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16: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在过去几年中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所下降。同时伴有词汇量不足、表达方式单调等问题。互联网时代,知识普及变得轻而易举,而“词穷”现象也相伴而生。
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语言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文化凝聚力的基石。然而,“词穷”现象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使个体表达方式变得粗劣,长此以往,带来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沉重打击。
“词穷”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针对年轻群体所面临的这一困境,我们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其中,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便是广泛阅读、深入阅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我们可以促进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和谐共生,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在信息时代,尽管快速浏览成为常态,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深度阅读的价值。对于经典之作,唯有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方能领悟其中的真谛,洞察书中的深刻哲理。阅读需要持之以恒,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积少成多,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选自广红《拿什么拯救“词穷”》,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影响人们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语言的风靡、文化内涵的缺失。
B.无论古诗词还是日常用语,都体现了汉语在表达上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C.人们习惯趋同使用固定句式,既钝化了人的表达方式,也阻滞了文化的积累。
D.真正经典的语言是生机勃勃、经久不衰的,是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筛选的。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要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文化的多元性,材料一认为要善于运用语言。
B.网络语言既简化了语言,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C.两则材料都提及超过一半的国人认为自己的语言越来越缺乏,表达能力也有所下降。
D.两则材料都认为广泛阅读能丰富自身的语言体系,从而彻底解决“词穷”的问题。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不能改善“词穷”现象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对“你好”“久违”等寒暄方式进行探讨。
B.高一学生研讨“鹿柴”中“柴”的读音。
C.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体。
D.《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品读《西厢记》。
4.梳理概括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最近,“抽象”一词在社交媒体中高频出现。“抽象”原本形容不能具体体验到的事物。在网络社区和论坛中,“抽象”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的行为、言论或形象非常奇特,难以理解,甚至有些“神秘莫测”。年轻人故意用它来达到幽默、讽刺或者考验他人理解能力的目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抽象”这一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祖师婆
岑燮钧
剡剧①界也是个江湖,坐头把交椅的是王素琴。
这王素琴不是吃素的。新中国成立前,她就与左翼文人有所往来;新中国成立后,每次去北京开会,必有她。
心里不服气的是张雅卿。王素琴现在言必称剡剧界大联合。其实,那次联合会演的点子是张雅卿出的。可是,王素琴向记者介绍那次大联合时,竟说是她领头找的别人,大家都很踊跃,最后找了张雅卿,在姐妹们的动员下,她也同意了。
张雅卿曾当面质问过她。王素琴说,我们讲联合,不讲分裂,不能犯个人主义的错误。
张雅卿闷在心里,老大不痛快。其他姐妹劝她算了,时代不同了。
王素琴是团长,在介绍剡剧的发展史时,说她是中流砥柱,领导了剡剧界的联合,促进了剡剧艺术的发展。有姐妹对张雅卿说:“这大悲调是你首创的,阴阳调也是你首创的,咋剡剧就成了她的历史?”张雅卿笑笑,大家算心领神会了。
张雅卿不是没跟王素琴搭过戏。新中国成立前,两人的戏份张雅卿要占六成。她挂头牌,戏票就早早售罄。不能说王素琴是二流花旦,但观众似乎更喜欢小生戏。
那时候,剡剧界是活江湖,谁有观众,谁就是大姐大。
自从座次排定后,张雅卿的戏只占到了四成,甚至只有三成。她嘴上不说,心里嘀咕:难不成你去演独角戏?有本事不怕戏少,她每段都精雕细琢,传唱度比之王素琴一点都不逊色呢。
“反右”时,王素琴成了“右派”,被控制使用。不久,张雅卿也成了“右派”。张雅卿怀疑是王素琴搞的鬼。可是,戏还得演,但张雅卿不再是风流倜傥的小生,她演革命老奶奶,王素琴演孙女。两个人在台上,有着同样的血海深仇、阶级感情。可是,台下却冷眼相对。有一回背对观众时,张雅卿轻声骂道:“大‘右派’,害人精!”王素琴冷笑了一下,做了个吐唾沫的动作,转过身时,依旧情绪高亢:“奶奶,你听我说!”
这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火红”的日子里,“造反派”来了,王素琴被押上了台,胸前挂着“剡剧祖师婆,破鞋小老婆”的牌子。革命小将看到“破鞋小老婆”特别兴奋。可是,王素琴“破鞋”在哪里,却不甚明了。
“你说不说?快说!”一个革命小将扯着她的头发。
“我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是有人污蔑我!”
