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上(1-4单元);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阐述的那样,“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将“洒扫涓洁”作为孩童启蒙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将之视为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有效中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会种菜,不算学生”。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劳动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提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生产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进而推进了文化实践的深入与革新。同时,劳动教育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劳动教育巩固了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也通过这种身心融合的教育给人带来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人在文化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
劳动实践深化文化认同。对于文化认同,应有至少两个层次的理解,其一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传统和现在知识层面的数量积累,还是一种可能在未来喷薄的智能意识,“既基于内容又基于过程”。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也唯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激发、实现。其二是“文化超越”。超越不是以鄙夷的眼光弃之不用,而是用关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现实与传统的融合新生,以文化主体的责任去更好地传承、突破与创新,通过劳动实践与现实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新生”。如果失去了具体实践路径,文化认同只会成为一句口号,也让实践和文化都失去了主体性。劳动教育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无论是田园种植、印染工艺、纸扇泥塑、裁衣织布的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的实践,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过广泛蕴藏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才能进一步启迪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摘编自马慧子马梅《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由是,各地中小学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种菜做饭学农活儿,木工花艺做公益,在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艺社团活动之外,孩子们又有了崭新的成长体验,各具特色,不亦乐乎。
为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培育3个方面,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价值观塑造方面。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应侧重于价值观塑造,主要是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劳动,感受劳动,进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果实。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而为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是有责任的,从而树立起劳动光荣、自食其力和责任担当的价值观。
生活能力养成方面。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共设置了10个任务群,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部分。相较而言,日常生活劳动部分实际意义更大一些,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任务群,和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结合甚为紧密。通过此类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孩子们打小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理能力。
公共意识培育方面。服务性劳动部分中,有一个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任务群,很有意义。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性公益活动、一些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和家庭环境中走出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对真实复杂的社会提前有一些近距离的感知认知;而且,从全人教育角度来说,这也补上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这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帮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模式,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摘编自陆建国《劳动教育不能简化为劳动体验课》)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
B.劳动其实就是各种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
C.文化认同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具体的实践能激发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
D.注重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方面的培育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也与人的劳动密不可分。
B.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
C.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因此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
D.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1岁的女儿不想读书,爸爸就带她在烈日下挖藕以体验生活的不易,4个小时下来,女儿脸晒到脱皮,爸爸觉得效果很好,因为事后孩子表示要好好读书了。
B.每周让孩子做一顿饭,从菜市场讨价还价买菜、择菜淘米到烧煮烹炸,让孩子们在掌握生活本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家务劳动的不易。
C.到山上挖笋、采茶,去田里拔草、摘野菜……这是某中学组织的“新劳动教育”研学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农事活动、走近自然,感受民风民俗。
D.鼎湖小学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居家劳动,主动承担家务,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树立起劳动担当和责任意识,做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课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子
郭昕
