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
1.(2024五上·宝安期中)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 属于人造光源。
【答案】篝火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人们把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
2.(2024五上·宝安期中)雨后,阳光照进浓密的水雾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的程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各种颜色的光,进而让站在适当位置的人看见彩虹。
【答案】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介质,会在介质接触面发生折射。雨后天晴,天空中有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好似三棱镜,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折射,色散为七色光,从而形成彩虹。
3.(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学家利用光的 原理测量出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案】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考查光的反射,科学家可以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4.(2024五上·宝安期中)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 ,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 。
【答案】大量堆积下来;三角洲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口处往往会形成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5.(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科通过夜视仪能看到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猫。(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通过夜视仪确实可以看到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猫 。夜视仪主要有两种类型: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夜视仪使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而被动式夜视仪则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热图像”,即“热像仪”,不需要发射红外线 。
6.(2024五上·宝安期中)户外广告牌的灯光好刺眼。光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光污染,影响我们的生活。(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这些污染形式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镜面建筑反光可能导致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夜晚不合理灯光则会给人体造成不适感 。
7.(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科拿起水杯,在杯中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同时看到落在桌面上的水杯的影子。这两个影产生的原理相同。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 倒影 :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当光线从空气射向水面时,光线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形成平面镜成像,因此倒影是虚像。具体来说,当光线从空气射到水面时,光线在水面上反射,形成了一个与实物等大的虚像 。 影子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无法穿过物体,形成光照不到的暗区,即影子。因此,影子是实像 。
8.(2024五上·宝安期中)除了地震、火山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也不小。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除了地震和火山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包括植树造林、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保护土壤的行为,以及过度喷洒农药、砍伐森林、挖土烧砖等破坏土壤的行为 。这些活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使得地形逐渐发生变化 。
9.(2024五上·宝安期中)地球各层结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最外层的地壳比其下面的地幔厚。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其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0-80公里,而大西洋海盆的地壳厚度仅有5-6公里,太平洋海盆的地壳厚度约为8公里 。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公里,仅占地球半径的二百分之一 。相比之下,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层次,其厚度远大于地壳,地幔的厚度从地壳底部延伸到地球的核心 。
10.(2024五上·宝安期中)周末,科科和家人一起在家中用投影仪观看电影。科科家的投影幕布表面是白色的,这是为了( )
A.加强反射 B.减弱反射 C.保护眼睛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科科家的投影幕布表面是白色的,这是为了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白色幕布能够反射所有色光,使得观众能够看到真实、色彩丰富的画面 。
11.(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科观看电影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幕布→投影仪→人眼
B.人眼→投影仪→幕布
C.投影仪→幕布→人眼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科科观看电影时,光的传播路径是从投影仪到幕布再到人眼 。具体来说,光从投影仪发出,经过幕布的反射,最终到达观众的眼睛 。
12.(2024五上·宝安期中)弟弟把手放在投影仪的镜头前,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幕布上形成手影,这是由于( )
A.光的反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折射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当光线通过投影仪的镜头时,如果光线被手遮挡,光线无法通过手的部分会在幕布上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这就是手影的形成原理。具体来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阴影区域,即影子 。
13.(2024五上·宝安期中)下列现象中,与上题原理相同的是( )
A.日食
B.先见闪电,后听雷声
C.水中的倒影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14.(2024五上·宝安期中)电影结束,科科举起一个三棱镜,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正好照在三棱镜上,幕布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这道彩虹是由( )形成的。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一束白光正好照在三棱镜上,幕布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这道彩虹是由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会被折射不同的角度,从而在幕布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
15.(2024五上·宝安期中)弟弟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很感兴趣。为了帮助弟弟更好理解,科科带着弟弟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探究。
(1)“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 )
A.三棱铁块 B.三棱玻璃 C.三棱木块
(2)“作品一”产生的效果所利用的原理和生活中哪种现象的原理相近?( )
A.彩虹
B.波光粼粼的湖面
C.立竿见影
(3)根据“作品二”屏上的影子判断,T形圆筒②口处放置的贴纸应该是( )
A. B. C.
(4)“作品二”中,科科想让光线从T形圆筒中①进③出。科科在T形圆筒中放置镜子的位置是( )
A.
