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第7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考点填空
考点填空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概况 选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家世
影响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家世
2.科举制
(1)隋朝: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 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 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中央集 。
进士科
殿试
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
书省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均田令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2.唐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均田令
3.唐朝后期:两税法。
(1)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2)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3)意义:两税法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人丁(共38张PPT)
第8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考点填空
2
典例精析
3
过关检测
考点填空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 儒学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中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以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学
2.道教的发展
(1)东汉末年:在中国本土兴起。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间广为传播。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
(1)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4.反佛斗争
(1)概况
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艺术
1.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 陶 渊 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 、 杜甫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3.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晋大书法家 王羲之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陶渊明
李白
杜甫
王羲之
4.绘画: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唐朝的 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
5.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 龙门 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龙门
吴道子
三、科技
1.数学:南朝 祖冲之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祖冲之
齐民要术
5.印刷术、火药、天文学: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6.医药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千金方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东晋法显西行天竺取经;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唐朝高僧 鉴真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3.新罗、日本两国文化受到唐朝巨大影响。
鉴真
(2021·江苏合格考)公元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的诗句,体现了对孔孟儒学的仰慕之情。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 A )
A.涵养道德 B.顺应自然
C.强化法制 D.空谈仁义
A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连云港合格考模拟)《魏书》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改革的意义。其中,北魏孝文帝对民族关系发展的贡献是( A )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B.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复苏
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D.巩固了北魏的政治统治
【解析】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助推了北方民族交融,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民族关系发展无关,排除。
A
2.(2023·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如图为某一历史书籍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此历史书籍叙述的历史时期是( B )
A.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B.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C.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D.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
B
3.(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试模拟)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C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排除A项;题干中的18个年号均属于孙吴政权时期,故B项中“权力更迭”的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中的年号带有“龙”“天”等字眼,表明孙吴政权以正统自居,故C项正确;该现象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
C
4.(2023·徐州铜山合格性考试模拟二)河西走廊地区墓中有魏晋时期的壁画《采桑护桑图》。壁画中一位女子提篮采桑,一位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这反映出当时( B )
A.男耕女织的产生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农产品的商品化 D.民族隔阂的消失
【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题干中“女子提篮采桑”“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等信息体现了鲜卑民众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农产品是否进入市场流通,排除C项;D项中“消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
5.(2023·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下列选项与杜甫创作风格最相似的是( C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B.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6.(2022·常熟高级中学合格考模拟)如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C )
A.北魏、西晋、北周 B.西晋、前秦、后周
C.西晋、北魏、北周 D.北魏、前秦、西晋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即灭掉魏、蜀、吴的西晋,②为结束十六国局面的北魏,③是代替西魏,灭亡北齐,统一北方的北周,C项正确。
7.(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A)唐制,中书省设中书舍人六员,负责起草诏书。草诏时如认为旨意有不妥,可将其封还,拒绝为其“撰词”。门下省设给事中四人,负责封驳中书省起草的诏敕,不妥则封还或“涂归”。这两个职务的共同作用是( D )
A.加强皇帝权力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D
【解析】由题干中“认为旨意有不妥,可……拒绝为其‘撰词’”“封驳……诏敕”等信息可知,此举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A项错误,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诏令的草拟和审核,尚书省负责诏令的执行,排除C项。
8.(2023·扬州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宋人叶适在评价北魏孝文帝迁都时说:“孝文迁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原,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他认为孝文帝迁都旨在( A )
A.南征统一全国 B.学习汉族文化
C.促进民族交融 D.维持南北对峙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旨在控制中原地区,为南征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A
9.(2023·沛县合格性考试模拟)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醉心于高冠博带的汉族章服制度;紧身、便于劳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在汉族劳动人民中广泛流行,并影响着汉族传统的服饰。这种现象体现了( C )
A.科技进步 B.政权对峙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C
10.(2022·盐城合格考模拟)有学者指出, ,其影响既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现在我国中央政府的部门仍然叫部,日本的则仍然叫省。这里的“ ”应该是( C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解析】由题干中的“部”“省”可知是三省六部制,C项正确。
C
