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曹刿论战《左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录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课文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论战”的整个过程是全文的核心,“论战”的双方为曹刿和鲁庄公,文中记叙了两人的对话,三问三答,浅近简约,转折有致,鲜明地表现了两人的不同性格。一直以来,鲁庄公都被看作是“鄙”的人物形象,是曹刿的陪衬人物。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基于文本和历史背景,来客观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文章故事性强,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课下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历史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基础知识不难解决,但本文最精彩的恰恰是字词背后的人文情怀的体验和丰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文字背后的丰富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提高
文言文的语言运用能力。
2.了解《左传》相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相关历史背景。
3.反复诵读感知人物形象,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分析
和评价曹刿和鲁庄公,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感知人物形象,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分析和评价曹刿和鲁庄公,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课导入】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作战中善于使用谋略,往往能以智胜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呢?
引入《左传》中一个同样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长勺之战。
【写作背景】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曲阜是历史文化名城,在 2700 多年前,齐、鲁两国在鲁国曲阜北部的长勺交战,史称“长勺之战”。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鲁国以三万兵力战胜齐国三十万大军,以弱胜强。
【作者介绍】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目解说】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还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层次结构】
《曹刿论战》节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文章通过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记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史观以及政治的理想状态。同时,文章塑造了有责任有担当的平民智者曹刿以及看似见识鄙陋实则知人善任的鲁庄公。一臣、一君、一国、一战、一代,史笔、诗笔的转换,史心、诗心的融通,使这部历史著作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性,为后世的史学写作奠定基础。
文章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突出,情节易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通过梳理情节、品读语句,分析形象、讨论质疑来体味作者独特的笔法以及人物赤诚的心。
同时文章故事性强;言简义丰,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在学生“语言的发展与建构”方面,充实文言文的学习;在“审美和创新”上,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担当。
【中心思想】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全文分析】
二)、梳理字词,理解文意
1.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明确读音:刿、间、弗、孚、辙、靡
2.合作交流,归纳字词
明确:
实词虚词:师、间、鄙、加、孚、狱、属、乘、靡、以、之、其、而
一词多义:故、从、其、以、请、之、加、间、焉
古今异义:师、伐、间、鄙、牺牲、加、狱、属、福、可以、再
词类活用:福、鼓、忠、乘、下、败、情
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交流探讨,疏通文意
请同学分别翻译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纠正。
(三)、辨析题目,整体把握
1.变换题目,引导质疑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题目,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题,但是编者却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
明确:例1.认为《齐鲁长勺之战》更好,因为本文就是记叙关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事件。
例2.认为《曹刿论战》更好,本文内容重点在“论”,而非记叙这次战役的整个进程,通过“论”来突出曹刿的人物形象以及对战争的见解和论述。
2.划分层次,概述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鲁庄公时期,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鲁庄公请求参战,最终大获全胜,战后曹刿向鲁庄公论战的故事。
(四)、还原论战,感知形象
1.修改对话,比较阅读
将原文缩写如下: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曰:“ 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
请从。”请同学们与原文进行对比,缩写版略去了曹刿与乡人的问答,在表现曹
刿形象上可有什么不同?
明确:原文中写曹刿与乡人的问答,主要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乡人事不关己的态度反衬出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可否将战前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由三次简化成一次?
明确:不能。因为这三次对话都是有意义的,曹刿的三次提问体现的是他对战事的关心,而鲁庄公的三次回答分别表现出他寄望近臣、托福神明、取信于民的态度。这三次对话,曹刿予以鲁庄公两次否定和一次肯定,再现了曹刿引导庄公以民为本的良苦用心和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2.角色扮演,感知形象
接下来我们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朗读乡人与曹刿的对话,以及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乡人和曹刿应该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呢?曹刿和鲁庄公的语气又应该如何呢?
明确:乡人在其反问语调中略微带有嘲讽之意,曹刿则应该是轻蔑和自信的语气。庄公应该从一开始的自信,转为不安,最后充满憬悟,而曹刿先由不满,转为失望,最后为激动。
读完对话后,谈谈你对曹刿的印象。
明确:曹刿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细察精思、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
(五)、辩证分析,评价庄公
文章中分别用到了哪两个词来形容曹刿和鲁庄公?
明确:“远谋”和“鄙”。
大家一致认为曹刿确实有远谋,那么鲁庄公是否“鄙”呢?评价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请大家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交流发言。
明确:例1.认为鲁庄公“鄙”。从曹刿请见中的三次问答中可见,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上,这说明鲁庄公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国君;从文本第二段叙述的作战过程来看,“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就足以可见他急于求战,急于进攻,军事上的见解是昏庸的,战争胜利后,鲁庄公居然不知道战争胜利的原因,就可以看出他的确是鄙的。
例2.认为鲁庄公不是真“鄙”。文章开头“公将战”三个字就表明鲁庄公毅然应战,是英勇之人;与曹刿的三次问答也表明他的礼贤下士,明白事理;战争来临时“公与之乘”,就表明他慧眼识才,知人善用;战后“公问其故”也表明他不耻下问,虚怀若谷。说明鲁庄公还是明事理的,如若鲁庄公真是一位粗鄙的国君,恐怕长勺之战的结局就会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鲁庄公是否真“鄙”,并不是让学生争个高下,得出个是非,而是希望同学们在分析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时能够用辩证的眼光,审慎的态度,能对他们的形象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去辩证的看待。
(六)、回顾全文,建构提升
1.回顾全文,提出质疑
为什么这篇文章描写作战的过程如此简略,而对战前战后的论述如此详细呢?
明确:这篇文章是选自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传》。这样的写作风格正是《左传》的风格。《左传》之写战争,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重在描述战争成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学家的卓越见识叙写战争,达到“微而显,精而腴”的艺术境界。
2.联系所学,探究胜因
明确:天时——“齐师伐我”可见鲁国是卫国战争,是正义之战;地利——“战于长勺”,长勺就在鲁国境内;人和——曹刿不仅爱国,还富有远见卓识,而庄公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不耻下问,军民能同仇敌忾。
3.总结所学,建构提升
学完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或者学习到了什么?
(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等等)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曹刿:“远谋” 忧国忧民,深谋远虑
鲁庄公:“鄙”? 昏庸、急于求成
英勇、虚怀若谷
【课后反思】
反思本节课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设计教学,希望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和探究,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未能完全放开学生活动。课后反思觉得,教师可以选择重难点知识(比如曹刿与鲁庄公人物形象认识)发动学生合作探究,不一定面面俱要探究到,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