玉子学织毛线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那一年玉子上大三。摆脱了高考的激烈竞争,又如鱼得水地适应了大学生活,毕业分配大战的硝烟还没来得及燃起。大三就像一张土壮水足的温床,滋生出爱的嫩芽是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年秋天玉子开天辟地上街买了三两蓝色的纯毛毛线,而在这之前,玉子最瞧不起周围那些女孩子的,就是吃零食、织毛线这两大恶习。没出息,玉子不能和她们一样。
玉子是娘在玉米地里生的。爹给玉子在小学花名册上填上“玉子”这两个字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爹是民办教师,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手扶拖拉机撞死了。爹死时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只是把攥着玉子的手一松,就永远地去了。玉子和弟弟都是攥着娘的手长大的。娘为玉子姐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玉子说不清,玉子唯一能回报娘宽慰娘的就是拼命地读书,读书,拼命地拿回一个又一个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玉子拒绝一切女红。玉子再没有见过比娘手巧的女人了,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枝头绽的花,无一不能在娘手下活灵活现,可娘又怎样了?上学或放学的时候,走在村子里那条凹凸不平的土路上,看着那些黄涩的头发上沾着几根草棒棒的,或晒暖或乘凉或奶孩子或纳鞋底的女人,玉子总要在心里发狠,决不能和她们一样,决不。
玉子从那团蓝毛线里发现了那么多乐趣。怪不得要把这类活计称作“女红”,怪不得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女人乐此不疲,玉子笨拙地一针一针戳着毛线时想。
毛线成了玉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前她为他织,婚后为公婆织,有了孩子为孩子织。各种各样的毛线,大小款式不一的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毛围脖把玉子的心塞得满满的。渐渐地,玉子成了公认的织线专家。单位里,邻里间,年轻的年长的女人们买了漂亮毛线,都会说:找玉子去,找玉子去。有人建议:玉子,把你织的那些花样编本书吧,准比街上卖的什么棒针花样大全强得多。要是没有后来那事,玉子准会编一本棒针花样大全出来。
那件事其实也不算什么。有天玉子进门后看到丈夫穿了件暗红的细羊毛高领衫。丈夫有些不自然地耸耸肩:还可以吧,刚买的。玉子说:不错,很贵吧?晚上,丈夫睡着后,玉子掂着那件暗红色的毛衣在灯下审视良久。毛线松紧不匀,一看就知道出自新手,有许多地方大概拆过,细看能看出一段段的痕迹。这么细的毛线,这么宽大的一件男人毛衣,织了拆,拆了织,一针针下来,要织多少下呀。玉子想起大三那年为他织的蓝手套。连着几个夜晚,玉子没有睡着。
生活是一个圆,绕了那么大一圈后玉子又站到了当初起步的那个点上。那天,玉子打点了自己的衣物,把在书架上搁置多年落了厚厚一层灰的专业书取下来,拍打拍打,一本本整整齐齐码在从街角商店买来的方便面箱里。一辆出租车连人带东西一块儿拉走了。在曾经被玉子视为“家”的那套房子里,大衣橱抽屉里躺着一把长短粗细不等的棒针。那么粗的一把,足有几十根。两头用黑皮筋结结实实扎着,是玉子昨晚上扎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玉子把它们丢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子原来觉得女人织毛衣是恶习,是因为母亲的遭遇给她造成了不良的心理感受。
B.丈夫的新毛衣是手工编织的,他却说是买的;玉子从这个拙劣的谎言中发现了丈夫出轨。
C.“搁置多年落了厚厚一层灰的专业书”,暗示读者婚后的玉子是一个毫无追求的人。
D.玉子离家时“一辆出租车连人带东西一块儿拉走了”,展现了玉子独立、决绝的性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玉子有勤劳贤惠、心灵手巧的一面,也有独立坚强的一面,是一个立体丰富的圆形人物。
B.从痛恨织毛衣到迷上织毛衣,作者只用“爱情”来解释人物的剧变,理由不够充分,说服力稍显不足。
C.“笨拙地一针一针戳着毛线”一个“戳”字传神地将玉子初学织毛衣时的笨拙和认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D.第五段开头“那件事其实也不算什么”,看似语气平淡,实则使用反语,说明这件事对玉子的打击之深。
8.玉子的织毛衣针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两件道具在小说中发挥了哪些相同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结尾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玉子把它们丢了”,你觉得玉子是有意还是无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此儿A深中B夙敏C方成D佳器E子F如G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分析在对待谢混家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谢弘微什么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样。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尾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在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上都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套用汉乐府《鸡鸣》中的诗句,写了极为平常又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鸡鸣狗吠,一下子让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3)“猿”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有“猿”意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万)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青春疽”是青少年人群最常见的皮肤病,也是许多同学的A,不少同学常为此焦虑不已。(①)。痤疮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多发于面部,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甚至可能发生在臀部等部位,多为对称性分布。
(②),包括遗传、荷尔蒙变化、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繁殖以及炎症反应等。严重的痤疮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也就是换句话说,任何父母一方长过严重的瘟疽,孩子就更容易长疽。此外,高糖高脂饮食、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化妆品使用不当等也会诱发痤疮。
很多人认为“青春疽”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大部分人的青春期痤疮症状可在青春期后自然减轻或痊愈,但症状严重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遗留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影响皮肤外观。症状严重的患者,若能及早积极配合医生诊疗,无需大费周折,往往就能获得B的疗效。
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青春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不必C。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治疗,保持皮肤健康,以自信从容的状态,迎接美好的未来。
18.请在文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B.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C.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推手,更是癌症和心血管病共同的“土壤”。
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符合议论文特点和结构,观点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答案:B