B.
C.
(5)科科想用“作品三”观察光的传播,但是看不清水中的光线。下列做法中,可以让科科看见光在水中传播的是( )
A.把激光笔换成手电筒
B.把清水换成纯牛奶
C.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
【答案】(1)B
(2)A
(3)A
(4)B
(5)C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 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后,在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三棱玻璃 。这是因为玻璃是透光的,而铁块和木块都是不透光的,不会对太阳光发生分解作用。三棱镜对太阳光有分解作用,能够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
(2)“作品一”产生的效果所利用的原理和生活中彩虹现象一样。
(3)根据“作品二”屏上的影子判断,T形圆筒②口处放置的贴纸应该是A选项。
(4)作品二”中,科科想让光线从T形圆筒中①进③出。科科在T形圆筒中放置镜子的位置是B选项,镜子应该成45°角。
(5)科科想用“作品三”观察光的传播,但是看不清水中的光线。下列做法中,可以让科科看见光在水中传播的是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让水带有一定颜色,便于观看。
16.(2024五上·宝安期中)弟弟弄懂了彩虹原理,科科又带着弟弟一起制作了一个彩虹走马灯。当他使用白光作为光源,并快速旋转走马灯顶部彩色盘时,能看到彩色盘变成( )
A.灰白色 B.黑色 C.红色
【答案】A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用棱镜可以将白光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制作彩色轮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后可变为白光。彩色轮旋转时,红、蓝、绿三种颜色已经看不清,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
17.(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学公园正在举办地质科普展。午饭后,妈妈带科科和弟弟一起去公园参观。公园展区怪石林立,姿态各异。科科注意到几座外形酷似“蘑菇”的奇特岩石,他认为这种岩石应该是( )
A.地震时岩石碎裂形成的
B.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自然形成的
C.携带沙子的大风长期侵蚀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酷似“蘑菇”的奇特岩石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具体称为“风蚀蘑菇” 。这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如下:岩石在遭受风化后,风、水、生物等外力对岩石的破坏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最终形成蘑菇石。特别是水平成层、软硬相间的岩石更容易发育成风蚀蘑菇,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岩石被磨蚀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状,形似蘑菇 。
18.(2024五上·宝安期中)公园内有一处瀑布。科科通过观察,认为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以下不能作为他判断依据的是( )
A.瀑布的水没有变得浑浊,仍然很清澈
B.瀑布后面的岩壁上有许多坑洞
C.岩壁下方形成了天然的巨大凹陷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公园内有一处瀑布。科科通过观察,认为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以下不能作为他判断依据的是瀑布的水没有变得浑浊,仍然很清澈,这不属于地形地貌的变化。
19.(2024五上·宝安期中)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A.植被覆盖 B.山坡土质 C.降雨量
【答案】A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时,一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植被覆盖。
20.(2024五上·宝安期中)两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土地上有植物覆盖的作用是( )
A.增加径流中的泥沙量
B.使得土地侵蚀更严重
C.减弱降雨对土地的侵蚀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土地上有植物覆盖可以减弱降雨对土地的侵蚀 。这是因为植被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1.(2024五上·宝安期中)对比观察降雨前后无植被覆盖小山丘的变化,可以发现( )
降雨前 降雨后
土壤变化
A.降雨只是打湿了地表
B.降雨几乎不会改变地表形态
C.降雨会改变地表形态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降雨会改变地表形态 。在降雨前,小山丘的顶部比较圆,有颜色的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降雨后,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些有颜色的沙子运动到了山丘底部 。
22.(2024五上·宝安期中)小山丘表面出现“水沟”,松散的泥土被雨水带走后,容易堆积在( )
A.山丘顶部 B.山丘中部 C.山丘底部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小山丘表面出现“水沟”,松散的泥土被雨水带走后,容易堆积在山丘底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雨水的侵蚀作用。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生:雨点降落时的力量会打起土壤的微粒,当雨水在地面流动时,这些微粒被携走,从而导致土壤被侵蚀 。在坡度较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容易被侵蚀;而在坡度较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这种侵蚀和沉积的过程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3.(2024五上·宝安期中)下列做法中,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 )
A.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 C.开山挖矿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做法是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能够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原因在于树木和植被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物通过其根系固定土壤,防止雨水冲刷导致土壤侵蚀。此外,植被覆盖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的渗透性,从而降低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
24.(2024五上·宝安期中)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的侵蚀作用 B.水的沉积作用 C.水的侵蚀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干沟万壑、支离破碎。