“竟然说污蔑你!同志们,要不要砸烂这个‘剡剧祖师婆’的狗头?!”
台下群情激奋,齐声应和,红旗招展,烈日当头。
“看你嘴硬!革命的同志,我们用破鞋来教训这个‘破鞋小老婆’的臭嘴!”
于是,每人拿着自己的破鞋,去扇王素琴。有的重,有的轻,有的仿佛真有血海深仇,有的扇得弧度大,却落得轻。就这样,剡剧第一名旦的一张脸,顿时成了猪八戒。
张雅卿早已站在革命群众一边。轮到她上台,她也举起了破鞋,看着王素琴,旧仇新怨一时涌上心头。当她撩起鞋子高高打下时,突然有些莫名的心虚,落得不是很重。
王素琴昏倒在了台上。
作为“剡剧祖师婆”,斗她,成了剡剧界的革命行动。
王素琴游街一百多次,台上台下被打五百多次。
八年后,她出来时,已是一个形容枯槁的老妪。
过了两年,她开始暂时主持团部。又过了三年,她正式重新坐上了剡剧界的头把交椅。在“拨乱反正”大会上,她说:
“这‘剡剧祖师婆’的帽子,我戴了十年。有人觉得我不配,我也觉得不配。可是,十年间,没有人来抢我的这顶帽子。现在,谁愿意戴这顶帽子,我随时奉送!”
台下鸦雀无声。张雅卿的脸有点烫。
“但是,这一切都过去了,动乱是时代造成的,我们剡剧界依然要高举大联合的旗帜!”
老演员大会演在即,张雅卿走进团长办公室。
“团长,你看我们演一折什么好?”
“你说呢?”
“要不,我们演一折《送凤冠》吧?”
“好啊,就听你的。”
张雅卿出来时,在脑中又过了一遍与王素琴的对话,听不出她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送凤冠》讲的是丈夫冤枉妻子有外心,真相大白后,丈夫以状元之尊,跪送凤冠,终于夫妻和好的故事。
在舞台上,王素琴正色凛然,张雅卿跪得很辛苦,送得不顺利;好在,最后还是大团圆结局。
从此,张雅卿不再计较戏份,也不提什么大悲调、阴阳调了。
(选自慈溪作家岑燮钧小说集《戏中人》)
注:①“我说的剡剧,杂糅了江南的众多剧种。演戏的大多是穷苦女孩,她们从底层演起,闯荡江湖,汇聚于十里洋场,争奇斗艳。梨园又是名利场,在这时代的漩涡里,怎样进退,怎样周旋,都是比舞台更加逼真的活生生的戏剧。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台台精彩的戏文。”——岑燮钧《双重舞台上的别样人生》
6.关于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剡剧界也是个江湖,坐头把交椅的是王素琴”,先指出剡剧界是一个争斗和人情世故交织的江湖,又点明王素琴在剡剧界的“祖师婆”的地位。
B.第5段“张雅卿闷在心里,老大不痛快”这句话表明张雅卿对王素琴把原本属于她的点子据为己有感到不满,同时为下文写双方的恩怨纠葛作铺垫。
C.第18段“有的仿佛真有血海深仇,有的扇得弧度大,却落得轻”这句话揭示了在“文革”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的人性的丑恶。
D.第26段“张雅卿的脸有点烫”这句话运用神态描写的手法暗示人物心理,生动传神地描摹出张雅卿听到王素琴在大会上的讲话时感到脸红和羞愧的情状。
7.以下对小说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文本中大量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塑造了王素琴、张雅卿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张雅卿跪得很辛苦,送得不顺利;好在,最后还是大团圆结局。”此处巧用双关,写出张雅卿戏里戏外内心转变的不易,并暗示王、张二人争斗多年而终于放下了个人恩怨。
C.“当她撩起鞋子高高打下时,突然有些莫名的心虚,落得不是很重。”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腻地写出张雅卿想拿鞋子狠打王素琴,借机发泄对对方的怨愤,却又被内心未泯的良知所阻挡,终究没有狠打对方。
D.小说的结尾表面上是说张雅卿不再计较戏份,实则是说她已经大彻大悟,不再计较人生的得失,决心开始新的生活,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8.请结合文本,分析王素琴这个人物的形象。(4分)
9.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说,人生如戏。请结合小说《祖师婆》,谈谈你的人生感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藉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然时有恃才肆意,亦有盤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辨》,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
(《旧唐书 韩愈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洎举A进士B投文C于公卿间D故相郑余庆E颇为之F延誉G由是H知名于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从,跟从,材料中“吾从而师之”与“养于从父兄”的“从”均为此意。
B.寻,不久后,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寻”意思相同。
C.“迁、雄之气格”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不同。
D.“无以过之”与《劝学》“无以成江海”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韩愈认为,从师学习时应以“道”为标准,道理存在之处,便是老师存在之处,而不应顾虑自己与对方地位孰高孰低、年龄孰长孰少。
B.韩愈的父亲没有显赫的名声地位,在他三岁时便去世了。因自念年幼丧父,韩愈从小便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依赖别人的奖励督促。
C.大历、贞元年间,独孤及、梁肃的学问最深奥,受到读书人推崇,韩愈常同他们的弟子游玩,希望自己得以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
D.韩愈很善于教导勉励后辈,将其中很多人安置在自己家中,作为宾客对待,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14.请概括材料二对韩愈文章的评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题。
里中女
(唐)于溃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①貌,亦蕴韩娥音②。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越娃:指西施。②韩娥: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15.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里中女》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以“池鱼”比“桑女”,以“海水”比“华堂”,自然贴切。
B.句式结构上,《里中女》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与《苯莒》写法类似。
C.《插秧歌》精确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紧张忙碌。首联用白描勾勒图景,颔联用比喻传达精神。
D.《插秧歌》后四句写一家老小播种结束也不得休息,要照管秧苗、鹅儿、雏鸭,借对话展现情态。