简析: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但不能简单地说劳动就是各种活动,且劳动不能脱离文化是因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B 选项错误。A 选项,材料一提到 “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A 选项正确;C 选项,根据 “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也唯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激发、实现” 可知 C 选项正确;D 选项,材料二提到从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培育等方面着力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D 选项正确。
2.答案:C
简析: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这是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还因为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提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等,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等,C 选项错误。A 选项,材料一提到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A 选项正确;B 选项,材料一指出 “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B 选项正确;D 选项,材料二提到 “2022 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各地中小学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D 选项正确。
3.答案:A
简析:A 选项中爸爸带女儿挖藕是为了让女儿体验生活不易从而好好读书,主要目的不是劳动教育,不能体现材料二关于劳动教育的观点。B 选项通过让孩子做饭来培养生活能力,体现了材料二劳动教育中生活能力养成方面的观点;C 选项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农事活动,属于劳动教育中的生产劳动体验,体现了材料二观点;D 选项学校开展 “今天我当家” 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责任意识,体现了材料二劳动教育在价值观塑造方面的观点。
4.答案:
①引用论证:引用恩格斯的话 “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以及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观点等,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②举例论证:列举朱熹的《童蒙须知》、卢梭的《爱弥儿》、陶行知的话语等例子,阐述了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使论证更加具体、生动,易于读者理解。
③比喻论证:将劳动教育比作文化实践的本体和载体,形象地说明了劳动教育在文化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简析:仔细梳理材料一内容,找出运用论证方法的相关语句,分析其具体论证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5.答案:
①促进个体发展:能使个体沉浸于劳动文化,提升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完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得到精神文化浸润;巩固人在劳动实践和文化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
②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文化传承创设情境、建构场域、丰富载体;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和载体,能推动物质文化进步和文化实践革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大众文化创造力,促进文化自觉与超越。
③助力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等价值观,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培育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能自理、关心社会的合格人才。
简析: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从个体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等角度分析劳动教育课的意义,分点概括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答案:C
简析:“暗示读者婚后的玉子是一个毫无追求的人” 错误,“搁置多年落了厚厚一层灰的专业书” 只能说明婚后玉子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家庭生活方面,不能就此判定她毫无追求,C 选项错误。A 选项,根据 “玉子再没有见过比娘手巧的女人了…… 玉子总要在心里发狠,决不能和她们一样,决不” 可知 A 选项正确;B 选项,从丈夫对毛衣来源的谎言以及毛衣的编织情况可推断出丈夫出轨,B 选项正确;D 选项,玉子打车离开并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体现了她的独立和决绝,D 选项正确。
7.答案:B
简析:“理由不够充分,说服力稍显不足” 错误,玉子因爱情而改变对织毛衣的态度,符合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且后文围绕织毛衣展开的情节也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B 选项错误。A 选项,玉子从拒绝女红到成为织线专家,以及最后离开家庭等情节展现了她的多面性,A 选项正确;C 选项,“戳” 字生动地描绘出玉子初学织毛衣的状态,C 选项正确;D 选项,“那件事其实也不算什么” 用反语强调了这件事对玉子的重大影响,D 选项正确。
8.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玉子的织毛衣针见证了她从为爱情织毛衣到婚姻破裂后丢弃毛衣针的过程,《哦,香雪》中的铅笔盒引发了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等一系列情节,都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②暗示人物心理:玉子丢弃织毛衣针暗示了她对婚姻的失望和对过去生活的告别;香雪对铅笔盒的珍视反映了她对知识、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③象征意义:织毛衣针象征着玉子曾经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经历;铅笔盒象征着现代文明和知识,在小说中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简析:分别从情节发展、人物心理、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两件道具在各自小说中的相同作用,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
9.答案:
示例一:有意。玉子经历了婚姻的变故,对过去的生活感到失望和痛苦,织毛衣针是她过去家庭生活的重要见证,丢弃织毛衣针意味着她想要彻底告别过去,重新开始生活,所以是有意为之。
示例二:无意。玉子在打点衣物、整理书籍等离开家的忙碌过程中,心绪烦乱,可能没有特别在意织毛衣针,只是在不经意间将其遗落,并非刻意为之。
示例三:既有意又无意。玉子内心深处想要摆脱过去的生活,有丢弃织毛衣针的潜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又处于一种慌乱、复杂的情绪中,所以可能是下意识地将其丢了,既有主观意愿又有客观的不经意。
简析:可从有意、无意、既有意又无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小说中玉子的经历、情感以及当时的情境等内容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CE
简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优秀人才,有这样的儿子就足够了”,根据文意可进行断句。
