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09:27:5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新课导入
甲骨文“雨“字的写法,像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本义是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为朋友,也可比喻离散;又可用来比喻恩泽,像雨一样润泽大地万物。正是因为雨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才会对雨情有独钟。
《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一首耐人寻味的写雨佳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赏雨。
素养目标
1、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维能力——标题“夜雨寄北”内涵的思辨分析。
3、审美创造——通过诗歌鉴赏领略诗歌之美。
4、文化自信——拓展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了解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nónɡ)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的标题“夜雨寄北”写明了诗歌创作的环境(夜雨)与目的(寄北),意思是寄给北方的人,谁呢?有人说是指妻子,也有人说指朋友。
寄给妻子的说法: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秋雨连绵,李商隐看着远方妻子从家中寄来的书信,相思之情顿起,写下了《夜雨寄北》,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畅谈思念之情。
寄给朋友的说法:诗人于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此时诗人的妻子已病故,由此判断该诗是“寄给身居北方的某位亲友”之作。
这首诗是写给朋友的,也可以从“西窗”一词得到验证。 在古代诗文中,“南窗”是舒适安心的象征,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北窗高卧”是隐士的象征。如陶渊明《与子俨等书》有:“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至于东窗,有成语“东窗事发”,传说秦桧与妻王氏在曾经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秦桧死后受谴责,在阴曹托人告诉王氏说,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东窗就代表他们住的东厢房。在古代,一般情况是主人住东厢房,儿女或者客人住西厢房。明清小说、戏曲中经常将家庭塾师或官员幕客称为“西席”、“西宾”,就是表明其客人的身份。李商隐说“西窗剪烛”,也是用“西窗”表明对方是客人,是朋友。
【“寄北”思辨】
听读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zhǎng )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听《夜雨寄北》范读,把握停顿。
2.自由朗读,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语气。
新课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赏析: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写眼前之景(实景),情景交融。面对凄凉的秋夜之雨,诗人愁随雨涨,表现了身居异乡的孤独、凄凉。“涨”字富于动态感,写出了 巴山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出诗人的绵绵秋思。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毕飞宇说《夜雨寄北》里的那场秋雨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雨。这场雨,从李商隐思念亲友的那个夜晚开始,千百年来,让每一个读诗的人,让每一颗有“念想”的心,都感到淅淅沥沥的柔软和潮湿。
君问归期未有期:收到来信的过去时,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下回信的现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团聚的未来时,
却话巴山夜雨时:未来时中嵌套现在时(未来相聚中谈论写信的这个夜晚)。
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时间上的沧桑感和深邃感,造就了《夜雨寄北》不朽的艺术价值。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身居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后语
时光流转,我们不可能当面问一问李商隐,《夜雨寄北》到底是写给谁的。但是这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而且还将继续感动着。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对诗歌进行审美鉴赏与解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夜雨寄北》这场漫长的秋雨早已浸润人心,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希望同学们能经常诵读古典诗词,用文化传承的心来点亮前行的路!因为,诗句是天才创造的,但诗意却可以属于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灵魂。
文化传承
这首诗既描写了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愁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夫妻情深的古诗词呢?
我愿与君相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白头吟》汉 卓文君。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长安古意》唐 卢照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唐 白居易。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唐 李商隐。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 , 。
(2)《夜雨寄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 , 。
(3)《夜雨寄北》中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美好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
(4)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两句: , 。
(5)诗中回答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却话巴山夜雨时。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此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涨”既写出巴山秋水注满池塘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B.《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C.《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
B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开封”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谢 谢 观 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