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六单元 话历史英雄 悟家国担当-【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六单元 话历史英雄 悟家国担当-【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1 09: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话历史英雄 悟家国担当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有散文四篇和诗词曲五首,其中散文包括两篇先秦散文、一篇西汉散文、和一篇三国时期散文,前三篇是史传散文,第四篇是表文。五首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反抗苛政的起义壮举,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这些诗文既可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学习,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历史英雄”。学习过程按照“单元导读”“单篇精读”“整合联读”“读写共生”“单元小结”五种课型展开学习,逐层深入,学以致用。
【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塑造了感人形象的优秀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疏通、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九下第六单元是初中语文的最后一个单元,当然也是学习古文的最后一个单元。学生经过三年古文知识的积累,已经基本能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提炼观点、体悟情感。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所选的四篇古文和五首古诗词既是对学生初中阶段古文阅读的一个检验,又是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提升的机会。本单元重在让学生读懂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人物形象,深切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自己去研究、合作探讨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要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启发,夯实学生思考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结合注释,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选取心目中的英雄,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推荐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二、思维目标
1.比较、分析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词曲中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体、“三叠式”结构手法、详略安排等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英雄形象,训练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
2.能补白人物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英雄形象,能运用创意的表达推荐心目中的英雄,抒发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提高分析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学习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促进精神成长。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通过学习,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历史英雄,写一篇推荐词。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任务三:理资料,梳常识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任务一:《曹刿论战》精读任务二:《邹忌讽齐王纳谏》精读任务三:《陈涉世家》精读任务四:《出师表》精读 8课时
整合联读课 《诗词曲五首》整合联读 2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群英荟萃任务二:花式秀英雄 1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单元归纳整理任务二:品析写作特色 1课时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会写重点字词,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2.梳理积累文学常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
任务三:理资料,梳常识
学习过程:
一、任务开展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摘抄精彩句段;回顾所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古今异义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
诵读《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诗词曲五首》五篇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注意记录阅读时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诵读任务学习单。
诵读任务学习单
课文 问题记录 方法建议
《曹刿论战》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出师表》
《诗词曲五首》
任务三:理资料,梳常识
1.自读课本、练习册和参考资料书,了解文学常识。(自学)
2.引导整理。(互学)
知识链接:本单元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①《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它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②《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 (朝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④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⑤《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由西汉时的刘向编辑整理。《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共33篇,分12国策。
3.朗诵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取四篇文言文中的一篇,保证每篇文章都能进行诵读活动展示。
确定朗读节奏和语气参考:
划分句子节奏
类别 示例
主谓宾之间应停顿。 惧/有伏焉 益州/疲弊愚/以为/营中之事
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之后,应当停顿;常见的句首发语词有:“盖”“凡”“夫”“若夫”“诚宜”“然则”“至若”“何尝”等;常见的关联词及句首表总结性的词语有:“因”“故”“且”“虽”“而”“是故”“于是”“遂”“是以”“则”等。 夫/战,勇气也。诚宜/开张/圣听盖/追先帝之殊遇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成分省略的地方应停顿。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与(之)/坐谈
“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今齐地/方千里
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凭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读出恰当语气
类别 示例
把握语气助词的读法。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也”“矣(已)”“焉”“耳(尔)”“乎”“哉”“耶(邪)”“然(与)”“夫”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这一反问句式,应读出乡人反对、劝告的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应读出坚定的信念,慷慨激昂的语气。
把握特殊句式的读法。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读出陈述的语气)
何以战 (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战”,强调突出作战的条件,因此要重读“何”字。)
联想想象,丰富画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妻、妾、客的问答时,语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想象人物之间对话时的情景,结合人物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把人物不同的神情和内心世界读出来:问妻较和,妻答是爱;问妾较严,妾答是怕;问客较傲,客答是谄。联想和想象让诵读更具画面感。
读出感情。 在诵读《出师表》时,要明确这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读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
三、课后延学
1.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文章人物(作者、主人公)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和节奏。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感知,把握文意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熟知的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过渡:《曹刿论战》记录的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在以人力为主要决胜条件的冷兵器战争时代,兵力少于对手的鲁国到底凭借什么赢得胜利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感知,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字音
