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
(一)
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时间内,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
(二)
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这,就是大渡河。
杨得志率领的红1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17勇士从浪尖上突向对岸。船少人多,大队人马无法迅速渡河。杨成武指挥的红4团以昼夜行军240里的神速,奔袭到泸定桥,在敌人未来得及毁掉桥时,22名突击队员冒死爬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中弹跌入河中……其余的人仍奋力前进。红军冲到了对岸。
历史的昭示在于,在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成立14年的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后,行使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面对兵力对比悬殊局面,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
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党的领袖与普通的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在彝族聚居的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不仅使红军通过了这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地方,而且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长征道路上,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回、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千上万的民族兄弟加入了队伍。红军的模范行动,使沿途2亿群众耳目一新,认识到红军是完全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人民军队。
(三)
在奠基陕北的第3年,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是时,由长征大军改编的八路军正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上。这位美国女记者在她《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长征虽已结束,红军仍在创造历史。
经过长征考验,红军的意志、毅力,都发生了飞跃。正是这些人,成为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抗战爆发后,参加过长征的炊事员、卫生员都能到敌后发动起一片群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都参加过长征。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以及90%以上的上将、中将和少将,经历过长征的考验。
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
事实上,从长征结束的那天起,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就开始超越国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看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后,曾3次约见这位年轻人。今天,在长征路上,仍有众多外国人,沿着红军足迹一路追寻。在他们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成了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帅亲自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大凉山。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时,全世界都看到了尾翼上两团鲜明的标记:长征。
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长征精神,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进程中。
(摘编自贾永《长征启示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军长征困难重重,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但磨砺了战士的意志,激发了英雄气概。
B. 长征所过处自然环境恶劣,如雪山草地,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
C. 通过长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的指导价值得到检验与公认。
D. 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四渡赤水、湘江之战、巧渡金沙江……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渡江北上方针。
B. 长征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方针政策指引、将士团结、军民同心、百姓拥护等是分不开的。
C. 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与长征精神密切相关。
D. 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荣臻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大凉山,这里是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会盟的地方。
3. 毛泽东写了不少长征题材的革命诗词。下列诗词内容,与长征无关的一项是( )
A.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C.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4. “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这句话是这则通讯的写作中心。请结合文本内容,提炼三个关键词,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5. 这则通讯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得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阴冷昏暗的雪夜车马图,既写实又富有寓意,营造了凄冷悲苦的氛围的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 小说塑造了军人、三个青年人、年轻车夫等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C. 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D. 文中写了约纳的多种苦恼,有丧子的痛苦与伤心,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与困窘,更多的是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深层痛苦与无奈。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地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都批判了现实,震撼人心。
B. 约纳与军人、三个青年人等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和心理;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C. 契诃夫的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畸形的社会现实。
D. 小说善用短句和省略号,如文末“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充分表现了约纳最终战胜怯懦,大胆诉说的内心状态。
8. 小说塑造约纳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如以“契诃夫严肃冷峻小说风格研究”为题写一则《苦恼》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文本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②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懥:zhì,愤怒。②辟:偏袒,偏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不/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形容词,指高尚、光辉,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的“明”词义不同。
B. 而,表承接,与《论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
C. 矜,指怜悯、同情,与《老子》“自矜者不长”的“矜”字含义不同。
D. 齐,使动用法,指使……和睦,与《谏逐客书》“却宾客以业诸侯”的“业”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 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4. 结合文本,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 《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 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 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16. 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会将心比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文明社会的基础。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大会《全球伦理宣言》将《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为伦理的黄金法则,要求用自己仁善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来处理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
(2)《易经》云: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在事物尚未有出现明显征兆时,更应该及早谋划,及时解决与平息。这与《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不谋而合。
(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零二四年新年贺词中说“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古诗文中不乏借黄河抒发情感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进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始建于13世纪,发展至今全长已有7.8公里的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条中轴线串联起众多著名景观及古建筑,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统一性。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凝聚着古人“居中而治、以中为尊、左右均衡”的理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从永定门到钟鼓楼,活跃着生活百态、城市烟火,蕴藏着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家国文化、天人关系。一座座恢弘古建筑讲述着古人对自然、祖先的尊崇,也书写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期盼。
