别mRNA和rRNA上的密码子
6.细包中的核糖体由大、小2个亚基组成。在真核细包的核仁中,由核rDNA转录形成的rRNA与相关蛋白组装成核糖体亚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核细包无核仁,不能合成rRNA
B.真核细包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
C.r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D.细包在有丝分裂各时期都进行核rDNA的转录
题型三 中心法则的过程
7.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如图为中心法则的图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957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②③
B.图中③④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图中①⑤过程的酶是DNA聚合酶,②过程是RNA聚合酶
D.在人体胚胎干细包和心肌细包中均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
8.中心法则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所遵循的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信息可通过DNA的复制由DNA流向DNA
B.遗传信息可通过翻译过程由RNA流向蛋白质
C.遗传信息由DNA流向RNA的过程可发生在细包核外
D.在生物界中不存在遗传信息由RNA流向RNA的过程
9.RNA的生物合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录,即以DNA为模板的RNA合成;另一种是以RNA为模板的RNA合成,即RNA的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DNA合成的RNA只能是mRNA
B.因为RNA一般是单链,所以RNA不会有氢键,但是双链DNA有氢键
C.RNA的复制,是某些RNA病毒特有的合成RNA的方式,但此过程在宿主细包中进行
D.这两种RNA的生物合成有完全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题型四 表观遗传
10.有氧运动能改变骨骼肌细包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引发骨骼肌的结构和代谢变化,改善肥胖、延缓衰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甲基化能改变骨骼肌细包中生态的碱基序列
B.DNA甲基化程度可能影响相关生态的转录
C.生态的某区域发生甲基化可能影响该生态与核糖体的结合
D.骨骼肌细包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遗传给后代
11.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表观遗传可以对生态表达进行调控,常见修饰方式有DNA甲基化
B.异卵双胞胎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表观遗传
C.发生甲基化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D.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12.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生态的表达直接相关。现有柳穿鱼甲和乙,二者Lcyc生态碱基序列相同。柳穿鱼甲Lcyc生态未甲基化,能正常表达;柳穿鱼乙Lcyc生态高度甲基化,不能表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化导致Lcyc生态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甲基化导致Lcyc生态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
C.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修饰会影响生态的表达
D.甲基化修饰导致的性状改变不可遗传
一、单选题
1.M生态表达的蛋白质是一种信号蛋白,能够分泌到细包外。当胞外环境呈酸性时,该蛋白质能够与分生区细包细包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分生区细包分裂。当植株被病原体侵染时,胞外环境变为碱性,该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改变而不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该信号蛋白时至少需要三种RNA 参与
B.细包中的内质网可能参与了该信号蛋白的合成
C.该信号蛋白分泌到细包外时,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病原体侵染时,分生区细包的细包周期变短
2.生态通过表达进而控制性状,生态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包中生态、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囊性纤维病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图中的①→②→④来解释
B.细包中的生态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需要通过信使RNA来传递信息
C.生态控制性状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体现的
D.蛋白质都是在生态控制下合成的,所有生态的表达过程都包含图中的①和②
3.在真核生物中,几乎所有生态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被不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内含子)分隔开,成为一种断裂。在转录过程中以DNA模板链转录出的最初转录产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其上由内含子转录而来的片段被剪切,再重新将其余片段拼接起来,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录产物是在细包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B.真核生物的外显子和成熟的RNA产物的基本组成单位不相同
C.以成熟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得到的DNA中存在内含子
D.若最初转录产物在剪切过程中某一核苷酸的碱基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4.当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只有乳糖一种底物时,大肠杆菌在乳糖的诱导下可使其体内控制乳糖水解酶的生态(其编码链上的3个碱基是5′-AGT-3')表达,产生大量催化分解乳糖的酶,进而为大肠杆菌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体内转录完成后再进行翻译,两者发生的场所不同
B.合成分解乳糖的酶时,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为5'→3'
C.翻译时当核糖体到达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肽链合成停止
D.控制乳糖水解酶的生态对应的密码子的3个碱基是5'-AGU-3'