曹刿请见(ɡuì) 又何间焉(jiàn)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下视其辙(zhé) 登轼而望(shì) 遂逐齐师(suì) 望其旗靡(mǐ)
(2)朗读停顿: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齐读全文。
3.梳理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提示:可以根据“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两条线索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显脉):请见——论战——参战——释战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隐脉):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示例: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复述:
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平民曹刿请求面见鲁庄公商讨战事。通过三次问答,曹刿使鲁庄公明确了“民心向背”这一作战先决条件。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轻举妄动,并在认为可行之时让庄公击鼓冲锋或追逐败退之敌,鲁军获得胜利。战争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蓄养士气”“选择战机”“掌握真实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在战争取胜中的重要性。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填写文言积累卡。
《曹刿论战》文言积累卡
类别 例句 释义
实词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其他
虚词 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预设:
类别 例句 释义
实词 古今异义词 ①牺牲玉帛
②可以一战
③再而衰
④小大之狱 ①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②可以凭借
③第二次
④诉讼事件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
②公将鼓之 ①保佑,名词作动词
②击鼓,名词作动词
其他 ①肉食者鄙
②齐师败绩
③公将驰之 ①目光短浅
②大败
③驱车追赶
虚词 以 ①何以战
②必以分人
③必以信 ①凭、靠
②把
③根据
之 ①肉食者谋之
②公与之乘
③公将鼓之 ①代“公将战”这件事
②代曹刿
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故 ①公问其故
②故逐之 ①缘故,原因
②所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①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②作战,靠的是勇气
倒装句 何以战 以何战 (宾语前置)
省略句 ①必以分人。
②可以一战。 ①必以(之)分人
②可以(之)一战
2.小组交流。教师巡查,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3.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课后延学
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曹刿论战》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2.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任务二:对比阅读,比较详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为什么叫《春秋左氏传》呢 这本书与“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有什么关系呢
《春秋》原本是鲁国史官以鲁国旧史为根据编撰的,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成为儒家经典。《春秋》记事非常精练,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所以《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但《春秋》的文字过于简练,以至于后人不易理解,就出现了对《春秋》所记载的事情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传”,其中《左传》的成就最高,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长勺之战”这件事在《春秋》中记为: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共十三个字。记录了时间、事件、地点。
《左传》有关战争的文字很多,都有出色的叙述,今天我们通过分析《曹刿论战》在写作上的特点来管窥《左传》的记事风格。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预设1:“曹刿论战”更好。本文记叙的重心在“论”字上,战前曹刿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又论战时为何采取这样的战略(取胜的原因),而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很简单。
预设2:不仅如此,长勺之战的经过也是以曹刿为主要人物去写的。所以,“曹刿论战”这个题目突出了曹刿在文中的主体地位,更贴切。
2.齐桓公以三十万大军攻打只有三万兵力的鲁国,实力悬殊,最终却被打败。《左传》在记述这个以弱胜强的战例时,着重塑造了一位卓越的人物,那就是曹刿。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远谋”和“鄙”分别来形容曹刿和鲁庄公,应该很合适。那么,庄公之“鄙”,曹刿之“远谋”,文章是如何来体现的
预设:
(1)曹刿直击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何以战 ”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之“鄙” 曹刿之“远谋”
三答 三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庄公“必以分人”“必以信”,是将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的护佑上。而曹刿则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小惠”“小信”,不能遍及百姓,“民弗从”“神弗福”,想要取胜不可能。但只有做到体察民情,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才可以凭此一战。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可以称得上是富有远见的军事谋略家。
(2)曹刿指挥取胜的直接原因:把握时机。
庄公之“鄙” 曹刿之“远谋”
两次冒进 掌握时机
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齐军人数占优势,曹刿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扭转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一举溃敌。在庄公急于追击之时,勘察敌军后撤实情,保持高度警惕,唯恐中了齐军诱敌伏击的圈套。曹刿可称得上是一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
(3)曹刿论述取胜原因:勇气也。
曹刿之“远谋”
战时指挥 战后分析
齐人三鼓,可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辙乱旗靡,故逐之
以庄公“问其故”,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进一步地体现出来,一问一答之间,“鄙”与“远谋”分明可见。
(4)教师以《古文观止》评注小结:
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
———《古文观止》评注
3.鲁庄公虽“鄙”,却也非昏聩之主。你如何评价这篇文章里的鲁庄公
预设1:我认为鲁庄公是有勇气的。在齐国三十万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公将战”,不退缩,并且思考了如何去赢得战争,所以长勺之战取得胜利,与鲁庄公的迎战决心分不开。
预设2:我认为鲁庄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在关乎国家存亡的军事大事上,鲁庄公能耐心回答“乡人”曹刿的问题,并听从他的建议。鲁庄公或许平庸,但不昏庸,可以说还是有气度的。
预设3:我认为鲁庄公知人善用。他能听取曹刿的作战建议而不刚愎自用,不但有用人之明,还有自知之明。
预设4:我认为鲁庄公还算谦虚好学。他能询问曹刿取胜原因,没有不懂装懂,还是比较坦诚的。
小结:这么看来,鲁庄公这个配角,一方面以他的“鄙”衬托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优点。这个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不是扁平的。我们以后也要立体地去评价人物。
任务二:对比阅读,比较详略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
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
1.冯梦龙的小说多了哪些内容
明确:对齐军指挥的描写,对双方战斗场景的描写。
《东周列国志》是一篇重在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的演义小说,所以要生动地记叙一场战斗,塑造有勇有谋、睿智迎敌的曹刿形象,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曹刿论战》为何没有像《东周列国志》一样详写作战过程
明确:《曹刿论战》是针对《春秋》中“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的记录所做的传。它选取了“曹刿论战”这个切入点,
详写曹刿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时的过程,这正是《左传》写战争的风格。《左传》写战争,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是重在描述战争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见叙写战争,达到微而显、精而腴的艺术境界。
