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专项一 温度与物态变化 内能与热机
(时间40 min,总分50分)
2024年期末复习专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水”——雨是云朵汽化形成,需要吸热
B.“白露”——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需要放热
C.“霜降”——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需要放热
D.“大雪”——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需要吸热
B
2.砖的制作工艺流传数千年,从晒制到烧制,从青砖到红砖,小小的砖块见证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砖块的内能
C.烧制红砖时,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D.在质地均匀的砖上雕刻花纹,砖的密度变小
B
3.下列与比热容有关的生活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小
B.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
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D.“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活写照
4.如图是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冲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冲程是做功冲程
B.该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这种汽车对环境没有污染
D.此发动机的效率可达90%
B
A
5.(多选题)小明探究某物质的熔化情况,得到了如图(甲)所示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晶体
B.第15 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该物质在液态的状态下比热容比固态时更大
AC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6.一支点燃的蜡烛,有蜡油从燃烧处流下,在蜡油下流的过程中,又变成固体的小蜡块,附着在蜡烛上。在这一过程中,蜡先 ,后又凝固,但是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所以说蜡是 。
7.人们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首先将干冰“喷”入冷空气层,干冰会很快 为气态二氧化碳,使其周围冷空气层的温度急剧下降,冷空气层中的水蒸气会迅速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熔化
非晶体
升华
凝华
8.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旋转并压向金属板材;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这是利用 的方式改变内能,板材局部熔化变软,螺钉尖端仍然坚硬,摩擦生热的能量转化方式与四冲程汽油机的 冲程相同;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凝固牢牢套住螺钉。
做功
压缩
9.(2023陕西节选)在标准大气压下,使用煤气灶将2 kg的水从20 ℃加热到100 ℃,水吸收的热量是 J,若不计热量损失,此过程需要完全燃烧 kg 的煤气。[c水=4.2×103 J/(kg·℃),q煤气=
4.2×107 J/kg]
6.72×105
0.016
三、作图题(共2分)
10.如图是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换成酒精,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图像。(已知酒精的沸点是78 ℃)
答案: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11.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小明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选用水和食用油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物质 质量/ g 初始温 度/℃ 加热时 间/min 最后温
度/℃
水 100 20 5 45
食用油 100 20 5 65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从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加热更长的时间。实验表明, 的吸热能力更强。
(4)由实验可知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物理属性用
来描述。
质量
升高的温度
水
水
比热容
五、综合能力题(共7分)
12.食物也是一种“燃料”,释放化学能的过程不断地发生在人体内,提供细胞组织所需要的能量。人体摄入的能量(营养师常称之为热量)过多或过少,都有损于健康。
(1)某种油炸食品,每100 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1.26×106 J,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质量为5 kg、温度为25 ℃的水吸收,求水升高的温度。
[c水=4.2×103 J/(kg·℃)]
答案:(1)60 ℃
(2)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能把多少千克的物体提升10 m (g取10 N/kg)
答案:(2)1.26×104 kg
谢谢观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一 温度与物态变化 内能与热机(教师版)
(时间40 min,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B)
A.“雨水”——雨是云朵汽化形成,需要吸热
B.“白露”——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需要放热
C.“霜降”——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需要放热
D.“大雪”——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需要吸热
2.(2023长沙)砖的制作工艺流传数千年,从晒制到烧制,从青砖到红砖,小小的砖块见证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砖块的内能
C.烧制红砖时,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D.在质地均匀的砖上雕刻花纹,砖的密度变小
3.下列与比热容有关的生活现象,描述正确的是(B)
A.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小
B.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
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D.“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活写照
4.如图是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冲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该冲程是做功冲程
B.该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这种汽车对环境没有污染
D.此发动机的效率可达90%
5.(多选题)小明探究某物质的熔化情况,得到了如图(甲)所示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CD)
A.该物质是晶体
B.第15 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该物质在液态的状态下比热容比固态时更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6.一支点燃的蜡烛,有蜡油从燃烧处流下,在蜡油下流的过程中,又变成固体的小蜡块,附着在蜡烛上。在这一过程中,蜡先 熔化 ,后又凝固,但是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所以说蜡是 非晶体 。
7.人们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首先将干冰“喷”入冷空气层,干冰会很快 升华 为气态二氧化碳,使其周围冷空气层的温度急剧下降,冷空气层中的水蒸气会迅速 凝华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均填物态变化
名称)