5.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感染(HIV)可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疾病晚期易于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如图所示为HIV的增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录过程的产物均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B.过程①②③需要的模板和原料均来自HIV
C.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D.利用逆转录抑制药物能抑制HIV的增殖
6.下图为人体内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I、Ⅱ、Ⅲ是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三种重要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Ⅱ在结构Ⅲ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B.结构Ⅰ、Ⅲ都是以DNA上的生态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的
C.结构I所携带的氨基酸就是遗传密码GAA所对应的氨基酸
D.一个结构Ⅲ上往往可以结合多个结构 II,多个结构I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二、多选题
7.原核细包中同一个mRNA分子在不同的位点结合多个核糖体的示意图如下,已知有些核糖体可以从mRNA的内部开始翻译,图中的三个核糖体上合成的产物分别为①②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核细包的翻译场所和转录场所由不同的膜系统分隔开
B.与原核生物相比,真核生物核生态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分开
C.图中三个核糖体在mRNA上的结合位点不同将导致产物①②③不一定相同
D.图中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个蛋白质分子的过程提高了翻译效率
8.人体中受核生态调控的促红细包生成素(EPO)能够促进红细包的成熟。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EPO生态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使EPO生态表达加强,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发生在细包核,过程②发生在细包质
B.过程①和过程②都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低氧应答元件的序列中含有起始密码子
D.过程①中解旋酶将HIF生态的两条链解开
9.科研人员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剂处理果蝇,获得的果蝇M 突变体不能进行正常有丝分裂,M突变体与正常有丝分裂果蝇的某个生态的部分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其中②为模板链,起始密码子为 AU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GTCCTGGAAGACT…① …ATGTCCTGTAAGACT…①
…TACAGGACCTTCTGA…② …TACAGGACATTCTGA…②
M 突变体 正常有丝分裂
A.突变生态中有 RNA 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
B.模板链②转录的产物只能与一个核糖体结合
C.M突变体生态突变位点对应的密码子是 UGG
D.与正常生态相比,突变生态中C—G比例减少
10.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MD)是细包中编码某种蛋白质的生态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导致木应编码色氮酸的密码子(UGG)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使肽链的合成提前终止所致。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特殊的tRNA(sup-tRNA),其上的反密码子为AUC,sup-tRNA能够携带色氨酸与终止密码子(UAG)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从而能够对DMD进行治疗。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模板链上色氨酸对应的位点由TGG突变为TAG
B.该生态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后,其编码的蛋白质的肽链变长
C.sup-tRNA上的反密码子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D.当生态中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缺失时,也能够采用sup-tRNA进行治疗
11.果蝇的棒眼生态(B)和野生正常眼生态(b)只位于X染色体上,B和b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只有第8位的氨基酸不同。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hBXb(如下图所示)。h为隐性致死生态且与棒眼生态B始终连锁在一起,B纯合((XhBXhB 、XhBY)时能使胚胎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生态和b生态的碱基对数目可能相同
B.h生态进行生态表达的场所是细包核
C.次级精母细包中移向两极的X染色体分别携带B、b生态,可能是生态重组导致的
D.该品系的棒眼雌果蝇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杂交,F 不会出现棒眼雄果蝇
12.核生态转录出的前体mRNA需要剪掉部分片段,再在mRNA的3'最末端连接上一段poly(A)尾序列(由多个腺苷酸组成,维持mRNA的稳定),最终成为成熟的mR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翻译过程有mRNA与氨基酸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B.翻译过程涉及3种RNA,有的RNA中存在氢键
C.前体mRNA形成成熟mRNA的过程中有DNA聚合酶参与
D.终止密码子位于成熟mRNA的poly(A)尾中
三、非选择题
13.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俗称“饥饿疗法”,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是:通过微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栓塞和化疗药物,从而使肿瘤发生缺血坏死,同时化疗药能够进到肿瘤的区域,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如图为饥饿疗法的部分作用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称为 ,该过程所需的酶是 ,以四种 作为原料。
(2)过程②以 为原料,若该过程某tRNA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GAA-3',则其识别的密码子序列为 。
