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专题训练:论述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专题训练:论述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0 00: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专题训练: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赐”,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同样,南亚也是人类最初的文明中心,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它的典型代来是哈拉帕文化,这个地区后来雅利安人确立了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释迦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摘编自多部历史著作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同样,南亚也是人类最初的文明中心,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它的典型代表是哈拉帕文化,后来雅利安人在这个地区确立了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释迦国王子乔达摩·达多创立了佛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分别创造了什么文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利安人确立的“种姓制度”进行评价。
(3)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夫金字塔的修建花了约30年的时间,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砌筑的石头之间未用任何黏合物,却严密得天衣无缝。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记载:为了修建金字塔,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在头十年中间,人们苦于修筑可以使石头运过去的道路。
材料二 605-610年间隋炀帝先后征发了200多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期间,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字塔是哪一地区文明的象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金字塔的用途和地位。
(2)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同学们有以下观点:第一种,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第二种,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宝贵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请阅读上面材料,从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有:“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的《世界历史资料选》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具有的职能。
(2)材料概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请阅读材料并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人生而平等……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罗马法提出的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私有等重要原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桐《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民主与法制的精神源远流长,并成为早期国家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两河流域的集权君主、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以此来治理国家和构建理念……它使古希腊民主政体得以实现,也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自由和帝国时代强盛的基础。随着东罗马帝国的推动,却又成了欧洲大陆法律思想的源泉……
——摘编自《论法治的起源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运行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的法律主张。
(2)依据材料二提炼观点,并结合材料相关的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影响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多种因素中,有许多学者将地理与环境的作用排在了首位,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这种片面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
——叶锋、唐彩霞编著《中西文明十五讲》
根据上面材料,请以“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为题,并运用世界古代史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字数在150字以上)
8.材料 在影响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多种因素中,有许多学者将地理与环境的作用排在了首位,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孟德斯鸠、汤因比等人……这种片面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
——叶锋、唐彩霞编著《中西文明十五讲》
阅读材料,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二:拜占庭帝国所起的作用是保守的……它的命运注定只是守旧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耀的阴影中,一直试图维持或恢复这种权势和荣耀……他们中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却为数极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相关史实,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0.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法治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引言部分,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 法典明确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奴隶打自由人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将遭受割耳之刑。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50年左右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
材料三 《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 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围绕“法治的作用”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的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是在光辉灿烂的古代和光芒四射的现代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没有阳光,一切都停滞、糟糕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不过我们今天已经意识到,其实中世纪也有许多变化和“进步”,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事。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具有两面性,在客观看待中世纪这一问题上,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完善观点:“西欧中世纪是一个的时期”,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它刻写在青铜版上,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它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
——郭守兰、曾全来《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查士丁尼成立编纂委员会……“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罗马法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在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司法与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明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对近现代西方的影响》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近代西方民主与法制的摇篮。请以“古代希腊罗马是近代西方民主与法制的摇篮”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字数200字左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它却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从古代日本的历史中,我们发现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敢于改革的国家。
请你围绕“改革”这一主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古代日本改革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简述认识,不少于150字)
15.【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2008年5月8日)
材料三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是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80至120字)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日本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
——《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2008年5月8日)
材料二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远在 1400 多年前,日本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所指的历史事件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观点明确,能体现材料的主题,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希腊移民接触到比自身更为先进的东方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并将它们传回希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旅行者或学者有选择的把东方先进的文化带回希腊本土,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开启了更广泛的区域交流和联系。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把极具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文明在碰撞冲突中发展,结合九上世界史1—5单元史实,以“文明在传承创新中发展”为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18.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史事
公元前4世纪 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4世纪-公元15世纪 拜占庭帝国创造出“拜占庭文化”
公元7世纪 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8世纪 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
公元8-13世纪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请从上表中选择两个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9.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以西方古典文明保存者的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然而,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的心态最终导致帝国灭亡。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1)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学习中国的改革开始于哪一年?
