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Ⅰ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沟壑 翻然 肆业 歼灭 运酬帷幄
B. 屏障 教诲 谘意 樟脑 艰苦奋斗
C. 惦念 喧哗 跋涉 蜡烛 人喊马撕
D. 瞩目 冉冉 矍烁 瓦沥 挨饿受冻
2.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一项是( )
A. 平伐其功:自夸 B. 天下之乱物:纷乱的事
C. 自贼者也:伤害 D. 强行者有志:勉强
3. 下列各项中,虚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举类迩而见义远
B.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C. 大学之道/秦王患之
D.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冬,与越人水战
4. 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察乱何自起 ②克己复礼为仁 ③秦,虎狼之国④故内惑于郑袖 ⑤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⑥自知者明 ⑦信而见疑
A. ①⑥⑦/②③/④/⑤ B. ①⑦/②⑤/③/④/⑥
C. ①⑥/②③/⑤/④⑦ D. ①⑤/②③/④/⑥⑦
5.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指正心、修身的根本原则;韩愈的《师说》中提到的“小学”在周代是指“童子之学”,习其书与句读。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C.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他认为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D.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事。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 “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 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稳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 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合拍。
D. 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 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 古琴追求一种“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
D.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
A. 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宋·朱长文《琴史》)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C. 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瀛《溪山琴况》)
D.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德行:顾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 ”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B.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C.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D.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 “存”指保存,与《屈原列传》中“存君兴国”的“存”字意思相同。
C. “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 “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 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 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 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3. 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①
张孝祥
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意,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②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澌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
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歌钟殷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
