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嘉祥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嘉祥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1 14:55:42

文档简介

姓名
张国娟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嘉祥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二、学生分析
????所教班级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我需要将问题设计的尽量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我相信,如果教师调动的好,他们还是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如果能够设计的问题恰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将本课学好,学透,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运用flash,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 【课件投影】导入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欣赏歌曲的同时仔细地品味离别时人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 【课件投影】字音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理解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离愁别绪,找出感情基调的句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程度,以便于老师及时点播) (三)教师范读,解决学生疑难。 【课件投影】明确朗读技巧 (课件投影:作者、背景) ???(五)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要求:和自己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和名家比照,结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来仔细体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课件投影】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 (二)独立思考,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投影】 再读文本,思考:本文是怎么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完成此题。 (设计意图:这首词是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一个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这首词来准确的把握这种手法。) 【课件投影】 ?“虚”和“实”结合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仿写《雨霖铃》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景导入
播放《送别》
进入情景
播放歌曲http://www.56.com/w70/play_album-aid-1002288_vid-Mjg0MjQ2MTY.html
朗读
正音,范读
自由朗读
课件,朗读方法
分组训练
总结,评价
比赛
课件,名家朗诵?诵读_朗诵展示评价量规.doc
自主探究
理清思路
分组讨论
课件,问题设计
迁移运用
组织仿写
仿写
课件,展示优秀雨霖铃课件.ppt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本课主要是以学生的诵读和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美与魅力,感悟生命、情感。整堂课都让学生沉浸在美景、美情、美理的世界里。去体会古今情感融汇,人生哲理一体的深刻意蕴。课堂上,合理充分运用视频音频和幻灯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获得感和成功感的感染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有视频、音频、图片幻灯的运用,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把握语文读、思、写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来展开和进行。
4
3
2
1
字音
口齿清晰,字正腔圆,流畅自然
口齿基本清晰,个别字吐字不清。
口齿不清,基本流畅。
口齿不清,不流畅。
句读
句读准确。
句读基本准确,个别有误。
句读错误较多。
句读不清。
情感
情感表现非常到位,声情并茂。
情感表现较好。
略有情感。
没有情感。
仪表
自然、自信、音量适中。能有效地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和距离等形体语言。
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能使用眼神、手势和面部表情等形体语言。
不能恰当运用形体语言,或出现不恰当的形体动作。
不大方,不自然,有时会干扰听众的手势或其他形体动作。
诵读展示评价量规
课件15张PPT。雨霖铃——柳永1、训练诵读,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赏析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学习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柳永,北宋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雨霖铃——柳永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
B、要有节奏,词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诵读训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整体感知(1)离别的时令:
(2)离别的时间和地点:
(3)离别的天气:
(4)离别的心情:
(5)离别的去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根据词的上阕归纳要点(用原词回答)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讨论,别后的痛苦 (用原词回答)四重痛苦1、无限伤感:
2、无家可归:
3、无心赏景:
4、无人倾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三、合作探究 1.上阕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难分难舍烟波 暮霭 楚天惆怅伤感环境悲凉离别难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手法: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合作探究2.下阕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夹岸杨柳 晓风残月酒醒伤情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无人诉说思念苦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手法:以情带景 虚实结合)伤离别 甚于常情愁意浓浓总结: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融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迁移运用:仿写《雨霖铃》参考示例:?????????????? 雨霖铃 冷月无声,一壶浊酒,月影湖光。独自借酒消愁,却不知,愁上加愁。无声更胜有声,竟凝神而望。想离别,几多消喉,无边月色尽朦胧。 人生苦多欢乐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扰!今后何以为家?镜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远,应是花间细语不再。便纵有一腔乐愁,只有独自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