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11个生字,重点学习“啦、梅、用、几、成”
2.正确朗读课文,重点学习前四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小朋友画画的时候,要用到什么?(出示字卡“用”,让学生看着字卡说话,在说话中识字)
2.可我不用颜色不用笔,也能画。你们瞧—— (老师在涂满白粉笔的黑板上拍出一手印)
我画的是什么?我画的是鸽子。这(指大拇指印儿)是鸽子的头,这(指四指并拢的印儿)是它的翅膀,它正在展翅飞翔呢!你们看,像不像?
我是用什么画的?(再次出示字卡“用”)
3.请同学到前面“画”,并说说像什么?
引导学生说话——他/她用拇指(手掌/食指……)画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
1.大家画得可真棒!我送给大家一个词——(板书:小画家)
2.冬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了,瞧——(看动画飘雪图)说说冬天是什么样的?
3.在这美丽的雪地里,来了几位动物朋友,他们也是小画家,(补充课题:雪地里的)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小朋友想不想去认识它们呀?赶快打开课文,自己去读一读。
2.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拼音,划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课文读通顺,数数有几句话。
3.检查:
(1)出示词语读一读(带拼音——不带拼音)
(2)指6名学生各读一句。
四、朗读感悟
1.演示课件:下雪啦,雪景这么美,小朋友们高兴吗?那么看到这样的雪景,你们会高兴得怎么样呀?
2.比较“下雪了,下雪了。”和“下雪啦,下雪啦!”
(1)发现字不同:出示字卡“啦”。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
(2)发现语气不同:让学生分别读一读句子,体会不同的语气。
为什么课文里写的是“下雪啦,下雪啦!”?那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地读一读这一句吧。(指名读,齐读)
3.瞧,你们读得这么好,把雪地里的小画家叫出来了,它们都有些谁呀?小鸡来了,它叫不叫“一群小画家”?小狗也来了,他们俩能不能说是“一群”?小鸭、小马也来了,三个、四个、五个,这就叫“一群”。我送大家一个词——板书:三五成群
教室里,老师一( )人在讲课。你们一( )人在听课。
4.说他们是小画家,他们都画了些什么呀?(演示课件,小朋友读读:“小鸡踩脚印……”)
5.“月牙”是什么呀?(课件演示)
6. 真有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画家们都画了些什么。
7.那这些小画家是用什么画的呀?他们有笔吗?(出示字卡“用”,读第四句,课件演示)
8.说一说:( )的脚印像( )。
( )用( )画( )。
9.这些小画家们本领真高,让我们再读一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齐读句子)
五、这节课呀,我们学懂了四位小画家的本领,谁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前四句呀?(指名读,齐读)
六、书写生字——用
【作业布置】
1.读熟课文。
2.认读生字。
3.搜集关于动物冬眠的知识。
【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 竹叶
小狗 梅花
小鸭 枫叶
小马 月牙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琅琅上口的韵文,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读。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频字”,例如“啦、用、几、为、加”等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触过,“认读障碍”不大,因此,我把生字分两次学习,第一教时初读,让孩子在文中识记生字;第二次在第二教时快学完时,以复习的形式学习,记字形,组词练习,学会生字应用。
在内容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孩子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看到过这些动物的脚印,因此我主要借助课件演示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孩子想象,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第三句和第四句内容。新课程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教学实践,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强调通过图画、表演、想象、朗读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体验的频度,加深学生体验的深度。尤其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形式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实现内容性、知识性、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明显提升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志在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后面的结果固然要紧,但“朗读、观察、讨论、查阅资料”等得出结果的方法和过程更是凸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
实现学科性、知识性、综合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准倡导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到大自然中观察,进行讨论。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青蛙等动物冬眠的特点,拓展其它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拓展其它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学懂了四位小画家的绘画本领。它们是——(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2.接龙游戏,比比谁接得快又准(为背诵做好铺垫):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教师打乱顺序让学生接龙)
3.谁来读读课文前四句呀?(指名读,齐读)
二、感悟最后两句
1.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生引读:它在洞里睡着啦。
2.这两句话标点有什么不一样?(理解一问一答)
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3.简单理解“冬眠”。
(1)还有哪些动物也不能来参加呀?(同时出示词语卡片“参加”,让学生看着卡片说句子,将说话与识字相结合)
(狗熊为什么没参加?它也在洞里睡觉哪。)
(2)睡觉的“睡”为什么是目字旁呢?(引导学生认识目字旁,并认识生字“睡”)
老师简单介绍“冬眠”知识:青蛙、狗熊等动物在冬天为保持自己的体温而不吃不喝,这种现象叫——冬眠。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
三、回顾拓展。
1.齐读全文。
2.拓展:那雪地里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画画本领呢?(拓展)让我们这群小诗人也学学课文,编编诗歌吧。
四、复习生字。
1.识记字形,自学后指名提问。
2.自己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口头组词语。认读生字。
五、学写生字:几、鱼。跟老师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
六、巩固积累,指导背诵。
1.哎呀,老师记性真差,忘了这些画的作者是谁了。请你帮帮老师,把小画家和它们的作品连线。
2.这首好听的儿歌,干脆我们把它美美地来背一背吧。
3.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雪地里的小画家》,知道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个小画家的脚趾的不同特点及青蛙冬眠的习性。平时我们要注意多观察,这样才能知道更多知识。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上作业。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画( ),
( )画( ),
( )画( ),
( )画( )。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琅琅上口的韵文,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读。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频字”,例如“啦、用、几、为、加”等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触过,“认读障碍”不大。因此,我把生字分两次学习,第一教时初读,让孩子在文中识记生字;第二次在第二教时快学完时,以复习的形式学习,记字形,组词练习,学会生字应用。
在内容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孩子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看到过这些动物的脚印,因此我主要借助课件演示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孩子想象,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第三句和第四句内容。新课程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教学实践,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强调通过图画、表演、想象、朗读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体验的频度,加深学生体验的深度。尤其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形式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实现内容性、知识性、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明显提升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后面的结果固然要紧,但“朗读、观察、讨论、查阅资料”等得出结果的方法和过程更是凸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
实现学科性、知识性、综合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准倡导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到大自然中观察,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