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新课导入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本
课
主
题
选官制度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唐《贞观政要》
左思,西晋文学家,出身寒门,
才华出众却屡不得志
“左思之悲”
唐代孟郊,出身低微,父亲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
“孟郊之喜”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代.孟郊《登科后》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自主学习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魏晋——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并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1)创立:
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西晋——主要看重家世
(2)特点:
(3)影响:
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②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特权化、封闭化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历史纵横栏目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相关材料,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隋唐——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1)背景:士族腐朽,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2)发展历程: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B.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3)科举制的作用:
2.隋唐——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演变趋势
世官制
(夏商周)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清)
血缘、家世
孝、廉
品德 门第
才学
官位世袭
地方推荐
中央选官
考试选拔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发展趋势
回忆所学知识,猜猜以下政府架构各属于哪个时期?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制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尚书令地位提高。
二、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自主学习
魏晋 三省制初成
隋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完善
1、形成过程
2、三省职责
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 执行诏令
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二、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文成公主进藏对于当时唐朝是最重要的事情,那这件事情都是由哪些部门进行筹划与执行的呢?这些部门又是如何运作与配合的呢?
第一,中书省起草诏令
第二,门下省封驳审议
第三,尚书省统领六部执行:
户部负责资金运转;
礼部负责进行仪式筹办;
兵部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情景重现
二、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制度化
(3)专业化
(4)高效化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政权组织的演变
3.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发展趋势?
(二)唐初:租 庸 调 制
A.保证农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一)魏晋:租调制
1.基础:均田制
2.内容:A租:纳粟或稻;B调:纳帛或布
1.内容: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2.作用:
田租
代役税
土产品
男丁
成年男子
户
一夫一妇
永业田
口分田
内容新在哪?
③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
①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
②标准:
以人丁为主
以土地财产为主
“舍人税地”
“舍地税人”
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积极作用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影响:
2.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1.背景:
土地兼并使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三)唐中后期:两税法
(四)赋税制度演变发展的趋势?
——人丁与财产的流变中走向简约
赋税制度的演变
时间 赋税制度 标准 趋势
魏晋 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唐初 唐中期 明代 清初 租调制
按户征粮纳绢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可以庸代役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取消人头税
按亩征收银两
历史的经验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2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温情与敬意:“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延续与变迁:制度创新,遂开先河,帝国强盛,文明扩大
本课小结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选官制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更加公开公平
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大大加强
赋税制度
从租调制到两税制
以财产来征税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