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过的唐诗里,关于饮食的诗句,最令我难忘的是杜甫的“夜雨剪春韭,( )。”那顿老朋友招待的饭被写成了千古美餐:春天,有当令的菜蔬;雨夜,有湿度和气氛;餐桌上有鲜艳悦目的色彩,有朴素天然的香味。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食欲美、人情美在温暖的氛围中 。
到了宋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苏东坡的胃口好得很,他不但发明了像“东坡肉”这样的名菜,还在笔下留下了 的美味。“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雪沫乳花”的茶和“蓼茸蒿笋”的春盘,同为清香之物,超尘脱俗,又有白有绿,鲜明生动,使“有味”“清欢” 。
明清的文人中,写吃写得多且妙的要数郑板桥,他写吃往往是一派平民风味: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我很喜欢这副对联,( )但是如此清洁自守、为民不谀、为官不贪,且 ,这样的茶饭最干净,吃着最安心。
1.单选题
下列填入第一段括号中的诗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腊酒寄黄柑 B.新炊间黄粱 C.叠卧双白鱼 D.粳香等炊玉
2.单选题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氤氲 勾魂摄魄 水到渠成 自得其乐
B.晕染 惊心动魄 水乳交融 自行其是
C.氤氲 惊心动魄 水乳交融 自得其乐
D.晕染 勾魂摄魄 水到渠成 自行其是
3.单选题
将下列四句话填入第三段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样的茶饭,真是一贫到底了
②粯子是粗麦粉,菊花是纯天然
③表面上全是静物,而其人自在
④纯是素朴,而品格自华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
4.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枉用相存(问候)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
师不必贤于弟子(超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
B.木直中绳(合乎) 羁鸟念旧林(停留)
君子不齿(并列) 契阔谈讌(同“宴”)
C.山不厌高(厌弃) 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多) 虽有槁暴(同“又”)
D.而闻者彰(清楚)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挥斥方遒(奔放) 久在樊笼里(同“繁”)
5.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含义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 顺风而呼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其皆出于此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 其若是,孰能御之
C.郯子之徒`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学于余 青,取之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 是故圣益圣
B.木受绳则直 积善成德
C.粪土当年万户侯 而耻学于师
D.上食埃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弟子不必不如师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
8.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A.《短歌行》——比兴用典——质朴刚健
B.《归园田居》——近体诗——平淡舒缓
C.雪莱——浪漫主义——《西风颂》
D.荀子——儒家学派——性恶论
9.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守拙(zhuó) 炽热(chì) 竞自由 狂飙突进
B.摈弃(bìn) 驽马(nú) 下功夫 意气相投
C.脂肪(zhī) 芭蕾(lěi)` 霓红灯 戒骄戒躁
D.洞穴(xué) 石砾(lì) 萤火虫 暖暖远人村
10.一首好的现代诗,它的描写、比喻、形容,必然是前后呼应的。请依诗意,仔细推敲下面三节现代诗,选出最适合填入空格处的选项
(甲)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了(刘大白《秋晚的江上》)
(乙)躲开相思/披上裘儿/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小径里明月相窥/枯枝——/在雪地上/
又的写遍了相思(冰心《相思》)
(丙)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的小溪最清亮(何其芳《花环》)
A.红颜/纵横/影子 B.红颜/悄悄/镜子
C.青丝/纵横/镜子 D.青丝/悄悄/影子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信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
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日以自虞 尔虞我诈
B.质性同伦 不伦不类
C.骐骥虽疾 痛心疾首
D.不致千里 闲情逸致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知以食愈饥 作《师说》以贻之
B.必勤于学问 不拘于时
C.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惑而不从师
D.此之谓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3.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
B.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
C.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
D.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年幼的人由于愚昧,容易做出荒诞的行为,但可以通过学习摆脱愚昧。
B.作者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C.作者引用了《诗经》等经典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了说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D.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类比,与荀子《劝学》一样,使道理的阐释深入浅出。
15.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
(2)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
(3)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16.作者在提出“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后,阐述了学者治学的途径。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这些途径。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②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即竹叶青,指代酒。②殊方:异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重阳佳节,唐人有登高的习俗,诗人虽有病在身,但也登上了江边的高台。
B.诗人登台却无人相伴,就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更加感到失落和愤慨。
C.第六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白雁飞来,就想到国都长安的节气变化。
D.本诗感情饱满,诗人形象鲜活,颇能显示出杜甫晚年律诗沉郁悲凉的风格。
18.猿或猿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请说明该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内涵,并再写出一句含有这个意象的其他诗句。
19.本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20.默写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故不积跬步,。(《劝学》)
(3)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师说》)
(4),。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5),,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去姥姥家,很高兴,有一句没一句的问娘:“今个八月十五吗?”
“是啊!”
“叫我吃什么?”
“什么也不叫你吃!”
她说过,又怜惜起孩子来。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不该这么斥打他,就转过话来笑着说:“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她想,那个人倒不恋家。连对她也像冷冷的,对这个孩子却连住了心。就为这个,她竟觉着有保障了,又和孩子说:
“爹什么时候回来?”
