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学习目标
1
2
3
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方面的变化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何谓民族资本主义: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特别是洋务派利用国家权力和资金所创办的近代民用工矿企业的成功及其获得的丰厚利润、近代企业的优越竞争实力与诱人的前景,激发了一部分商人、官绅和买办对资本主义生财之道的羡慕和追求。它们开始自筹资金,自办以蒸汽机或机械动力为主的工矿和交通运输等近代企业,于是逐渐产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含义: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一近代化探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陈启沅创办于广东)
发昌机器厂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
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产生
外国人开始在华开办工厂,与哪个条约有关?
《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清末状元)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生纱厂
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首个博物馆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摘自张秀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
材料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主要消费品输出情况表
种类 棉纱 粗布 面粉 火柴
时 间 1913 269万担 521万担 260万担 2845万箩
1920 129万担 253万担 51万担 848万箩
民国头十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短暂的春天: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 企业的类型与数量(部分) 类型 纺织业 面粉业 冶炼业
1912年 231 40 8
1919年 475 123 12
此时发展最快的是哪两个行业?
纺织业和面粉业
荣宗敬
荣德生
1913年荣氏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卢作孚
民国时期的企业家代表: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侯德榜
民生实业公司
荣德生
荣宗敬
荣氏兄弟1912年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再度受挫:
材料一: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向下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对中国经济压迫加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
日本从沦陷区掠夺大量物资
日军占据的中央银行大金库。门上贴着“日本军占领,犯者死无赦”字样。
材料二:
材料三:“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全面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掠夺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结合材料分析,一战后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走向衰弱。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夹缝中求生存:
材料一 轮船电报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shū)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郑观应《商务叹》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晓海《张謇和胡雪岩的人生沉浮》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的官僚资本机构不仅加强了金融垄断和商业垄断,竭力对工矿事业进行统制和垄断……确立了在国统区的工业垄断地位。
——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封建主义的压迫
帝国主义的压迫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官僚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中,凭借国家政权垄断国家经济命脉的资本主义。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曲焕章(1880—1938),云南白药创始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
1938年“七七事变”后,云南60、58军北上抗日。曲焕章出于爱国之心,愿为抗战尽一份力量。捐献三万瓶云南白药给两军全体官兵,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了贡献。
1938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派专人将曲焕章接往重庆,住在中华制药厂内,该厂系“四大家族”创办,以抗日为借口,百般要挟曲交出白药秘方,曲严词拒绝,被软禁在渝,因而抑郁成疾而死,终年58岁。
蒋宋孔陈
蒋氏家族—最会争权、专政、护权、传权的政教家族;
宋氏家族—最会钱权结合、横跨政经界的显赫家族;
孔氏家族—最会玩钱、最会抓钱、最奢侈的豪门家族;
陈氏家族—最会玩人、最会拉帮结党的衰败家族。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兴起
产生
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发展
1894—1895年
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张謇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辛亥革命
热潮
1911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1914年—1918年
“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1931年—1945年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1946年—1949年
国民党发动内战
受压迫受摧残
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小结——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阶段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材料二:民族资本主义轻重工业比重图
纺织业
面粉业
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分布
①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
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
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7.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等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铁路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孙中山与宋庆龄乘坐飞机
孙中山乘坐火车前往北京
人力木船
电话
蒸汽轮船
人力马车
电车
电报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京张铁路 1909年建成。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工程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青龙桥车站的人字形铁路。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于1881年建成通车。洋务运动后期,中国出现修建铁路的热潮,到1949年全国铁路总长度已达到2.4万千米。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溥仪剪辫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去除旧俗,向清王朝以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马褂
清官服
中山装
西装
清朝女性旗袍
民国旗袍
民国时期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②易服饰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女人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③劝禁女子缠足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④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各处前清官厅称呼文》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改称呼礼仪:
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⑤饮食、娱乐、婚丧崇洋逐新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材料一 然而,即使在1941年,仍旧可以在三四小时内从外滩中段跑到一点也没有改变的农村地区。……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二
虽然张謇剪了辫子,但从纪念馆的照片中,却很难找到他西装革履的穿着,长衫马褂依然是他最常见的的衣着。
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平衡,总体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课堂小结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
发展历程:
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讯事业:
表现
特点:
剪辫、废缠足、取消跪拜礼、改称呼、新式婚丧礼仪和新式饮食习惯等
产生: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
发展曲折、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
特点:
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不平衡的,呈现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洋务运动时期
短暂的春天:
1912—1918年
迅速萧条:
一战后
火车、汽车,电报等
课堂小结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 )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2.胡适说:“张李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而影响及于全国。张季直作为开路先锋”,其思想主张是( )
A.维新变法B,民主科学C,武装革命D.实业救国
D
D
课堂小结
3.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大生纱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汉阳铁厂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期”。其较快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 “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C. 清政府的支持
D.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