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五单元 走进戏剧天地 品味百态人生 -【大单元教学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五单元 走进戏剧天地 品味百态人生 -【大单元教学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1 09: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3张PPT)
走进戏剧天地 品味百态人生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通过剧本提纲(人物、时间、地点、情节)的填写,能够梳理剧本的主要内容。
2.学会从人物语言、动作、表情、身份等方面,对剧本中的人物形成初步感知。
3.关注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并通过摘录分类,阐述舞台说明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
二、思维目标
1.通过提炼文体共性特征,概括文本个性特点,提升分析、比较和辨别的思维技能。
2.通过排演剧本、组织演出,提升学生组织学习活动的逻辑思维能力。
3.联系教材、创意写作、创编方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价值目标
从不同视角学习、探索戏剧,思考戏剧对于当今社会及个人的学习价值及意义。
核心任务
班级要开展“走进戏剧天地, 品味百态人生 ”主题班会,请大家自主选择剧本,分配角色,合作编排戏剧演出,并完成一篇戏剧评论。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字词挑战赛,能准确掌握本单元的词语。
2.通过讨论学习,能了解关于戏剧的知识。
3.熟悉单元任务,学生能较好地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任务:
任务一:戏剧知多少
任务二:初探好戏
任务三:任务早知道
导入新课
上联:未上台,谁是我,既上台,我是谁,谢观众,须知是我原非我。
下联:不认真,难做人,太认真,人难做,嘱诸生,牢记做人要像人。
这是刘竹贤为湖北云梦古戏台所题的一副对联。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舞台上的形形色色,喜怒哀乐,或风采动人,或面目可憎,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可谓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任务一 戏剧知多少
1.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西方:戏剧就是话剧(起源于希腊)。
任务一 戏剧知多少
2.戏剧的分类
(1)根据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根据表现手段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哑剧
(3)根据结构形式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4)根据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
(5)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分为:现代剧、历史剧。
任务一 戏剧知多少
3.戏剧文学(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3)适合舞台演出。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任务二 初探好戏
根据阅读情况,补全下面剧本信息,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
剧目 《屈原》 《天下第一楼》 《枣儿》
主要人物
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概述情节
课后延学
自主阅读《屈原》《天下第一楼》,采用人物关系图谱的方式,梳理人物关系。
第二课时 《屈原》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屈原独白部分,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任务一 整体感知,概括剧本内容
阅读课文和教材第103页“《屈原》剧情梗概”,尝试概括课文(《屈原》节选)大意。
课文节选的是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可以分为剧情的开端和发展、高潮。开端在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中,交待二人承南后旨意,欲毒死屈原的密谋;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呼风唤雷,怒斥神祇。
任务一 整体感知,概括剧本内容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把握两人形象特征,并说说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靳尚:傲慢、阴险、恶毒;郑詹尹:阴险、胆怯、狡诈。
课文节选的《屈原》部分,主要由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的独白构成。二人的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二人的密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开展打下基础;此外,两人猥琐、阴暗、奸诈的特点,与屈原光明磊落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屈原的浩然正气。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在了解全剧剧情的基础上,细细品读屈原的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并完成下面表格,想想这段独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形 象 象 征 意 义
风、雷、电