“过年的时候回来。”
“你知道?”
“可不是,我知道。”
“爹回来干什么?”
“回来打日本。”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大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她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瘦腿,每天跑百几十里路,也有了劲了。她大姐的丈夫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也回到家来,守着女人孩子过日子,看着地,买买菜,抱抱孩子,烧烧火,替大姐做很多事。她可不明白自己的丈夫的心思,有一天她问他:“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此。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来,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们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大姐的女婿在村里人缘很不好,他就跑到城里当了伪军,日本鬼子到他媳妇的娘家村里来抢东西,他也跟着来,戴着黑眼镜。后来,又反了正,坐在欢迎大会的戏台上看戏,戴着黑眼镜,喝着茶水,吃花生。
那天她也去看戏,有人指给她说:“你看见那个人吗?”
“谁?”
“你大姐夫啊!你都不认识了!”
“呀,那是他?”
她脸上红红的了。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来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伺侯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的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
今年,日本鬼子占了县城附近的大村镇,听到她的大姐夫又当伪军。从此,她就更瞧不起他,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
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爹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叫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可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来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戴着花镜念信,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1943年中秋节夜记于阜平
2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去娘家的路上母亲与孩子对话时,孩子说爹在铁道西打日本,不经意的一笔是以小见大,表现时代精神的激荡。
B.听到孩子说把爹叫回来打日本时,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生猪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大姐脸通红的形象,反映出她内心的尴尬。
C.姥姥前后两次“笑”,内涵相同,都表现了革命群众抗日觉悟高,哪怕是老年妇女也有很强的民族正义感。
D.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2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塑造“丈夫”的形象的手法以及“丈夫”的形象特点。
23.小说中开头和结尾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根据要求作文。
无边落木的萧萧声有一种悲凉的味道,湘江岸边高歌之声有一种激扬的味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声有一种豪迈的味道……在自然界或是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声音是有味道的。
请以“声音的味道”为标题,表达你对某种声音的体验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答案及简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B。根据律诗对仗及诗歌意境,“新炊间黄粱” 与 “夜雨剪春韭” 对仗工整,且描绘出雨夜与美食的情境,最为恰当;A 项 “腊酒寄黄柑” 主要写腊酒与黄柑,与 “春韭” 季节不符;C 项 “叠卧双白鱼” 虽有食物,但整体意境与原诗不够契合;D 项 “粳香等炊玉” 侧重于米香,不如 “新炊间黄粱” 全面生动地体现情境。
2. A。“氤氲” 形容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这里指食欲美、人情美在氛围中弥漫,恰当;“晕染” 主要指绘画的一种技法,用在此处不合适。“勾魂摄魄” 形容事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里形容美味对人的吸引,准确;“惊心动魄” 侧重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与美味搭配不当。“水到渠成” 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雪沫乳花” 的茶和 “蓼茸蒿笋” 使 “有味”“清欢” 自然呈现,合适;“水乳交融” 主要指关系融洽或结合紧密,用在此处不符语境。“自得其乐”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郑板桥写平民风味的茶饭,体现出一种自在乐趣,恰当;“自行其是” 指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意见,不合文意。
3. A。①承接前文 “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评价这样的茶饭贫穷,为首句;②解释①中 “一贫到底” 的原因,是因为粯子和菊花的普通;④进一步说明虽素朴但品格自华;③“表面上全是静物,而其人自在” 是对这种茶饭及品格的总结升华,所以顺序为①②④③。
二、文言小题
4. C。A 项 “艰难苦恨繁霜鬓” 中 “苦恨” 是极其遗憾之意;B 项 “羁鸟念旧林” 中 “羁” 是束缚之意;D 项 “久在樊笼里” 中 “樊” 就是笼子,不是通假字。C 项解释全部正确。
5. D。A 项 “而”,前一个表并列,后两个表修饰;B 项 “其”,第一个表揣测语气,可译为 “大概”,第二个指代 “他”,第三个表假设,如果;C 项 “之”,前一个为指示代词 “这”,中间一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为指示代词 “这”;D 项 “于”,第一个是 “向”,第二个是 “从”,第三个是 “对于”,各不相同。
6. C。A 项 “非能水也” 中 “水” 是名词作动词,游泳;“是故圣益圣” 中第一个 “圣” 是形容词作名词,圣人。B 项 “木受绳则直” 中 “直” 是形容词作动词,变直;“积善成德” 中 “善” 是形容词作名词,善行。C 项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 “粪土” 和 “而耻学于师” 中 “耻” 都是意动用法,分别是以…… 为粪土,以…… 为耻。D 项 “上食埃土” 中 “上” 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中 “下” 是名词作动词,低于。