25.(2024五上·宝安期中)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并沉积于下游,使它的下游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治理“地上河”最根本的办法是( )
A.进一步加高黄河堤岸
B.清除黄河河床的泥沙
C.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答案】C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河有许多泥沙和水流的流失,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本方法是解决黄图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C选项符合题意。
26.(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普展上有一张美丽的长白山天池的照片,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它是一座( )
A.火山口湖 B.堰塞湖 C.人工湖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它是一座火山口湖 。长白山天池是长白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泊,因此被称为火山口湖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之一 。
27.(2024五上·宝安期中)小科通过学习了解到,火山喷发对环境也有一些好处,但不包括( )
A.产生火山地热
B.火山气体影响气候
C.火山灰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喷发将岩层中的矿物质带出地表,火山灰使得农田肥沃,还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同时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如日本富士山、我国五大连池等。
28.(2024五上·宝安期中)探究一:回家后,科学兴致正浓的两人,又继续探究起光的知识。
(1)如图所示,科科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中间放了一块带小孔挡板,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像 原理。科科知道利用了这一原理形成的现象还有 。
(2)弟弟拿一把勺子放在蜡烛旁对着墙壁,墙壁上出现一块亮斑,这是因为 ____。
A.勺子将光线集中反射到墙壁上
B.勺子将光线集中折射到墙壁上
C.勺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墙壁上
(3)下列物品的使用原理,与(2)小题原理一样的是 。
(4)科科知道,光被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为了让弟弟直观感受光的传播路线的变化,科科设计了一个“光走迷宫”的游戏,光从“入口”进入”表示镜子,用“”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
【答案】(1)直线传播;影子
(2)A
(3)B
(4)等于
(5)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实验中,成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没有关系。小孔成像实验中,蜡烛烛焰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光屏上成倒立、左右相反的实像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弟弟拿一把勺子放在蜡烛旁对着墙壁,墙壁上出现一块亮斑,这是因为勺子将光线集中反射到墙壁上。
(3)下列物品的使用原理,与(2)小题原理一样的是医生用的额镜,这也是运用光的反射原理。
(4)光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运用光的反射原理,调整入射光和镜子的角度,即可实现“光走迷宫”。
29.(2024五上·宝安期中)探究二:直观感受火山喷发的过程。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科科利用玻璃瓶、清水、木屑、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情形。
(1)首先,科科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入一些红墨水搅拌均匀 。
(2)接着,科科向玻璃瓶中加入木屑,使木屑漂满水面。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屑用来模拟 。(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3)最后,科科将一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开木屑,从而制造出酷似 的景象。
(4)在地球的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 ,压力越 。
(5)火山活动与 和 运动有关。(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答案】(1)岩浆
(2)地壳
(3)火山喷发
(4)高;大
(5)地幔;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 首先,科科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入一些红墨水搅拌均匀 ,这个步骤是为了制作红墨水溶液。红墨水会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红色的溶液。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搅拌来加速红墨水的溶解和分散 。
(2) 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屑可以用来模拟热对流现象 。当木屑漂浮在水面上时,如果对水进行加热,水的温度会升高,导致水的密度降低。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加热后的水会上升,而温度较低的水则会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这种对流现象使得木屑随着水流一起流动,模拟了热对流的过程 。
(3)最后,科科将一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开木屑,从而制造出酷似火山喷发的景象。
(4)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都会逐渐增加。地核是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最高的区域 。
(5)火山活动是指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它包括岩浆冲出地表、产生爆炸、流出熔岩、喷射气体、散发热量、析离出气体、水分和喷发碎屑物质等活动。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1 /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
1.(2024五上·宝安期中)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 属于人造光源。
2.(2024五上·宝安期中)雨后,阳光照进浓密的水雾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的程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各种颜色的光,进而让站在适当位置的人看见彩虹。
3.(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学家利用光的 原理测量出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4.(2024五上·宝安期中)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 ,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 。