(3)过程②上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 (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最终形成的多肽链a、b、c、d上的氨基酸的种类和序列 (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 。
(4)研究发现,当细包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会脱去氨基酸变成空载tRNA参与生态表达的调控。根据上图展示的调控过程,从两个方面说明空载tRNA是如何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癌细包的增殖: 。
14.图甲表示镰刀型细包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庭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Hba代表致病生态,HbA代表正常的等位生态),请据图回答问题(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α链碱基组成为 ,β链碱基组成为 。
(2)镰刀型细包贫血症的致病生态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
(3)Ⅱ8的生态型是 ,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
(4)若图中正常生态片段中CTT突变为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可能发生改变?为什么? 。
15.MMP-9是一种明胶酶,能促进肿瘤细包的浸润、转移。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合成与MMP-9生态互补的双链RNA,利用脂质体转入低分化胃腺癌细包中,干扰细包中MMP-9生态的表达,从而达到一定的疗效,部分图示如下。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是 ,需要的酶是 ,需要的原料是 。
(2)根据图示推测沉默复合体中的蛋白质具有的作用可能是 。
(3)过程③表示 ,从而干扰了生态表达的 过程,最终使得细包中MMP-9 的含量减少。
(4)上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时,可以先分析乙肝病毒生态中的 ,据此通过人工合成 ,注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细包,可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
16.重叠生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共有一段DNA 序列,或是指一段 DNA 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的组成部分。重叠生态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得到不同的蛋白质,在细菌、病毒等生物中广泛存在。某种噬菌体的单链环状 DNA 分子部分序列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DNA复制时要以该链为模板,利用 为原料,在 DNA 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半保留复制,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和酶都由 提供。
(2)生态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生态可编码 个氨基酸,第59号氨基酸的密码子为 。
(3)若在E生态中编码第2个和第3 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之间插入一个脱氧核苷酸,则 (填“会”或“不会”)引起D生态发生生态突变,原因是 。
(4)生态重叠增大了遗传信息储存的容量,D生态和E生态的重叠部分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对应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一般不相同,理由是 。
一、单选题
1.(2024·贵州·高考真题)大鼠脑垂体瘤细包可分化成细包Ⅰ和细包Ⅱ两种类型,仅细包Ⅰ能合成催乳素。细包Ⅰ和细包Ⅱ中催乳素合成生态的碱基序列相同,但细包Ⅱ中该生态多个碱基被甲基化。细包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基化可以抑制催乳素合成生态的转录
B.氮胞苷可去除催乳素合成生态的甲基化
C.处理后细包Ⅱ的子代细包能合成催乳素
D.该生态甲基化不能用于细包类型的区分
2.(2024·甘肃·高考真题)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生态和抑癌生态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包不可控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生态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生态突变可导致癌变
B.在肾母细包瘤患者中,发现抑癌生态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生态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
C.在神经母细包瘤患者中,发现原癌生态N-myc发生异常扩增,生态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
D.在慢性髓细包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生态abl过度表达,表明生态重组可导致癌变
3.(2024·浙江·高考真题)某种蜜蜂的蜂王和工蜂具有相同的生态组。雌性工蜂幼虫主要食物是花蜜和花粉,若喂食蜂王浆,也能发育成为蜂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降低 DNA 甲基化酶的表达后, 即使一直喂食花蜜花粉,雌性工蜂幼虫也会发育成蜂王。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花蜜花粉可降低幼虫发育过程中DNA的甲基化
B.蜂王DNA的甲基化程度高于工蜂
C.蜂王浆可以提高蜜蜂DNA的甲基化程度
D.DNA的低甲基化是蜂王发育的重要条件
4.(2023·浙江·高考真题)“替诺福韦”能与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结合并抑制其功能。下列过程可直接被“替诺福韦”阻断的是( )
A.复制 B.转录 C.翻译 D.逆转录
5.(2023·河北·高考真题)DNA中的胞嘧啶甲基化后可自发脱氨基变为胸腺嘧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启动子被甲基化后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其结合
B.某些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C.胞嘧啶的甲基化能够提高该位点的突变频率
D.生态模板链中的甲基化胞嘧啶脱氨基后,不影响该生态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
6.(2023·河北·高考真题)关于生态、DNA、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生态均成对排布在同源染色体上
B.双螺旋DNA中互补配对的碱基所对应的核苷酸方向相反
C.染色体的组蛋白被修饰造成的结构变化不影响生态表达
D.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数与其等位生态数一定相同
7.(2022·天津·高考真题)染色体架起了生态和性状之间的桥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状都是由染色体上的生态控制的
