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出师表 诸葛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领会诸葛亮所提的三项建议。
2.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
3.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写作背景】
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临终前,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出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
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其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题目解说】
(一)题目解读
“出师”,出兵;“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上伐魏之前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治国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责任,结束表文。
【中心思想】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全文分析】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