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
1.知道农学家贾思勰及《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掌握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掌握王羲之的书法特点、顾恺之的绘画特点及他们的主要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掌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
温故知新
魏晋南北朝政权演替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汉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北朝
南朝
前秦
导入新课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 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
以祖冲之命名的小行星
月球上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人物简介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青州益都人。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
约在北魏(公元533年)至东魏(公元55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
2、《齐民要术》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未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齐民要术·序》
“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指平民百姓
重要的
谋生方法
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内
容
阅读材料,说说《齐民要术》体现了贾思勰哪些农学思想?
材料一: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材料二: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耧耩 种,一斗可种一亩,量田家所须种子多少而种之。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锄多则无秕子。先治而别埋,先治,场净而不杂。
——《齐民要术·收种》
材料三:《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他在书中还谈到,要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齐民要术》中列举大量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
——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内
容
(1)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3)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影
响
对中国:①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对世界:②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明代王廷相称《齐民要术》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
阅读材料说说《齐民要术》包含哪些方面的生产技术?体现了哪些农学思想?
《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其内容涉及方面广泛。卷首的“序”列举、论证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正文十卷,前三卷讲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的种植;第四、五卷讲果树和林木;第六卷是讲动物饲养的,包括饲养畜禽和人工养鱼;第七、八、九三卷讲述酿造、食品加工和文化用品等,基本上属于副业的范畴。
《齐民要术》包含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完整。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惰,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贾思勰强调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该书约于唐末时传入日本,至今日本还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残本。英国学者达尔文称其为“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945年以来,经国内外学者的译介,《要术》在国际上得到进一步传播。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也很流行,并称之为“贾学”。
《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写成的原因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研究整理前人的农业著作
③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实践、总结
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最重要的农书,不仅其所记述的内容非常重要,而且体例完备,为后世农学家们撰写农书,树立了典范……为中国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农业文化文本,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宝藏。
——摘编自施由明《论<齐民要术>的文化遗产价值》
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简介
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际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
2、圆周率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三国魏·刘徽
割圆术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祖冲之是和他儿子一起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当时条件很差。他们在一间大屋的地上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用小竹棍计算,从内接正6边形开始,12边形,24边形,48边形,一直算至96边形,计算的结果和刘徽的一样。接着,内接边数逐渐翻翻,边数边翻一次,要进行7次加减运算,2次乘方,2次开方,运算的数字都很大,很复杂。父子俩一个认真地画,一个细心地算,谁也不敢走神。祖冲之父子一直把边数算到24576边,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
相
关
史
事
祖冲之运用算筹完成海量的计算。算筹是我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用竹、木等材料制成,多为长短、粗细一致的小棒。算筹至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纵横两种形式表示数字。纵式表示个位、百位、万位等,横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等。如果遇到“0”,则空位不摆算筹。算筹的运算法则同珠算的运算法则基本一样。
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
《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这本书被认为内容深奥,以致“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隋书》)。 《缀术》在唐代被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当时学习《缀术》需要四年的时间,可见《缀术》的艰深。《缀术》曾经传至朝鲜、日本,但到北宋时这部书就已亡佚。
3、天文历法
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首次精密测出回归年日数(365.2428),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相差不到50秒。
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4、机械制造
指南车
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水碓磨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千里船
日行百余里
祖冲之还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史书上称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史
料
链
接
通过对祖冲之成就的了解,你们看到了他身上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祖冲之在“搜练古今,博采沉奥”,掌握大量资料的同时,坚持实际考核验证,亲身进行精密的测量和细致地推算,既发扬了前人的成就,又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把我国的数学和天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考课推移,又曲备其详矣。
——《南齐书·文学列传》
治学严谨,从不盲从;刻苦钻研,用于实践;继承创新,精益求精……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银币
1955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邮票
三、灿烂的文化
1、书法
背景:
①汉朝造纸术的发明(物质条件)。
②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商周时期
龟甲、兽骨
青铜器
春秋战国
秦、西汉
简、帛
西汉时期
纸
东汉时期
蔡伦
改进造纸术
代表
曹魏:锺繇、胡昭
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锺繇尤擅楷书,刚柔兼备。
锺繇《宣示表》
胡昭作品
代表
曹魏:锺繇、胡昭
西晋:设置书博士
东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摹本)
他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楷、草书尤为精湛。当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北魏统治者崇尚中原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北魏:碑刻书体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2、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zhēn)图》和《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女德模范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女史箴文题于画侧,以警示东晋统治者规范守德、勤政爱民。
《洛神赋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作名画。曹植借美丽的洛神抒发自己爱而不得的伤感情怀,其中也暗含了他宫斗失败且无法改变现状的失落之感。画家顾恺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传达出当时人物经历的那种凄美意境。
史
料
链
接
顾恺之的画名为人所知,是在兴宁中(公元364年)。那一年,建康的瓦官寺落成,僧人请当朝官员士夫捐助,没人超过10万,穷小子顾恺之却声称要捐100万。大家以为他在吹牛,和尚们却当了真,要他兑现。他让僧人准备一面墙壁,他每天往来于寺院,每次都紧紧关上大门,用了一个月,画成一幅维摩诘像。完工之后,他告诉僧人,来参观的,第一天,捐十万,第二天,捐五万,第三天,随便捐。对外开放了,“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这是顾恺之在东晋舞台上第一次盛大出场,他以极具戏剧化的方式,取得了一鸣惊人的效果。此时,他不过是一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在之后四十年里,他创作了大量画作,存于史料者近50幅。
3、雕塑
代表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现存53窟,佛像5万余尊。其中第20窟的露天大佛,高13.7米。佛像造型雄伟,面部丰满而柔和,两肩宽厚,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石雕造像51000余躯,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东方的蒙娜丽莎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胡貌
汉脸汉服
佛教本土化
民族交融
特点:
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造像。这些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史料链接
石窟佛影见证佛教东传中国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①
②
③
④
现在这些石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已面临着威胁,如果你是一位文物保护者,你该怎么做?
组织志愿者,宣传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
亲自到现场协助开展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
认真学习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是根本途径;
……………………………………
4、诗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杂诗七首·其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刚健雄劲
刚健雄劲
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新自然
朴实恬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
这一时期,民歌也有了很大发展。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木兰诗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
慷慨豪迈
细腻婉转
南北方的民歌风格一样吗?
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朝民歌细腻婉转。这些风格各异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地理学
代表
郦道元的《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他曾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条件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黄河、淮河流域等地。他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了《水经注》一书。全书共40卷,30多万字,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源头、干流、支流,介绍了这些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物产,以及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等,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也是一部山水散文集,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6、哲学思想
《神灭论》
南朝思想家范缜所撰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就像“锋利”和“快刃”一样,快刃没有了,锋利也随着消失了。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范缜的《神灭论》遭到很多达官贵人的围攻和反对。有人劝他放弃观点以取得高官,但范缜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合作探究
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课堂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类别 代表 时期 成就
科技 农学 北朝
数学 南朝
天文历法 测算一年时间与现代相差50秒;
机械制造 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文化 书法 曹魏 锺繇的
西晋 设置 ,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东晋
北魏 碑刻书体
绘画 东晋
雕塑 南北朝
文学 曹操父子的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朝的民歌
贾思勰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缀术》
《大明历》
钟繇、胡昭
楷书
王羲之
(书圣)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