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中肯: “中”读作zhōng 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 “皓”读作gào 意思是“白”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二、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放矢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保持肌体健康,不断增强战斗力的锐利武器。
B.名为“海贝斯”的强大台风正在靠近,当地民众人心惟危,纷纷采购食品作为储备。
C.当今世界,一些国家之间战火不绝,人类能否化干戈为玉帛,最终达到和谐共生呢?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分别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论语》和《孟子》都是语录体散文集;老子和庄子分别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又分别称为《道德经》和《南华经》。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程颐、程颢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成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C.《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复活》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老人与海》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海明威,《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D.《诗经》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无衣》一诗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文言小题
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不虑以为大樽 虑:用绳结缀或考虑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C.譬如平地 平:平坦的
D.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人,众人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不贵难得之货
B.以盛水浆 何不虑以为大樽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见贤思齐焉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
1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 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C.我世世为洴澼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进,吾往也。
A.仁以为己任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非恶其声而然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②,不亦远乎?(《论语》)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礼记》)
④,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
⑤王于兴师,,与子偕作。(《诗经》)
⑥斜月沉沉藏海雾,。(《春江花月夜》)
⑦古来圣贤皆寂寞,。(《将进酒》
⑧,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1】,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2】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
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释:【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2】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法:效法
B.以方今之势揆之 揆:考察
C.而吏辄缘之为奸 缘:凭借
D.孰能称陛下之指 称:称道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
B.以孟子之说/非此之谓乎
C.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D.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其意虽善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间盛世和衰世都有
B.嚣天下之口
使天下人议论纷纷
C.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没有人在这个时代穷困
D.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
1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的法令虽然详备,却大都与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合。
B.虽时移世易,但效法先王的具体政策在当时仍然非常必要。
C.解决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是改革国家弊政中最紧迫的事。
D.只有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才可使朝野人才得以充盈。
18.王安石认为变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请根据第四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绮罗香·红叶
张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停船靠岸。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20.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
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
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
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
21.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七、整本书阅读
2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下列选项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2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③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④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十四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24.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25.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 “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6.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从艺术手法及情感的角度对此诗的特点简要赏析。
27.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九、作文
28.按要求作文。
激活,是指刺激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许多领域都需要“激活”来推动发展。
请以“激活”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9.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想飞”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D
简析:明代郝敬的观点是 “不废诵读,不倚诵读”,意思是不废弃诵读,但也不依赖诵读,并非不赞成诵读圣贤书,该项对其观点理解错误。
2.答案:B
简析:材料一说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 “学” 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 “学” 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不是说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本身是苦的,该项说法错误。
3.答案:A
简析:B 项 “膺” 意思是 “胸”,“服膺” 指衷心信奉,该项解释错误;C 项 “中” 读作 “zhòng”,意思是 “切中,符合”;D 项 “皓” 读作 “hào”,意思是 “白”。所以 A 项正确。
4.答案:C
简析:谢良佐的观点强调学习做人之道要时刻谨记、内化成心性品质等,并非说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该项对其观点理解有误。