(讨论此题,一定要注意“曹刿论战”并非原题,而是后人根据这篇文章内容加上的题目。所以,不能从题目去解释写作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延学
依据“人物活动”线索,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通过探究,了解“三叠”式结构的作用。
学习任务:
任务一: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任务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任务三:赏析“三叠”式结构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一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言官,我们大家熟知的有唐太宗时代的魏征。他对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在魏征去世时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他们是古代言官敢于进谏、君王从善如流的典范。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讲述了这样一对君臣。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容易读错的字音:
朝服衣冠:zhāo,解释为:早晨。
时时而间进:jiàn,解释为: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jī,解释为:满一年。
皆朝于齐:cháo,解释为:朝见。
(2)朗读停顿:
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齐地/方千里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自行设计填写“文言积累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有困难的字词、语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积累卡
类别 例句 释义(用法)
实词 一词
多义
虚词 于

文言
句式 倒装句
预设:
类别 例句 释义(用法)
实词 一词
多义 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孰视之
朝:①朝服衣冠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皆朝于齐
闻:①闻寡人之耳者
②燕、赵、魏、韩闻之
美: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孰与:①与……相比
怎么样,表示比较。
②同“熟”,仔细。
朝:①早上
②朝堂
③朝见
闻:①使……听到
②听说
美:①美丽
②认为……美
虚词 于 ①欲有求于我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谤讥于市朝
④朝于齐 ①对
②比
③在
④到
虚词 之 ①孰视之
②暮寝而思之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臣之妻私臣 ①代徐公
②代这件事
③无意义
④的
文言
句式 倒装句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
②君美甚 程度副词后置
任务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样是回答邹忌“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个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差异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与感情倾向
预设:
妻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妻子偏爱丈夫,“君美甚”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邹忌的貌美,再用反问句强调这一点;妾只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上似乎比妻少了一些肯定,多了一点畏惧;客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有求于邹忌,用否定句回答,有贬抑徐公、讨好邹忌的意思。
2.邹忌与齐王的对话,应该怎么读
预设:
邹忌以自己的生活小事为喻,向齐王进谏,语气应该像是拉家常。齐王从谏如流,设置了三个不同等级的奖赏,以期尽快扫除弊政,应读出急切与肯定。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班交流评比。
任务三:赏析“三叠”式结构
1.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这样的结构,称之为“三叠”式结构。根据这一提示,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小组合作完成。
预设:

2.从本文看,“三叠”式结构对表达文意起到了什么作用
预设: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3.“三叠法”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叙事模式,它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1)回顾古代文学作品中“三叠法”的叙事。
预设:
刘备三顾茅庐,“三顾”才见他求才之诚心;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三调”才知取经之艰辛;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三打”才显起义之声势;
……
(2)教师小结。
古人认为“三”代表着“较多”,比“一”多,比“九”少,可谓不多不少刚刚好。“三叠”式结构通常表现为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三”形成了文本振动的频率,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出现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大家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时可以关注这一结构特点。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延学
1.根据“三叠”式结构思路,熟读并背诵全文。
2.查阅资料,搜集齐威王的小故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第五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2.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学习任务:
任务一:探讨交流讽谏成功的原因
任务二:了解《战国策》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投江,司马迁遭受宫刑。而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继续探讨。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探讨交流讽谏成功的原因
1.解读标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两个动词,一个是“讽”,一个是“纳”。“讽”和“纳”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的意思不同。“纳”就是采纳的意思,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讽谏。
2.“谏”与“纳”分别勾画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
预设:
(1)“谏”字勾画出了一个睿智的邹忌。
邹忌比美徐公,妻、妾、客皆以邹忌美于徐公,邹忌“不自信”,待“徐公来,孰视之”,认为自己“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恍然大悟,人们会因偏私、害怕或有求于己,而说些讨好的假话。
邹忌善于思考,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他由己及王,推断出“王之蔽甚矣”。
邹忌进谏时以切身体验类比国家大事,入情入理,易于被齐王接受,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邹忌有担当、有责任意识,他意识到齐王有可能受蒙蔽后,勇于向齐王进谏。
(2)“纳”字勾画出一个英明、果断的齐王。
齐威王纳谏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雷厉风行的行动上,有从善如流、行事果断的理政智慧。
敢于直面指责,在“三赏赐”中,“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气度。
有励精图治的举措,“皆朝于齐”是“战胜于朝廷”的表现。
3.同学们交流关于齐威王的历史故事。
预设1:齐威王善用人才。他与魏惠王“比宝”,将人才比作自己的国宝,有非凡的见解。他拜原是平民琴师的邹忌为相,任用被魏王挖去髌骨的孙膑为军师,起用长相丑陋的淳于髡,可以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齐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度十分强盛。
预设2:齐威王一度饮酒作乐,疏于朝政,诸侯虎视眈眈。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幡然醒悟,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刻整治吏治,诸侯就把侵占的地还给了齐国。
小结:可见,邹忌讽谏的成功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的。一是邹忌讽谏的智慧,一是齐威王纳谏的气度。
任务二:了解《战国策》写作特色
赵且伐燕
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②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④,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②惠王:赵惠文王,赵国的国君。③箝(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④相支:同“相持”,有对峙的意思。⑤敝:通“蔽”,使动用法,使……蒙蔽。
1.结合注释通读短文,思考:苏代是如何劝说赵惠文王的 他和邹忌的劝说方式有何共同点
明确:苏代将赵、燕两国比作河蚌、鹬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喻指赵燕相争秦国得利。他和邹忌一样,都没有直接进谏,而是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重大的政治问题。
2.《战国策》是我国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每篇文章都没有题目,《赵且伐燕》取自句首。请你给这篇文章取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预设:
