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古诗词曲阅读分主题训练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主题四 即事感怀(含哲理)
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
一、[2024 绵阳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7分)
清平乐·和晁倅①
[宋]王安中
花时微雨,未减春分数。占取帘疏花密处,把酒听歌金缕 。 斜风轻
度浓香,闲情正与春长。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觞 。
【注】 ①晁倅:晁姓官吏。②金缕:古曲名。③觞:酒杯。
1.小语认为本词通过描写春光之美抒发了词人的伤春之情,你认同这个看法
吗?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3分)不认同。 本词主要描写春景美好,词人听曲饮酒欣赏景色,
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珍惜与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判断1分,分析2分。判断
错误本题不得分)
2.“闲情”是本词词眼,词人写了哪些“闲事”来表现“闲情”?请结合全词,简
要回答。(4分)
[答案] (4分)①赏景:观花听雨;②把酒听曲:端起酒杯听《金缕曲》;
③饮酒尝杏:以青杏下酒。(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诗歌助读】花开时节,下着微雨,春分时的春光却丝毫未减。我占据帘子
疏落、百花稠密的地方,端起酒杯听《金缕曲》。斜风轻轻送来浓郁的花香,
闲散的心情正和春光一起滋长。天色将晚,红灯高照,嘉宾入座,一边品尝
新摘的青杏,一边举杯劝饮。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
[宋]陆游
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岂知身老农桑野,一朵妖红梦里看。
1.诗人是如何表现“天彭牡丹之盛”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案] (3分)【示例一】记叙花与梦境:一方面写记忆中观赏彭州牡丹的
盛景,一方面写梦中牡丹的艳丽。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彭州牡丹的繁丽(或正面记叙送
牡丹活动);借助梦境,侧面烘托牡丹之美令人难忘。
【示例三】记叙与描写(抒情):记叙过往彭州送牡丹的经历,描写牡丹的
艳丽动人(慨叹自己只能通过梦境重回赏牡丹的场景)。
【示例四】修辞与用词:将牡丹比作云朵,形容其姿态美丽(用数量词“径
尺”形容牡丹花朵硕大);用“金”“红”等色彩鲜明的词语渲染牡丹的富丽。
(任选一个角度,语意相近即可)
2.本诗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均写梦境,二者所反映的诗人
心境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4分)【示例一】相同。理由:都反映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回忆
(对理想与事业的渴望/对现实的感伤与悲哀)。
【示例二】不同。理由:前者反映的是对蜀地生活的眷念(年华老去的苦
闷),后者反映的是为国征战(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渴望(以身报国的
信念)。(判断1分,理由3分。观点与理由一致,语意相近即可)
【诗歌助读】常常记起(当年)彭州送牡丹的经历,牡丹如同祥云,直径一
尺,映照着金盘。怎知道会在农桑山野间慢慢老去,只能在梦里看见一朵红
艳的牡丹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①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 心!
【注】 ①曾几于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浙西提刑,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诗人由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②望岁:盼望丰年。
1.请对尾联的“犹”字进行赏析。(3分)
[答案] (3分)“犹”字承前启后,诗人没有田地仍然欢欣鼓舞,突出表现了
他与民同乐的心意。
2.颔联中“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的“床头屋漏
无干处”一句,但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4分)“不愁屋漏床床湿”写出了诗人不因下雨屋漏床湿而惆怅,而
因这场及时雨使丰收有望的欣喜之情,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则写出了诗人因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愁苦之情。(意思对即可)
【诗歌助读】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甘霖;我在睡梦中惊
醒,衣襟有清凉湿润的感觉。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处
处溪流都涨满了雨水,与岸相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
绿一片;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最动听的声音。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
尚且欢欣鼓舞,何况田间祈望着丰年的农夫,该是多么高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汾上惊秋①
[唐]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注】 ①汾上惊秋:此诗为诗人外放期间的一个 秋天所作。②河汾:指汾
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③摇落:指落叶飘零。
1.“心绪”“摇落”各指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遇?(3分)
[答案] (3分)“心绪”指愁绪纷乱,“摇落”指天气萧瑟。表现了诗人失意的
境遇。
2.阅读本诗后,说说你对题目中“惊”字的理解。(4分)
[答案] (4分)示例:“惊”写诗人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惊觉秋天来临;再
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诗人是即景生情。借“惊”字,表达自己外放的感慨以
及个人失意的哀愁。
【诗歌助读】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
地方去。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声。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请简要分析本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和情感。(3分)