[注]①朱漕,字元顺,曾任广南西路转运判官。词人出任靖江府(桂林)时,与之多有游历与唱和。②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指险恶难渡的河海。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交代了环境背景为“欲雪”,接着上片大肆渲染“欲雪”之时的景象。
B. “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澌结”句,用夸张手法强化了天寒地冻的效果。
C. “何处炎热”意思是哪里能找到“炎热”之地,为下片的叙事抒情做铺垫。
D. 下片尽现回忆画面,借“千群”“成车”等字词,呈现一种豪阔壮观的景象。
15. 本词结尾处的“持杯且醉”可谓五味杂陈,请结合全篇分析其意蕴。
五、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6. 完成默写。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事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源头的探寻,赋予诗歌以理性的光辉。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4)《将进酒》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古照今,表达了自己不为世所用,只能借酒留名的郁愤、失意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灰碱粿记
傅菲
牡荆初发新叶,浓绿肥厚,散发一种熏臭气息。其实,这种熏臭是一种浓香,黏黏的涩涩的。牡荆是速生小乔木,砍了又长,留下老桩,年年出枝条。砍牡荆,在丝瓜挂架的时候。砍下枝条摊在院子晒。晒一日叶卷了,晒两日叶白了。晒干了,扫叶放在大锅里烧。灰积满锅底,红红的,枝条架上去烧,火苗呼呼叫。
每家都有一个大锅,烧草木灰制碱。碱不是常用物,是必用物。一年,有那么三五次用碱,包粽子用,做糯米浆粿用,做包浆粿用,做灯益粿用,做黄元粿用,做灰碱粿用。包粽子用稻草烧碱,做黄元粿用杨桐烧碱,做灰碱粿用牡荆烧碱。不同的植物烧出不同香味的碱。碱防馊,祛火,温补,驱寒湿。牡荆辛温,调和胃气、止咳平喘,新制碱香日弥。碱灰扒出来,用纱布包起来,放在净水中搓揉压碾,反反复复,滤出半大木桶浑水,入铁锅煮,水蒸发了一半,碱就煮出来了。
纱布蒙了桶口,碱水凉了一夜,泡籼米,泡上一个时辰,去磨米浆。我很喜欢磨米浆。磨架下摆一个大木盆,我坐上磨架,右手拉磨,左手搲米塞磨嘴。搲一碗,半米半碱水。磨齿磨着磨齿,咿咿呀呀。磨把是木制的,很贴手心,有一层褐色包浆。磨心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米浆从磨槽流出来,因离心力作用,米浆呈斜泼状态流溢。一道槽孔斜泼一条浆线,磨拉得越急,浆线越密,像一道圆形银珠帘,被风撩得飘飘酒酒。石磨拉得慢,浆线直垂下来,软软塌塌,如羸弱的石瀑。
磨了米浆,大铁锅里的水已烧开了。柳木蒸笼已蒸热,笼板吐出气泡,栅栏状的底板腾起一阵阵蒸汽。大纱布贴笼沿、笼底铺平,舀起米浆,慢慢匀细地浇在纱布上,盖上笼盖蒸。蒸两分钟,米浆黄了,呈糕状,再浇一层米浆。米浆浇了八次,抱起蒸笼,倒扣在大圆匾,取走蒸笼,再蒸下一笼。大圆匾蒸汽萦绕。我敞开嗓子,喊一声:灰碱粿出笼了,来吃灰碱粿。
出笼的灰碱粿大圆形,厚实,粿皮一层黏贴一层,像松木年轮。热汽散发米香,碱香浓烈,切灰碱粿不用刀、用麻线。麻线扣紧直径线,一头用牙齿咬住线头,另一头拉上来,一块大灰碳粿被中分。中分十二次,每块灰碱粿有了半块巴掌大。一人拿一块,握在手上吃,香香糯糯。
灰碱粿有加红糖的、当糕点白口吃,也有无加糖的,与丝瓜一起煮,当菜吃。大部分乡人过元宵,不包饺子不做汤圆,而是蒸灰碱粿。清明、中元节、中秋,也蒸灰碱粿。也有祭祀、上坟的,提一碗灰碱粿去告慰先人。
我喜欢吃冷灰碱粿。吃灰碱粿,不要塞进嘴巴咬,要把裸皮一层层掀下来吃。掀粿皮的手感、非常奇妙。手感觉到米浆的黏连,又感觉到脱离,黏黏糊糊又清清爽爽。还有一种吃法,口感很奇妙。热粥滚滚,冷灰碱粿泡在粥里,泡两分钟,一口嗍热粥,一口吃灰碱粿。灰碱粿外热内冷,糖分溢满口腔,粥绵粿实。嗍粥吃粿,不用下小菜。粿就是菜,甜菜。
上饶人开农家菜馆,必备灰碱粿煮丝瓜、圆圆粿、白玉豆。没有这三道菜,就不是地道的农家菜馆,或者说、开餐馆的人不懂上饶风味。丝瓜是土丝瓜,瓜皮麻黄麻青,黑斑线纹直贯瓜身,瓜头还结着半枯的瓜花,瓜蒂留三厘米长。蒂新的瓜则是鲜瓜,早晨采摘下来。瓜身潮湿。那是露水沾染的。丝瓜刨皮,刨子从瓜头拉到瓜尾,一条瓜皮落下来。一根丝瓜刨六条皮,瓜肉裸白。瓜皮与鲜辣椒一起剁碎,清炒。瓜肉切片,与灰碱粿一起煮。
吃了灰碱粿。吃丝瓜,菜汤留下泡饭吃。
虽有碱,灰碱粿却易馊。和白米饭一样易馊。蒸灰碱粿,一般蒸一天吃的量。蒸多了,吃不完,用麻绳切粿片。晒干藏在土缸。有一天,通常是冬月的某一天,炸爆米花的人进巷子了。吆喝着:炸爆米花,炸爆米花。巷子有空地,歇下挑担,架起机器烧火炉。妇人用谷斗抱来白米,抱来玉米。请师傅炸。木炭燃起白烟,火星啪啪作响,四射。师傅摇起摇把,瓠瓜形的爆机桑当桑当转动。孩童围着师傅嚷嚷。计时表在转动,晃悠悠。师傅拎起爆机,套进麻布袋,脚踩着。拉阀门。孩童捂着耳朵散开,眼睛却不离师傅。
砰。一阵白气爆出来,米花冲进了麻布袋,又有一些米花反弹出来,散了一地。哈哈哈,孩童捡地面米花吃。
也有不炸爆米花的,炸晒干了的灰碱粿,炸粉丝皮。孩童嚷着他妈妈:加白糖,加白糖。
现在没有炸爆米花的师傅进村了,也无人晒灰碱粿了。灰碱粿蒸多了,送给邻居吃。在物质贫乏年代,蒸了灰碱粿,我妈就交代我; 送灰碱粿去童山。我外婆住在童山。送半竹篮灰碱粿去。背着竹篮,穿过田畴,走景岭岗,沿古城河去童山。一个下午往返,徒步二十华里。
我儿子不吃灰碱粿,他更喜欢吃蛋糕、面包。我宁愿吃开水泡饭,也不吃蛋糕、面包。口味是成长环境的产物。乡人只有米,以米为原料做各种小吃,激发味觉,安慰胃,敬送乡邻亲友。
吃食,尤其故土长出来的吃食,自己厨房出来的吃食,令离开故土的人想念,不仅仅是因为乡愁,还因为自己曾参与其中的重要环节,与家人同坐、同劳作。这种记忆根植于心脏,长出的根须爬遍全身。我们就是一棵树,四处移栽。
(选自2024年6月17日《海南日报》,有删改)
17. 阅读文中描述磨米浆、蒸灰碱粿以及品尝灰碱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详尽的步骤描述,细腻地刻画了磨米浆、蒸灰碱粿及品尝的全过程,带领读者感受这一地方传统美食的独特。