B.相对性状分离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生态分离导致的
C.不同性状自由组合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生态自由组合导致的
D.可遗传的性状改变都是由染色体上的生态突变导致的
8.(2022·重庆·高考真题)研究发现在野生型果蝇幼虫中降低lint生态表达,能影响另一生态inr的表达(如图),导致果蝇体型变小等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WT:野生型果蝇幼虫
lintRi:降低lint生态表达后的幼虫
A.lint生态的表达对inr生态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B.提高幼虫lint生态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C.降低幼虫inr生态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D.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9.(2023·重庆·高考真题)某小组以拟南芥原生质体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IAA)、组蛋白乙酰化及R生态对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野生型(WT)和R生态突变型(rr)的原生质体分别经下表不同条件培养相同时间后,检测培养材料中R生态表达量,并统计愈伤组织形成率,结果如图所示。据此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原生质体 培养条件
① WT 培养基
② WT 培养基+合适浓度的IAA
③ rr 培养基
④ rr 培养基+合适浓度的IAA
⑤ WT 培养基+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
A.组蛋白乙酰化有利于WT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
B.R生态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提高愈伤组织形成率
C.组蛋白乙酰化通过改变DNA碱基序列影响R生态表达量
D.若用IAA合成抑制剂处理WT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形成率将升高
二、非选择题
10.(2024·北京·高考真题)玉米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籽粒的发育机制,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1)研究者获得矮秆玉米突变株,该突变株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与 相同,说明矮秆是隐性性状。突变株生态型记作rr。
(2)观察发现,突变株所结籽粒变小。籽粒中的胚和胚乳经受精发育而成,籽粒大小主要取决于胚乳体积。研究发现,R生态编码DNA去甲基化酶,亲本的该酶在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发育中发挥作用。突变株的R生态失活,导致所结籽粒胚乳中大量生态表达异常,籽粒变小。野生型及突变株分别自交,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预期实验结果为 。
(3)已知Q生态在玉米胚乳中特异表达,为进一步探究R生态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对Q生态的调控作用,进行如下杂交实验,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Q生态的表达情况,结果如表1。
表1
组别 杂交组合 Q生态表达情况
1 RRQQ(♀)×RRqq(♂) 表达
2 RRqq(♀)×RRQQ(♂) 不表达
3 rrQQ(♀)×RRqq(♂) 不表达
4 RRqq(♀)×rrQQ(♂) 不表达
综合已有研究和表1结果,阐述R生态对胚乳中Q生态表达的调控机制 。
(4)实验中还发现另外一个籽粒变小的突变株甲,经证实,突变生态不是R或Q。将甲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正常,F1配子的功能及受精卵活力均正常。利用F1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统计正常籽粒与小籽粒的数量,结果如表2。
表2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 。
(2)为探究M/m生态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者对P1和P3的M/m生态位点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并对其调控的下游生态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和图2。由此推测M生态发生了碱基的 而突变为m,导致其调控的下游生态表达量 ,最终使黑色素无法合成。
(3)实验2中F1灰羽个体的生态型为 ,F2中白羽个体的生态型有 种。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占比为 ,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 。
(4)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生态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调查方案: 。
结果分析:若 (写出表型和比例),则T/t和R/r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否则,T/t和R/r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13.(2023·江苏·高考真题)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中α-Synuclein蛋白聚积是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患者普遍存在溶酶体膜蛋白TMEM175变异,如图所示。为探究TMEM175蛋白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帕金森综合征患者TMEM175蛋白的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说明TMEM175生态发生 而突变,神经元中发生的这种突变 (从“能”“不能”“不一定”中选填)遗传。
(2)突变的TMEM175生态在细包核中以 为原料,由RNA聚合酶催化形成 键,不断延伸合成mRNA.
(3)mRNA转移到细包质中,与 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由囊泡包裹沿着细包质中的 由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突变的TMEM175生态合成的肽链由于氨基酸之间作用的变化使肽链的 改变,从而影响TMEM175蛋白的功能。
(4)生态敲除等实验发现TMEM175蛋白参与溶酶体内酸碱稳态调节。如图1所示,溶酶体膜的 对H+具有屏障作用,膜上的H+转运蛋白将H+以 的方式运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pH小于细包质基质。TMEM175蛋白可将H+运出,维持溶酶体内pH约为4.6.据图2分析,TMEM175蛋白变异将影响溶酶体的功能,原因是 。
(5)综上推测,TMEM175蛋白变异是引起α-Synuclein蛋白聚积致病的原因,理由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