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曹刿论战《左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体会文章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取胜原因。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详略安排及对比、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
【新课导入】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略力挽狂澜,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现在,让我们走进《曹刿论战》,去感悟圣贤先哲的睿智和谋略。
【写作背景】
【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还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全文分析】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
[师]军队。
[伐]讨伐,进攻。
[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入见]于是进入(朝廷)拜见。乃,于是,就。见:拜见。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 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必以信]一定把实情告诉神灵 。信;实情
[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任。孚,为人所信服。信,信用。
[福]赐福,保佑。
[狱] 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之属也]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拜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上朝廷)去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说:“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把实情告诉(神)。”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以)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了职粉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作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解析
以上是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先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写他们的“鄙”目的是突出曹刿的目光远大,后面描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战于长勺]在长勺交战。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即击三次鼓;最后一段中“一鼓”指第一次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于是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解析
以上为第二段,主要描写战斗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可”与“未可”的对比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性格。
◎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竭]竭尽,这里指士气消失。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估计,推测。
[伏焉]在那里有埋伏。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靡]倒下。
◎译文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看见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析
以上为第三段,主要描绘战后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两层意思,一是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是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其中“辙乱”“旗靡”是判断和发出战斗命令的依据,“夫战,勇气也”包含有一定的战略思想。
【文章思维导图】
请见的原因
战前——请战
与庄公的对话 选材详略得当
刿
开始制止击鼓
论 战中——参战 齐师败绩不让攻击
视辙登轼后追击 人物形象鲜明
攻击:彼竭我盈
战
战后——论战
追击:辙乱 旗靡
【思想内容探究】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地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
2.文章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刻画曹刿这一人物的?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从曹刿与“乡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的鲁庄公是否是昏君?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4. 积累文章中的成语并解释。
(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4)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5.本文有一些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出下面加点的名词在文中的含义。
(1)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鼓:击鼓。
(3)公与之乘
乘:乘战车,坐战车。
(4)下视其辙
下:下车。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左传
史蕴诗心----历史与文学
美政美战----战争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