(1)“鹬蚌相争”。赵惠文王听了这个故事,停住了讨伐燕国的活动,以故事命题寓意深刻。
(2)“苏代讽惠王纳谏”。套用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题目。
3.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感受到《战国策》哪些写作特色
明确:
(1)用生动的故事说理。
(2)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三、课堂小结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曾说:“世界上没有比说真心话更困难的事了,但也没有比阿谀奉承更容易的事。”在社会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讲真话有时是很困难的,辨别言论真假需要智慧,接纳他们的真话也需要勇气。希望你时时铭记,敢于说真话,善于听真话。
四、课后延学
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改编为课本剧。
第六课时 《陈涉世家》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的文言知识。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感知,把握文意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请学生谈谈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了解与认识。
预设: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是由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大泽乡起义。下面一起来学习《陈涉世家》。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感知,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注意字音
罾(zēnɡ) 笞(chī) 蕲(qí) 铚(zhì) 酂(cuó)
柘(zhè) 谯(qiáo) 乘(shènɡ) 阳夏(jiǎ) 辍耕(chuò)
嗟乎(jiē) 鸿鹄(hú) 闾左(lǘ) 適戍(zhé) 当行(hánɡ)
数谏(shuò) 将兵(jiànɡ) 卜者(bǔ) 烹食(pēnɡ) 间令(jiàn)
篝火(ɡōu) 忿恚(huì) 社稷(jì) 苟富贵(ɡǒu)
陈胜王(wànɡ) 度已失期(duó) 宁有种乎(nìnɡ)
(2)朗读停顿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循蕲以东
2.自由朗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3.思考:围绕陈涉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所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预设:
少有大志——谪戍渔阳——因雨失期——共谋大计——行卜威众——置书鱼腹——并杀两尉——召令徒属——起义收兵——自号张楚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填写文言积累卡。
《陈涉世家》文言积累卡
类别 例句 释义
词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预设:
类别 例句 释义
词 古今异义词 ①等死
②今亡亦死
③卒中往往语 ①一样,同样
②逃跑,逃走
③处处,到处
词类活用 ①大楚兴,陈胜王
②置人所曾鱼腹中
③皆刑其长吏
④法皆斩
⑤乃丹书
⑥狐鸣呼曰
⑦固以怪之矣
⑧忿恚尉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 ①称王,名词作动词
②用渔网捕,名词作动词
③用刑惩罚,名词作状语
④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
⑤用朱砂,名词作状语
⑥像狐狸一样,名词作状语
⑦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⑧使……恼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⑨坚硬的甲衣,锐利的武器,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
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②等死,死国可乎/公等遇雨
③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
④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 ①编次/临时驻扎
②同样/(表示复数)们
③屡次、多次/几
④写/字条
句式 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倒装句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苦秦吏”是“郡县”的后置定语
省略句 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2.小组交流。教师巡查,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3.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课后延学
简要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第七课时 《陈涉世家》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2.把握陈胜、吴广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他们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3.分析文章在材料组织、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欣赏作者的写作艺术。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析事件,赏析人物
任务二:赏析写作艺术,领会作者的史传笔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史记》,导入学习
预设:
八年级上册已学过《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影响力划分的。
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
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
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领域的代表人物立传,《史记》中有七十篇“列传”。
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也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并未统一天下称帝,却将他列入“本纪”;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仅六个月后就被杀,却将他列入“世家”。
过渡:陈涉何以被列入“世家” 我们一起到《陈涉世家》中寻找答案。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分析事件,赏析人物
1.分析整个事件,思考这场起义爆发的原因,领会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预设:
直接原因(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因雨失期,陷入绝境)
根本原因(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
秦暴政的表现:①失期,法皆斩;②扶苏当立不立,贤而被杀;③戍死者固十六七。
小结:起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历史事件,往往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赏析人物性格,思考:
(1)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陈胜而不是其他人作为领导者
(2)起义的成功发动与陈胜、吴广的性格特点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预设:
(1)历史选择陈胜有其偶然性:①陈胜为屯长,有领导职权;②偶遇大雨,促其爆发。但也有其必然性,更重要的是陈胜的志向、性格、才能使他成为这支起义军的杰出领袖。
(2)陈胜虽然地位低下,却少有大志,抱负非凡。
①神态:“怅恨久之”(不甘心受人奴役)“太息”
②语言:“苟富贵,无相忘”(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有反抗命运的决心)
③佣者之笑的反衬。
(3)陈胜擅长谋划,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
①语言: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准确把握统治集团的内在矛盾和当前的形势,抓住实现抱负的绝好机会,甚至不惜“死国”,显示出他过人的胆识和气魄。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洞察人心,擅长鼓动。
②行动:
借舆论造势(鱼腹藏书、狐鸣而呼),体现出他的周全;并杀两尉,为起义扫除直接的障碍,体现出他的果敢;
号令徒属,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宣告起义军的成立,足见他的组织力和领导力;起义顺利进行后,他召三老、豪杰议事,足见他擅长团结一切力量,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
(4)吴广的志气、果断、勇敢、宽厚与威望。
小结:当今时代,仍有人认为“聪明有种,富贵有根”。陈胜在那个时代就能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么响亮的口号,这种不满现状,敢于挑战命运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人生的机遇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志向和把握机遇的智慧。
3.从全文看,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处
预设:
(1)冷静分析形势,看到各地蕴蓄着反抗的力量——“天下苦秦久矣”。
(2)利用人心所向,提出正确的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利用鬼神之说,进行舆论造势——鱼腹藏书、狐鸣而呼。
(4)精心策划发动起义的各个环节:①用“苦肉计”激起众怒,“并杀两尉”;②召令徒属,晓以利害,坚定斗志;③为坛而盟,组建队伍;④与三老、豪杰会计事,巩固成果。
任务二:赏析写作艺术,领会作者的史传笔法
