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17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17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9 22: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的北方,被称为什么时期?其中哪个政权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
3.淝水之战的影响。
自主学习1
问题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的北方,被称为什么时期?其中哪个政权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符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东晋十六国
前秦和东晋的对峙
材料:苻坚雅量瑰姿,博学多才,自称“天王”。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前秦很快兵强国富。君臣协力剪灭群雄,统一北方。
问题2: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
草木皆兵
383年,前秦天王苻坚征发北方各族军队87万,兵分三路南下,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东晋谢安派侄子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战。前秦初战受挫后,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远望北面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东晋士兵,开始有所畏惧。
淝水之战
秦、晋两军隔淝水对峙,晋军提议要求秦军后退,待晋军渡河后双方再摆开战场决战。苻坚自作聪明,想乘晋军渡河时“半渡而击之”,将晋军消灭,便答应后退,不料一后退便阵脚大乱。晋军乘机进攻,大破秦军。秦军一溃千里,败逃的路上听见风声和鹤的鸣叫声,还以为是晋军追来,越发拼命逃窜。这就是成语“风声鹤唳”的由来。
“小儿辈遂已破贼。”
问题3:淝水之战的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结束十六国时期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政权是?它由哪个民族建立?它于哪一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得到了来自谁的支持?他于494年把都城迁到了哪里?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影响。
自主学习2
北魏统治者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塑造出了符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中原风格”。
问题1:结束十六国时期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政权是?它由哪个民族建立?它于哪一年统一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由此进入“北朝”。
在北魏统一北方前,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内迁的各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差别。
但由于鲜卑族的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因此,北魏统治阶级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要治理好汉人占主体的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材料: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改革!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问题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得到了来自谁的支持?他于494年把都城迁到了哪里?
冯太后
洛阳
北魏孝文帝
人物扫描
北魏冯太后
北魏孝文帝(467—499年)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5岁继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真正掌握政权,继续推行汉化改革。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问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影响。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六镇起义,魏分东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
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举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周灭齐
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北周的人力、物力远不如北齐。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族与汉族的进一步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①生产生活
②政治制度
③文化艺术
④民族心理
自主学习3
1.阅读教材,完成下方表格。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①生产生活
根据本课的讲述,谈谈你如何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北方少数民族《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汉人胡食画像砖》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②政治制度
十六国时期和北朝的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和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胡床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魏碑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③文化艺术
④民族心理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各族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画像砖
胡琴与羌笛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问题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