B. 文中巧妙运用比喻、叠词、拟声词以及系列动词,形象呈现了磨米浆的独特场景,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C. 作者在叙述这一过程中,保持了客观中立的叙述态度,并没有明显流露出对于传统美食制作和品尝的特别情感。
D. 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不仅呈现了灰碱粿的形态与口感,还营造出温馨而充满乡村气息的氛围,展现了传统美食的魅力。
18.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口味是成长环境的产物”这句话的理解。
19. 分析本文“吃食”与“场所”在展现乡土文化,社会风貌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意蕴。
七、作文(4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先秦诸子:有因材施教的孔子,有以民为本的孟子,有顺应自然的老子,有逍遥遨游的庄子,更有兼爱天下的墨子。我们感受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他们的故事中了解社会,体悟人生。
假若有机会让你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请你选取其中一人,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怎样做新时代青年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写作对象和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A(A 项 “肆业” 应为 “肄业”,“运酬帷幄” 应为 “运筹帷幄”;B 项 “谘意” 应为 “恣意”;C 项 “人喊马撕” 应为 “人喊马嘶”;D 项 “矍烁” 应为 “矍铄”,“瓦沥” 应为 “瓦砾”。A 项错别字最多。)
2.D(“强行者有志” 中 “强行” 意思是勤勉而行,“强” 不是 “勉强”。)
3.A(A 项 “而” 都表并列;B 项 “以”,前者表目的 “来”,后者表转折 “却”;C 项 “之”,前者是结构助词 “的”,后者是代词;D 项 “与”,前者是 “和”,后者是 “与…… 交战”。)
4.C(①“当察乱何自起”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当察乱自何起”;⑥“自知者明”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知自者明”,①⑥为一类。②“克己复礼为仁” 是判断句;③“秦,虎狼之国” 是判断句,②③为一类。⑤“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是省略句,省略了 “于”,应为 “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④“故内惑于郑袖” 是被动句,“于” 表被动;⑦“信而见疑” 是被动句,“见” 表被动,④⑦为一类。)
5.B(《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太初四年表述不准确,应为太初元年。)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6. B(因果关系不成立,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原因是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符合儒家对音乐的要求,而非仅因为其意趣。)
7. C(“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 过于绝对,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还需要外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
8. B(B 项出自《乐记》,主要阐述音乐产生的根源是人心感于物而动,未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的影响;A 项体现了儒家 “观政”“守命” 等思想对古琴功能的影响;C 项体现了儒家 “和” 的思想与古琴的联系;D 项体现了儒家重视古琴对养心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9. D(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10. A(“四方” 在文中与 “四方之志” 的 “四方” 都指天下各处。)
11. C(“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 错误,原文是说吴军与齐军大战后,若胜则以余兵临晋,子贡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并非齐晋同时出兵。)
12. (1)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私自占有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并且和吴国争强,我实在为您担忧。(“万乘”“私”“切”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他打仗如果不能取胜,那就是您的福气。他打仗如果取胜,一定会用他剩下的军队逼近晋国。(“彼”“临” 各 1 分,判断句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3. ①子贡能言善辩,有出色的外交才能,他出使可以凭借言辞在各国之间周旋,达到存鲁等目的。②从文中孔子阻止颜渊、子路辞出,而遣子贡出可推测,可能颜渊、子路在外交言辞等方面不如子贡更适合此次出使任务,子贡更能应对复杂的外交局面,完成使命。