洞庭湖、长江、东海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土偶木梗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在了解全剧剧情的基础上,细细品读屈原的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并完成下面表格,想想这段独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形 象 象 征 意 义
风、雷、电 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 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可以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在了解全剧剧情的基础上,细细品读屈原的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并完成下面表格,想想这段独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形 象 象 征 意 义
风、雷、电 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 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可以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在了解全剧剧情的基础上,细细品读屈原的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并完成下面表格,想想这段独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这段独白是一首抒情散文诗,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搏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这其实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凸显了全剧主题。它不仅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也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3.朗诵独白。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https://haokan./v pd=wisenatural&vid=9986645905453366487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3.朗诵独白。
事物 象征意义 诵读时的主要情感
风、雷、电 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赞美、渴望
洞庭湖、长江、东海 广大人民群众 赞美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
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可以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向往
土偶木梗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讽刺、痛恨
任务二 品读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3.朗诵独白。
剧本中的台词是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从台词中,我们可以目睹形形色色的人物,感受人物丰富内心,体会他们的复杂情感。所以,阅读话剧剧本应着重品味台词,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剧本主旨。
任务二 理解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1.浏览全文,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剧情发展背景,可以起到铺陈、渲染的作用,同时还能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开头“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剧情发展背景、道具等信息,渲染了阴森可怖、令人窒息的气氛,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任务二 理解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1.浏览全文,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上场、下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表情、动作等。
第三,说明人物在道白、演唱中的动作、情态,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并为演员提供动作表演依据。例如,括号中的“命卫士乙”“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等。
任务二 理解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1.浏览全文,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舞台说明是给导演和演员提供表演依据的,所以,阅读剧本时,我们要关注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舞台表演。
任务二 理解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2.请参看示例,尝试给你喜欢的独白部分添加合理的舞台说明,并结合舞台说明进行表演。
示例:
火!你在天边(眼神远眺),你在眼前(望着伸出的手)。你在我的四面(环顾四周),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双手举向天空,悲愤呐喊)
学完《屈原》节选剧本,掌握如下剧本阅读策略:
①品味台词,把握人物形象;
②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课堂小结
课后延学
阅读《屈原》全剧。
第三课时 《天下第一楼》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把握主要的戏剧冲突。
2.结合剧本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文化生活状况,深入理解剧本主旨。
导入新课