5.(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科通过夜视仪能看到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猫。( )
6.(2024五上·宝安期中)户外广告牌的灯光好刺眼。光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光污染,影响我们的生活。( )
7.(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科拿起水杯,在杯中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同时看到落在桌面上的水杯的影子。这两个影产生的原理相同。 ( )
8.(2024五上·宝安期中)除了地震、火山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也不小。 ( )
9.(2024五上·宝安期中)地球各层结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最外层的地壳比其下面的地幔厚。 ( )
10.(2024五上·宝安期中)周末,科科和家人一起在家中用投影仪观看电影。科科家的投影幕布表面是白色的,这是为了( )
A.加强反射 B.减弱反射 C.保护眼睛
11.(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科观看电影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幕布→投影仪→人眼
B.人眼→投影仪→幕布
C.投影仪→幕布→人眼
12.(2024五上·宝安期中)弟弟把手放在投影仪的镜头前,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幕布上形成手影,这是由于( )
A.光的反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折射
13.(2024五上·宝安期中)下列现象中,与上题原理相同的是( )
A.日食
B.先见闪电,后听雷声
C.水中的倒影
14.(2024五上·宝安期中)电影结束,科科举起一个三棱镜,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正好照在三棱镜上,幕布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这道彩虹是由( )形成的。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15.(2024五上·宝安期中)弟弟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很感兴趣。为了帮助弟弟更好理解,科科带着弟弟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探究。
(1)“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 )
A.三棱铁块 B.三棱玻璃 C.三棱木块
(2)“作品一”产生的效果所利用的原理和生活中哪种现象的原理相近?( )
A.彩虹
B.波光粼粼的湖面
C.立竿见影
(3)根据“作品二”屏上的影子判断,T形圆筒②口处放置的贴纸应该是( )
A. B. C.
(4)“作品二”中,科科想让光线从T形圆筒中①进③出。科科在T形圆筒中放置镜子的位置是( )
A.
B.
C.
(5)科科想用“作品三”观察光的传播,但是看不清水中的光线。下列做法中,可以让科科看见光在水中传播的是( )
A.把激光笔换成手电筒
B.把清水换成纯牛奶
C.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
16.(2024五上·宝安期中)弟弟弄懂了彩虹原理,科科又带着弟弟一起制作了一个彩虹走马灯。当他使用白光作为光源,并快速旋转走马灯顶部彩色盘时,能看到彩色盘变成( )
A.灰白色 B.黑色 C.红色
17.(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学公园正在举办地质科普展。午饭后,妈妈带科科和弟弟一起去公园参观。公园展区怪石林立,姿态各异。科科注意到几座外形酷似“蘑菇”的奇特岩石,他认为这种岩石应该是( )
A.地震时岩石碎裂形成的
B.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自然形成的
C.携带沙子的大风长期侵蚀形成的
18.(2024五上·宝安期中)公园内有一处瀑布。科科通过观察,认为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以下不能作为他判断依据的是( )
A.瀑布的水没有变得浑浊,仍然很清澈
B.瀑布后面的岩壁上有许多坑洞
C.岩壁下方形成了天然的巨大凹陷
19.(2024五上·宝安期中)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A.植被覆盖 B.山坡土质 C.降雨量
20.(2024五上·宝安期中)两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土地上有植物覆盖的作用是( )
A.增加径流中的泥沙量
B.使得土地侵蚀更严重
C.减弱降雨对土地的侵蚀
21.(2024五上·宝安期中)对比观察降雨前后无植被覆盖小山丘的变化,可以发现( )
降雨前 降雨后
土壤变化
A.降雨只是打湿了地表
B.降雨几乎不会改变地表形态
C.降雨会改变地表形态
22.(2024五上·宝安期中)小山丘表面出现“水沟”,松散的泥土被雨水带走后,容易堆积在( )
A.山丘顶部 B.山丘中部 C.山丘底部
23.(2024五上·宝安期中)下列做法中,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 )
A.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 C.开山挖矿
24.(2024五上·宝安期中)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的侵蚀作用 B.水的沉积作用 C.水的侵蚀作用
25.(2024五上·宝安期中)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并沉积于下游,使它的下游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治理“地上河”最根本的办法是( )
A.进一步加高黄河堤岸
B.清除黄河河床的泥沙
C.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26.(2024五上·宝安期中)科普展上有一张美丽的长白山天池的照片,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它是一座( )
A.火山口湖 B.堰塞湖 C.人工湖
27.(2024五上·宝安期中)小科通过学习了解到,火山喷发对环境也有一些好处,但不包括( )
A.产生火山地热
B.火山气体影响气候
C.火山灰提高土壤肥力
28.(2024五上·宝安期中)探究一:回家后,科学兴致正浓的两人,又继续探究起光的知识。
(1)如图所示,科科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中间放了一块带小孔挡板,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像 原理。科科知道利用了这一原理形成的现象还有 。
(2)弟弟拿一把勺子放在蜡烛旁对着墙壁,墙壁上出现一块亮斑,这是因为 ____。
A.勺子将光线集中反射到墙壁上
B.勺子将光线集中折射到墙壁上
C.勺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墙壁上
(3)下列物品的使用原理,与(2)小题原理一样的是 。
(4)科科知道,光被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为了让弟弟直观感受光的传播路线的变化,科科设计了一个“光走迷宫”的游戏,光从“入口”进入”表示镜子,用“”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
29.(2024五上·宝安期中)探究二:直观感受火山喷发的过程。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科科利用玻璃瓶、清水、木屑、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情形。