1.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条不紊地叙述清晰的
明确:
本文是纪传体历史散文,是为人物立传的。文章除了介绍立传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实记录史实,叙述人物事件外,还具有相当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材料的组织清晰而紧凑;
(2)善于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2.文章字里行间隐藏了作者对陈胜怎样的情感态度
预设:
(1)作者有意将出身低微的陈胜列入“世家”,本身就隐藏了其对陈胜特殊历史贡献的肯定;
(2)对人物的语言、神态、行动描写也暗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赞赏,虽然不见作者的议论,但褒贬自寓。
三、课后延学
阅读推荐:《史记》。
第八课时 《出师表》精读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的文言知识。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谈自己熟知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过渡: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他在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写了一篇表文,情词恳切,令人感动,是经典名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崩殂(cú)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
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裨补(bì)阙漏(quē)性行淑均(xíng)行阵(háng)
桓灵(huán) 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 渡泸(lú) 驽钝(nú) 攘除(rǎng)
斟酌(zhēn) 以彰其咎(jiù) 咨诹(zōu)
2.朗读停顿。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齐读全文。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填写文言积累卡。
类别 例句 释义
实词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其他
虚词 于


文言
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预设:
类别 例句 释义
实词 古今异义 ①危急存亡之秋
②诚宜开张圣听
③不宜异同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⑥由是感激 ①时候
②扩大
③不同
④痛惜,遗憾
⑤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⑥感奋激发
词类活用 ①恢弘志士之气
②此皆良实
③亲贤臣,远小人
④攘除奸凶 ①发扬,扩展,形容词作动词
②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③亲近,疏远,形容词作动词
④奸邪凶恶之徒,文中指曹魏,形容词作名词
其他 ①宫中府中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①宫:指皇宫,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场所;府:指丞相府,是丞相理政的场所。后主时期,丞相独立开府理政。
②显示,显扬
③指第7段中的“兴复汉室”
虚词 于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①对
②到
③在
以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以光先帝遗德
④以塞忠谏之路也
⑤受命以来
⑥咨臣以当世之事 ①介词,把
②介词,因为
③连词,来
④连词,以至于
⑤连词,表时间的限定
⑥介词,用
之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欲报之于陛下也 ①助词,的
②代词,指“先帝之殊遇”
文言
句式 判断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之职分也 ①这的确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②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倒装句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①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②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
省略句 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②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①(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②后来正遇危亡关头,(我)在战事失利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
2.小组交流。教师巡查,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3.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课后延学
朗读课文,梳理结构,复述课文内容。
第九课时 《出师表》精读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文言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学习任务:
任务一:叙事视角,学习梳理
任务二:转换视角,复述故事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
预设:
1.“师”指军队。“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
2.“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一般由臣下写给君主,多用于陈情、言事、致谢、道贺。
引入“表”的文体知识:
臣下向皇帝秉报时,由于皇帝身份尊贵,所以文体要遵循特别的规格。先秦时叫“书”,到了秦朝,改“书”为“奏”。自汉朝开始,臣下给皇帝上奏,分化为四种文体。《文心雕龙》第二十二“章表”说:“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的文体特点是情感与理性并重,优秀的“表”文情理交融。《出师表》是这一类作品中的杰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功能——陈情言事
特点——情理交融
过渡:诸葛亮的这篇表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他是如何做到情理交融的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探讨文章内容
1.请试着梳理文章结构,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
文章开篇,诸葛亮首先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了三条中肯的建议。接下来,作者追述了三段往事: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最后作者分别明确自己、朝臣、国君三方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复,朝臣应进兴德之言,而后主则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诸葛亮围绕“出师”,向后主提了哪三条建议 你认为最核心的是哪一条
学生自读思考。
预设:
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是根据当前情势,从正面提出的建议。益州危急,然有侍卫之臣与忠志之士忠贞谋国,作为国君应该畅通他们(忠臣)的言路。
②严明赏罚是从反面提出的建议。宫中府中,内外异法,是由于刘禅宠信宦官小人造成的,因此提出应付有司论刑赏,不要偏私,实际上是让后主远离小人。能不能做到前两个建议,关键在后主能否亲贤远佞。
③诸葛亮用较多篇幅给后主推荐贤臣,是在政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亲贤臣”的条件。又追述与先帝谈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经验教训,让后主明白“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且在文末再次提醒后主,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主动听取贤臣们的“兴德之言”,这样赏罚自然分明,政局自然稳定,自己北上伐魏也就无后顾之忧了。
小结:刘禅的暗弱主要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因而忠奸不辨。诸葛亮对后主宠信奸臣委婉指出,含蓄劝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亲贤远佞。
3.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后方的稳定,所以第1—5段所提的三条建议是诸葛亮奏表中必然要言明的“事”。那么,文章的后半部分写的是什么 这些内容和“出师”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
预设:
(1)追述“知遇之恩”“患难与共”“临终托孤”三段往事;明确自己、贤臣、后主三方的责任。
(2)追述往事,表达自己效忠刘氏父子、尽先主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交代此次出师的根源、思想基础、物质基础,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3)明责任,为“出师”提供了政治保障,将出师与谏言联系起来。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第三部分表达殷切期望。这两个部分与前文“提出建议”,构成了层次分明的三个部分。
2.朗读指导。
(1)读出感激与忧叹之情。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指导:引入“三顾”情节与“鱼水之说”,体会诸葛亮与刘备的身份地位之悬殊,读好“感激”。
②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指导:体会二十多年的患难之情,读好虚词“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指导:介绍托孤细节,体会先帝托付之重,体会诸葛亮深深的感激与忧叹,读好“也”字。
资料链接: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指导:结合资料体会诸葛亮的忧叹之情。