有一部话剧,198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后,至今已经创下演出500余场的记录。30余年来,已经更替了好几代演员,但台词几乎没有改过一个字,戏里流淌的人生况味始终如一。这部话剧就是《天下第一楼》。这座话剧界的“高楼”常演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一起到剧本中来找找原因吧。
任务一 梳理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性格特征
1.《天下第一楼》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真正理解剧本之前,有必要先来熟悉剧本中的人物。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在文本中圈出依次登场的人物,并用连线将人物和身份联系起来。
任务一 梳理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性格特征
1.《天下第一楼》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真正理解剧本之前,有必要先来熟悉剧本中的人物。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在文本中圈出依次登场的人物,并用连线将人物和身份联系起来。
任务一 梳理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性格特征
2.梳理课文,概括剧本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思考:戏剧冲突围绕什么展开
任务一 梳理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性格特征
2.梳理课文,概括剧本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思考:戏剧冲突围绕什么展开
任务一 梳理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性格特征
2.梳理课文,概括剧本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思考:戏剧冲突围绕什么展开
戏剧冲突是戏剧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戏剧就是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
《天下第一楼》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却毫无散乱之感。这些戏剧冲突都是围绕福聚德由盛而衰的原因展开的,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伏笔。
任务二 了解背景,理解剧本主旨
阅读剧情梗概和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1.剧情梗概。
《天下第一楼》是编剧家何冀平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这部剧作以老北京繁华的商业区前门为背景,讲述了在清末至民国动荡的岁月里,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摇摇欲坠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师尔后又衰退败落的曲折故事。
第一幕
1917年,张勋复辟之后。福聚德传到第三代,老掌柜唐德源年老体衰,两个儿子又无心经营,王子西、常贵等尽力支撑,但是有克五这样的大爷要伺候,有警察、钱师爷这样的人物要小心打点,竞争对手全赢德又虎视眈眈,福聚德入不敷出、处境艰难。卢孟实临危受命。
任务二 了解背景,理解剧本主旨
阅读剧情梗概和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1.剧情梗概。
第二幕
1920年,北洋政府执政。在卢孟实的精心打理下,福聚德已经盖起了一座气派的大楼。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菜式,斡旋于各色人等中,又有玉雏儿等人的倾心相助,福聚德的买卖日渐红火。
第三幕
1928年,国民政府统治。八年后,福聚德已经名噪京师,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然而,这也正是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开始。在内忧外患之下,誓要改变“五子行”身份的卢孟实被迫把店还给唐家,回归故乡。
任务二 了解背景,理解剧本主旨
阅读剧情梗概和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2.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的这十一年,是张勋复辟又失败、北洋军阀执政、国民政府统治的特殊时间段,正是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期,各种军阀势力纷争,社会秩序混乱。而且无论什么势力上台,社会的整体风气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也没有任何改观。比如,“五子行”仍然被人看不起,“外姓人”依然遭到排斥。
任务二 了解背景,理解剧本主旨
阅读剧情梗概和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卢孟实既要应对克五这样的封建残余势力,还要打点侦缉队等,社会腐朽、文化落后是福聚德发展的“外患”;唐家少爷排斥卢孟实,挥霍福聚德的收益,小伙计自甘堕落,罗大头动不动撂挑子威胁,家族传承式企业的先天不足和国民性格的缺陷是造成福聚德衰落的“内忧”。内忧外患共同导致福聚德的衰落。
《天下第一楼》这出戏既展示出了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再现了老字号创业的艰难、变革的努力,又通过“福聚德”和剧中人物的命运沉浮,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命运,蕴含着人生的沧桑和无奈,寄寓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此起彼伏、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不仅形成剧本紧张的节奏,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更隐含着剧本的主旨。这也启示我们阅读剧本时要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戏剧冲突;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如此,才能更好地将人物放在具体情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演绎角色。