(1)首先,科科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入一些红墨水搅拌均匀 。
(2)接着,科科向玻璃瓶中加入木屑,使木屑漂满水面。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屑用来模拟 。(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3)最后,科科将一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开木屑,从而制造出酷似 的景象。
(4)在地球的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 ,压力越 。
(5)火山活动与 和 运动有关。(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篝火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人们把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
2.【答案】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介质,会在介质接触面发生折射。雨后天晴,天空中有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好似三棱镜,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折射,色散为七色光,从而形成彩虹。
3.【答案】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考查光的反射,科学家可以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4.【答案】大量堆积下来;三角洲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口处往往会形成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5.【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通过夜视仪确实可以看到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猫 。夜视仪主要有两种类型: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夜视仪使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而被动式夜视仪则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热图像”,即“热像仪”,不需要发射红外线 。
6.【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这些污染形式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镜面建筑反光可能导致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夜晚不合理灯光则会给人体造成不适感 。
7.【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 倒影 :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当光线从空气射向水面时,光线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形成平面镜成像,因此倒影是虚像。具体来说,当光线从空气射到水面时,光线在水面上反射,形成了一个与实物等大的虚像 。 影子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无法穿过物体,形成光照不到的暗区,即影子。因此,影子是实像 。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除了地震和火山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包括植树造林、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保护土壤的行为,以及过度喷洒农药、砍伐森林、挖土烧砖等破坏土壤的行为 。这些活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使得地形逐渐发生变化 。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其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0-80公里,而大西洋海盆的地壳厚度仅有5-6公里,太平洋海盆的地壳厚度约为8公里 。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公里,仅占地球半径的二百分之一 。相比之下,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层次,其厚度远大于地壳,地幔的厚度从地壳底部延伸到地球的核心 。
10.【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科科家的投影幕布表面是白色的,这是为了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白色幕布能够反射所有色光,使得观众能够看到真实、色彩丰富的画面 。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科科观看电影时,光的传播路径是从投影仪到幕布再到人眼 。具体来说,光从投影仪发出,经过幕布的反射,最终到达观众的眼睛 。
12.【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当光线通过投影仪的镜头时,如果光线被手遮挡,光线无法通过手的部分会在幕布上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这就是手影的形成原理。具体来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阴影区域,即影子 。
13.【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一束白光正好照在三棱镜上,幕布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这道彩虹是由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会被折射不同的角度,从而在幕布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
15.【答案】(1)B
(2)A
(3)A
(4)B
(5)C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 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后,在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三棱玻璃 。这是因为玻璃是透光的,而铁块和木块都是不透光的,不会对太阳光发生分解作用。三棱镜对太阳光有分解作用,能够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
(2)“作品一”产生的效果所利用的原理和生活中彩虹现象一样。
(3)根据“作品二”屏上的影子判断,T形圆筒②口处放置的贴纸应该是A选项。
(4)作品二”中,科科想让光线从T形圆筒中①进③出。科科在T形圆筒中放置镜子的位置是B选项,镜子应该成45°角。
(5)科科想用“作品三”观察光的传播,但是看不清水中的光线。下列做法中,可以让科科看见光在水中传播的是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让水带有一定颜色,便于观看。
16.【答案】A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用棱镜可以将白光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制作彩色轮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后可变为白光。彩色轮旋转时,红、蓝、绿三种颜色已经看不清,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