(2)感受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①请找出称呼先帝、陛下的句子,读出其“报先帝”“忠陛下”的恳切之情。
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指导:体会节奏。前一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明快,读起来语气急切;后接一个长句,语气舒缓,内蕴深沉。
②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大业。
如: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指导:重读“亦”字、“深”字。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小结:杜甫《蜀相》中有这样的句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读了这一部分,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那颗忠贞报国的“老臣心”!这篇《出师表》不仅说理透彻,而且情感动人,做到了情理交融,无愧于陆游的评价了。
3.齐读最后三段。
任务二:评议诸葛亮
1.俗话说“文如其人”,从《出师表》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学生结合文句谈自己的认识。
预设:
(1)提出三条治国良策,可见其政治远见——智。
明了局势、了解后主、了解贤佞、了解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建议。
(2)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
小结: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
2.在“临终托孤”中,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这样一段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去世后,刘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辅佐刘禅,而不是取而代之 请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学生自由发言或组织辩论,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
三、课堂小结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四、课后延学
背诵课文。
第十课时 《诗词曲五首》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自主诵读和研读,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通过联读和比读,能梳理作品的情感表达。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诵读诗词
任务二:理解诗意
任务三:把握诗情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兴衰更替,战争与和平交织。而诗人和文人则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用诗歌来表达对时代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思考。本课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的诗词曲五首,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智慧与情怀。
任务开展:
任务一:诵读诗词
诵读本课五首诗词曲,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难读/难写的字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重点、难点字词积累学习单。
字词积累学习单
篇目 难读难写的字词 音与义
《十五从军征》 例:冢 zhǒnɡ,坟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任务二:理解诗意
再次朗读诗词曲五首,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诗歌含义,边读边批注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疑问,把自己及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记录下来,完成问题记录学习单。
问题记录学习单
篇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词句疑问
其他疑问
……
任务三:把握诗情
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诵读五首诗词曲,注意停顿、轻重音,把握诗歌情感,读出韵味,读完试着总结一下每首诗歌主要的情感基调,以表格和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
小贴士:诗歌情感基调参考词汇库悲痛、凄凉、愤懑、感伤、雄浑、意味深长、哀伤、忧愁、寂寞、恬淡、闲适、思念、激昂、消沉、深沉、明丽、幽怨、清新、缠绵、消极、积极、寂寞、婉约、刚劲
示例:
三、课后延学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分别选择一首诗歌,查找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结合背景和助读材料理解诗歌。在交流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自己选择的诗歌改编为一则不少于300字的小故事。
参考:
创作背景资料与词义解读
辛弃疾在公元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被任命为京口(今江苏镇江)知府兼通判后,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江山兴废的咏史之情于历史沧桑之慨,因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下临长江,三面滨水,登楼四望,整个城市可尽收眼底,曾被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一亭。词的上片放眼瞭望,寄情长天,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败得失发出凭吊与追忆,道出了自己的心酸与无奈。词的下片借景抒情,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年少时的壮志凌云,谴责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与庸懦无能。这首词把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融合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中心思想突出,意向深远,感人至深。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辛弃疾也费了很多心思,首先是议论附以形象,感慨蓄于深沉,联想自然巧妙。词中用典稍多,但都和创作主题及作者个人遭际紧密相连,寓意直白鲜明,都是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和言外之景。其次是议论与写景结合,“何处望神州”数句既是议论也是写景,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再次是音节高亢嘹亮,遣词造句颇多精炼。最后词作以问句结尾,意味无穷,激人奋进。
故事改编
在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被任命为京口知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然而,当时的北宋已经处于衰败的边缘,国家遭受外族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百姓生活困苦。辛弃疾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京口知府任上,辛弃疾经常登上北固楼,俯瞰着长江,思考着国家大事。他看到了这片曾经繁荣的土地上,如今却是满目疮痍。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的英雄事迹,那些英勇的人物,他们的成败得失,都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他不禁想起了年少时的壮志凌云,他曾经梦想着为国家做出贡献,但现在却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有难以逾越的差距。
看着滚滚长江,辛弃疾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们,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感叹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他深深敬佩那些英雄们的气概和智慧,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辛弃疾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自己不能像那些英雄一样,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也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孙权一样,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北固楼上,辛弃疾写下了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词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十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勾画、分析诗歌中的写景诗句体会“写景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2.结合补充材料,归纳如何分析写景诗句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比阅读,总结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描绘诗歌中写景句画面
任务二:分析写景诗句蕴含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伴随着对“景”的描绘,诗歌中写景精妙的诗句,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外在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完美的融合再一起,构成了精彩的诗词曲作品。那么,我们能否将这一过程逆向呈现呢?根据作者的诗句,把美景图具象出来,让我们一起试试吧!