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天下第一楼》(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品读台词,了解“京味”语言特色。
3.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
导入新课
《天下第一楼》常演不衰的原因除了剧本有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外,还在于它的台词极具北京风味和行业特点,生动、地道,烟火气息浓厚;它的所有人物个性鲜明,尽显世俗之相、人生之态。
任务一 品读台词,读出韵味小说主旨
1.《天下第一楼》被称为“京味话剧”,“京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表现在内容题材方面。“福聚德”本来是诞生在北京前门口的烤鸭店,以它为聚焦点,写它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从一个小店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天下第一楼”,又经不住内忧外患而由盛转衰的故事。题材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北京味道。
(2)表现在民俗文化方面。剧中有很多对北京人情世故、特有风物和餐饮美食等民俗文化的展现。比如,“致美斋头炉萝卜丝饼”“瑞蛛祥”,这些老字号的美食名、店铺名,带着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大年初四看“落子”“龙抬头”"喜幛子钱",初六“开张有忌讳,不许穷小子进门”等,都展示出当时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任务一 品读台词,读出韵味小说主旨
1.《天下第一楼》被称为“京味话剧”,“京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剧中有不少北京方言、俗语。比如,“耷拉脸子”“搭济一下”“心里窝着口气”“得空儿”“你得下心”“闪了舌头”“敢情”“给我走着”“不开眼的”“拿糖”“别人五人六的”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也使人物台词带有北京特有的韵味。
(4)表现在剧情上。复辟、军阀混战、鱼龙混杂的社会现状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现,比如给“侦缉队”送礼,“王爷贝勒府”“皇上都在日本租界当了寓公”等,尽显北京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
任务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样是回答邹忌“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个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差异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与感情倾向
妻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妻子偏爱丈夫,“君美甚”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邹忌的貌美,再用反问句强调这一点;妾只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上似乎比妻少了一些肯定,多了一点畏惧;客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有求于邹忌,用否定句回答,有贬抑徐公、讨好邹忌的意思。
任务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天下第一楼》的人物语言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和鲜明的行业特点,生动、地道,充满生活气息。请同学们结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反复朗读,尽量读出台词的韵味。
点击链接观看:https://www./video/BV1xL4y187fY/
任务二 分析人物,读出个性
一起来说戏并分角色演读。具体要求:
1.全班分为五个组,分别研读其中一个戏剧冲突,组内成员分配好角色。
2.每个学生参照示例,基于故事背景和剧本主旨,结合所饰演角色的身份、地位与命运遭遇等,分析人物言行,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与内心活动,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资格很老,技艺精湛,是烤鸭店的“顶梁柱”之一。因为曾为店里立过功,罗大头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不动就要撂挑子不干。他脾气暴躁,蛮横无理,说话尖酸刻薄,还有抽大烟的恶习。但另一方面,罗大头靠自己的劳动吃饭,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任务二 分析人物,读出个性
人物 形 象 特 点
卢孟实 有理想、有抱负,精明、机敏、威严,不甘于现状
唐茂昌 痴迷戏曲,骄横
唐茂盛 痴迷武术,混横
常贵 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扎实能干
罗大头 手艺高超,居功自傲,自负
王子西 中庸,中规中矩
玉雏儿 妓女,但是心比天高、见识不凡
修鼎新 老辣,看透五味人生
克五 落魄的纨绔子弟,无耻、贪婪
成顺 精明,能干
福顺 憨厚
课堂小结
剧本阅读策略:
①理清人物关系,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②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③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通过人物言行,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
课后延学
阅读《天下第一楼》全剧。
第五课时 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三部剧本的共性与差异。