17.【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酷似“蘑菇”的奇特岩石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具体称为“风蚀蘑菇” 。这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如下:岩石在遭受风化后,风、水、生物等外力对岩石的破坏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最终形成蘑菇石。特别是水平成层、软硬相间的岩石更容易发育成风蚀蘑菇,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岩石被磨蚀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状,形似蘑菇 。
18.【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公园内有一处瀑布。科科通过观察,认为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以下不能作为他判断依据的是瀑布的水没有变得浑浊,仍然很清澈,这不属于地形地貌的变化。
19.【答案】A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时,一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植被覆盖。
20.【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土地上有植物覆盖可以减弱降雨对土地的侵蚀 。这是因为植被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1.【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降雨会改变地表形态 。在降雨前,小山丘的顶部比较圆,有颜色的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降雨后,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些有颜色的沙子运动到了山丘底部 。
22.【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小山丘表面出现“水沟”,松散的泥土被雨水带走后,容易堆积在山丘底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雨水的侵蚀作用。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生:雨点降落时的力量会打起土壤的微粒,当雨水在地面流动时,这些微粒被携走,从而导致土壤被侵蚀 。在坡度较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容易被侵蚀;而在坡度较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这种侵蚀和沉积的过程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3.【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做法是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能够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原因在于树木和植被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物通过其根系固定土壤,防止雨水冲刷导致土壤侵蚀。此外,植被覆盖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的渗透性,从而降低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
24.【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干沟万壑、支离破碎。
25.【答案】C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河有许多泥沙和水流的流失,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本方法是解决黄图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C选项符合题意。
26.【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它是一座火山口湖 。长白山天池是长白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泊,因此被称为火山口湖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之一 。
27.【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喷发将岩层中的矿物质带出地表,火山灰使得农田肥沃,还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同时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如日本富士山、我国五大连池等。
28.【答案】(1)直线传播;影子
(2)A
(3)B
(4)等于
(5)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实验中,成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没有关系。小孔成像实验中,蜡烛烛焰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光屏上成倒立、左右相反的实像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弟弟拿一把勺子放在蜡烛旁对着墙壁,墙壁上出现一块亮斑,这是因为勺子将光线集中反射到墙壁上。
(3)下列物品的使用原理,与(2)小题原理一样的是医生用的额镜,这也是运用光的反射原理。
(4)光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运用光的反射原理,调整入射光和镜子的角度,即可实现“光走迷宫”。
29.【答案】(1)岩浆
(2)地壳
(3)火山喷发
(4)高;大
(5)地幔;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 首先,科科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入一些红墨水搅拌均匀 ,这个步骤是为了制作红墨水溶液。红墨水会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红色的溶液。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搅拌来加速红墨水的溶解和分散 。
(2) 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屑可以用来模拟热对流现象 。当木屑漂浮在水面上时,如果对水进行加热,水的温度会升高,导致水的密度降低。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加热后的水会上升,而温度较低的水则会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这种对流现象使得木屑随着水流一起流动,模拟了热对流的过程 。
(3)最后,科科将一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开木屑,从而制造出酷似火山喷发的景象。
(4)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都会逐渐增加。地核是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最高的区域 。
(5)火山活动是指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它包括岩浆冲出地表、产生爆炸、流出熔岩、喷射气体、散发热量、析离出气体、水分和喷发碎屑物质等活动。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