11.答案:B
简析:姻亲是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血亲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二者不同,姻亲不属于血亲,B 选项错误。A 选项对 “以字行” 的解释正确;C 选项对 “母忧” 的解释正确;D 选项对 “私禄” 的解释正确。
12.答案:B
简析:“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极有文才口才” 错误,原文是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是说谢瞻等人言辞富有才辩,谢弘微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并非谢弘微极有文才口才,B 选项错误。A 选项对谢弘微出继及接受书籍情况的表述正确;C 选项对谢弘微处理谢混家事的概括正确;D 选项对谢弘微事兄及对待东乡君资财态度的描述正确。
13.答案:
(1)(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举止必定遵循礼仪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超过常人。(“性”:品性;“循”:遵循;“事”:侍奉;“党”:亲族)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次发表言论,谢弘微常常常用别的话打乱他。(“臧否”:褒贬;“言论”:发表言论;“以”:用;“乱”:打乱)
14.答案:
①清正廉洁:谢混死后,他掌管产业,账目分明,不贪图财物,在东乡君去世后,面对巨额资财一无所取,用自己的俸禄营葬。
②忠诚尽责:将谢混家事当作公事一样认真处理,九年时间里把产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房屋修整,仓库充盈,田园开垦比以前更好。
③重情重义:他对谢混家的情义让中外姻亲、道俗义旧都为之感动,他事兄如父,对谢曜感情深厚,谢曜去世后哀戚过礼。
简析:从清正廉洁、忠诚尽责、重情重义等方面分析谢弘微在处理谢混家事上表现出的品质,结合原文具体事例阐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C
简析:本诗最后两句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云帆远去、长江空流的景象抒发离别愁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又有对友人行程的眺望和对长江景色的描绘,二者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C 选项错误。A 选项,从 “沿洄直入巫山里” 可知友人乘船驶往三峡方向,A 选项正确;B 选项,“君到南中自称美” 表明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美且友人与之相称,B 选项正确;D 选项,诗中两个 “君” 都指即将离别的友人,D 选项正确。
16.答案:
抒情方式:
本诗尾联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云帆远去、长江空自流的景象,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惆怅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感。
表达效果:
本诗尾联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诗歌韵味悠长,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态度和人格追求,情感强烈,震撼人心,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简析:分别阐述两首诗结尾诗句的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结合诗句内容和诗歌情感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
18.答案:A. 心腹大患;B. 事半功倍;C. 忧心忡忡
简析:A 处,“青春疽” 让许多同学焦虑,可填表示令人担忧的成语 “心腹大患”;B 处,症状严重的患者若能配合治疗可取得很好疗效,填 “事半功倍” 合适;C 处,说青春痘不必过分担忧,填 “忧心忡忡”。
19.答案:
①那么什么是痤疮呢;②痤疮的成因较为复杂;③无需治疗干预
简析:①处,后面介绍了痤疮是什么,所以此处应是对痤疮的提问,可填 “那么什么是痤疮呢”;②处,后文列举了多种痤疮的成因,应填 “痤疮的成因较为复杂”;③处,与后文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相对应,应填 “无需治疗干预”。
20.答案:
修改为:严重的痤疮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一方长过严重的痤疮,孩子就更容易长痘。
简析:原句 “也就是换句话说” 语义重复,可删去 “也就是”;“任何…… 就……” 关联词搭配不当,可改为 “只要…… 就……”。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21.答案:C
简析:文中 “孤魂” 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是对那些找不到土地、命运悲惨的人的特殊称谓。A 选项 “慈祥” 的引号表示反语;B 选项 “白发三千丈” 的引号表示引用;C 选项 “土壤” 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文中相同;D 选项 “文” 的引号表示强调。
22.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宣泄出外的人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老根” 比作原有的家族根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迁移的情景,说明农民即使迁移,也与原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乡村人口虽有流动但根基相对稳定的特点,使抽象的人口流动现象变得具体可感,易于读者理解。
简析: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最后阐述其表达效果,即对描绘情景、说明现象、体现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四、写作
立意角度:
1.坚持与积累的力量:可以从钉钉子需一锤一锤敲,类比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努力,注重积累,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如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实验才取得科研成果,学生通过长期积累知识才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等。
2.专注与目标导向:强调钉钉子过程中要专注于目标,不被外界干扰,每一次敲击都是朝着钉实钉牢的目标前进,延伸到人生中要有明确目标,并专注为之努力,心无旁骛,才能实现目标,可列举运动员专注训练夺冠等事例。
3.踏实务实的态度:论述钉钉子的踏实务实,联系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应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好高骛远,如一些工匠精心打造作品,凭借踏实务实的态度成就经典。
结构示例:
开头通过引用材料或讲述与钉钉子类似的故事、现象等引出主题,如强调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如同钉钉子,需要特定的态度和方式才能成功,提出中心论点。
中间分论点论述。若从坚持与积累角度,可先阐述坚持和积累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再列举不同领域的事例加以论证,然后分析坚持与积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从专注与目标导向角度,先说明目标的重要性以及专注的意义,接着举例说明专注目标取得成功的案例,最后探讨如何在现实中保持专注;从踏实务实态度角度,先论述踏实务实是做事的根基,再结合实际讲述不踏实的危害以及踏实做事的表现和收获。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中心论点,升华主题,如呼吁人们在面对生活、学习、工作等各种事务时,都要秉持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专注目标、踏实务实,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收获成功与成长,展望未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