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16: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 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枥,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昌耀的诗在用词和修辞艺术上往往显示出简洁倾向,大多充满隐喻。
C.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D.“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姑娘姑娘我随时都将可能不告而辞/何况死神说他待我也不是二意三心。”(昌耀《一十一支红玫瑰》)
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岭上多白云①
汗漫
西湖九月,游船点点。偶有水鸟飞掠而下,把湖中颤动不已的荷叶当成了停机坪。西湖边,浙江美术馆前的广告牌——“岭上多白云: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作品展”,吸引了我的视线。
我知道汪先生有三大爱好:写写字,做做饭,画画虫鸟花卉食材。
他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的一个指点:“贴着人物写。”就是贴近所写人物的内心去写,合于世道遭际苍狗白云。八十年代起,他有《异秉》《大淖记事》等小说相继发表,延续废名、沈从文一脉风致,绘出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
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朋友们边吃边举大拇指,“味道好,好文章,哈哈……”他有秘诀:“粗菜细做。”比如,让大虾与土豆相依偎,出人意料,境界高迥。看他写的菜谱,如读明清小品。苦辣酸甜臭麻咸,喜怒哀乐悲恐惊,滋味一同。
受父亲影响,汪曾祺幼年有作画心愿。作文之余,时时随意涂抹花鸟虫鱼、土豆白菜,消遣散心。六十岁重新开始写小说,依旧大密度作画,被赞曰“文人画”。求画者多多,有求必应,腾出书桌一角就画。为林斤澜画荷叶,绿颜料不够用,就进厨房端出半碗菠菜汁,涂上去,那画面就隐隐有醋意,像在嫉妒那一朵荷花的美。观画者感叹:“生活气息多浓郁啊,原生态——怎么画的 ”汪曾祺嘿嘿嘿嘿笑,不言。
庚子年,疫情未了,我在西湖边“偶遇”汪曾祺,喜悦起来。想到了苏东坡,忽觉得,苏与汪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名动天下;都曾处于话语中心、受挫被贬于边缘;都因饮酒或吃冷饮而肠胃崩溃、遽然辞世;都怀着、表达着、遗存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
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一画展,是汪曾祺生前与身后的首次画展。题材大都是花木虫鸟,人物画只有一幅《子瞻样》,子瞻或者说东坡,站在一棵树下沉思,身姿清癯,不胖。规格大多是尺幅小品,受制于汪曾祺位于北京蒲黄榆家中的书桌。大幅作品,伏在地板上一挥而就,家人经过,须跳跃闪避。他嘿嘿嘿嘿自我欣赏一番,待画晾干,就卷起来扔在书柜上,抽烟、盯着天花板、摇荡着腿,去想小说中的人与事了。想着想着,眼睛木木着亮起来,一篇好文章就问世了。
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其笔墨,完全是写作之余内心的散放,自由复自治,这恰恰是文人画与商业画差异所在——不取媚于世人,独与天地自我相往来。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他们是文人画的源头人物,创造一种画风,其实就是创造一种人格。当下,许多作家操持水墨油彩,自称画文人画,并试图进入市场。他们或许不明白:文人画难在有文、贵在有人,文须佳,人贵真醇,非率尔操觚者所能为。
“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汪曾祺如是说,是谦谦君子言,也是磊磊孤傲者独白——孤独的白,岭上云朵的白,来自秦、汉、魏、晋、南北朝 那个在云朵间获得愉悦感的陶弘景,汪曾祺喜欢。苏东坡也喜欢白云,曾作诗:“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达官为何怕 东坡未明说,大概怕以云朵对比出一己的凝滞、污痕、不自在。
展厅安静,我慢慢走,慢慢看,看这些花卉虫鸟,如同在逶迤峰岭上看白云。
两枝紫薇花,在风中纷乱纠缠在一起。这画面上方,是汪曾祺落款:“紫薇花对紫薇郎。此画殊无章法,紫薇亦无章法。”无章无法,得解放,画画如此,作文亦如此。随风吹而动静起伏就美好,紫薇如此,岭上白云亦如此。
一只蜻蜓,从一盏灯似的荷花上空,振翅而起。寥寥几笔,画出一幅《蜻蜓荷花》。汪曾祺在右侧题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等水开时而作。”我笑了。他慢性子,悠悠然作此画,蜻蜓急性子,等不及水开面熟就飞了——西湖上的天色吸引了它 汪曾祺爱吃面,有此为证。画画也属餐桌、书桌之间的即兴之作。
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夏雨。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天气闷热”。题款旁,是两叶芭蕉、一枝紫藤。他爱画紫藤。一九八四年五一节,画兴大发,作十幅画,最后一幅画就是满纸紫藤,题款曰:“后院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旺茂,花盛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
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风吹水面,暗含深渊,文字就有了入心动人的力量。汪曾祺的语言就是风,暮春初夏时节的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画中有文章,文章中有画,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
在西湖边,我“遇到”汪曾祺,写下这些散乱文字,忽觉得白纸如云、黑字连绵如峰岭——风吹岭上多白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
【注】①这句话出自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岭上白云,形容汪曾祺自由灵动的创作风格,也比喻其自在洒脱的个性、真醇高洁的品格。
B.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这恰恰彰显了他的人格操守。
C.作者将对汪曾祺先生的敬仰之情蕴含于叙述和描写中,感情充沛饱满、真挚深厚。
D.文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汪曾祺,绘形传神,富于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
7.汪曾祺和苏东坡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都表达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情深,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解说他“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情深”。
8.作者说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作者这样形容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怀。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凤翔法门寺A有护国真身塔B塔内C有释迦牟尼佛D指骨一节E三十年F一开塔G开则岁丰人泰。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惑,指“有疑难问题”,与“惑而不从师”句中的“惑”,词义用法相同。