16.两诗均写劳作,而《里中女》以对比揭露现实、表达情感,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就绘出了天姥山高峻而有气势的特点。
(2) 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一句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神奇效果,“______”一句从侧面写了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神奇效果。
(3)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用“______”写周瑜的装束来显其儒雅,用“______”写我的容貌来表达其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失意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式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黑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能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方可获得。
学者们不约而同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仪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3分)
A.避重就轻 截然不同 博学多才 明察秋毫
B.避重就轻 大同小异 天赋异禀 明察秋毫
C.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天赋异禀 洞若观火
D.浮光掠影 大同小异 博学多才 洞若观火
19.下列选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所使用的双引号的用法一致的是______(3分)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章。
D.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20.文中画横线句子有多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A;《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①我们写议论文也应该如此,②可以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③发觉议论的对象,④对其进行分析论证,⑤启发人们深入思考,⑥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B,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事实上,好的议论文大多能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识价值。我们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深化自己的认识,写作时才能把个别之事与一般之理结合起来。
写议论文,C,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
21.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2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工智能时代,因“智能”当先,“人工”就退隐了。登山有高山索道,驾车有无人驾驶,写作有“一键成文”……同样因为有“智能”替代,登山就没有挥汗如雨后的酣畅淋漓,驾车就没有人车合一的踌躇满志,创作就没有束篇停笔的“我见犹怜”。
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劳动幸福”的冲击,请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A。“根本原因” 表述错误,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是影响人们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
  2.A。B 项,材料一指出网络语言有其积极一面,但也存在问题,并非只是强调其蕴含力量;C 项,材料二提及超半数受访青年认为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等,材料一未提及;D 项,材料二认为广泛阅读可改善 “词穷”,但未说能彻底解决,材料一未提及广泛阅读可解决 “词穷”。
  3.C。明清科举采用八股文体,形式僵化,限制思想表达,不利于语言的丰富和创新,不能改善 “词穷” 现象;A 项探讨日常寒暄语可丰富语言交流;B 项研讨读音能促进对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D 项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
  4.材料二首先提出超过半数受访青年存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等 “词穷” 现象;接着阐述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认知以及 “词穷” 对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的不良影响;然后强调要重视 “词穷” 现象并进行反思;最后提出解决 “词穷” 问题的途径是广泛阅读,包括阅读的方法、价值及坚持阅读的重要性。
  5.①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要求简洁直接的表达,“抽象” 一词简洁且能表达奇特、难以理解等含义,符合网络表达高效的需求;②网络语言有创造新词汇、新句式、新修辞的特点,“抽象” 被赋予新的意义在网络社区和论坛中使用,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③年轻人追求幽默、讽刺或考验他人理解能力,“抽象” 能满足他们在社交媒体中独特表达、彰显个性的目的,是一种差异化表达,能在网络社交语境中流行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 C。“揭示了在‘文革’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的人性的丑恶” 表述不准确,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不同人在当时情境下对待王素琴的不同态度,有盲目跟风的,也有手下留情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人性丑恶。
  7. D。小说结尾主要是说张雅卿与王素琴之间的个人恩怨得以化解,不能过度拔高到 “大彻大悟,不再计较人生的得失,决心开始新的生活,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主题更多是展现江湖与戏中的恩怨纠葛与人性复杂。
