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17:1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有删减)
材料二: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篇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材料三: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2.下列对材料一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有机融合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3分)
A.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B.降旗的仪式在港督府举行,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C.背景材料井然有序,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D.提到彭定康来到港督府,就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让人产生彭定康终将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的想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一语双关,“很快”,暗示着殖民者的落魄;“消失”,暗示着历史的屈辱将不再重演。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4.下列关于新闻消息的常识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5.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嘢,大叔。
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
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
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人们亲情淡漠。
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B.小说视角独特,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
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8.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6分)
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根据这句话,联系莫言的《蛙》,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大至刚”与“在止于至善”《礼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B.“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墨子·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C.“自贼者也”与“故贼人以利其身”(《墨子·兼爱》)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民之从事”《老子》)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回答:自己擅长分析识别别人的言论,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B.孟子认为,浩然之气一要用正直去培养而不要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间,二要和义与道配合。
C.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D.孔子认为自己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而已,不擅长辞令,德行不够,不能成为圣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4分)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4分)
14.从材料一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①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宁愿的意思。
C.钱起的诗以五言为主,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诗歌末尾引用与庄子相关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心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16.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
(3)《礼记·大学之道》中,“,”两句强调了无论谁都一律把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当做做人的根源。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们这个时代,(甲)。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A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B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①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②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③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④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狡狯的精灵在这一切矛盾中经常出现。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乙)。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0.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短句,可以增删少量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把“革命”比作三种事物,请找出三种喻体来并分析其妙处。(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苏东坡频遭贬谪,在被贬期间,官职卑微,生活困苦,但他最终调整心态,接受现实,逐渐释放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在诗词创作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18岁的中国攀岩运动员骆知鹭,经历过比赛失手,遇到过状态起伏,却坚持步履不停、目光向前,在训练时经常和自己较劲,终于拿到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入场券”。
“与自己和解”“和自己较劲”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1.答案:B
  简析:“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结束,而非英国的衰落,该项表述错误。A 项,第一段概括了新闻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是导语部分,正确;C 项,此段揭示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主旨,正确;D 项,两个 “最后” 体现香港回归,洋溢着中国人的欢快,正确。
  2.答案:B
  简析:降旗仪式在添马舰东面举行,而非港督府,该项错误。A 项,材料一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融合,依靠关键词衔接,正确;C 项,背景材料使现实场景有历史纵深感,体会仪式内涵,正确;D 项,提到彭定康引入港督府历史背景材料,能让人产生相关联想,正确。
  3.答案:A
  简析:“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里主要是形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感,并非对比和双关手法暗示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该项分析错误。B 项,“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的解读正确;C 项,关于彭定康在降旗时的表现描述正确;D 项,对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撤退场景及事件意义的理解正确。
  4.答案:B
  简析:消息写作以叙述为主,一般不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该项表述错误。A 项,对消息定义、特点及地位的表述正确;C 项,对消息结构的介绍正确;D 项,对《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时兼顾历史回顾的评价正确。
  5.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香港回归的具体过程,如英国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场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详细经过,包括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以及 “不列颠尼亚” 号的离港等,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庄严性和重要性。
  ②材料二侧重于对末代港督彭定康离港场景和情绪的描写,如他离开总督府时的情景、他对苏格兰风笛曲目的喜爱、他遵循传统绕行总督府三圈等,从个体角度展现香港回归时刻的历史画面,体现出一种个人化的历史视角和情感氛围。
  ③材料三侧重于从宏观角度评价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意义,既提到对英国的影响,即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缩小,又强调对香港人民来说是新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指出这一事件对殖民主义的打击以及对中国洗刷耻辱的意义,从更广泛的国际关系和历史进程层面进行解读。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答案:C