5.答案:A
简析:“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是通过 “学” 与 “时” 结合达到的一种境界,并非是对 “时” 字含义本身的理解,B、C、D 选项分别从人身阶段、一年时令、一天时辰角度对 “时” 作出了符合文意的阐释。
二、语言文字运用
6.答案:B
简析:“人心惟危” 指人心险恶难测,用在此处形容民众因台风来临而担忧的状态不恰当,可改为 “人心惶惶”。A 项 “有的放矢” 使用正确;C 项 “化干戈为玉帛” 符合语境;D 项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运用合理。
7.答案:C
简析:《大卫 科波菲尔》的作者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该项对作者国籍表述错误。
三、文言小题
8.答案:C
简析:“譬如平地” 中 “平” 是动词,“填平” 的意思,该项解释错误。A、B、D 项对字词解释均正确。
9.答案:A
简析:A 项两个 “之” 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B 项前一个 “以” 是用来的意思,后一个 “以” 是把的意思;C 项前一个 “于” 是到的意思,后一个 “于” 是从的意思;D 项前一个 “而” 表承接,后一个 “而” 表假设,如果。所以 A 项意义和用法相同。
10.答案:B
简析:“见贤思齐焉” 中 “贤” 是形容词作名词,指有贤德的人,属于词类活用。A、C、D 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11.答案:B
简析:A 项 “然” 通 “燃”;C 项 “洴澼絖” 通 “纩”;D 项 “内” 通 “纳”。B 项不含通假字。
12.答案:B
简析:例句是判断句,“进,吾往也” 意思是 “前进,是我要去的”。B 项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也是判断句,意思是 “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与例句句式相同。A 项是宾语前置句;C 项是状语后置句;D 项是一般陈述句。
四、名篇名句默写
13.答案:
①知者不惑
②仁以为己任
③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④埏埴以为器
⑤修我戈矛
⑥碣石潇湘无限路
⑦惟有饮者留其名
⑧料得年年肠断处
五、文言文阅读
14.答案:D
简析:“称” 在此处是 “符合,相称” 的意思,解释为 “称道” 错误。
15.答案:C
简析:C 项两个 “以” 都是 “根据,凭借” 的意思;A 项前一个 “而” 表转折,后一个 “而” 表并列;B 项前一个 “之” 是结构助词 “的”,后一个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 项前一个 “虽” 是 “即使” 的意思,后一个 “虽” 是 “虽然” 的意思。
16.答案:C
简析:“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应理解为 “没有比现在更缺乏(人才)的了”,该项理解错误。
17.答案:B
简析:文中王安石认为当法先王之意,而非效法先王的具体政策,因为时代不同,所遇形势不同,该项说法与文意不符。
18.答案:
①能推行朝廷法令,知晓事情缓急,让百姓做好本职事务;
②能领会先王意图,并结合当下变化灵活运用;
③有良好品德,不凭借法令做奸邪之事,不骚扰百姓。
六、古代诗歌阅读
19.答案:C
简析:“似花绕”“断霞千缕” 虽展现红叶的艳丽,但结合词人的身世及词的整体情感基调,词人的心情是愁苦、凄凉等,并非愉悦,这里是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0.答案:A
简析:A 项只是描述了种菊的行为动作,没有借菊来寄托思想感情;B 项借菊的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C 项借陶令与菊的关联体现菊的高风亮节,寄托自身情志;D 项通过菊不入时人眼,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
21.答案:
①借 “红叶” 的 “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寄托自己身为南宋遗民,不与元朝新贵同流合污,坚守气节的思想感情;
②以 “红叶”“载情不去载愁去”“飘零如许”,表达自己漂泊异乡、羁旅愁思以及亡国之痛等情感;
③用 “红叶”“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如今身世飘零的感伤。
七、整本书阅读
22.答案:B
简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并非只是物质追求,它也是一种品德修养层面的体现,只是相比 “贫而乐,富而好礼” 在境界上稍低一些,该项对二者理解错误。
23.答案:
特点:
①生活上,不追求物质享受,安贫乐道;
②言行方面,先做后说,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与人相处时,谦逊礼让,不与人争;
④品德修养上,时刻坚守仁德,须臾不离。
启发(示例):以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为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却忽略了做事的踏实稳重。我们应该像孔子所说的君子那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际行动上,做好了事情再去谈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话语更有分量,行动更有成效,也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八、现代文阅读
24.答案:D
简析:闻一多将蒙自比作 “世外桃源”,主要突出其在战火纷飞年代能给师生们带来暂时的宁静,便于静心读书等,并非是说蒙自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当时仍处于抗战背景下,理解错误。
25.答案:D
简析:后生学子循着先贤足迹造访南湖,更多的是追怀那段特殊历史,感受先辈们的精神风貌,传承联大精神等,不只是欣赏湖光山色、感受风土人情、寻找诗意生活,该项理解片面。
26.答案:
艺术手法上:
①反复手法,如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等多次重复,强化情感,增强感染力;
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 “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等展现的家乡、自然等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情感角度:
诗中饱含着联大师生对家乡的思念,身处异乡的疲惫,以及在特殊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等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些情感真挚浓烈,所以让人读来感情淋漓,不禁泪涌。
27.答案:
“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的这段时光,相较于当时整个国家处于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大环境(如激流),这里能让师生们暂时获得相对宁静的生活,有美丽的南湖风景相伴,能静心读书、探讨学问、开展文化活动等,仿佛是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给人以美好和安宁之感。
“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虽然身处相对宁静的南湖边,但师生们内心时刻不忘国家正遭受侵略,他们通过集会呼吁唤醒国人、上街宣传抗战,甚至有的直接投身抗日战场等方式,在宁静的生活表象下,内心奔涌着爱国的激情,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积极行动。
九、作文
28.【写作思路】
立意方面:
可以从不同领域思考 “激活” 的意义和作用,如在经济领域,激活市场活力,可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新等方式,让企业更有发展动力,带动经济增长;在科技领域,激活科研创新氛围,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推动科技不断进步;在文化领域,激活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结合,焕发出新魅力等。
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后,可采用举例论证,比如列举某城市通过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激活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吸引众多游客,拉动经济发展;也可运用对比论证,如有的地方故步自封,文化逐渐衰落,而有的地方积极创新激活文化,呈现繁荣景象等,来增强说服力,最后总结升华论点,强调 “激活” 对于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性。
29.【写作思路】
情节构思:
可以从现实中人们渴望突破束缚、追求梦想的角度出发,比如写一个生活在小镇的少年,看着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心中萌生出想飞的愿望,他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克服种种困难,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出小镇,飞向更广阔的天地,通过细节描写如少年在夜晚台灯下刻苦学习的神态、动作,遇到挫折时的沮丧等展现其心路历程;也可以展开想象,写一个拥有特殊能力却被封印的角色,内心一直想飞起来冲破封印,去拯救世界等充满奇幻色彩的情节,注重情节的起承转合,使故事完整生动,最后体现出 “想飞” 所蕴含的积极追求、突破自我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