[答案] (3分)浮云有“漂泊不定、聚散无常”之意,比喻别后漂泊的“我”与
故人,表达了诗人对二人别后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感伤。
2.虽然诗题中有“喜”字,但诗人的情感并非只有喜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4分)诗歌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感伤、年华老去的悲伤、与朋友
相逢的欢愉、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全诗蕴含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情感。
【诗歌助读】我们曾经客居江汉,常常来往;每次与您相聚,总要喝醉而还。
我们阔别之后,像浮云般漂泊;时光如流水,不觉已经过去十年。今日相逢
友情依旧,欢笑依然;只是头发稀疏,双鬓也已斑斑。您问我:为什么至今
不回故里?因为淮水边的秋山,还可依恋。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 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 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
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
后代指朝廷。③青阳:指春日。
1.(3分)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C
A.此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实际上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B.首联坦陈心迹,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官场,归隐南山的决心。
C.颔联直抒胸臆,其中“不才”是谦辞,既有哀怨,也有自怜,情绪复杂。
D.颈联“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出诗人年事已高,不愿就此终老而又无可奈
何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C项,颔联的意思是: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
我不用,又因多病朋友与我离疏。此联通过说理间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
感伤,并不是直抒胸臆。故选C。
2.小宇认为“松月夜窗虚”一句中“虚”字含义丰富,但自己又说不清楚,请你
帮他做批注。(4分)
[答案] (4分)“虚”字一语双关,既指月夜的清冷、寂寥,又指作者求仕不
得后内心的空虚、愁苦。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访余昌言不遇留题
陆九渊
蹇 驴清晓破平芜,来访故人村外居。
门掩却寻山背路,堂虚惟阅案头书。
不知车马从何往,借问僮奴归得无。
留待西风日停午,只听松竹响萧疏 。
【注】 ①陆九渊: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宋、明两代“心学”开山之祖,
与朱熹齐名。②蹇(jiǎn):跛足。③萧疏:清冷疏散。
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3分)首联点题,“清晓”“来访”交代了时间与事件;“蹇”“破”点明
了作者“访”的艰辛,“清晓”传达作者造访的急切。
2.简要分析颔联中余昌言的形象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方法。(4分)
[答案] (4分)重点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门掩”“堂虚”看出主人
随性不拘、怡然闲适的性格,“案头书”看出主人的学者形象、书生气息。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中秋登海岱楼①
米 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
【注】 ①海岱楼,在淮河入海处。此诗作于米芾任涟水军使期间。中秋之
夜,米芾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之路,提笔写下此诗。②蚌珍:河
蚌里的珍珠。③修月户:指神话传说中“吴刚伐桂”的典故。④向西轮:指向
西运行的月亮。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的画
面。(3分)
[答案] (3分)示例:中秋之夜,银月高悬。月光如水,洒落在辽阔的淮海
之上,将整个海面染成一片银白。天际出现万道虹光,那是万千珍珠发出的
璀璨光芒。
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与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着加以分析。(4分)
[答案] (4分)“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诗人米芾借用桂枝撑
月的神话传说,暗指自己的仕途受阻。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被
关进铜雀台了。诗人借此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暗
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7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D
A.这首诗歌题目的意思是路过松源正在准备早餐的漆公店。“晨炊”指晨起做
早餐,“松源”和“漆公店”都是地名。
B.第一句以否定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
“莫言”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耐人寻味。
C.第二句中“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
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悬念。
D.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行人的惊喜、
激动,也都在“放”“拦”中体现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D项,行人的感受是意外、惊诧,直
至恍然大悟,D项中的“惊喜、激动”错误。故选D。
2.本诗的画线句与《望岳》的“一览众山小”都通过“山”这一意象告诉我们哲
理,请结合诗句分别分析。(4分)
[答案] (4分)“一山放出一山拦”用山象征困难,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
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这样才能不断克服困
难。“一览众山小”写登上泰山远眺,周围的山看起来都会显得渺小,告诉我
们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