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三
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来自不同的国家
国际分工细化
生产全球化
劳动力的全球化流动
经济全球化
西欧
大洋洲
北美
拉丁美洲
东南亚
北非
南欧
中东
日本
东欧
(1)二战后,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
一、形成全球劳动力市场
1.流动方向
(3)20世纪90年代,
东欧 西欧、北美。
流入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非洲 中东;
亚非 日本等新兴工业国家
流入
流入
流入
趋势1:劳动力从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转移情况。
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
大洋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
经济高速发展
20世纪九十年代,长期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而西欧、北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2.流动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后”的原因有哪些?
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
②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③现代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④跨国公司的推动(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重要特征);
⑤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第一优先EB-1:杰出人才(EB-1A)、杰出教授或研究人员(EB-1B)、跨国公司高级主管或经理(EB-1C)。每年约有40,000个名额,占职业移民名额总数的28.6%。
第二优先EB-2:包含NIW(高技术移民),拥有高等学历的专业人员,以及在艺术、科学或商业领域具特殊能力的人才。每年只有约40,000个名额,占职业移民名额总数的28.6%。
第三优先EB-3:不具有高等学历的技术工人、专业人员、非技术工人。每年职有约40,000个名额,占职业移民名额总数的28.6%。
美国移民标准
第四优先EB-4:一些特殊移民,包括宗教工作者。每年约有9940个名额,占职业移民名额总数的7.1%。值得注意,牧师没有数量限制,非牧师工作人员每年仅5000名额。
第五优先EB-5:投资移民。向美国商业投资50-100万美元每年约有9940个名额,占职业移民名额总数的7.1%。
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被称为“最难拿的绿卡”,盖洛普民调公司曾公布一项数据,针对全球156个国家成年人的调查显示,有约700万人想移民中国,至2016年中国绿卡持卡人数才破万……2017年底荷兰化学家伯纳德·费林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得到中国绿卡,他们曾在2016年、2002年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8年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在内的6名外籍人才得到中国绿卡。
英国集装箱藏尸案(图/路透社)
2019年10月23日凌晨,英国埃塞克斯郡一个工业园一辆货车的冷冻货柜内惊现39具尸体。
2019年10月30日,越南警方锁定一蛇头,涉嫌帮疑似“死亡货车”案受害者偷渡。
2019年11月7日,越南确认英国“死亡货车”39名遇难者全为越南公民。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人口迁移 数量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国际人口流向是,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则发生巨大变化,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等发达地区迁移。其次,国际移民成分多样化。随着国际分工的出现,不同的劳动力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由此构成了多样性的移民群体。
——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欧洲、非洲
1500~1850年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2.59%
1945~2000年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20世纪50——70年代:多数移民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
变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更为关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
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知识精英”移民现象),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结
果
劳工迁移
精英迁移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
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化,
由低层次体力劳动者向高层次体力劳动者转化,
由低层次脑力劳动者向高层次脑力劳动者转化。
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新兴产业发展,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更高要求;
③跨国公司推动。
趋势:
“人才分层”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不过到1990年,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3%。
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这一比例在大洋洲为18%,西亚为11%,北美为8.6%,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占6%以上。
国际迁移为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了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国际迁移对于欧洲来说尤其重要,欧洲的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
——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国际移民所呈现出特点。
(1)规模: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的数量低。
(2)方向:人口迁移分布不平衡,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3)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迁移人口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
(4)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下降。
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其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是英特尔 、苹果公司、谷歌、脸书、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同样也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集结着100万以上来自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2006年硅谷总共有225300个高技术职位。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硅谷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144800美元。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
思考: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迁入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就业;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国际移民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进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消极影响
①迁出国(发展中):造成了人力及人才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迁出国的经济发展。
