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01 14: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 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否则不得分,共60分)
1、历史上隋朝在经济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
A、重新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
2、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2013年“两会”的中心议题。历史上唐太宗命房玄龄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2000多人减为643人,将州、县分别合并为358个和1551个。唐初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 )。
A: “分封制王权衰落”B: “宰相专权”C: “相权和行省权力膨胀”D: “民少吏多”
3、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4.“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
A.“开元盛世”时期 B.“贞观之治”时期C.“文景之治”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 
6.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的相似点有:①皇帝都勤于政事,任用贤臣②都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戒奢从简”③ 都任用节度使④都抗击突厥。 ( )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7.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 )。
A: 精美的青铜酒樽 B: 色泽鲜艳的唐三彩
C: 郑板桥的《兰竹图》D: 田园中闲置的筒车
8.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 成都
9.作为唐代的农民,下列现象符合其生活实际的有( )
①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②政府修建四十多处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
③开始种植原产于西域的蔬菜新品种。④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始于(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 D.武则天时
11、“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A.唐太宗时期 B.唐高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2、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已普遍使用最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B: 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 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 D: 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 B.契丹 C.女真 D.党项
14、“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
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15、2015 年 5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莫迪的访华促进 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 A.班超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6、唐蕃“和同为一家”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内地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成为一家
17、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
A.欧阳询 B.顔真卿 C.苏轼 D.柳公权
18.“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
A.天竺 B.朝鲜 C.日本 D.新罗
19.《西游记》的创作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鉴真东渡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游 D.遣唐使来华
20、 某班同学准备表演一部反映唐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剧。下列素材可以选择的是
A: 鉴真东渡B: 马可·波罗来华C: 戚继光抗倭D: 雅克萨之战
21、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A: 文成公主入藏B: 鉴真东渡C: 玄奘西行D: 郑和下西洋
22.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列关于两朝相似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曾为巩固北方边境而和匈奴长期作战 B.都曾因拥有重大工程而影响后世
C.都因在思想上实行残酷专制而遭到农民起义推翻 D.都有统一文字等重大制度创新
23、“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这是人们对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的赞美,它修建于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4、河北民歌《小放牛》中唱到:“赵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扎了一道沟。”实际上赵州桥的建筑设计者是 ( )
A.李冰    B.李春   C.郑板桥  D.鲁班
25.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 )
A.词 B.小说 C.戏剧 D.诗歌
26.下列人物中被称为“画圣”的是
A. 阎立本 B. 吴道子 C. 杜甫 D.李白
27.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王选因发明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激光照排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被誉为“当代毕升”,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A.《千金方》 B.《金刚经》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是 ( )
A.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29、与唐朝诗歌的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唐朝强盛 B.印刷术的发明 C.社会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30、2013年1月22日《新闻联播》报道了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活动,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浪费可耻,节约光荣”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提倡节俭,下列皇帝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是( )。 ①秦始皇②隋文帝③唐太宗④唐玄宗(前期)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一、选择题答题卡(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材料题
31、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唐太宗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回答:①“中华”、“夷狄”各指什么?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怎么样民族政策?(6分)
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是指历史上哪件事?(2分)
③文成公主入吐蕃有何作用?(4分)
32. 2013年元旦前后,电视剧《隋唐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湖南卫视热播,引发了人们对隋唐历史的关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古人赞颂它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今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它”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对“它”做一简要评价。(3分)
材料二: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百姓)诚可畏也。”“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2)唐太宗采取的哪些政策措施体现了上述思想?(4分) 他能得出“(百姓)诚可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史学家郭沫若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价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时,说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郭沫若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2分)为什么说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分)
三、问答题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成就辉煌,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隋朝时标志科举制诞生的事件是什么?这一制度何时被废除? (4分)
举出唐朝时出现的新型生产工具两个 。(4分)
(3)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海外各国把中国人称为什么? (2分)
(4)隋唐时期大力发展的石窟艺术是? (2分)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装………………………..………………………….…订……………………………………………………线………….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