2.了解人物心理,尝试练习表演。
任务一 比较阅读,了解共性与差异
快速浏览三篇剧本,对于凸显戏剧矛盾冲突的人物或情节作进一步细读,采用批注法精读。最后,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文章 作品 形式 时代背景 人物 关系 主要 情节 戏剧 语言 戏剧主旨
《屈原》
《天下第一楼》
《枣儿》
任务一 比较阅读,了解共性与差异
《屈原》:多幕剧。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的胶着时期,也是历史上的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时期,面对我国大面积的国土都被侵略者占领当局统治者消极作为的情况。作者郭沫若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表达了自身的不满和渴望斗争的思想情感。作者将全剧以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展开高度概括了两方势力的相互对抗,同时也将以“屈原”为代表的正义势力所遭受的不公进行淋漓尽致地描写,戏剧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剧本的语言极具感染力,作者创作的目的是借用历史上正义爱国的代表表达对现实的批判讽刺。教材节选的是剧本第五幕第二场,讲述的是遭受诬陷的屈原在被囚禁时,被靳尚暗害的情节,故事中屈原的弟子掸娟误饮了毒酒身亡,面对这样难以接受的事实,屈原终于爆发出了内心的不满和愤慨。
任务一 比较阅读,了解共性与差异
《天下第一楼》:多幕剧。作为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的话剧,有当代现实主义经典的称号。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北京,烤鸭老字号“福聚德”的掌柜卢孟实采取多种经营策略使得原本状态不太好的店铺经营走上正轨,但是阻碍店铺发展的多方面影响仍旧存在,面对内外双重压力,曾经风光一时的老字号不得不走向没落。教材中节选的是第三幕讲述的是店铺发生的日常冲突,面对内部伙计的出走、老东家儿子的压榨、官宦后代的无赖之举等,卢孟实一面要维护店铺的利益一面又要合理处理这些矛盾,心怀梦想的掌柜最终变得心力交瘁。
任务一 比较阅读,了解共性与差异
《枣儿》:独幕剧。创作的故事背景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城市广阔的发展机会,乡村的青年们留下老人和孩子到城市里闯荡发展,这就出现了一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年轻人远离家乡远离乡村谋求发展,老人和儿童独守在家缺少陪伴,家庭之间的感情亲人之间的亲情都慢慢变淡。本篇作品讲述的就是村庄上原本陌生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对“枣儿”有着相似的回忆而发生的交流对话,两人的关系也变得亲切起来共同期待着老人儿子和男孩父亲的归来。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全剧以“枣儿”为线索,既是题目也是故事中老人和孩子的精神寄托,赋予了“枣儿”更深刻的内涵意蕴使得剧本在主题上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任务二 设计排练,尝试表演
再次阅读《枣儿》,请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表演,注意所饰演角色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角色内心情感的变化。
角色 台词 角色心理活动 性格特征 如何表演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 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喜爱男孩 →幸福回忆→感叹时光易逝 → 喜爱男孩 慈爱、和蔼 在捏男孩脸的同时看着男孩,充满着喜爱。说到“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时,有些许得意。说“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时感慨时光易逝,不再看男孩。挑枣儿时要特别认真。给男孩递枣儿时看着男孩。
男孩 “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
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 疑惑→想宽慰老人→担心老人 懂事、善良 注意与老人的目光互动,不要只是自语。说台词时要缓慢,在疑惑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包含着对自己父亲的想念。
第六课时 拓展实践课
学习目标:
1.观看话剧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做好理解剧本和把握表演策略等方面的准备。
2.选定剧本,分工合作,反复排练,用文字和图表记录思考与排练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大舞台,戏剧展风采。通过前面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感知戏剧的特点。
任务一 单元任务呈现
单元核心任务:班级要开展“走进戏剧天地, 品味百态人生 ”主题班会,请大家自主选择剧本,分配角色,合作编排戏剧演出,并完成一篇戏剧评论。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1.请同学们说说,将剧本搬上舞台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1)选择剧本,搜集研读相关的赏析、研究资料,深入理解剧本。每个表演小组(建议全班不超过4个小组,每组表演时间不超过8分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从课内外任选一部剧本进行排演。可以是整场,也可以节选,还可以是自己改编的剧本。若是多幕剧,建议选择其中一幕来表演。(这项准备建议在课堂指导前完成)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1.请同学们说说,将剧本搬上舞台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2)所有成员做好分工,可以分为导演、演员和剧务。导演是话剧文本的诠释者,排练演出的指挥者,艺术风格的创造者。主要职责在于: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并在组内进行讨论,以深入理解剧本,对剧本排演形成基本的构思与意向,并与其他成员达成共识。