②迁入国(发达):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
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
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
特点: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经济发展较慢国家向经济发展较快国家转移为主。
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1、难民的困境:
(1)形成原因
①政治因素:国际难民问题成因中的政治因素主要指政治迫害、人权问题与武装战争冲突等。
②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造成的贫富两极化、粮食短缺与金融危机等。
③社会因素:人口爆炸、社会动荡、民族冲突矛盾等。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二战前主要是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难民主要来源的变化
30年代希特勒迫害、驱赶犹太人。在二战之前和期间共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
德军将犹太人赶出防空洞
二战后主要是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世界难民总数6850万
——整理自联合国难民署2018年6月19日报告
南苏丹
叙利亚、阿富汗
缅甸
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英文版
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
难民是移民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种族、宗教、政治等原因遭受迫害,或因战争、灾难和各类暴力冲突而流离失所,被迫离开家园,逃往其他国家或地区,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的人。
“难民”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1951年7月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确定了难民地位的标准。难民在收留国一般不享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大部分人处境艰难。
纳粹德国迫害、驱赶犹太人,在二战之前和期间共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
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
——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仅就是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在上海的犹太难民
二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
——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2015年以色列总统表示:“中国人民在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帮助了我们,以色列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何凤山,湖南益阳人,生于1901年,1932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5年出任外交官,1937年被派往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工作,1938——1940年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1940年5月离开维也纳回国,后在美国加州定居,1997年9月28日去世,享年96岁。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迫害犹太人,慑于纳粹的淫威,欧洲多国拒收犹太难民。何凤山挺身而出,为犹太难民签发前往中国的签证,使许多面临死亡威胁的犹太人绝处逢生,何凤山发放的签证因此被称为“生命签证”。从1938年6月到10月,仅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他就发放了1900多份签证。1938年11月纳粹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后,何凤山为更多的犹太人发放了签证,使数千犹太难民逃脱了纳粹的屠杀。
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何凤山的儿子和女儿代父亲接受了荣誉证书和证章。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中国2018年3月15日,以中国前外交官何凤山命名的何凤山广场在米兰正式揭牌。
2010年底爆发阿拉伯之春后,特别是伊斯兰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肆虐以来, 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家的战争难民和经济移民,经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国家,希腊是难民进入欧盟的第一站。 这些蜂拥而入的战争难民和经济移民在欧洲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从土耳其穿过爱琴海偷渡希腊
叙利亚战争爆发后,难民库尔迪一家曾于2015年从土耳其乘船逃往希腊,结果不幸沉船,一家四口只有父亲1人存活,他的妻儿都在途中溺亡。2015年9月2日,他3岁儿子艾伦的尸体在土耳其海滩被发现。这张小难民伏尸海滩的照片后来成为难民危机象征,引发国际社会震惊。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经地中海抵达希腊和意大利的人数。
希腊难民营
超过1300人共用一个水龙头,连一块肥皂也没有。
人们挤在地板上睡觉,使用便携式厕所,在海里洗衣服。
2020年3月1日在希腊莱斯沃斯岛拍摄的经土耳其由海路进入希腊境内的一名阿富汗女子及一名儿童。据统计,希腊岛屿上有将近1500名难民儿童需要紧急救助。欧盟面临着严重的“难民危机”。
1950
1951
1966
2000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设立“世界难民日”
6.20
4、国际社会的努力
结果: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真正解决难民问题任然任重道远。
目前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最理想的一种途径,是难民选择自愿回国,前提必须是国内环境变得良好和稳定,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第二种是就地融合,也就是让难民在庇护国得到妥善安排。
第三种是将难民重新安置于第三国。
当前涌入欧洲的难民,其主要类型是什么 面对当前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应对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应对措施:
1.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
2.要求在对难民提供救助和进行妥善安置的同时,制止国际上的侵略扩张活动和结束霸权主义,使各国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乐业。
3.从长远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4.完善相关国际机构及法律,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5.尊重和保障难民的基本权利,
6.消除战争,消除地区纷争,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保护自然环境等。
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舒尔茨表示,欧盟内部有多股力量企图将欧盟分裂,其后果将是惨重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民族主义的欧洲,筑起边境高墙的欧洲,使欧洲大陆倒退回过去”。
中非共和国是一个与得克萨斯州差不多大小的国家,有150 万公民,几乎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流离失所,居无定所。多年来,贫困和动乱一直是该地区的问题,2020 年 12 月的选举引发了反叛派别与掌权者之间的内战,让混乱不堪的局势变得更加糟糕。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难民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又称卢旺达内战,发生于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相当于卢旺达总人口的1/8,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
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除了军队,对大屠杀负主要责任的还有两个胡图族民兵组织: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同时大量的胡图族平民也参与了大屠杀。
流转三千里,悲啼百万行.