18. 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段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月27日巴黎奥运会上,黄雨婷和盛李豪这对年轻组合射落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实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两届夺得奥运首金的壮举。他们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幕,让人不禁想起了中国射击队的传奇前辈许海峰。40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_____①______;40年后的巴黎奥运会,黄雨婷和盛李豪续写了中国“奥运首金传统”的荣光。40年跨越,这枚金牌见证了中国年轻人的风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更见证了中国奥运健儿的荣耀。
体育也反映着中国的发展与国力变化。40年前,许海峰用氧化得“长了毛”的子弹参赛,那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国力较弱;如今,中国奥运军团装备精良,拥有顶尖的科技辅助与后勤保障,______②______。曾经许海峰“零的突破”,承载着中国体育人的志气,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期望。在中国刚向世界敞开大门、奋力追赶之际,金牌让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找到了出口,激励了一代人投身改革大潮;岁月流变,今非昔比,新时代日益强盛的中国已无需金牌证明自己,国人也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赛场输赢。但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面貌一以贯之,仍在奏响时代最强音,激励当代中国人。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证明”与文中加点的“证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近日,我市检察院审理了一起销售伪造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的案件。
B.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使用公理或定理就可以证明检验一个数学问题。
C. 这一部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电影再次证明了他“演技派”的实力。
D. 张大哥对这个可疑的妇女问道:“你怎么证明你就是这孩子的妈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走进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听取当地传承红色基因情况介绍,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他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绿树成荫的谷文昌纪念馆,人流如织;在育才造士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焦裕禄和谷文昌的半身雕像遥相呼应;大江南北的红色革命纪念地,迎来又一个岁月静好的清晨;亿万人民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不懈耕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B(“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 于文无据,文中未对两者牺牲情况进行比较。)
2.A(“湘江之战” 不属于毛泽东指挥的战役,且是长征前期的战役,不是在川黔滇地区进行的。)
3.C(该项描写的是湘江景色,与长征无关。A 项涉及长征途中的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等;B 项 “屈指行程二万” 体现长征行程;D 项 “雄关漫道真如铁” 等句与长征经历相关。)
4.①理想信念。红军战士怀着建立人民当家做主政权、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的红色理想,在长征途中虽遭遇巨大牺牲仍毫不退缩,理想信念使他们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支撑他们战胜重重困难。②独立自主。长征途中,共产党人在濒临生死绝境时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道路,将革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如遵义会议等体现了这一点,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③团结奋进。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军民关系,军队内部指挥员冲锋在前,与士兵生死相依,还与少数民族团结互助,如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等,使红军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
5.①选材典型。选取长征中的湘江之战、大渡河之战、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等典型事件,以及唐进新、杨得志、毛泽东等典型人物,以点带面展现长征全貌,突出长征的艰难与伟大意义。②叙议结合。在叙述长征历程中的事件和人物事迹后,适时进行议论,如阐述长征的启示,分析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等,使读者更深刻理解长征内涵。③多线结构。文章围绕 “长征的启示” 这一主线,从理想信念、独立自主、团结奋进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各部分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全面深入地展现主题。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C(“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 错误,小马 “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主要是衬托约纳的孤独无助,不能表明社会存在温情。)
7. A(B 项 “情节一波三折” 错误,情节较为简单平淡;C 项别里科夫不是漫画式人物;D 项 “最终战胜怯懦,大胆诉说” 错误,约纳是因为无人倾听才向马倾诉。)
8. ①外貌描写。如 “车夫约纳 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得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通过对约纳和马的外貌描写,表现出他们的贫穷、落魄与孤寂。②动作描写。“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 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约纳在与乘客交流时的紧张、不安与渴望倾诉的心理。③语言描写。约纳与军人、驼子等人的对话,如 “老爷,那个,我的儿子…… 这个星期死了”,简洁而直接地展现出他内心的痛苦与想要倾诉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他人的冷漠。
9. ①主题的严肃性。通过约纳丧子后无处倾诉的苦恼,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病态与人性的弱点,主题严肃深刻。②人物塑造的冷峻性。以简洁冷峻的笔触塑造约纳这一人物形象,如对其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却深刻地展现出他的孤独、痛苦与无奈,让读者感受到现实的残酷。③情节设置的平淡性。情节没有大的起伏波澜,只是围绕约纳拉客过程中的几次倾诉展开,这种平淡的情节设置更强化了故事的压抑感和冷峻氛围,突出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C(“心不在焉” 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其后应断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结构相同,应分别断开。)
11. B(“人而不仁,如礼何” 的 “而” 表假设,如果,与文中 “而” 用法不同。)
12. 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错误,“八条目” 之间是递进关系,“格物” 是基础。)
13. (1)从天子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自身品德作为根本。(“至于”“庶人”“壹是”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所以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好”“恶”“鲜”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 ①要注重品德修养。秉持高尚品德,做到不自欺欺人,在独处时也能坚守道德规范,如 “君子必慎其独也”。②要学会修身正心。摒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端正平和,避免因情绪而使内心偏离正道,如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③要理性看待事物。在对待家人、他人和自身时,能客观公正,了解自身与他人的优缺点,不偏袒、不盲目,如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B(“运用对比手法” 错误,“露初晞” 与 “新垅” 是承接关系,不是对比关系,二者共同营造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16. 示例一:“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此句借景抒情。独卧空床,听着南窗的雨声,回忆往昔妻子挑灯补衣的温馨场景,以景衬情,用孤寂的雨夜之景烘托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无尽的悲痛。曾经的温馨与如今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更强化了这种思念与痛苦之情。
示例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此句情景交融。想象亡妻在明月映照、松冈环绕的孤坟中,年年忍受思念之苦,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这一想象的场景之中,明月、短松冈等意象营造出凄凉、哀伤的氛围,表达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与缅怀,情与景相互交融,感人至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8. ①“北京中轴线” 始建于 13 世纪。②它纵贯北京老城南北。③发展至今其全长已有 7.8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19. ①将古建筑拟人化,“讲述”“书写” 赋予古建筑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使表达更具感染力。②使句子表意更丰富,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轴线古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增强了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20. 语病为搭配不当,“实现…… 壮举” 搭配不当,可改为 “取得…… 壮举”。修改后的句子:黄雨婷和盛李豪这对年轻组合射落 10 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取得了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两届夺得奥运首金的壮举。
21. ①许海峰夺得中国奥运首金。②彰显了强大的综合国力。
22. C(文中 “证明” 意为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C 项与之相同;A 项 “证明” 指某种凭证;B 项 “证明” 指论证;D 项 “证明” 指证实。)
四、写作(60 分)
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文本二: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