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串讲)-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串讲)-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0 15: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期末考点大串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CONTENT
单元视野·考向引领
导图脉略·时空观念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拓展归纳·能力提升
2
3
4
1
5
考题预测·知识巩固
单元视野·考向引领
1
单元视野 考向引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然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灭亡。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东汉建立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
第 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查重点: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措施
考查重点:大泽乡起义
考查重点:推恩令、巩固统一的措施
考查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考查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考查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
考查重点:造纸术、医学、史学、数学
导图脉略·时空定位
2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2年
黄巾起义爆发
公元184年
秦统一六国
东汉建立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25年
3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秦灭六国 原因
时间
顺序
秦朝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意义
(1)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2)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3)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4)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5)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
咸阳
秦始皇嬴政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3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2)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措施
方面 内容 影响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军事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道路。
开灵渠,统一岭南;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标要求:理解秦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因果关系。
暴政 农民起义 原因 时间 人物
口号 政权 影响 刘邦项羽起义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公元前209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楚”政权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项羽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
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
3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1.(2024·江苏南通·1)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核心素养练-历史解释
2.(2024·四川乐山·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  )
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核心素养练-时空观念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3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标要求: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楚汉之争 建立 巩 固 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 汉高祖 措施
表现
汉文帝汉景帝 措施
表现
经济 发展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积极赈济灾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目的:为争夺国家统治权,结果:垓下战役刘邦胜利
3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2024·山东临沂·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核心素养练-史料实证
2.(2024·安徽中考·3)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核心素养练-时空观念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3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标要求:初步理解西汉强盛与“大一统”的关系。
措施 作用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影响 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建立刺史制度
接受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进入各政权机构。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漠北战役,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2024·内蒙古包头·2)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核心素养练-历史解释
2.(2024·辽宁中考·2)“诸侯王嫡长子继嗣王位之外,其余兄弟亦当推恩,均沾先王之福荫。”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 D.盐铁专卖
核心素养练-时空观念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3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标要求:初步了解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建立 兴盛 光武中兴 措施 经济发展 衰亡 中期 原因
影响
后期 人物
影响
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
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张角
黄巾
起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
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青瓷技术成熟。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形成割据势力
3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标要求: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张骞通西域 范围 概况 目的 时间
影响 目的 时间
影响 精神 意义 管理 设立 意义 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西域都护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
标志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不畏艰险、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勇于探索、报效祖国。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课标要求: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形成 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
物品交流
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中原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
①山东半岛→黄海→朝鲜、日本
②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欧洲地区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3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张骞出使西域图(唐朝敦煌壁画·局部)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2024·湖北中考·2)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核心素养练-历史解释
2.(2024·安徽中考·5)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核心素养练-历史解释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3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课标要求:了解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作者 内容 体裁 美誉 造纸术 概况 发明 改进 特点 影响 医 学 张仲景 华佗
时期 成就 《史记》
司马迁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便利了典籍的保存和流传;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者;“医圣”
“麻沸散”;“五禽戏”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
核心知识·考点串讲
课标要求:了解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数学 农学 宗教 佛教 道教
产生
传播
影响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传播开来。
本土宗教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氾胜之书》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3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或地图。
秦简九九表
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1.(2024·山东菏泽·3)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核心素养练-跨学科
2.(2024·吉林长春·5)《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历史研究应(  )
A.形式创新 B.贯通古今 C.秉笔直书 D.彰显个性
核心素养练-历史解释


考点突破·核心素养
3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拓展归纳·能力提升
4
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加强了统治,为统治阶级服务;③都对当时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④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推行年代 西周时期推行,春秋时期开始瓦解 春秋战国出现,确立完善于秦朝
中央与 地方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诸侯权力、地位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辖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位不世袭
作用 (影响) 一定时期内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完善,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分封制、郡县制比较
拓展归纳·能力提升
4
项目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
秦始皇 创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评价:
功: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过:但他们在统治的后期,都出现了一些过失。
秦始皇、汉武帝的比较
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拓展归纳·能力提升
4
法家思想
商鞅变法
法家思想
焚书坑儒
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儒家思想
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西汉中期
战国
秦朝
西汉初期
都是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请根据以下图文说说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其共同目的又是什么?
考题预测·知识巩固
5
1.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2.有学者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修筑长城
3.在秦朝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最大和最深刻的是( )
A.修长城 B.统一货币 C.车同轨 D.书同文



考题预测·知识巩固
5
4.有学者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5.“打虎拍蝇”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秦朝在中央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司隶校尉
6.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不许用。这反映当时( )
A.统一文字 B.皇权至上 C.中央集权 D.控制思想



考题预测·知识巩固
5
7.秦朝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 )
①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②连年大规模征发民力去服兵役
③连年大规模征发民力去服徭役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8.从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表现在( )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罚 D.可怕的殉葬
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
①陈胜 ②项羽 ③吴广 ④刘邦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题预测·知识巩固
5
10.下列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汉景帝 ②汉高祖 ③秦始皇 ④ 汉文帝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11.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 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 注重农业生产 ④ 重视“以德化民” ⑤推行儒家学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考题预测·知识巩固
5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由此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的( )
A.楚汉之争 B.巨鹿之战 C.垓下之战 D.长平之战
13.文景之治的特点是( )
①政治清明 ②经济发展 ③战争不断 ④人民生活安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汉高祖汲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建立汉朝后采取了 ( )
A.休养生息政策 B.盐铁官营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三十税一的政策



感 谢 聆 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