“世界难民日”历年主题一览2001年:“尊重”:
2002年:“优先解决女难民问题”
2003年:“难民青年”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6年:“希望”
2007年:未设指定主题
2008年:“保护”
2009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0年:“家园”
2011年:“一个流浪家庭已经算太多”和“一个被剥夺希望的难民已经算太多”
2012年:“难民别无选择,你有”
2013年:“用一分钟时间,支持一个难民家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5年:“倾听难民的故事,如同你我一样”
2016年:“移民与难民质问我们;慈悲福音的答覆”
2020年世界难民日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每个行动都很重要”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一)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
1.移民社会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移民文化:
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移民人口多源性 → 移民文化多元性
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突显
3.移民社会的特征:
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多元一体”。
1、美国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
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变化:
(1)美国建国初,移民主要来自英国,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
(2)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欧洲,部分华工被迫来到美国。
(3)20世纪中后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来自拉美的移民超过欧洲,亚洲移民数量增多。
(4)20世纪末,移民以拉美和亚洲移民为主。
2、美国文化特点
美国号称“大熔炉”,不论原属于何种民族的移民到了这里,就成了新的“美国人”的一部分。他们在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同时,认同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所有后来的移民都有一个“美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向先来的主流欧洲白人同化。
——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
②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①吸收亚非拉美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大拼盘”、文化并存、多元性
影响:一方面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增强了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大熔炉”、相互交融、一体性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无论是“大熔炉”还是“大拼盘”,都有美国在接受世界各地移民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构建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的一面。
民族"大熔炉"强调的是承认和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但是又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国家民族身份;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
民族"大拼盘"强调以民族为单位建立联盟性质的国家,比较突出民族性,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
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问题探究:
2020年,美国“白人警察跪杀黑人”事件及所引发的暴动。
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1)形成原因: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
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
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2)人口构成:
(3)多元文化
①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特点:结构稳定,东西方文化和谐并存、多元共生良性互融……
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
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在新加坡历史上也曾有过种族摩擦,1964年的7月21日新加坡曾发生过华人和马来人的严重冲突事件,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伤。新加坡政府为了避免种族冲突的再次上演,于是就把每年的7月21日定为 “种族和谐日”。
据2019年统计数据,新加坡有多达2500个大大小小的宗教团体。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同一条街上可以有清真寺和佛教庙宇,新加坡最著名的印度庙却位于华人聚集地牛车水。还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如新加坡的法定节日中就包括华人的春节、中秋节,印度教的屠妖节等。
新加坡部分法定节日安排
新加坡的多元信仰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春节 华人
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卫塞节 佛教徒
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屠妖节 印度族
圣诞节 基督徒/欧亚人
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摘自教材P47)据材料,新加坡这个国家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具有移民社会特征;多元文化并存。
新加坡在语言教育上坚持“英语+母语”的双语教学,即在学校教育中,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用语,承担大部分科目的教学,而母语作为各族学生的必修“母语“课程和文化德育课程语言。……它打破了单一族群教育体制,少年儿童从小懂得接受多元化的社会和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各族学生能够享有同等教育资源,同时能够学习他们的母语和文化,让“多元”文化的“各元”不至于失根。……新加坡式英语……让多元的新加坡人找到了共同体的感觉。
——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马来语
泰米尔语
佛牙寺龙华院
(佛教)
马里安曼兴都庙
(印度教)
詹美回教堂
(伊斯兰教)
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三种宗教相处和谐,安然无虞。在整个新加坡,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较小的族裔,既互相砥砺与坚守,又互相渗透和影响,最后互不干涉,互相体谅,求同存异,万邦协和。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美国 新加坡
背景
特点
影响
世界各地移民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并成为独立国家。
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人口构成复杂;
文化多元和谐共处,独特文化景观。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显著特点,为美国发展带来活力。
②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①官方语言多样;
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根据教材P46-47页内容,梳理美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典型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基础知识。
问题:国际公寓闹火灾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很大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文化的特质是好古、三纲、尊君、节流、夸识、迷信天数等,而西方近代国家社会的文化特质是进化、平等、隆民、开源、亲知、依靠人力等。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的冲突。
——严复《论世变之亟》
国际公寓闹火灾的事例:
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他的老母亲。
——豆丁网《中西文化的差异》
课堂小结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
流动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体力劳动者的流动
难民类型: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
产生:二战前的欧洲;二战后的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处境: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解决:联合国难民署
美国的移民文化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知识精英的流动
双刃剑,给迁入国和迁出国
带来双重影响
单元小结:
地区
概念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
阶段 时期 方向 特点
古代
近代
现代
影响因素
印欧人的迁徙
影响早期区域文化形成
亚欧游牧民族迁徙
时间长;推动区域文化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的迁移高潮;欧洲主动迁移,非洲黑奴被贩卖至美洲;亚洲人开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规模最大;影响深远
持续了数百年向新大陆的迁移接近尾声;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人增加;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
二战前:旧大陆迁往新大陆,集团性大批量;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短期流动
经济原因为主,如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战争和灾荒也可能导致迁移
史料 2000年,跨族婚姻产生了700万“多种族人”,种族、民族、族群界限模糊将引发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由此可见,美国多元文化不但不会破坏美国的一致性,而且它可因加快异族、跨族通婚而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摘编自余志森《“熔炉”、“拼盘”还是“葵花”?——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再思考》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成果展示】 跨族通婚增多;美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1.(202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名为“多文化伦敦英语”的新特色口语,即西印度群岛、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在伦敦越发普遍,而在其他移民众多的城市也有类似的变体。这反映了英国社会( )
A.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
B.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C.生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D.移民文化逐渐趋于主流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多文化伦敦英语”是西印度群岛、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西印度群岛、南亚等移民来到伦敦或者其他城市后,移民所说的英语和本土英语融合,就产生了这种“混合体”,反映了英国社会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A项正确;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与材料强调“多文化伦敦英语”不符,排除B项;生活价值观念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及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英国,主流文化还是英国本土文化,不会是移民文化,排除D项。
2.(2024)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解析] 答案D. 据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