7. C。A 项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中 “不必” 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不需要;B 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 “学者” 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 项 “今之众人” 中 “众人” 古义是一般人,今义是很多人。C 项 “须臾” 古今义都是片刻。
三、语言文字运用
8. B。《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B 项对应关系有误。
9. B。A 项 “守拙(zhuó)” 应为 “守拙(zhuō)”;C 项 “霓红灯” 应为 “霓虹灯”;D 项 “暖暖远人村” 应为 “暧暧远人村”。B 项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
10. A。甲诗中 “头白的芦苇” 被斜阳映照,“红颜” 可与之相对,形容色彩;乙诗中 “枯枝” 在雪地上纵横交错,“纵横” 能体现其状态;丙诗中 “朝露” 像镜子一样能映照,“镜子” 符合诗意。所以依次填入的是红颜、纵横、镜子,A 项正确。
四、文言文阅读
11. A。A 项 “虞” 都有忧虑、谋划之意;B 项 “质性同伦” 中 “伦” 是类别的意思,“不伦不类” 中 “伦” 是条理、次序;C 项 “骐骥虽疾” 中 “疾” 是快速的意思,“痛心疾首” 中 “疾” 是痛苦;D 项 “不致千里” 中 “致” 是到达的意思,“闲情逸致” 中 “致” 是情趣。
12. C。A 项 “人皆知以食愈饥” 中 “以” 是用的意思,“作《师说》以贻之” 中 “以” 是来的意思;B 项 “必勤于学问” 中 “于” 是对于的意思,“不拘于时” 中 “于” 是被的意思;C 项 “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与 “惑而不从师” 中 “而” 都表转折;D 项 “此之谓也” 中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中 “之” 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 D。“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 意思是 “读书人如果想要深刻明辨、广泛洞察来留传荣耀名声却不喜好询问请教的方法,就是砍伐智慧的根本而堵塞智慧的源头”,所以正确断句为 “士苟欲深明博察 \ 以垂荣名 \ 而不好问讯之道 \ 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D 项正确。
14. B。“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错误,原文是说因为偷懒懈怠无所事事而丧失根本、名声不显,因果倒置。
15. (1)所以磨砺(刀剑)并不是金属本身,却可以使金属变得锋利。(“砥砺”“利” 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2)积累小的方面而能够成就大的方面的,大概只有孔子吧!(“积”“其” 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3)亲近贤能之人并向他们学习请教,这是增长德行的方法。(“亲”“所以” 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16. ①自我砥砺,使自己的精神变得诚挚;②观察事物的感应,知晓道理的精要;③观察事物的起始与终结,纵观广阔的境界;④逍遥自在,超脱尘世;⑤深入思考,远离世俗事务,明晰利害;⑥谋划策略,考量得失,观测祸福;⑦设立道义,确立法度,作为准则;⑧追根溯源,探究事情的实情;⑨结交贤能之士,相互交流学习。
五、古代诗歌阅读
17. B。“诗人登台却无人相伴,就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更加感到失落和愤慨” 错误,“菊花从此不须开” 是诗人因自己因病不能饮酒,便迁怒于菊花,表达的是诗人的愁苦郁闷,而非因菊花不开感到失落和愤慨。
18. 猿或猿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内涵常为哀伤、愁苦、凄凉等。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9.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本诗中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诗人身处异地,听到猿声啼哭,看到白雁飞来,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局势的担忧;《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也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孤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诗都在特定的节日(本诗重阳,《登高》亦在秋季)背景下,通过写景抒情,将个人的境遇与家国情怀相融合,抒发了深沉的情感,体现出杜甫律诗沉郁悲凉的风格。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无以至千里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七、现代文阅读
21. C。姥姥第一次 “笑” 是对 “她” 丈夫参加抗日而自家日子不好过的讥笑,第二次 “笑” 是对大姐夫当伪军不光彩行为的嘲笑,内涵不同。
22. 手法:①侧面描写。通过妻子的视角和感受来表现丈夫,如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对他抗日行为的理解过程等,从侧面烘托出丈夫的形象。②对比衬托。与大姐夫对比,大姐夫当伪军,而丈夫积极抗日,在对比中突出丈夫抗日的坚定决心和高尚品格。形象特点: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日决心,积极投身抗日,将个人家庭置于国家大义之后。②有责任感,虽然离家但在村里人缘好,很多人找他,也得到家人的支持,他为了大家而舍小家。③在战斗中逐渐成长,身体变得壮实,形象更加坚毅。
23. 开头环境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中秋,背景是日本侵略导致年景不好,黑豆没长好等,为故事营造了压抑的氛围。②引出主人公 “她” 思念丈夫的情节,因为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丈夫却在外抗日,不知去向,衬托出 “她” 内心的孤独和对丈夫的牵挂。结尾环境描写:①与开头的压抑氛围形成对比,“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烘托出人物收到丈夫来信后的喜悦、快活心情。②暗示了抗日胜利的希望,丈夫在前线抗日有消息传来,让家人安心,也反映出在抗日时期人们对胜利的期盼和对家庭团圆的渴望。
八、作文
24. 【写作提示】
可从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生活中的声音如亲人的呼唤声、音乐声、市井嘈杂声等入手。比如写雨声,可描写春雨的淅淅沥沥,如轻柔的乐章,有清新、滋润的味道,能唤起对新生和希望的感悟;写母亲的唠叨声,那里面有爱的味道,饱含着对子女的关怀与牵挂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声音的特点,进而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哲理或文化内涵,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