  8. ①有一定能力与地位:新中国成立前就与左翼文人有往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剡剧界有较高地位,且有自己的表演特色与成就。②善于揽功:将联合会演的点子据为己有,介绍剡剧发展史时突出自己。③坚韧不拔:经历 “反右”“文革” 等磨难后仍能重新主持团部并倡导大联合。④有肚量:在 “拨乱反正” 大会上的讲话及与张雅卿后续合作体现其不计前嫌。
  9. 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剡剧界如同江湖,人物的地位、戏份等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王素琴与张雅卿的座次之争、戏份变化等,即使有才华也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时代浪潮中周旋,难以完全自主掌控命运。②人生如戏:王素琴与张雅卿在台上演绎各种角色,台下也经历着人生的起伏悲欢,如 “反右”“文革” 时期角色的转换,他们的人生充满戏剧性转折,在时代的舞台上不断演绎着恩怨情仇与人性的复杂多面,也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无奈,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学会在人生的 “戏剧” 中调整心态,放下恩怨,积极面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BDG。断句为: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1. A。“养于从父兄” 的 “从” 是堂房亲属的意思,与 “吾从而师之” 的 “从” 意思不同。
  12. C。“独孤及、梁肃的学问最深奥” 错误,原文是 “最称渊奥”,是说他们较为渊博深奥,并非最深奥。
  13. 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所以”“受业”“解惑” 各 1 分,判断句 1 分)②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人交往,无论荣耀还是困窘都不改变态度。(“弘通”“荣悴”“易” 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14. ①韩愈的文章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被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众多但无人能超过他,其文被称为 “韩文”;②其文章时有恃才肆意之处,违背孔、孟旨意,如为柳宗元撰碑、为李贺作《讳辨》、写《毛颖传》等;③他撰写的《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被当代人非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D。《插秧歌》后四句并没有借对话展现情态,而是通过描写农夫的动作和作者的劝说来表现农事的忙碌与艰辛。
  16. ①贫富对比:以贫家女 “贫窗苦机杼” 与富家 “富家鸣杵砧” 对比,突出贫家女生活的困苦与艰辛,富家的优裕。②外貌与命运对比:贫家女虽有 “双明眸”“越娃貌”“韩娥音”,却只能 “识蒿簪”,而赵飞燕 “满髻钗黄金”,揭示了贫家女虽有美貌与才情却因贫穷而命运悲惨,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表达了对贫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1)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
  (3) 羽扇纶巾;早生华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
  18. C。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避重就轻: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点,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此处强调浅阅读不深入,应用 “浮光掠影”。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这里说作家与常人阅读方式不同,应用 “截然不同”。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博学多才:学问广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此处说天生的能力,应用 “天赋异禀”。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这里强调对文字意义的洞察,应用 “洞若观火”。
  19. B。文中双引号表特殊含义,海伦用手指 “说话” 并非真正的说话,而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A 项表引用;C 项表强调;D 项表特定称谓。
  20.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仅是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 “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 “把玩古董” 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 “美得不行”。我们或许天赋异禀,能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洞若观火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方可获得。学者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在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推送或抓取的往往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 “窄化” 资讯。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21. A. 针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师道的现象;B. 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C. 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情况
  22. ②句 “可以” 改为 “可以针对”;③句 “发觉” 改为 “确定”。
  四、写作
  23. 【立意参考】
  可从人工智能虽带来便利,但不能替代人类劳动所蕴含的情感体验、精神收获等角度立意,如《莫让智能淹没劳动幸福》;也可探讨人类应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正确对待劳动,发挥自身优势,如《智能时代,劳动幸福的新诠释与坚守》;还可从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对劳动幸福的影响,在利用智能的同时追求劳动幸福的最大化等方面立意,如《智能与劳动:碰撞中的平衡与升华》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