演员需要按照导演的设计意图,进入剧本设定的情境,深入钻研角色,品析、背诵台词,并设想自己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等,将人物形象在舞台上塑造出来。
剧务负责准备演出时的服装、道具、布景等。
(3)掌握具体的表演策略与方法。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2.理解剧本内容,初拟“导演手记”。
要将剧本搬上舞台,最初的导演设计非常重要。导演设计是表演的起点与蓝本。现在请每一位同学都来当一回导演,写写“导演手记”。“导演手记”是导演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的说明,可以提纲挈领地谈主要问题。请同学们参看下列关于《枣儿》的“导演手记”提纲,完成小组所选剧本的分析与解读。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2.理解剧本内容,初拟“导演手记”。
戏剧
冲突 老人、男孩分别盼望儿子、父亲归来,所盼之人却迟迟未归。 戏剧
主题 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人物
关系 出场人物只有老人、男孩,二人由陌生到相识;二人的对话,引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人物关系简单。 人物
形象
特征 老人 自己孤独留守家园。同时又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年幼的新一代。
男孩 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纯真可爱。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3.学习表演策略,完善“导演手记”。
(1)观看《屈原》独白部分的视频,重点关注演员加入了哪些动作、神态来表现台词的力量和人物内心的情感。
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表演策略
实际表演中,除了结合舞台说明,表演者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表演动作、神态等做出更细致的设计,让人物在舞台上“活”起来。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2)观看话剧《天下第一楼》的视频片段,感受激烈的戏剧冲突带来的吸引力,注意语言的独特性,特别关注同一个角色(如卢孟实)在不同冲突中与不同角色对话时腔调的变化。
请问:从中你学到了怎样的表演策略
①因时间和空间限制,要呈现戏剧的张力,须选择表演冲突最激烈最集中的片段。
②台词腔调要契合戏剧时代背景与题材内容,表演时努力拿捏好语气语调。
③同一个角色说话的腔调会因冲突对象或情境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要将所演角色“立”起来。
④尽可能多地了解角色应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情趣,入情入境化身为角色,让角色“实”起来。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3)再次回看《天下第一楼》片段,特别注意舞台布景、道具等;并阅读黄清泽《<天下第一楼>设计随想》文段,思考: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表演策略
根据导演的提示以店堂为主景,烤鸭房和雅座以及后院的景都做了合理的空间安排,充分利用舞台高度和景深,以多空间为层次,给演员提供灵活、自由、顺畅的活动空间。背景选用有时代地域特色的建筑来烘托,造成“福聚德”的繁华景象,加上店幌、牌匾,增强地域时代感。……
整个景要力求精练,以少胜多,不受自然状态的影响。戏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如柜台、水缸、柴堆、屏风、烤鸭都要做到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
舞台设计、布景、服装、道具、配乐等要再现剧本的环境,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渲染情绪,引发共鸣;要烘托、陪衬角色的心理、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宜喧宾夺主。
任务二 学习表演策略
4.参照示例,结合以上总结的表演策略,再次完善之前的导演手记,为之后的排练做准备。
项 目 内 容 如何表演
戏剧冲突 老人、男孩分别盼望儿子、父亲归来,所盼之人却迟迟未归的矛盾。
戏剧主题 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 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
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人物关系 出场人物只有老人、男孩,二人由陌生到相识;二人的对话,引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人物关系简单。 二人对话整体氛围是温馨、温暖的。
人物
形象
特点 老人 自己孤独留守家园。同时又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年幼的新一代。 老人的情感是有变化的。
与男孩对话时:孤独,慈爱,思念儿子,语言有沧桑感、充满淡淡的哀伤;
回忆时:讲给儿子取名、儿子撒尿的往事时,语言比较轻快;讲三个关于枣儿的故事时,有欢笑有悲伤,这是表演的难点,需要拿捏好分寸。
建议揣摩角色时,多观察身边的老人,体会经历人生起伏之后的讲话速度、语气语调。
男孩 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纯真可爱。 男孩的语言纯真活泼,稚嫩可爱,情感也是有变化的:调皮天真→好奇→思念父亲,充满淡淡的哀伤→听故事入迷、关心老人→坦陈父亲不会回来时的悲伤。
建议揣摩角色时,用设身处地体验的方式,假设自己就是留守儿童,体会父亲不在身边的感受,入情入境化身男孩。
剧务 布景 舞台中央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 道具 竹匾子、枣儿 服装 西北地区农民装束,老人扎头巾,男孩外衣下穿红肚兜 配乐 开场、结尾播放西北口音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课后延学
分工准备,认真排练。