四、古诗文阅读
14. B(“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澌结” 句运用的是想象、虚写手法,并非夸张手法。)
15. ①“持杯且醉” 有借酒消愁之意,词人远离家乡,归期未卜,面对欲雪的凄凉景象,心中满是思乡之愁,只能借酒暂且忘却。②有自我宽慰之情,上片写南荒的寒冷,下片回忆往昔的豪壮,今昔对比,虽有感慨,但词人以 “持杯且醉” 宽慰自己不必过于凄切,体现出一种旷达。③蕴含壮志难酬的无奈,曾经有 “铁马千群观猎” 等壮志豪情,如今却身处南荒,只能在酒中寻求慰藉,“持杯且醉” 中透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失落。
五、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六、现代文阅读
17. C(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流露出对传统美食制作和品尝的喜爱、怀念等情感,并非客观中立没有特别情感。如 “我很喜欢磨米浆” 等语句可看出情感倾向。)
18. ①从文中作者自身经历来看,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以米为原料制作的各种小吃,如灰碱粿等,这些吃食构成了其口味的基础,所以作者对灰碱粿等传统吃食有着深厚情感和喜爱,而儿子成长在有更多现代食品如蛋糕、面包的环境中,口味便倾向于这些。②说明口味的形成与成长环境中的食材、饮食文化等密切相关,成长环境中的饮食传统会深深烙印在人的味觉记忆中,影响着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和选择,成为个人口味偏好难以改变的重要因素。
19. ①“吃食” 如灰碱粿等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灰碱粿制作、食用场景、用途等的描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如不同节日食用灰碱粿、用特定植物烧碱、制作工序讲究等,反映出乡土生活的质朴与丰富。“场所” 如院子、厨房、乡村巷子等与吃食紧密相连,在这些场所中进行的美食制作、分享等活动,体现了乡邻间的和谐关系、人际交往模式以及家庭氛围,如送灰碱粿给邻居、外婆等情节展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儿,从侧面反映出乡土社会的风貌。②深层意蕴是这些吃食与场所承载着人们的乡愁与记忆,是人们对故土情感的寄托,它们见证了人们的成长、家庭的温暖、乡邻的情谊,即使时代变迁,依然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乡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与怀念,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纽带。
七、作文(40 分)
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各国,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子贡向南拜见吴王,对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义在保存鲁国,勇在侵损强大的秦国威势超过晋国,那么成就霸王之业就不必怀疑了。”吴王说:“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不可,您攻打越国回来,齐国也就占有了鲁国。再说大王如果担心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他出兵跟从您。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问道:“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现在先生竟然亲自到这里来?”子贡说:“现在吴王既然有讨伐齐国的愿望,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国,以迎合吴王之心;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应该故意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如果他打仗却打不胜,那就是您的福分。如果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用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我请求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共同进攻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之际,一定能消灭吴国了!”越王非常高兴。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吴国部署兵力没有撤回,果真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国晋国争为强者,晋军发动攻击,大败吴军。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渡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他的丞相。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混乱,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确实如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