(2)请从以上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而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80-120字。)
2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中世纪晚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而手工业者脱离农村后,城乡交流的需要增加,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人建立手工工场雇佣工人,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
●13~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自14世纪中叶起,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传播于欧洲,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学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
●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迪亚土、达·伽马开辟的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519年,麦哲伦船队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14至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冲击着旧规念、旧制度,推动欧洲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的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而到中世纪亵落湮灭了,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
——摘编自吴于虚、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才开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掠夺的道路……在经济上推行种植园奴隶制,并强迫土著居民开采金银矿产,掠夺贵金属。……随后兴起的是荷兰、法国、英国,由于此时资本主义比以前发达得多了,所以商业垄断公司是进行海外殖民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些后起的殖民国家同样采取血腥的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如从事黑奴贸易、剿灭土著居民等。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谁的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以上述历史事件所起到的共同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两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23.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杰出人物是指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影响的个人。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组织者,对历史进程起重大影响。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请结合所学知识,以“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作为观点,运用两个相关人物的史实加以论证,并进行总结。(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4.阅读材料,按要求撰写短文。
对于西方社会来讲,法治传统才是支撑着民主制度生根发芽的核心。从古代的罗马,到封建时代的拜占庭,从旧世界的英国、法国,到新大陆的美国,经历了漫长的磨合与适应,法治传统成为西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深厚土壤。
——摘编自《论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五个不同国家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 220字左右)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
——摘编自伯里克利演讲词
(1)写出材料一中民主政治的典型城邦及参政的“全体公民”所指定的对象。你是否同意划线部分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 资本主义从兴起、发展到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离不开资产阶级较为彻底的制度建立。纵观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主要经过思想宣传、革命夺权、立法建制、改革完善四个发展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编自李亚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启示》
(2)依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划线部分的三个阶段,选取14—19世纪共4例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每个阶段至少1例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50字左右)
26.文学作品常常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反映。请根据下列文学作品选段,完成论述。
材料一 “……看看这座城市——实际上它是很富庶的——再看看这里的人,他们一生下来就得靠纺毛、梳毛、分毛求得生存,从摇篮开始直到坟墓,都是这个样子。看看我们怎样生活,住在怎样的地方,多少人挤在一起,有什么样的待遇,过着多么单调的生活呢。再看看那些纺织厂如何不停地运转,却从来不为我们实现除了死亡以外任何遥远的目标吧。”
——【英】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1854)
材料二 “……你们可以参考一下《每日晨报》上刊登的时间表:由伦敦至苏伊士(途经色尼山与布林迪西)火车、船七天,由苏伊士至孟买船十三天,由孟买至加尔各答火车三天,由加尔各答至中国香港十三天,由香港至日本横滨船六天,由横滨至旧金山船二十二天,由旧金山至纽约火车七大,由纽约至伦敦船、火车九天,合计‘八十天’。”
——【法】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注意:题目自拟,论述清晰,史论结合,要至少包含两组史实。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见下图)。
材料二 城市人口的剧增给城市住房、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压力……1850年的巴黎道路狭窄、阴暗,建筑非常拥挤,到处都是贫民窟,公共卫生条件也很差,人口的死亡率很高。整个市区只有两个花园,公共交通设施也很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作是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开始的……巴黎的改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特别是铲除了许多贫民窟。拓宽展直了街道,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城市的供水系统也进行了改建,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1870年开始欧洲各城市纷纷效仿巴黎进行了改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1)观察材料一,说说图中反映的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就城市化利弊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达规范。)
28.人口迁移见证了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周围农村的农奴为了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地移居到城市,从而获得市民的身份并享有自由。市民阶层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9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 主要流向 主要活动
15世纪末至16世纪 从西欧到美洲 欧洲殖民国家大量人口移民到美洲
16世纪末至18世纪 从非洲到美洲 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
18世纪至19世纪 从农村到城市 英国、美国、法国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欧洲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向,并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观点: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亚非文明。
论述:亚非文明古国都诞生于大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诞生了最早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北非是尼罗河流域,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埃及文明,如金字塔;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也出了耀眼的古印度文明。同样,兴起于东亚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光耀千古代,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
结论:综上所述,诞生于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拥有辉煌的文明成果,辉煌灿烂的古代亚非文明是大河流域孕育的成果。
2.(1)苏美尔人:楔形文字。古埃及人:象形文字。
(2)评价: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导致佛教的产生。
(3)观点:大河流域孕育了亚非古代文明。
论述:人类文明最早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诞生了最早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埃及文明,如金字塔;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也出现了耀眼的古印度文明。同样,兴起于东亚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中国文明光耀千古,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辉煌灿烂的亚非古代文明是大河流域孕育的成果。
3.(1)地区: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用途:法老的陵墓。
地位: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2)示例一观点: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
理由:大运河开凿期间,先后征发200多万民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工地上。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还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激化了发矛盾。引发隋末农民起义。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