B.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含意相同。这类古文刚健质朴,与绮丽柔靡的骈体文不同。
C.第,科举考试的等级,文中指进士科第,其意和“书香门第”“次第花开”的“第”都不相同。
D.谥,谥号,韩愈的谥号为“文”,因而后世常常称他作“韩文公”,“文”是对韩愈生前的高度褒善。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高度肯定,也是针砭时弊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以此倡导从师学习。
B.韩愈虽然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但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这是他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认识局限。
C.韩愈正直敢谏,也曾因此多次被贬。曾言辞激烈地反对王公士庶过分地追随佛教,也因此触怒皇帝,差点被处以极刑,后来就直接被贬到江陵任掾曹。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待人不因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他为年轻时好友孟郊、张籍跟公卿说好话推荐;在仕途通达显贵时,仍跟往昔一样与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 岂能至此?
13.柳宗元说“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结合材料二概括能体现韩愈“不顾流俗”品格的具体事例。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
翁卷
蓬户掩还开,幽居称不才。移松连峤土①,买石带溪苔。
药信仙方②服,衣从古样裁。本无官可弃,何用赋归来。
【注】①峤:jiào,指山道。②仙方:神仙所赐的成仙丹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蓬户掩还开”交代了诗人居所简陋,生活随意;“幽居称不才”是诗人自谦,实为诗人隐居不仕的志趣追求。
B.颔联“连峤土”“带溪苔”运用白描手法,用词简练自然,状写了野逸清瘦的田园之趣。
C.颈联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写出诗人思仙慕古的生活乐事,表现了超然于世的人生追求。
D.尾联以反诘作结,强调了“本就没有官职可弃”的无奈,为什么还要写文章来表达归来之志呢。
15.翁卷诗追求“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的创作准则,诗风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的典故。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3)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
(4)?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5)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
(6),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①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与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②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①处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C.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8.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文中“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9.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甲】考古学家发掘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乙】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丙】不断地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丁】取得了高度水平,达到了辉煌成就。
20.把下面四句话组成表意完整的一段话,放入括号处,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国的区域在内。
②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③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④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A.①④②③ B.③②①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①④
21.根据前后语境,文中甲乙丙丁处没有语病的一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歌曲中,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对音乐的表现力和传达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音调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高调让人听起来显得明亮欢快、高亢振奋,低调则给人一种低沉柔和、浑厚庄重的感觉。但高调、低调错乱了就会跑调,歌曲就难听了。歌曲因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才和谐优美动听。
人生如歌,高调与低调是不同的行事风格和生活态度。有人说高调的人自信张扬却又容易狂妄自大,有人说低调的人沉稳踏实但又趋于保守退让。但清华大学秦晖老师却说:“高调再高,苟能律己,慎勿律人,高亦无害。低调再低,不逾底线,若能持守,低又何妨。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B。A 项 “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表述错误,材料只是说上帝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等,并非地位等同;C 项 “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错误,材料说这种改写 “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D 项 “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表述片面,“昌耀体” 是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包括与汉语言古典传统接通等多方面。
  2.C。“他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错误,材料只是说他大部分诗在修改后面世,并非全部。
