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考试
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高尚精妙的乐曲,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人生多彩的旋律;áo翔长空的雄鹰,以它矫健的翅膀展示广阔蓝天的自由和深邃。
①áo ②邃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世博会是______创造精神最集中的空间,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能使我们的青少年受到创造性理念的早期教育。
②进入2011年1月份以来,由于受罕见的 低温气候影响,全国出现6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
③小说、戏剧、影视,当今各种文艺门类似乎都特别青睐孔子,这充分______ 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和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信仰。
A.激发 连续 昭示 B.激励 连续 展示
C.激励 持续 昭示 D.激发 持续 展示
3、用修改符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病。(4分)
(1)通过参加这次为灾区捐款捐物活动,让我领会了“同舟共济”的精神内涵。
(2)我们既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又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用她轻盈的舞姿将高贵的孔雀演绎得惟妙惟肖。
B.登上泰山极目远眺,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天地相接处。
C.在“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脱颖而出,位居十大进展之首。
D.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对此,教育专家深表忧虑。
5.填空(5分)
(1)《五柳先生传》中,借黔娄之妻赞美五柳先生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韩愈在《马说》中,以一句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心,又讽刺了统治者的愚昧。
(3)《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是因为: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悼念,对人事变迁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
(5)写一句描写春天的古诗句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
6.综合探究。 (5分)
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类别:借月抒情诗编号:00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唐.李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3分)
二、阅读。(共50分)
(一)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7.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
《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比较阅读
[甲](1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9.解释黑体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 ⑵窥谷忘反( )
⑶蝉吟鹤唳( ) ⑷岂徒语哉(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1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4分)
甲:
乙:
(三) 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节选,回答13~16题(8分)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3.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 ,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的特点。 (2分)
14.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5.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选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3分)
(四)说明文阅读 艾在端午
① 《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 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 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 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 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6.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17.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 。(2分)
18.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9.“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的“据专家考证”能否删去,为什么?(2)----------------------------------------------------------------------
《街 声》 (18分)
①苏南有条小街。小街就是舞台。一瞬就是一生。
②又回到小街,在细雨蒙蒙的深秋,在深秋的黄昏,用脚步轻轻拍打你,用眼光细细打量你,一股陌生异样的感觉倏然涌起。
③这,哪是久藏我心中的小街?
④该有这一片水声。哗哗地,从小街石板底下流过。像一群顽皮野性的乡村孩子,扰得小街的黄昏忽然心神不定起来。又似一首颇为悲壮的生命进行曲,将小街笼罩在一片深重的秋色里。
⑤该有这一片书声。呜呜地,伴着细雨的淅沥声萦绕在小街。似潮汐漫漫,如芦风萧萧,像游丝一缕一缕飘在小街。小街人历来崇尚读书,当然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精读细究,有造诣,有著作,读出了名望。古代,有登上吏部尚书高位的;现代,有成了园林设计师、法学家、社会学家的。于是,这些人便成了小街的骄傲,成了一批孩子仿效的楷模。
⑥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却已被父母粘在书桌前了。心里有莫大的委屈,却从不敢声张。父亲那张没有一丝笑容的脸可以镇住一切。祖母心疼极了,便出来说情。父亲呐,总是不紧不慢地说:“妈,那时,你不也是这样要求我的么?”一句话,祖母不再吭声。
⑦小街人瞧不起经商的。他们称之为做生意人。言下之意大有低人一等、不务正业、欺骗诈人之味。因此,小街的商业一直振兴不起来。然而,倒楣的还是小街人,要买个铁锅什么的玩意儿,都得上老远的县城去。有人笑这街上的人全是大傻瓜。这不,把一只只小鸟喂大了送走了,你只拾了个好听的名声,其他什么也拣不着。又有人劝说小街人,留几根苗苗在小街吧,或许能赚好多好多的钱。但小街人听了总是淡淡一笑。那满不在乎的神情似乎就是说:“俺不稀罕那几个钱!俺的眼光远着哩!俺就图个好名声!”
⑧——哈哈,多有趣的小街人,多清高的小街人!于是,黄昏细雨裹着的小街,总能捕捉到一丝丝湿漉漉的书声;于是,小街雨雾编织的黄昏,总是一幅古老清贫色调的画。
⑨眼前的一切令我吃惊。小街,何时卸去了这身积着太多尘埃的灰蒙蒙的外套,浓妆艳抹起来了?一个个店铺,被横一道竖一道的油漆打扮得像待嫁的新娘;昏暗的烛光,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替代了,令人神荡目摇;夜幕还没完全垂下,小街已成了一条珠光宝气的灯河;街面改成水泥路,不再坑坑洼洼的绊脚,细雨中一辆辆自行车擦身而过,轻捷如飞燕。一个个卖茶叶蛋酒酿元子、卖T恤衫牛仔裤的小店铺闹猛得可以。顾主多数是附近的乡办厂里的农民。钱多了心也野了,晚上便来逛小街。偶尔还能看到咖啡馆舞厅里人头攒动。没有人唱歌,也没有人跳舞;却挤在一起喝茶聊天,兴致浓浓,人情浓浓。吴侬软语的评弹说唱和迪斯科的音乐飘得满街都是。街声,高高低低紧紧慢慢酸酸甜甜织成一股浓浓的声浪迎面扑来,我有点飘飘然了。
⑩穿过小街,忍不住又转过身去望了两下。小街人何时更新了观念?小街人终于赶上了新潮流。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有这株古银杏,千掌千指擎一树的晶莹,年年秋天里透着一片醉人的金黄色的醇美,站在小街尽头,像小街的一座雕塑。
正欲离去,忽然想起那片书声。那片曾经萦绕小街的书声呢?难道,岁月已把这片声音抹去?难道生活已使这片声音失落?一份长久压在心头的沉甸甸的思绪倏然无存,而另一种心绪则迅速潜入心中,而且膨胀沉重起来。
说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想抓住什么,又想挣脱什么。我曾经讨厌这书声。我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书是让人开窍的钥匙,没了它,这世界会是一片怎样的苍白?
我默默地伫立在小街尽头。我又走进了一份深深的惆怅里。
街声,何时让我读懂一个逝去的秘密?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久藏于作者心中的小街应该是什么样的?眼前的小街是怎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谈谈你对以下这个词语的理解。
黄昏细雨裹着的小街,总能捕捉到一丝丝湿漉漉的书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曾经讨厌这书声。我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这一句话有无矛盾?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的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多次出现了“小街雨雾”,作者对“雨”的描写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4分)
三、写作(50分)
请以:“我改变了_________的颜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