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18: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是一首咏雪的送别诗,雪景中衬托送别,送别中又咏雪景,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在送别诗中很具有代表性。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几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应该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拓展探究的方式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法的指导,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体现的主要学法是:
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2、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想象与联想: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
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培养欣赏鉴赏诗歌的能力。
【新课导入】
一、激情导入
离愁别绪乃人之常情,或悲痛,或洒脱。柳永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长澈是“荷苙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那么,唐代大诗人岑参送别好友武判官又会是什么情形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素宗至德二年春夏之交东归。这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此诗。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曾做过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善于写诗,尤其善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位于新彊)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题目解说】
二、解诗题,知诗作
1.请大家齐读标题,看看你能从题目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1:这是一首送别诗,因为题目说是“送武判官归京”。
生2:这得是冬天,因为有题目中有“白雪”。
师:题目中有个标志性的字眼要抓住,这个字是----
生:歌
师:我们知道有哪些歌?
生1:《长恨歌》
生2:《登幽州台歌》
生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一般不受字数、句数、格律的限制。另外还知道这是一首写雪景和送别的诗。
2.弄懂了诗题,认识了作者,接下来就让我们追寻岑参的足迹,开始我们今天的古诗品鉴之旅。
【中心思想】
诗歌写离别,但并不凄惨,以冰天雪地为雄浑的背景,显出旷达和豪迈,既写了边塞风雪雄奇壮丽的景色,又抒发了感人至深的诚挚友情。写雪景为写离别做铺垫,写离别以白雪为背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全文分析】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正面描写风大、风狂,声势凶猛。
“折”:白草是非常坚韧的草,都折断了,折是“卷”的结果,可见风力之大侧面写出了北风的凶猛,
“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
“即”: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与“卷”相照应。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修辞:比喻 以梨花喻白雪
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新颖贴切。 “忽”隐含着边塞气候变换的神奇,传达出欣赏雪的惊喜心声。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要想真正读懂首诗,还要知人论诗,了解其人才能了解其情,为什么在这样艰 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 写作背景(投影)
岑参,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唐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了维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当时的政府又实行重边功的人才选举政策,从军戍边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不少知识分子或从军、或出使边关,因而能够体验边关战争生活。唐天宝年间,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团队中生活了六年,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磅礴,风格瑰丽,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
“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穿狐皮袍子都不觉暖和,盖锦缎被子也觉得太单薄。将军都护们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根本没法穿上身。以种种反常的情形,通过人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互文的修辞)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阔的深刻印象。
“愁云惨淡”,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也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
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雪满天山路” “满“字表现出到处是白茫茫一片,冰雪载途、路程遥远,、归途艰辛。
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问:送别诗中有哪句首诗中的句子和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奇异瑰丽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送别:不舍惆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