  3.A。材料二强调 “昌耀体” 的风格是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 “新古典” 性质和青铜般色调,A 项诗句风格较为清新婉约,不太能体现 “昌耀体” 风格,而 BCD 项在词汇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更能体现其风格特点。
  4.①论证结构严谨:先提出昌耀对早期诗作 “重写” 这一现象,接着分析其原因和意义,然后阐述 “昌耀体” 的内涵、标志及形成原因,层层深入。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引用论证,如引用胡亮对昌耀语言文体的描述,增强说服力;举例论证,列举昌耀的诸多诗句来具体说明 “昌耀体” 的风格特点。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对 “昌耀体” 的概念界定、对昌耀改写作品的分析等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5.①诗歌充满隐喻,用词和修辞艺术简洁;②诗歌与生活经历、大西北文化背景及中国历史进程紧密相连;③对早期作品进行重写,以成熟期的 “尺度” 考量自己;④形成独特的 “昌耀体”,其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 “新古典” 性质和青铜般色调,与汉语言古典传统接通,有独特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和精神风骨。
  (二)
  6. B。“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 错误,文中未提及他因作画陷入困顿。
  7. ①在小说创作中,他受沈从文指点 “贴着人物写”,绘出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展现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②在美食创作上,他每天到菜市场构思菜谱,“粗菜细做”,让家常食材焕新滋味,从饮食中体现对生活乐趣的追求。③在绘画创作里,他作文之余随意涂抹,为朋友作画,虽无商业目的,但在笔墨中散放内心,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如用菠菜汁画荷叶等细节。④他的文与画风格自在洒脱,不刻意为之,如同对尘世万物的爱意一样自然流淌,无论是紫薇花、蜻蜓荷花等画作,还是小说、菜谱文字,都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
  8. ①“有阵阵风吹” 形象地写出汪曾祺文与画的灵动自然、不刻板的特点。如他的画在尺幅小品与大幅作品创作上的随性,以及在做菜、等水开时作画的即兴。②其文与画虽平淡却内涵丰富,有 “风” 意味着有深度和力量,能在看似平常的叙述描写中打动人心,像他写的菜谱如同明清小品,画中题款蕴含生活情趣与思考,文字如风吹水面暗含深渊,使寻常事物生动起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小温暖大感慨。③从风格上看,“风” 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自由、洒脱、清新的风格,不受拘束,如他作画无章无法却得解放,文章语言如暮春风般自然流畅送来情感与感悟。
  二、文言文阅读
  9. ABE。断句为: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
  10. D。“文” 是对韩愈死后的评价,而非生前。
  11. C。“后来就直接被贬到江陵任掾曹” 错误,是先被贬为连州阳山令,后量移江陵府掾曹。
  12. (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下”“耻” 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2)韩愈对上触犯皇上的听闻,然而(他)如果不是内心怀着忠诚恳切,不回避罢黜斥责,难道能到这样地步吗?(“忤”“忠恳”“岂” 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13. ①韩愈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不顾士大夫之族的嘲笑,作《师说》倡导从师学习。②韩愈在德宗晚年,不顾宰相不听谏言,上章数千言极论宫市之弊。③韩愈不喜佛,不顾宪宗盛怒,上疏谏迎佛骨,虽差点被处以极刑也不退缩。④韩愈不避寒暑,在孟郊、张籍名位未振时,称荐于公卿间。⑤韩愈在仕途通贵后,仍与未显贵的朋友如往昔般谈宴、论文赋诗,不趋炎附势,且能诱厉后进,即使自己生活困顿也不在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 D。尾联强调自己本就无意仕途,无需像陶渊明那样赋《归去来兮辞》表明归隐之志,而非无奈。
  15. ①取景平常,如蓬户、松、石、药、衣等,用简单质朴的意象勾勒出清淡的田园生活场景,没有华丽辞藻与宏大叙事。②描写简约,如 “移松连峤土,买石带溪苔”,仅用简单几笔就描绘出移松买石的行为与附带的环境,白描手法使画面自然呈现。③情感平淡,诗中表达的隐居志趣、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都是娓娓道来,不激昂浓烈,在平淡叙述中体现出一种自在、超脱的清淡韵味。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采之欲遗谁
  (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 C。文中第①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强调钟扬穿着朴素。C 项 “傻子” 也是特殊含义,指像雷锋那样无私奉献的人;A 项表示强调;B 项表示引用;D 项表示讽刺否定。
  18.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不是排比,只是连续的呼喊表达强烈情感。
  19. 原文先列举高原反应的具体症状,然后说 “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更能突出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及钟扬面临的危险处境,给读者更直观强烈的感受;而改写后的句子平铺直叙,表达效果不如原文震撼人心,不能很好地体现当时的紧张危急氛围。
  20.B。③先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体系,②阐述其形成原因,①说明其分布地区,④进一步说明这些地区建筑与中心地区建筑的关系,逻辑顺序合理。
  21.B。A 项 “发掘…… 遗址证明” 搭配不当,应为 “对…… 遗址的发掘证明”;C 项 “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 语序不当,应为 “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D 项 “取得了高度水平” 搭配不当,应为 “达到了高度水平”。
  六、作文
  22. 【立意参考】
  可以从高调与低调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探讨高调的积极意义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低调的价值与不足;也可以重点论述秦晖老师的话,强调高调律己、低调守底线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人生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合理选择高调或低调,以及两者平衡和谐才能奏响美妙人生乐章等方面立意。例如:《高调以律己,低调以守心》《人生旋律,高低相和》《把握高调低调之度,书写精彩人生华章》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