任务开展:
任务一:描绘诗歌中写景句画面
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曲,勾画出五首作品中的写景句,并选择最能触动你的诗句,为其描绘画面。
预设:
《十五从军征》
写景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句子描绘了老兵家中的荒凉景象。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画面描绘:一只兔子从破旧的狗洞中钻进钻出,一只雉鸡从屋梁上飞来飞去。整个画面呈现出荒凉和破败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老兵家中无人居住已久,野生动植物已经占据了房屋。这幅画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让人感受到老兵的孤独和无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景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画面描绘:雪花纷纷扬扬地下着,覆盖着整个大地。士兵们站在辕门边,他们的身影在雪中显得格外孤独。一杆红旗在风中摇曳,却因为严寒而冻结得硬邦邦的,无法翻卷。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寒冷、沉寂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边疆的艰苦和士兵的坚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写景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画面描绘:作者一个人站在京口北固亭上,极目远眺,目光穿越万水千山,寻找着那曾经辉煌一时的神州大地。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忧虑。在他眼前,是北固楼周围的美景,青山绿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忧虑和哀愁。
《过零丁洋》
写景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画面描绘:波涛汹涌的惶恐滩头,狂风怒号,巨浪滔天。作者独立于滩头,面对着滚滚江水,心事重重。他面容憔悴,神情疲惫,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惶恐和无助。他的身姿在狂风中摇曳,仿佛随时会被巨浪吞噬。在他身后,是零丁洋的茫茫水域,波光粼粼,无边无际。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画面描绘:潼关路上,峰峦起伏,仿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险峻的山岭。波涛汹涌的黄河在路旁奔腾而过,怒气冲天,令人胆寒。山河表里,一望无际,展现出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壮阔景象。
任务二:分析写景诗句蕴含的情感
1.阅读两则材料,归纳如何分析写景诗句蕴含的情感。
【材料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烘托、渲染、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材料二】
鉴赏写景诗句示例
诗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景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鉴赏① 这两句诗写出了雪后明丽可爱的景色。想象奇特,运用比喻。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新颖贴切。传达出身处苦寒边塞的诗人的积极乐观。
鉴赏② 这两句诗写出了雪后明丽可爱的景色。“千树万树”写出边塞雪景的壮阔无垠和奇丽无比,“忽如”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达出作者惊喜、好奇的深情。
归纳:
对写景诗句蕴含情感的分析,应包括:
①理解字面意义,分析景物描述,了解其特点。
②寻找象征意义,思考景物在传统文化或诗歌中的象征。
③考虑作者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
④分析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深入理解情感。
⑤整体感知与共鸣,对整首诗进行整体感知,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2.根据上面归纳的方法,仿照【材料二】的示例,想想自己勾画的写景句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完成写景情感分析学习单。
写景句情感分析与鉴赏
篇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景句
情感分析与鉴赏
鼓励学生独立进行鉴赏分析, 不设统一答案。
3.阅读助读资料,根据材料和课文注释,填写诗词解读学习单。
【助读】怎样快速解读怀古诗
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阅读怀古诗可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历史观。这是作者咏史怀古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或借古讽今、借古咏志,或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真谛,以此为落脚点。二是选材。这是作者为了表现历史观所设置的媒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此为感应点。三是写作手法。这是巧用、妙用选材来表现历史观的手法,如运用典故等,此为连接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解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参考:
《山坡羊·潼关怀古》
预设:
三、课后延学
1.根据课文和自己查找资料,填写表格,并总结两首诗歌的相同点。
作品 作者 所处时代 创作背景 创作地点 涉及古人史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2.本单元文言文学习中,讲到了“三叠式”结构,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也有运用,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预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三次问答,从眼前景到对千古英雄的凭吊,层层深入,层层推进,表达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与愤慨。
作者通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提出了一个问题,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这个问题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思考,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接下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这里以孙权自比,不是简单的文人旷达的吟唱。历史上的统治者在民族危亡时期,总能出现一批忠臣义士,孙权就是这样的君主。他能在乱世中雄踞江东,不断开疆拓土,这与他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尤其善于委派将领出征,他经常对臣下说:“卿等劝国,使称其职”,并且不吝封赏。像著名的江东十二虎臣,都是追随孙权多年,冲锋陷阵、战功卓著。作者在词中提到“年少万兜鍪”,这里的“年少”一词,以溢美之词赞美了孙权年轻时候的文治武功,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崇敬和钦佩。
最后,“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作者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钦佩之情。他感叹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才是真正的对手,而如今却已经都不在了。这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讽刺和批评。
三次问答层层深入,从眼前景到对千古英雄的凭吊,再到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和批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失望与愤慨。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更加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感染力。
第十二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讨论分析历史英雄人物的类别及品质特征。
2.选择一个古代英雄人物,取舍推荐词的素材,并有创意地完成写作。
学习任务:
任务一:群英荟萃
任务二:花式秀英雄
学习过程:
一、温故导入:
同学们,回顾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文言文?他们中涉及到哪些英雄人物?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群英荟萃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有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你心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品质特性?完成任务单。
自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任务单。
序 号 类 别 代表人物 品质特性
1
2
3
4
5
示例:
序 号 类 别 代表人物 品质特性
1 帝王英雄 秦始皇、项羽、孙权 具有雄才大略、 心怀天下
2 将相英雄 蔺相如、廉颇、诸葛亮 忠君爱国、鞠躬尽瘁
3 平民英雄 曹刿、陈胜、吴广 无畏强权、有责任有担当
4 文史英雄 司马迁、文天祥 忧国忧民、坚持本心
5 无名英雄 创造了历史文明的人 坚忍不拔、默默无闻
展学: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任务单进行分享。
讨论:如何推荐历史人物?