示例二观点: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理由: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从这方面来说,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另一方面,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以及经济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结论:以上史实说明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4.题目:大河流域是古代亚非文明的摇篮。
论述: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大河流域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的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1)机构:公民大会;
职能: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观点: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论述:伯里克利当政期间,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伯里克利的改革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雅典达到全盛。总之,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推动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6.(1)主张:人生而平等,法律至高无上,是正义的标准;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条件,强调私有财产的重要性。
(2)观点:民主与法制的精神对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论述:民主与法制的精神在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古希腊,民主政体的实现得益于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等机构的设置,这些机构确保了公民能够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同时,古希腊的法律体系也相对完善,为公民提供了法律保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律的完善和发展。罗马法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为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罗马法还提出了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私有等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对后世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民主与法制的精神在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法治遗产。
7.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
论述: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
结论: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8.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
论述:①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②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
结论: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9.标题:改革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论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它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拜占庭帝国一直试图维持或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的权势和荣耀,不思创新变革,国势日益衰弱,敌人环视。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10.论点:法治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论述: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汉谟拉比国王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这为古巴比伦王国成为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450年古罗马制定第一部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为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提供法律保障。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了巩固皇权,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编纂了规范的系统的法典《查士丁尼法典》,为帝国经济活跃社会秩序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东罗马帝国进入一个黄金时代。由此可见法治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富强的法律保障,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西欧中世纪是一个既有黑暗又有进步的时期。黑暗方面,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教会权力至高无上,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封建割据严重,经济发展缓慢。进步方面,中世纪也有许多变化和发展,如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商业的逐渐发展等,这些都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12.(1)指代:《十二铜表法》。
(2)观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论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维护私有财产,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体现;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期,颁布《罗马民法大全》,维护了罗马奴隶主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3.观点:古代希腊罗马是近代西方民主与法制的摇篮。
论述:雅典民主政治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各级官职经由抽签的方式向所有公民开放,并建立了津贴制度,对近代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民主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古希腊的民主和古罗马的法制对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近代西方民主与法制的源头。
14.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6世纪前,日本依然处于奴隶制社会,社会矛盾非常尖锐。6世纪开始,日本的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改革的道路,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自646年开始,在孝德天皇的支持下,开始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此次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此次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勇于探索,敢于改革。作为青少年,也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展全球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多元文化。
15.观点: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
论述:拜占庭帝国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但他们中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封闭保守,导致最后国日渐衰弱。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帝国灭亡。与此相反,公元7世纪的日本仿效当时最先进的唐朝进行大化改新,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并结合本国实际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
综上所述,改革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论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文化领先世界,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僵化腐朽,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世界的变化,导致中国受到不断地外来侵略,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与此相反,公元7世纪的日本仿效当时最先进的唐朝进行大化改新,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并结合本国实际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要有所发展应该要包容并蓄,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了。开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16.(1)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或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反观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要有所发展应该要包容并蓄,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了。开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17.示例:
观点:文明在传承创新中发展。
