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0 17:4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古代劳动工具不断演进与劳作方式的变化
近代机器大生产
现代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0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习目标】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本课线索
第 部分

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石器时代(非金属时代)
时期:
种类:
制作:
原始社会
木、石、骨、蚌等,以石器为主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主要工具以单体为主(提在手里直接使用),工具比较粗糙。
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磨制石器),需要专人制作;各种复合工具(将各个工具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生产)成为生产工具的主流,出现磨光和钻孔技术。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更加规整、锋利和适用,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耕作工具
(2)青铜工具(金石并用时代)
时期:
背景:
出现:
概况:
新石器晚期、商周时期
人类发现铜,并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①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②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青铜铲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战国青铜镰
【探究】青铜农具为什么没有大规模普及?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青铜资源有限,产量较低,比较贵重,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②硬度不足,不易普及。
◎后母戊鼎
(3)铁器时代
出现:
传播:
中国:
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①战国: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②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灌钢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先进炼钢工艺。由北齐著名冶金家綦(qí)毋(wú)怀文发明。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灌钢法
刀耕火种
(距今约1万年前)
石器锄耕
(新石器时代中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
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开始主动参与
利用农具解放自己
靠天吃饭无作为
人的作用的变化:
结合【历史纵横】梳理人类耕作方式和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汉朝:出现耦犁和犁壁。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唐朝: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
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
材料: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丛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农业生产,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直到现在,铁农具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相信,铁农具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仍会起主导的作用,只不过铁农具的形态和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了。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①有利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
②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铁农具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①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②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合作探究:灌溉工具进步趋势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②从人力到自然。
影响:①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②提高了灌溉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灌溉工具
概况:
中国:
曲辕犁和筒车
3、畜牧工具
(1)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
(2)古人用圈厩(jiu)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喂养工具:圈厩、马槽
捕捉动物的弓箭
总结
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 ②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陶器
圈厩
马槽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铁犁牛耕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①南北朝:灌钢法 ②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
第 部分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时空 概况
古代中国 3万年前
新石器晚期
汉朝
元朝
古代西方
使用纺车纺纱;
能够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花纹
(织物代替手工刺绣)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1、纺织工具
素纱单衣
材料一: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棉布自身优势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②棉花的广泛种植;③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④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⑤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影响: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材质。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原始社会
新石器晚期
南朝
唐 宋
泥条盘筑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制造陶器
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2、陶瓷工具
中国陶瓷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坩埚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水排
水力冶铁鼓风工具
3、冶炼工具
第 部分

劳作方式的发展
1、集体劳作
应用时代:
主要原因:
影响: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
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王)大令众人,曰:“ 協田。” ——《汉书·食货志》
(一)农业劳作方式
背景
特点
代表
2、家庭式劳作
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①铁犁牛耕,生产力大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④封建政府重视。
分散性(一家一户为单位)、封闭性(自给自足)、稳定性(男耕女织)、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
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②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积极:
农业家庭式劳作下,小农家庭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消极:
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科技发展。
问题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庄园式劳作
背景
特点
代表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②战乱及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
①众多奴隶和农奴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②自给自足,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③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
①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②欧洲中世纪的庄园。③中国东汉时期的田庄、魏晋时期的坞堡。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的庄园(田庄)经济
(1)开始时间:
东汉—魏晋南北朝
(2)原因:
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3)生产特点: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4)影响:
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坞堡(庄园)
概况:
特点:
(二)手工业劳作方式
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种类 出现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流向 地位与影响
家庭式 劳作方式
作坊 手工业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春秋战国
以家庭为单位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官府专用和王室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主要经营形态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礼记·曲礼》
材料二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拓展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特点。
技术水平高;分工细密;经营规模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国家扶持;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课堂小结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1)耕作工具的变化
(2)灌溉工具的变化
(3)畜牧工具的变化
(1)纺织工具的变化
(2)制瓷工具的演变
(3)冶炼工具的演变
(1)农业劳作方式:集体劳作、家庭式劳
作、庄园式劳作
(2)手工业劳作方式:官营、民营、家庭
手工业
课堂检测
2、(2022·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 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 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以及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等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的材质发生明显的变化 D.南方的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1、(2023·浙江·高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