11.(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二)实物史料往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如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人耙田壁画砖”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它们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北差距的扩大
A
12.(2023·南通石港中学合格性考试模拟一)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与此相关的有( D )
①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②广设仓库,积储丰富
③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④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13.(2022·盐城中学合格考模拟)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B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解析】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排在第三位的是贞观之治,B项正确。
B
14.(2022·姜堰中学合格考模拟)有学者说,魏碑书法,“笔画严谨”“字形规整”,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据此判断魏碑字体属于( C )
A.小篆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解析】“笔画严谨”“字形规整”是楷书的特点,C项正确;小篆、草书、行书与题干描述的字体特征不符,排除A、B、D三项。
C
15.(2023·涟水一中合格性考试模拟)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C )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解析】题干中仅提及唐朝科举制度对高丽、日本和越南等国的影响,故A项中“互相借鉴”、B项中“文化交流”的说法错误,排除;这体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东亚部分国家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D项中“适用于任何地区”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C
16.(2022·徐州合格考模拟)某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等,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这一朝代是( C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解析】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存在30多年,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
C
17.(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A)《集古录·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中评价颜真卿写道:“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与这一评价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C )
A
B
C
D
C
18.(2022·盐城中学合格考模拟)“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 B )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D.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
【解析】材料信息“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项正确。A项指的是军功爵制,C项指的是察举制,D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
B
19.(2022·徐州合格性考试模拟)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B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实行了两税法,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和均田制相配合的赋税制度,A项错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C、D两项不符合题意。
B
20.(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试模拟)如图为陕西长安县韦洞墓出土的彩绘打马球俑。马球运动源于波斯,唐初经西域传入中国,李唐王室因“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而大力倡导,马球运动风靡全国。据此可知唐代( A )
A.豪迈进取开放的时代风貌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外来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
D.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
A
二、非选择题
21.(2023·沛县合格性考试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吸取隋亡教训,经前期几位皇帝励精图治,王朝统治逐渐走向全盛。杜甫的《忆昔》一诗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李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秉持开明政策,吸引边地各族慕风向化,纷纷归附。唐都长安城内寓居的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人数众多,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主要表现。
(1)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活跃;疆域拓展;民众生活安定(或答“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任答4点即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原因及启示。
(2)原因:吸取隋亡教训;统治者励精图治;完善的政治制度;开明的政策;人民辛勤劳动。(任答4点即可)
启示:重视制度创新;关注民生(或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对外开放。(任答2点即可)(共10张PPT)
第5课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考点填空
考点填空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时期
政权 建立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蜀 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史称蜀汉 成都
吴 229年,孙权称帝 建业
2.西晋时期
(1)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 西晋 。
(2)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灭亡。
3.五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曹丕
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建立与士族的形成
(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 司马睿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 士族 。
2.南朝的政权更替: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
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
建康。
司马睿
士族
3.江南开发
(1)条件: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明显进步。
三、十六国与北朝
1.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十六国 ”,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5世纪后期,北魏 孝文帝 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十六国
孝文帝
(2)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穿汉服,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隋唐盛世
4.北朝的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共9张PPT)
第6课时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考点填空
考点填空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2.隋的统治: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的 大运河 ,贯通南北。
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大运河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繁荣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朝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
(3)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开元盛世”: 唐玄宗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唐玄宗
2.唐朝时的民族交融
(1)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天可汗 ”。
(2)西域: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与 北庭都护府 ,统辖天山南北。
(3)吐蕃: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 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4)靺鞨:唐玄宗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天可汗
北庭都护府
文成公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 藩镇割据 的局面。
2.黄巢起义:875年,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
4.五代十国
(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合称“五代”。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