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0 21:04:04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主歌
华夏大地迎来了民族融合的曙光
你力排众议坚决推进汉化的主张
你以身作则让皇亲国戚都习汉装
你开启了文明互鉴的全新篇章
副歌
孝文帝呀我的敬仰
你为了民族的融合发展坚定的让鲜卑人说汉话
勇敢的让鲜卑人穿汉服改汉姓
副歌
孝文帝呀我的敬仰
你为了民族的融合发展
大胆的让鲜卑人迁洛阳
彻底的让鲜卑人融入了汉
主歌
历史长河铭记了民族融合的浩荡
你顺应潮流推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你包容开放让各民族文化共绽放
你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乐章
导入
听歌曲了解孝文帝的贡献,他所在的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是怎样更迭的?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能够叙述淝水之战的概况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通过史料图片解析,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整体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情况,及这一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政权更替
北齐
北周
东魏
北 魏
西魏

01
冲突与交融
淝水之战
03
交融与发展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02
改革与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东晋十六国对峙局势图
一、冲突与交融——淝水之战
1.十六国与前秦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前秦东晋南北对峙图
材料:晋朝虽然僻处江南,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王猛临终遗言
时人为什么这样赞美王猛和谢安,苻坚有没有听从王猛的进谏?你觉得苻坚能够成功么?为什么?
问题探究
一、冲突与交融——淝水之战
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前秦一度统一了北方但内部民族矛盾尖锐,因而这场战争前秦大概率不能取胜。
东山再起
谢安赌墅图
一、冲突与交融——淝水之战
了解名人故事
淡泊名利
沉稳淡定
运筹帷幄
根据下面的成语故事,讲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一、冲突与交融——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时间
交战 双方
力量 对比
结果
特点
影响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87万 VS 8万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投鞭断流-对峙淝水-草木皆兵-前秦后撤-风声鹤唳
东晋获得了安定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冲突与交融——淝水之战
前秦为什么会失败?
匈奴
氐族
羌族
鲜卑
汉族
羯族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前秦内部矛盾重重,东晋齐心团结,战术正确。
二、改革与交融——孝文帝改革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
1.鲜卑族兴起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是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秦汉时期,鲜卑族在蒙古高原发展起来,西晋末年,鲜卑族各部落分别内迁中原至辽河南部和河西走廊一带,逐渐建立起政权。前秦分裂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逐渐壮大起来。
2.北魏建立
3.北魏统一北方
二、改革与交融——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
西大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改革与交融——孝文帝改革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改革背景
改革内容
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但鲜卑族拓跋部内迁较晚,保持习俗,治理广大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二、改革与交融——孝文帝改革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xiáo)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注: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
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
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②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二、改革与交融——孝文帝改革
联一联,进一步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革衣服之制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鲜卑公主嫁给汉族高门
改汉姓
联汉姻
说汉语
穿汉服
为什么皇帝带头改汉姓,目的是什么?
目的: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减少胡汉隔阂,巩固统治。
二、改革与交融——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族与汉人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魏帝王出御图
说一说北魏分裂的原因及政权的更替情况
北齐
北周
西 晋
266
-
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东魏
北 魏
西魏







统一
南朝:420年-589年
北朝:439年-581年
六镇兵变
三、交融与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
民族关系
文化
心理
结合教材,归纳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逐渐趋同的过程。
胡汉民族相互学习生产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学习农业生产,汉族学习北方各族的畜牧经验和生活习惯;
北方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统治方式;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内迁各族使用汉语,汉族喜爱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
各族相互认同感加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三、交融与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汉人胡食画像砖
《北齐校书图》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边境汉人放牧图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生产方式
文化
政治制度
观察图片,判断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北齐校书图》
生活方式
三、交融与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著名史学家王仲荦(luò)先生
观察材料结合教材,说说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后活动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
材料说明了什么
鲜卑族自认黄帝后裔,说明他们为维护统治,对华夏产生认同感,促进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政权更替
北齐
北周
东魏
北 魏
西魏

直击中考
1. (2024·重庆·中考真题)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2.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迁都洛阳
D
D
直击中考
3.图中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进行交融 B.中外交往频繁
C.经济快速发展 D.科技高度发达
A
直击中考
4.(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这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地区( )
A.民族间经济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
C.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 D.生活丰富多彩
5.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B
C
直击中考
6.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
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之间冲突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