  简析:王脚喝斥孩子回家割草,不能表明亲情淡漠,而是体现当时生活的艰难,人们需要为生计忙碌,该项理解错误。A 项,以身体部位和器官取名在特殊年代有对身体和生命重视的隐喻,可从文中体会,正确;B 项,车夫王脚的形象和其运煤之事给 “我们” 留下深刻记忆,符合文意,正确;D 项,肖下唇因家庭条件不饿而对煤块态度不同,与其他饥饿孩子形成对比,正确。
  7.答案:D
  简析:姓严的干部 “脸色很难看” 主要是因为看到孩子们吃煤这一惊人场景而震惊、担忧,不能简单暗示干群关系的疏离,该项分析错误。A 项,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有残酷性,莫言书写风格也有冷静残酷一面,正确;B 项,小说视角独特,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艰难,正确;C 项,小说有荒诞、诙谐、戏谑风格,亦虚亦实,正确。
  8.答案:
  ①动作描写:如 “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他拣起一小块,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动作,细致地刻画了陈鼻吃煤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对煤块可吃的好奇与尝试。
  ②神态描写:“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通过描写孩子们吃煤时兴奋的神态以及煤块沾在脸上的细节,形象地展现出他们吃煤时的投入与满足。
  ③语言描写:“王胆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通过王胆的语言,从侧面烘托出孩子们认为煤好吃的心理,使吃煤这一细节更加真实可感。
  9.答案:
  ①《蛙》中的 “魔幻” 体现在一些超现实的情节上,如孩子们吃煤这一情节违背常理,在现实生活中煤是不能食用的,但在小说中却发生了,具有荒诞性。
  ②“现实” 则是这些魔幻情节的基础,故事发生在饥饿的年代,人们面临极度的食物匮乏,在这种生存困境下,孩子们因饥饿而产生对煤块可吃的幻想并付诸实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贫困与艰难,是对特殊历史时期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
  ③“魔幻” 与 “现实” 相互依存,魔幻的情节使现实的苦难得到更深刻、更独特的呈现,现实为魔幻情节提供了存在的依据和背景,二者融合,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时代特征和人性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答案:A
  简析:根据文意和句式结构,“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为对称句式,应在 “智也”“仁也” 后断开,“夫圣,孔子不居”,“夫” 为句首发语词,“圣” 指圣人,“孔子不居” 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所以正确答案为 A。
  11.答案:C
  简析:“自贼者也” 与 “故贼人以利其身” 中的 “贼” 均为 “伤害” 之意,该项表述错误。A 项,“至大至刚” 与 “在止于至善” 的 “至” 都表示 “极、最”,含义相同;B 项,“恶!是何言也” 的 “恶” 是语气词,“恶施不孝” 的 “恶” 是 “怎么” 的意思,两者不同;D 项,“不足以事父母” 的 “事” 是 “侍奉”,“民之从事” 的 “事” 是 “做事”,含义不同。
  12.答案:D
  简析:孔子认为自己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但不认为自己不擅长辞令且德行不够不能成为圣人,原文是孔子自谦,该项理解错误。A 项,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内容正确;B 项,孟子对浩然之气的培养阐述正确;C 项,孟子对 “知言” 的剖析及危害说明正确。
  13.答案:
  (1)不要像那个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拔苗之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无若…… 然”:不要像…… 那样;“闵”:担忧;“揠”:拔;“芒芒然”:疲惫的样子)
  (2)不是因为要和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所以”:因为……;“内交”:结交,“内” 通 “纳”;“要誉”:求取名誉;“乡党”:乡里)
  14.答案:
  特点:至大至刚。
  原则:配义与道。
  方法:直养无害,集义所生,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宁” 在这里是 “难道” 的意思,而非 “宁愿”,该项解释错误。A 项,诗中意象与《离骚》香草美人传统有一定联系,可体会,正确;C 项,对钱起诗风的评价正确;D 项,诗歌末尾用典表达对自由生活向往之情,正确。
  16.答案:
  ①“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诗人表明自己官职虽小但志向已满足,在政治清明时不用背柴,体现其不慕名利,安于现状。
  ②“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表达自己即使地位低下,也不把荣耀放在心上,展现出不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
  ③“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诗人喜爱在竹林流水边赏景,享受自然之美,体现其安贫乐道,注重内心的愉悦而非物质的追求。
  ④“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有道就快乐,忘却世俗机心,即使贫穷也不厌恶,突出其安贫乐道的品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 不可思议;B. 愚昧无知
  简析:A 处,财富源泉变成贫困根源,这种魔力令人难以理解,“不可思议” 符合语境;B 处,与 “科学的纯洁光辉” 相对,形容黑暗背景,“愚昧无知” 可体现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些负面特点。
  19.答案:
  (甲)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乙)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
  简析:甲处,根据后文对机器、财富、技术等正反两面影响的阐述,可概括出此句;乙处,结合前文 “由新生的人来掌握” 及后文 “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 可推知应填 “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
  20.答案:
  ①现代工业和科学是一方。
  ②现代贫困、衰颓是另一方。
  ③它们之间存在着对抗。
  简析:原句的主语是 “对抗”,可先把 “对抗” 的双方分别作为短句,再说明存在对抗关系。
  21.答案:
  ②句中 “抛开” 改为 “回避”;“现代冲突” 与 “现代技术” 位置互换。
  简析:“抛开” 与 “技术” 搭配不当,应改为 “回避”;“摆脱” 与 “冲突” 搭配,“抛开” 与 “技术” 搭配,所以应互换位置。
  22.答案:
  喻体:“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好人儿罗宾”。
  妙处:把 “革命” 比作 “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形象地表现出革命具有深入挖掘、快速推进的特点;比作 “光荣的工兵”,突出革命在打破旧事物、开辟新道路方面的先锋作用;比作 “好人儿罗宾”,赋予革命一种亲民、正义的形象,使抽象的 “革命” 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革命的特质和意义。
  四、写作
  立意角度:
  1.可以从 “与自己和解” 的角度立意,论述在面对困境、挫折、不如意时,要学会调整心态,接受现实,放下内心的包袱与执念,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成长,如苏轼在被贬期间,虽遭遇诸多苦难,但能与自己和解,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可举例说明和解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去实现和解。
  2.从 “和自己较劲” 的角度立意,强调在追求梦想、目标的道路上,要有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勇于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像骆知鹭在攀岩训练中与自己较劲,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奥运会 “入场券”,可阐述较劲的意义、如何把握较劲的度以及其对个人发展的推动作用。
  3.还可以综合立意,探讨 “与自己和解” 与 “和自己较劲” 并非矛盾对立,而是在不同情境、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选择或同时存在的平衡关系,在该和解时懂得放下,在该较劲时全力以赴,使人生更加丰富而有意义,可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结构示例:
  开头可引出 “与自己和解” 和 “和自己较劲” 这两个概念,如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名言警句等引出话题,表明二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中间分别论述 “与自己和解” 和 “和自己较劲” 的内涵、意义及事例支撑。在论述 “与自己和解” 时,可阐述苏轼的经历,分析他如何从被贬的痛苦中走出来,通过诗词创作等方式与自己和解,实现心灵的慰藉与升华;论述 “和自己较劲” 时,以骆知鹭为例,详细描述她在训练中如何克服困难,与自己的状态、极限较劲,最终取得成功的过程。然后可以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如说明在经历挫折时先与自己和解以调整心态,之后再与自己较劲去努力奋斗,或者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适时地与自己和解避免过度压力,以更好地持续较劲等。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无论是 “与自己和解” 还是 “和自己较劲”,都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策略,我们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运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升华主题,呼应开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