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18: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注]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注】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B. 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C. 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D. 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 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C. 《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 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C.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 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4. 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 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ニ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卜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 “ 耳 ” ,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 “ 连万顺记 ”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 “ 得罪 ” ,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有删改)
6.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能体现出人们对他的人品的敬仰。
B. 连老大不但勤快,而且认真,他监制茶干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连万顺茶干成了当地有名的“四色礼品”之一。
C. 乡下人进城先“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可见乡下人办事很粗心大意。
D. 有人问连老大的儿子为什么不恢复制造自家的茶干,他答:“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一句话写尽人世浮华、急功近利,并以此映衬了连老大的古朴厚道、兢兢业业。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 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 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可见作者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更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 “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8. 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代宗A立B以C左拾遗D召E而白F已卒G年六十H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 “永王璘辟为府僚佐”与“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辟”字的含义不同。
C. “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 “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 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入京而到了长安。
C. 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 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2)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浚①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听颖师③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蜀僧浚:蜀地一位名叫浚的僧人。②绿绮:琴名。这里指名贵的琴。③颖师: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诗首联交代蜀僧来自峨眉山,弹奏之琴名贵,寥寥数笔就把这位琴师的气派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 李诗巧用“高山流水”的典故,一方面写出琴声涤荡了诗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琴声让诗人与蜀僧互生知音之感。
C. 韩诗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两句写出了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热闹,又有主题乐调。
D. 韩诗着重描写琴音的变化,琴声一开始轻柔婉转,接着又高亢不已,随后变为喧闹之声,又变为低音,最后高到极点。
15. 这两首诗在描写音乐时所用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像陶渊明高呼“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那样,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激越之音。
(2)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在《登高》中,表现诗人历尽艰难,白发长满了双鬓,却因病不能求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自己听了琵琶女的演奏与诉说后十分感慨,认为和琵琶女境遇相同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末句“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诗人的泪洒青衫的真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_____________)”“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_____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①李白和杜甫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②代表着仁爱与忠厚,③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④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 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 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 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 D 18. D
19. 第①处改为“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两种人或事物表比较的时候,参照物应该放在后面。第③处“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缺少介词“在”,“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
【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和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地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20. 下列句子中的“异常”,与文中加点的“异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B.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C. 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D. 风场异常变化导致海水长时间向岸堆积,也是造成局地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
21.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分别以“它们”“它们”“我”作为开头,试将第三句也改为以“它们”开头的句子,可以适当增删词语,要求三句整体连贯通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渺小却强韧的生命力。《哦,香雪》是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想要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以“青春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A 项 “人人都会写诗” 错误,原文是 “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B 项 “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错误,唐诗成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其艺术造诣,数量只是一个方面;D 项因果关系错误,进士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促进了诗歌创作繁荣,并非因为进士贵重所以促进创作繁荣。)
  2.B(“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读者在读诗时在某一时间节点可能会领悟真谛产生共鸣。)
  3.D(D 项欧阳修、王安石是宋代诗人,不能支持唐诗风格多样的观点。)
  4.①都认为唐诗的繁荣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如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思想包容等因素推动了唐诗的发展。②都认可唐诗艺术造诣极高,在诗歌史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风格多样,体裁完备,诗人众多且成就卓越等。
  5.①首先提出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的问题,引发思考。②接着从唐诗的数量、作者身份、诗人数量等方面说明唐诗在规模上达到的辉煌程度。③然后重点阐述唐诗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列举众多著名诗人及不同风格流派;二是风格多样且体裁全盛;三是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并以《红楼梦》中 “香菱学诗” 为例说明唐诗经典化的过程是读者不断努力的结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C(“可见乡下人办事很粗心大意” 错误,乡下人这样做是因为对连万顺的信任,并非粗心。)
  7. C(“可见作者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 错误,作者只是客观叙述,没有抱怨和无奈之情。)
  8.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连万顺酱园是故事的主要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②展示酱园的厚实底子,从侧面烘托出连老大善于经营,为后文茶干的出名及连老大的形象塑造做铺垫。③酱园的规模、经营等描写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9. ①结构上,小说结构松散,如介绍酱园、写连老大的为人、茶干的制作、酱园的消失等内容,没有明显的情节起伏与强烈的故事性,类似散文的结构特点。②内容上,文中有很多对生活场景、人物细节的描写,如对酱园的细致描写、连老大的口头语等,这些描写不刻意追求情节推进,更像是对生活片段的回忆与记录,有散文的随意性。③情感表达上,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对旧时生活、人物的感情,如对连老大的怀念,对传统工艺消失的感慨等,情感自然流露,不像传统小说情感表达较为含蓄或为情节服务,更接近散文的抒情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10. BDG(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11. D(“道寻阳” 的 “道” 是 “路过”;“行道之人弗受” 的 “道” 是 “道路”,含义不同。)
  12. C(“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错误,李白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满足了皇帝心愿。)
  13. (1)苏颋任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认为他与众不同,说:“这个少年天才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为”“异”“少”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李白曾侍奉皇帝,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子。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很耻辱。(“尝”“素”“耻”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 D(“最后高到极点” 错误,诗中是先高音后低音,最后声音消失。)
  15. ①都运用比喻手法,李诗 “如听万壑松” 将琴声比作万壑松涛声,韩诗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将琴声比作儿女亲昵私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不同特点。②都通过描写听琴者的感受来侧面烘托琴声,李诗 “客心洗流水” 写出琴声对诗人心灵的涤荡,韩诗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通过诗人听琴时的动作、神态、情感变化侧面表现琴声的感染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6.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语言文字运用 1(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7. D(“提炼” 侧重于从芜杂的事物中提取精华;“凝练” 更强调文字紧凑简洁。“咫尺千里” 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咫尺天涯”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大刀阔斧” 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雷厉风行” 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腾挪跌宕” 多形容文学作品的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根据语境,D 项正确。)
  18. D(括号内语句需体现意象密集的特点,D 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象丰富,符合要求;A 项主要描写山水景色;B 项突出落叶与长江;C 项侧重战争与百姓生活,意象相对较少。)
  19. 第①处改为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两种人或事物表比较的时候,参照物应该放在后面。第③处 “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 缺少介词 “在”,“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
  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20. C(文中 “异常” 指非常、特别,C 项与之相同;A 项 “异常” 指不同寻常;B 项 “异常” 指格外;D 项 “异常” 指不正常。)
  21.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草的阴影比作鱼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草阴影在大地上整齐有序行进的姿态。②“力量深沉” 赋予白草阴影以力量感,使白草的形象更具生命力与厚重感,表达出作者对白草的独特感受与赞美之情。③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写出了黄昏斜阳下白草与阴影的独特景象,给读者以鲜明的画面感。
  22. 它们为何认为我是可依赖的呢?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
  四、写作(60 分)
  略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江油)。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因他有道而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任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位士子天赋凛然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学问,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李白后来又寄居任城。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当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起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认为他奇特。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寻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李白晚年颇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喜欢谢脁终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他死了,先葬在龙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到姑孰祭奠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采樵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她们就伤心地说:“先祖是想埋在青山的呀,临时葬在东麓,这不是他原来的想法啊。”于是范传正把他移葬在青山,并在那里立了两块石碑。唐文宗时,下诏以李白的歌诗,斐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