论述: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在传承中创新,在碰撞中融合的动态过程。从古代希腊到罗马,再到中世纪的欧洲,乃至近代的全球化世界,文明总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古代文明如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的早期文明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农耕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些文明通过文字、宗教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自身的高度发展。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对来世的独特认识经久不衰。与此同时,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为后世的法治文化奠定了基础。随着文明之间的接触增多,文化的相互影响显著增强。如古希腊通过贸易和征服吸收了许多东方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和艺术传统,继而影响了罗马。罗马人将希腊文化传播至整个帝国疆域,通过法律、建筑、语言等创新促进了西方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所谓的“罗马化”。中世纪的阿拉伯世界通过翻译和保存古希腊哲学与科学著作,并进行创新和发展,将这些知识传入欧洲,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传承与创新交织的过程,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文明在各自接受和改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出新的成就,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18.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的联系与发展。
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的东征不仅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他的征战从希腊延伸至印度北部,将希腊思想带入东方,同时也吸收了东方的元素。这种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所谓的“希腊化世界”,为后续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公元8至13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等技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纸术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文化传播和知识积累,印刷术的普及更是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指南针则促进了欧洲的航海技术提升,直接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这对欧洲的经济与政治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上述可知,文化的交汇与先进技术的传播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亚历山大的东征还是中国科技的西传,它们共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进步与制度演化,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646年。
(2)观点:保守狭隘的心态是造成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述: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自居,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故步自封,保守狭隘,最终在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中不断走向衰亡。清朝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保守狭隘、故步自封是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观点:早期西欧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论述: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 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上,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诞生了《神曲》《哈姆雷特》等伟大作品,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经济上,他们要求发展商品经济,摆脱传统商路中断的困境,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新航路得以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结论:综上所述,早期西欧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促使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21.论题:社会变革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或社会变革推动欧洲走向近代)
论述:中世纪晚期,欧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十四世纪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涌现出如但丁、达·芬奇等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广泛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2.(1)麦哲伦
(2)观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欧洲走向近代。
论述: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流行。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开始于15世纪晚期,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因此两者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3.观点: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
史实:华盛顿与独立战争;拿破仑与《拿破仑法典》。
论述: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成为美国的总统,组织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被称为“美国国父”,创造了美国历史;拿破仑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结论:杰出人物通过自身的实践,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4.观点:对于西方社会来讲,法治传统是支撑者民主制度生根发芽的核心。或法治传统成为西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深厚土壤。(观点表述消楚即可)
论述:《十二铜表法》 是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权利法案》使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拿破仑法典》自1804年颁布,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选取五个不同国家的史实,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5.(1)城邦:雅典城邦。
对象:成年男性公民。
是否同意:不同意,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不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否同意:同意,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观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论述:思想上,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革命夺权过程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对法国大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立法建制上,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经历思想宣传、革命夺权、立法建制、改革完善四个发展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6.观点一: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论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富尔顿发明了轮船,轮船使用蒸汽动力,大大提升了水上交通的效率,海上交通的时间缩短,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火车使用蒸汽动力,推动了陆上交通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火车时代”,大大节省了出行时间,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综上所述,从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由此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观点二:工业革命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论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现代工厂制度的诞生,资本家剥削加剧,工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工作条件恶劣,增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社会矛盾。综上所述,从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和工人的悲惨境遇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27.(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观点:城市化的利与弊。
论述: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随着工业化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得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结论:城市化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但是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8.(1)主要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影响: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2)观点:人口迁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论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国家大量人口迁往美洲,促进了美洲的开发;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贸易”,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推动了美洲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非洲长期的贫穷和落后;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美国、法国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结论: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生产要素与资源的流动,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