8.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旋转并压向金属板材;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这是利用 做功 的方式改变内能,板材局部熔化变软,螺钉尖端仍然坚硬,摩擦生热的能量转化方式与四冲程汽油机的 压缩 冲程相同;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凝固牢牢套住螺钉。
9.(2023陕西节选)在标准大气压下,使用煤气灶将2 kg的水从20 ℃加热到100 ℃,水吸收的热量是 6.72×105 J,若不计热量损失,此过程需要完全燃烧 0.016 kg 的煤气。[c水=4.2×103 J/(kg·℃),
q煤气=4.2×107 J/kg]
三、作图题(共2分)
10.如图是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换成酒精,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图像。(已知酒精的沸点是78 ℃)
答案: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11.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小明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选用水和食用油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物质 质量/ g 初始温 度/℃ 加热时 间/min 最后温 度/℃
水 100 20 5 45
食用油 100 20 5 65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质量 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升高的温度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从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水 加热更长的时间。实验表明, 水 的吸热能力更强。
(4)由实验可知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物理属性用 比热容 来描述。
五、综合能力题(共7分)
12.食物也是一种“燃料”,释放化学能的过程不断地发生在人体内,提供细胞组织所需要的能量。人体摄入的能量(营养师常称之为热量)过多或过少,都有损于健康。
(1)某种油炸食品,每100 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1.26×106 J,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质量为5 kg、温度为25 ℃的水吸收,求水升高的温度。[c水=4.2×103 J/(kg·℃)]
(2)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能把多少千克的物体提升10 m (g取10 N/kg)
解析:(1)由Q吸=cmΔt可得,水升高的温度
Δt===60 ℃。
(2)如果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即做功W=1.26×106 J,由W=Gh=mgh可得,提升物体的质量m===1.26×104 kg。
答案:(1)60 ℃ (2)1.26×104 k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一 温度与物态变化 内能与热机(学生版)
(时间40 min,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水”——雨是云朵汽化形成,需要吸热
B.“白露”——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需要放热
C.“霜降”——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需要放热
D.“大雪”——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需要吸热
2.(2023长沙)砖的制作工艺流传数千年,从晒制到烧制,从青砖到红砖,小小的砖块见证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砖块的内能
C.烧制红砖时,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D.在质地均匀的砖上雕刻花纹,砖的密度变小
3.下列与比热容有关的生活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小
B.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
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D.“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活写照
4.如图是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冲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冲程是做功冲程 B.该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这种汽车对环境没有污染 D.此发动机的效率可达90%
5.(多选题)小明探究某物质的熔化情况,得到了如图(甲)所示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晶体
B.第15 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该物质在液态的状态下比热容比固态时更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6.一支点燃的蜡烛,有蜡油从燃烧处流下,在蜡油下流的过程中,又变成固体的小蜡块,附着在蜡烛上。在这一过程中,蜡先 ,后又凝固,但是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所以说蜡是 。
7.人们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首先将干冰“喷”入冷空气层,干冰会很快 为气态二氧化碳,使其周围冷空气层的温度急剧下降,冷空气层中的水蒸气会迅
速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8.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旋转并压向金属板材;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这是利用 的方式改变内能,板材局部熔化变软,螺钉尖端仍然坚硬,摩擦生热的能量转化方式与四冲程汽油机的 冲程相同;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凝固牢牢套住螺钉。
9.在标准大气压下,使用煤气灶将2 kg的水从20 ℃加热到100 ℃,水吸收的热量是 J,若不计热量损失,此过程需要完全燃烧 kg 的煤气。[c水=4.2×103 J/(kg·℃),q煤气=4.2×107 J/kg]
三、作图题(共2分)
10.如图是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换成酒精,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图像。(已知酒精的沸点是78 ℃)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11.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小明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选用水和食用油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物质 质量/ g 初始温 度/℃ 加热时 间/min 最后温 度/℃
水 100 20 5 45
食用油 100 20 5 65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从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加热更长的时间。实验表明, 的吸热能力更强。
(4)由实验可知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物理属性用 来描述。
五、综合能力题(共7分)
12.食物也是一种“燃料”,释放化学能的过程不断地发生在人体内,提供细胞组织所需要的能量。人体摄入的能量(营养师常称之为热量)过多或过少,都有损于健康。
(1)某种油炸食品,每100 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1.26×106 J,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质量为5 kg、温度为25 ℃的水吸收,求水升高的温度。[c水=4.2×103 J/(kg·℃)]
(2)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能把多少千克的物体提升10 m (g取10 N/k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