1.基于导演设计,剧组成员分工准备、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并记录思考与准备过程。导演可以继续写导演手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
演员要背诵台词,熟悉舞台说明,通过想象进入角色;参考专业演员的表演视频,设想自己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气和语调。可以用写排练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理解、塑造人物的过程和体会。
剧务要参考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准备演出时的服装、道具、布景、配乐等。对于舞台布景可以尝试画出草图。
2.反复合练,邀请老师观看,听取意见并及时调整,准备演出。
第七课时 拓展实践课
学习目标:
1.参与戏剧主题班会活动,全情投入演出过程,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
2.通过戏剧展演,增强剧本解读能力与戏剧表演能力。
3.通过品评表演,提高对戏剧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导入新课
剧组评价表
项目 要求 分值 得分
主题把握 主题思想积极健康 5分
剧本创作 在原有故事基础上有合理的创作、改动 10分
故事表达 故事表演完整,语言流畅、清晰 20分
表演仪态 落落大方、自然,整个表演能表现人物性格 20分
语音语调、情感 符合故事发展及人物性格特点;感情基调与故事内容相符,感情流露自然得体 20分
服装、道具 符合剧情 5分
入场、谢幕 有新意 10分
效果 团队配合默契,表演有感染力,观众反应好 10分
总分:
导入新课
演员表演评价表
剧本理解 分值 得分 舞台表现 分值 得分
正确把握剧本的主题 10分 表演自然、落落大方 10分
准确把握戏剧冲突 10分 动作、手势熟练而准确,有表现力 10分
对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理解到位 10分 感情充沛,表情丰富 10分
注意到剧本的语言特点 10分 吐字清晰,语言流利,语速、语调恰当 10分
较好地利用(或补充)舞台说明 10分 与其他角色配合默契 10分
总分:
活动实施
1.开场白。
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介绍评委和嘉宾,宣布活动流程以及优秀演员评分标准。
活动实施
2.戏剧展演。
(1)各小组进行戏剧表演。
(2)观众给演员现场评分。
(3)导演说戏。
介绍剧情、演员,自评演出效果,分享导演心得。
活动实施
3.大家评戏。
(1)请评委组学生、老师点评。
(2)推选优秀剧组、优秀演员。
活动实施
4.颁奖典礼。
(1)给优秀剧组、演员颁奖。
(2)优秀代表分享感言。
第八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明确戏剧评论撰写的要点,初步掌握戏剧评论撰写的方法。
2.评议时,做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戏剧的剧本,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不少的戏剧,那么,要如何来评价一部戏剧的好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任务一 了解戏剧评论
1.了解戏剧评论的类型。
(1)评介式,介绍戏剧的内容,介绍看点,同时有对作者的评价,属于推介型。
(2)生发式,从戏剧的某一点引出文艺理论问题、人生哲学或社会问题,看似是戏剧评论或戏剧批评,其实属于借题发挥。
(3)观感式,谈观看某部作品后的体会和感想,也即观后感。
(4)鉴赏式,对一部作品的整体或某个方面进行评赏,或者对几部作品进行对比,以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态度来说服他人,或者让自己对戏剧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种鉴别欣赏活动,属于艺术鉴赏型。
任务一 了解戏剧评论
2.范文引路。
我为什么对“他”印象最深
演,是演员以角色为内核,用独特的魅力外放辐射到观众的全过程。把角色吃进去,消化吸收进入到身体的每个角落。这些东西会跟随着剧情,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中彰显,在下意识和不经意间释放。(总说演员的素养,引出话题。)
王凯同学在《屈原》一剧中,将这种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给我的印象最深。
王凯同学在九年级(1)班组织的《屈原》汇报演出中,扮演的是屈原这一角色。屈原在第二场中,有一段独白,很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介绍王凯在表演中担任的角色。)
这里我就从声音、语言与表演三个方面来说说他留给我的印象。(总说王凯表演给人印象最深的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任务一 了解戏剧评论
2.范文引路。
王凯同学是典型的中低嗓音,嗓音有磁性、洪亮、穿透性好、共鸣感强,不仅能在嘈杂的环境中让观众毫无滞碍地听清台词,还能兼顾音质的悦耳度和传情的缠绵感。单从声音上说,他的声音,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带动观众与剧情人物发生感情的共鸣。这就不单是音质的范畴了,它同时包括了语气、语调处理,台词节奏和用语言塑造人物个性的技巧。例如,其中有一句“但是我,我没有眼泪”,他在后一个“我”字上采用升调,拖长声音。然后在“眼泪”上采用降调,这样就把屈原悲愤的心情展现出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介绍王凯同学的声音,有专业水准。)
任务一 了解戏剧评论
2.范文引路。
戏剧的语言也叫台词。台词是戏剧表演的基础,也是声音的灵魂。王凯同学对屈原独白这一场戏准备得非常充分,他联系当时的背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逐一确定屈原的每一句台词,并做到烂熟于心,灵活运用。例如屈原叱问东君,原书中台词是“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在现场的表演中,王凯同学大胆改编,将这一句话改为“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伟大得很,可是,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不能动。红着一个面孔,你是在害羞吗?……”这样一改,增加了反问的力量,控诉性更强。(通过介绍王凯修改台词,实现与角色共融,体现他表演的技巧,突出“印象深”。)
