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文明是什么?
①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如讲文明、中华文明。
②文明:社会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有:聚落中心的形成、阶级的出现、大型公共工程的兴建、文字的产生、世袭权力的产生、国家的形成等。如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远古时代的文明
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01
02
打制方法
元谋人
北京人
指以 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大量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步稳定。
打磨结合
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前-1万年前)
01 元谋人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02 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虽然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到4000-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分期:
1.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至7000年)
主要遗存: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老官台文化、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其中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
2.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7000至5000年)
主要遗存: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其中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3.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至4000年)
主要遗存: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红山文化(北方辽河下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马家窑文化、石峡文化等,其中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
遗址代表
遗址 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约
7000—
5000年
黄河中上
游地区
会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
5000年
取代大汶口文
化和仰韶文化
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思考?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迹分布图,探讨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比较
②种植作物与饲养家畜
③大量使用陶器
④养蚕缫丝
⑤使用玉器
⑥城墙、祭坛和神庙
①使用打磨石器
②从事渔猎和采集
③过着群居的生活
④已经学会使用火
①使用打制石器
强大的征服能力
稳定多样的食物供给
固定的生存环境
阶级分化
出现公共权力
旧
新
从部落到国家
颛顼
对当时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分别设置主张祭祀和民政的专职官员。
帝喾
帝喾延续颛顼的作为,将祭祀和部落首领的权力结合起来。
尧
帝喾后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
舜
尧通过禅让制选择的继承人
黄帝
黄河上游部落首领,与炎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
课堂探究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教材第4页)
你认为什么是“国家”?需要具备什么基本条件?
国:原为执戈以保卫城邑
国——國——或——域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权力继承制度——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活着的时候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
尧
舜
禹
推举考察
治水有功
益
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建立夏朝
图 从部落到国家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可能存在着斗争
文明时代的开始——夏朝的建立
夏
建立
地位
公元前2070年,禹(都城在哪?河南偃师吗?不一定!)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制度
①世袭制:创立者——启(禹的儿子)
②国家治理模式: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史料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
②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暴君夏桀
探究:结合教材与材料归纳“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材料: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刚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①气派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完整的国家机构
④王位世袭制
商和西周
商的建立
商
建立
地位
制度
史料
公元前1600年,汤,殷(今河南安阳)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
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等
②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
思考: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组织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还无力直接控制王畿以外的地区,内外服制度是当时最有效的统治方式。
商的建立
商朝
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政治结构
最高统治者:商王;中央制度: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度
影响范围
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文化遗产
殷墟遗址出土了包含甲骨文(主要为占卜记录)的大量兽骨、青铜器
商代地方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指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指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包括周边方国及部族。
《史记》有言:“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内服管理严密,外服管理松散,各部族有较大的自主权,商王实际上相当于外服各方国及部族联盟首领。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还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商亡周兴:牧野之战
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西周的建立及政治制度
西周
建立
地位
制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今陕西西安西)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
经济:井田制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是研究商周文明的主要史料。
西周的建立及政治制度
分封制
目的
对象
封国
特点
作用
“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
晋、卫、宋、鲁、齐、燕、吴等
统治集团内部进行层层分封,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周的统治延续了数百年。
王
侯
卿
士
平民
工商
从商朝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纵向上: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分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上: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的建立及政治制度
宗法制
含义
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和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即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
特点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
——《左传·桓公二年》
史料链接
家国同构
血缘(族权)与政治(政权)紧密结合
礼乐制
概念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定的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作用
礼乐制的实施加强了人们的等级观念,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互相结合,确立了秩序,巩固了统治。通过血缘关系的由近及远,从个人到民族,建立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家族秩序,以贵族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秩序,以夷夏有别为核心的天下秩序。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是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商和西周的经济制度
经济
特征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②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③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商和西周的经济制度
经济
特征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左:四羊方尊(商,中国国家博物馆) 右:三羊尊(商代后期,故宫博物院)
合作探究:商周治国理念的变化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材料四:“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基本上,中国历史上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重视的时期。
材料解读
材料一:祀:祭祀;戎:战争。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
材料二:殛:通“急”,杀死。意为商汤灭夏乃是受天之命。
材料三:人不应当用水做镜子来观察自己,而应依据群众的言论来反省自己。
材料四:想要永远保持王位,子孙后辈必须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部落联盟、“万邦”时代
夏朝的统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的统治:内外服制
西周的统治: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农业:井田制、农具
手工业:青铜铸造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的形成
(星罗棋布
——多源性)
(众星拱月:
中原核心
——统一性)
1.(2024·淄博)2023年,淄博市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了一处距今大约1.32万年的人类遗址。出土的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一些鹿类和鸟类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迹。该遗址的发现( )
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
B.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领先与发达
C.印证了渔猎是食物的唯一来源
D.提供了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
D
[解析] 根据题干“距今大约1.32万年”“出土的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可知,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且制陶工艺相对成熟,又具有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的特征,说明该遗址能够提供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使用磨制石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手工业的比较,且仅凭制陶工艺的相对成熟,不能反映该地区原始手工业的领先与发达,排除B项;“一些鹿类和鸟类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迹”说明古人类以捕猎动物为食,但“唯一来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2024·桂林)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民熟食。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由此可知( )
A.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农业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
D.传说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
A
[解析] 依据材料“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民熟食”可知,远古传说中关于伏羲氏、神农氏和燧人氏的信息,与早期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阶段存在某种相似性,这说明远古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但其作为远古研究的史料需要谨慎运用,还需要其他史料作为辅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远古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早期国家形成等问题,排除B、C两项;传说作为远古研究的史料需要谨慎运用,还需要其他史料作为辅证,排除D项。
3.(2024·开封一模)考古发现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已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级技术,等级化社会确立,礼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在发展水平上相近。其研究成果能说明( )
A.中国文明曙光在辽河流域
B.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特点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程
D.红山文化传承发展中原文化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红山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在发展水平上相近,这说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特点,B项正确;中国文明的曙光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红山文化,没有提及发展过程,排除C项;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不具有先后传承关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