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 10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法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概念解析
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制度。
法治:与人治相对,以宪法和法律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指一种治国的理论、
原则、方法和理念。“法治”比“法制”更完整、更全面。
两者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2、成就: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3、意义:(1)确立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立法、司法制度。(2)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材料1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共同纲领》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设的开端
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
第四条 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0年宣传婚姻法
结合材料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原因和意义:
1、新中国成立,但男尊女卑在旧社会被看作天经地义。废除包办强迫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和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再嫁。
2、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四条 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合材料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原因、内容和意义:
1、背景:新解放区约占总数2/3的农民没有;为了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2、内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体所有)
3、意义:①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③巩固工农联盟与新生政权。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①阶段特点: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
②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重创时期
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院内经受了又一次被打得鼻青脸肿“坐喷气式飞机”的残酷批斗之后,刘少奇手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原因: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故宫被改成血泪宫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新发展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成就
(2)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影响:
1.背景:(1)“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54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82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思考:与1954年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什么?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思考:两部宪法的目录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
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
(三)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
2.成就: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③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3.意义:
①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法治”
90年代以来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哪些?具有什么意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发展
法制 法治
含义 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 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基本要求 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存在国家 任何国家都存在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
思考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1.背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措施:
党的领导
立法
执法司法
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
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3.意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立法工作关注经济和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阶段 内容 意义
1949年 《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20世纪50年代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20世纪80年代 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经济合同法》 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 ——2010年 “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 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 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宪法修正案》、《民法典》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思考:结合表格分析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呈现出的特点?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注重实践
继承发展
宪法主体
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掏粪工人时传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孟泰: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李四光: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华罗庚: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思考点:下面这些建国初期的“明星”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和风尚?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奉献与牺牲精神、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
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铁人精神
◎红旗渠精神
2、改革开放新时期
(1)背景:①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③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⑤2006年以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代表: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4)意义: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 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 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新时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过程: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国家层面: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居最高层次,起统领作用
社会层面: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公民层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价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
思考:从“时代楷模”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哪些精神?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
意义: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
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精神文明才是可靠的、持久的
精神文明
法治
他律
自律
初步奠基
严重破坏
形成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
“十六字”方针;1982年新宪法;
中共“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中共“十八大”以来
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互相关心、爱护、帮助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五讲四美三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发展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课堂小结
1.(2024·海南·高考真题)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1.C【详解】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方式由“苦力”转变为以劳动竞赛的形式进行,并且这种形式被用来宣传和鼓励工人增加国家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行为。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发展的新导向,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C项正确;虽然这一时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之后,排除A项;题目主要描述的是码头工人工作方式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并没有直接提到工业化的具体成就,排除B项;这一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实现,而1951年的背景显然不足以支持这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高考真题
2.(2024·江苏·高考真题)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并结合所学可知,肖楠森教授问询攀枝花的需求后,多次勘查并利用自己的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凸显了他至诚报国的情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排除A项;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材料未涉及三线建设,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海南·高考真题 )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 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3. C【解析】1912-1927 年、1927-1937 年的中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AB错误;根据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积极性提高,也可能是因为三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使用权,所以说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1949-1956 年,C 正确;1978-1992 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D 错误。
A. 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4.(2022·天津·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4.A【详解】根据材料“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对时代楷模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