表演,是演员技巧的达成,是声台形的汇总,也是演员感受力、判断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综合。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个“囚犯”的屈原,王凯同学利用手中的道具,充分展示了他内心的悲愤和火热的爱国情怀。
任务一 了解戏剧评论
3.了解戏剧评论的要求。
(1)评论要有准则。要写好评论,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操守和责任,即对戏剧或戏剧表演的热爱、执着和分享艺术等职业素养,还需要作者具有正直、善良、博爱的情怀。
(2)评论要有主张。评论作为论述类文章,在论述和阐释中具有主观性,受到评论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批评视野的制约,它与科学论述的客观性不同,它是一种主观真理。所以在写作评论的时候,一定要先亮出自己的主张,即中心论点,论证时要逻辑层次清晰。这是对所有论述类文章的要求。
(3)评论要“述评结合”。因为评论兼有文艺性和评论性的特征,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述评结合”,或者叫“赏析结合”。
任务一 了解戏剧评论
3.了解戏剧评论的要求。
(4)评论要有新意。对于经典的戏剧或戏剧表演,前人往往已经有许多评论文章,评论的角度有多个方面,比如主题、情节、人物、镜头艺术、色彩、音乐、流派、导演、演技、摄影、技术等,所以再评论的角度要新颖。
(5)评论要有深度和广度。为了使评论更有思想深度,更有说服力或感染力,写作时还要求精研戏剧剧本或戏剧表演,知人论世,力求透过导演、编剧、原著、戏剧或戏剧表演作品挖掘出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让评论更有价值和意义。
任务二 实战演练,灵活运用
1.题目展示。
从以下话题中任选其一(也可自选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认识。不少于600字。
①我为什么对“他”印象最深
②舞台说明不只是“说明”
③戏剧冲突面面观
④台词应该怎样说
⑤肢体语言很重要
⑥配角也要演到位
⑦“好戏”是配合出来的
任务二 实战演练,灵活运用
2.技法点拨。
①写作时,结合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力求明白晓畅,切勿写得深奥晦涩难懂。
②阐述认识时,要列举剧本和戏剧表演的实例进行分析,便于读者理解和信服。
③涉及把握不准的专业术语需查阅相关资料、典籍,规避错误,以免误导读者。
④明确提出观点,筛选典型事例作为依据,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任务二 实战演练,灵活运用
3.学生写作。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话题写作。
任务三 评价习作,班级交流
1.自主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认真品读,并根据下面的评价标准做简要评价。
戏剧评议评价表
项目 要求 分值 得分
评价要有主张 中心论点要鲜明,论证时逻辑层次要清晰 20分
评价要有深度和广度 能列举剧本和戏剧表演的实例进行分析,力求能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 20分
评价要有新意 评论的角度要新颖。在论述时最好能做到“述评结合” 10分
总分:
第九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
2.通过班级讨论,对戏剧和戏剧表演认识更加深刻。
任务一 自我评价
内容 完成情况
能认真梳理三篇戏剧的情节,矛盾冲突,并借鉴写法。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就学习的剧本知识,创造剧本,剧本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一定的说服力、感染力。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自信、大方的上台表演戏剧创作,做到清楚、连贯。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够写出一篇简短的戏剧评论。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任务二 总结提升
1.戏剧有哪些类型 《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分别属于哪种戏剧类型
戏剧,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
按照题材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等。
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任务二 总结提升
1.戏剧有哪些类型 《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分别属于哪种戏剧类型
篇 目
分类标准 《屈原》 《天下第一楼》 《枣儿》
表现形式 话剧 话剧 话剧
题材 历史剧 现代剧 现代剧
篇幅 多幕剧 多幕剧 独幕剧
任务二 总结提升
2.阅读戏剧评论知识卡片,积累戏剧评论知识。
戏剧评论知识卡
内容 包括戏剧的文学剧本、演员表演、化妆布景、音响效果、音乐演奏、灯光照明、舞台调度等。评 论中,要强调突出戏剧的舞台性艺术特征的分析,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在观众中所产生的思想反响和艺木效果。
结构 (1)针对戏剧作品的基本描述。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5个“W”和1个“H”,即何事、何人、何时、何地、 何故、怎么样。
(2)针对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简要描述。
(3)对角色的设定和演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4)对剧本的设计进行评估,并对舞美设计、布景、服化道、音效、编舞、特效等进行评价。
(5)对整部戏的风格和方向进行分析,谈编剧的创作意图,思考导演试图传达给观众的想法。作品背后含有什么样的深意,是否向观众提出问题并引发思考。
(6)表达对作品的赞美或批判。
课堂小结
冯叔鸾认为:“评剧最难,无戏学的知识者,不足以评剧;无文学的知识者,不足以评剧;看戏不多,不足以评剧;戏情不熟,不足以评剧”。
课后延学
阅读推荐: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