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1 08: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开端
五四运动(1919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1921年)
明确党的奋斗目标:
认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中共二大(1922年)
国民革命
中共三大(1923年)
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时间:1924—1927年
(1)时间、事件
(2)时间、事件
(3)时间、事件
(5)时间
(4)时间、事件
任务: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除军阀)
纲领:新三民主义(反帝、普遍民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活动:北伐战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
(6)
(7)新在哪里?
教训:坚持革命的领导权、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8)
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22课
1.政治上
一、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1927~1937年)
宁汉合流
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新军阀混战
1927年
1928年4月
1928年12月
1929
1930
(1)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1.政治上
(2)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权威政治
①清党和反共
②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一党专政,以党代政,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一、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1927~1937年)
概念解读:“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是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最终目标实现人民主权。
军政时期:1912—1927—1928年;
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
宪政时期:1948——1949年
1.政治上
一、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1927~1937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
①实行反对苏联,亲近英美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
②对日本的侵略:不抵抗妥协,寄希望于国联调停
③改订新约运动(1927年开始)
1.政治上
一、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1927~1937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
①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
②对日本的侵略:不抵抗妥协,寄希望于国联调停
③改订新约运动(收回部分利权)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
新军阀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2.经济上
一、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1927~1937年)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兴起
政府
原因
全国基本统一;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革币制;改订新约
拓展认识——法币改革(1935年)
做法:放弃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自由流通,中央控制货币发行权,统一发行法币。
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近代中国货币秩序混乱;
背景:
推动货币现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遏制白银外流,缓解经济危机;
国民政府能够集中财力,为抗战胜利提供经济保障。
影响:
消极: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大量发行纸币造成了通货膨胀,最终加速了国民政府的灭亡;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日本侵华,南京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需要;
国家形式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扩展:官僚资本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特点: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代表: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中国的民族资本在萎缩
表现:金融业(四大银行)+轻工业+国防、交通、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2024·广东广州一模·8)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政府将阳历定为国历,此后还编印了宣传大纲,其中第一条宣传标语是“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这反映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群众对阳历认可度高
C.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 D.中国急切与世界接轨
(2023·广东部分学校高三1月联考·8)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制定详细的法规用来甄别、审查、任用政府公务人员,而国民政府却在法规中塞入了“革命功勋”的条款,以致党龄在五年以上的党员都成了有“革命功勋”的人,可以安然留在政府里,并且步步升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 B.国民党专政色彩浓厚
C.考试院权威已经丧失 D.文官晋升制度较完善
D
B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 表2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2024·浙江五校联盟5月模拟·17)由于世界经济大恐慌的爆发,中国进入了经济萧条时期,随即美国的购银政策更进一步造成了金融恐慌,国民政府对外求援,但因英、美、日三国的冲突而受阻。白银出口征税与改组中国、交通二行又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情形日益恶化,面临财政危机的国民政府,最后不得不实施改革。关于这一时期的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 B.铸造银元以之为法定货币
C.国民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 D.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
A
C
二、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路线的提出和发展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1927.8.1
1927.8.7
1927.9.9
1927.9.19
1927.9.29
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三湾改编
文家市决策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C
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
材料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这次起义由于缺乏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革命的经验,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采取了孤军南下的策略,企图回广州后再重整旗鼓,再行北伐。在进入广东后,遭遇强大敌人的围攻而失败。——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2: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 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对起义军的讲话
从这些起义的失败经验中,中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城市中心论
农村包围城市
学苏俄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革命重心的转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失败
失败
文家市决策(城市转向农村)
到达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三湾改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10
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建立军队(红军),同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打土豪,分田地,争取农民支持革命。
政权建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江西瑞金)
经济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对外经济交流)
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
武装斗争(手段)
土地革命(核心)
根据地建设(基础和依托)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古田会议
1927.10
1928.4
1929.12
1930
1931.11
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和尝试
第五次反围剿
1930
1932
1933
1934
四次反围剿
1930年,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史称“立三路线”。1930年5月,蒋冯阎大战爆发,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等认为革命时机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熟。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主张发动中心城市武装暴动,批评“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1931一1934年间,王明等在党内推行的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在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王明路线”
“立三路线”
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第五次反围剿
1930
1932
1933
1934
2.中国革命道路的挫折
四次反围剿
红军长征
1934
1936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毛泽东(1930.12)亲笔对联
国民党用碉堡战术进攻红军,“长驱直入”改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思考: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术有何变化?为什么第五次失败?
战术变化:运动游击战到阵地阻击战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
“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
长征历程
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会师: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第五次反围剿
1930
1932
1933
1934
2.中国革命道路的挫折
四次反围剿
红军长征
1934
1935
1936
遵义会议(1935年)
内容:①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
②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意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革命纲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3)革命领导:从大革命失败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4)革命道路:从照搬城市中心论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6)主要矛盾: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国共两党关系和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2024·广东佛山禅城区二模·9)据红军宣传员吴德华回忆,井冈山时期他们每到一个新地方,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标语。毛泽东很关心,有一次还问他今天写了几条标语?他回答:60条大标语。这一时期的标语
A.致力于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是中共践行群众路线的一大创举
C.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9)1928年4月,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的红军造币厂铸造了第一批“工字银元”(图4)。该币币形模仿晚清以来流行于中国的墨西哥鹰洋样式,币面左上角雄鹰翅膀位置凿了一个“工”字标记,是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工字银元”的出现(  )
A.密切了苏区与世界经济联系 B.扩大了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
C.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D.有助于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B
B
B
A
(2024·山东高考·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2024·广西高考·9)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684 100
(2024·湖南高考·9)表2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表2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D
宁汉合流

济南惨案
5.3
皇姑屯事件
6.4
张学良改旗易帜
12.29
南昌起义
8.1
汉口会议
8.7
秋收起义
9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0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瑞金
11月
工农武装割据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形式统一
九一八事变
9.18
华北事变
围剿红军
“攘外必先安内”
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0月
遵义会议
1月
甘肃会宁会师
10月
红军长征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西安事变
12.12
七七事变
7.7
1927
1931
1928
1930
1934
1935
1936
1937
27-31年:国共对峙(围剿—反围剿)
阶级矛盾为主
31-35年:日本开始局部侵华; 国共对峙(围剿—反围剿);
阶级矛盾为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基本特点是:
1.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
2.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