预设:历史背景、人物生平、历史影响、人物品质........
任务二:花式秀英雄
分组查阅历史背景、人物生平、历史影响等资料,讨论推荐词素材取舍,并有创意地表达出来,字数500字左右。
互学:小组内组员互相配合,完成推荐词。
示例:
岳飞, 这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以雄才大略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 支撑起半壁江山, 构建起不败神话。 他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赢得了世人的英名和传颂, 被誉为“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岳飞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精忠报国的崇高品质, 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勇敢。 他的生命历程是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好诠释, 激励着无数后来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往直前。
展学:评选最具人气的英雄,推荐给全班同学。
活动流程为:
1.根据每个小组的推荐词,办一期主题为“我心目中的真英雄”的电子报纸,通过班级投票方式评选出读者们最喜爱的一位英雄。
2.对评选出来最具人气的英雄人物,全班分小组查阅完善资料、修改润色推荐词,推选至校报。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历史英雄人物,同学们对自己崇拜的英雄人物进行了推荐,愿大家能够在古代英雄人物身上学到更多优秀的品质。
四、课后延学
结合本课习得的写作知识,修改自己的历史英雄人物推荐词。
第十三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归纳单元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品析作品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单元归纳整理
任务二:品析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单元回顾引入。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单元归纳整理
1.可用表格、导图等方式,从基础知识、读写方法、文章体裁结构等方面整理本单元内容、主旨、写法等学习所得,并选择重点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2.整理归纳文学常识、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积累常见虚词。
任务二:品析写作特色
1.品析课文“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效果。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寻找特殊的“三”层表达,每人至少选择一篇课文,向同学展示学习成果。
预设:
(1)《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三答,展现出“民心”的重要性;战后论述士气对战争的重要性,展现出曹刿深谙取胜之道。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围绕着“三”,文章对称整齐,别致精美。在“比美”“进谏”“赏谏”三个段落中,“三问”“三答”展现“比美”的过程;“三思”为“进谏”的“三类比”奠定了逻辑基础;“赏谏”中的“三赏”和“三变”演绎了齐王的从善如流。
(3)《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这篇传记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描述了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详写的是起义过程中借鬼神威众,并杀两尉、诈称扶苏项燕这三条妙计,以凸显陈胜的聪明果断和政治远见。
(4)《出师表》
《出师表》共8段分三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诸葛亮在分析局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6-7段为第二部分,诸葛亮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三段回忆;第8段诸葛亮从自身、朝臣及后主刘禅三方面出发,阐明责任。
三条建议,条分缕析,可见诸葛亮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治世能臣;三段回忆,真情充溢,表现出诸葛亮知恩图报和忠君爱国的精神;三方角色,恳切忠贞,表明自己的“匡扶汉室”的决心和对后主的勉励。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首词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层次鲜明,相互呼应。作者通过登楼远望,慨叹历史兴亡,通过追慕孙权这一英雄形象来表达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与愤慨。
2.品析课文精当的剪裁
预设:
《曹刿论战》详写战前“取信于民”和战后“取胜原因”的论述,略写长勺之战的规模、具体过程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详写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三比”,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
《陈涉世家》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动过程。略写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
3.品析课文精练的语言
预设:
《曹刿论战》曹刿语言简短果敢,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两次“未可”两次“可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听了邹忌的阐述,仅说了一个“善”字,就有了“乃下令,三赏”的行动……
《陈涉世家》陈涉的动作“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语言“苟富贵,无相忘”“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并杀两尉时的动作描写……
三、课堂小结
“三叠式”结构,三个层次之间多为承接或递进关系。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整体是顺承关系,“三问答”内部体现了事情发展的承接顺序,也为“三类比”奠定了逻辑基础。同样,《曹刿论战》中的齐人三鼓、《出师表》里的三段回忆、《陈涉世家》里的三条妙计都是根据行为发生的时间来安排先后的顺承关系。顺承关系的“三叠式”结构,展现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轨迹。再如,《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以亲贤远佞为核心,广开言路、严明赏罚都是为最后一条建议亲贤远佞打基础;最后一段三个角色的期许,核心是也归结到最后关键的一层后主,层层递进的关系表现出诸葛亮匡扶蜀汉的忠心。《曹刿论战》中战前的一问三答,鲁庄公的三层答案,逐层推进,最后落在了战争的核心条件——民心,作者借助曹刿这个人物表达出朴素的战争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三次问答,从眼前景到对千古英雄的凭吊,层层深入,层层推进,表达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与愤慨。
总之,“三叠”式结构不仅让故事内容详实且富有立体感,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 “三叠”式结构让叙述在重复中富于变化,在层进变化中呈现对称美,对称整齐,别致精美,让文章结构严整,富有层次。
连接点
落脚点
京口北固亭
孙权雄踞江东以待称霸天下
感应点
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历史典故: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讽刺和批评。
借古讽今,表达愤慨
连接点
落脚点
京口北固亭
孙权雄踞江东以待称霸天下
感应点
历史与现实,引发感慨。
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连接点
落脚点
潼关的历史遗迹的自然风光
感应点
拟人、对比,兵家必争的险峻潼关,古今战乱不休。
批判统治者,同情苦难人民。
主题开拓深化
连接点
落脚点
潼关的历史遗迹的自然风光
感应点
写景怀古
引出议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