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乡土中国
著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整本书阅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
导入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阳台种菜
泡沫箱种菜
饮料瓶种菜
小区种菜
导入
导入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摘自《乡土中国》
举例论证、经验研究
导入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土地爷
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
我们的家庭关系图
导入
用画图的形式把你所有知道的亲戚画出来,能够表现你们的相互的亲疏关系,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进行展示。
我
使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的形式绘制
导入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摘自《乡土中国》
请大家对照自己所画出的家庭关系图,看下面的观点,是否符合你所画出的图片。
为什么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不同
导入
导入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校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自《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著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整本书阅读
第一部分
走进大师
读书有法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说
费孝通,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1936年赴英留学,
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
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作家名片
(1910—2005)
他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作家名片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乡土中国》
为什么是《乡土中国》?
这是一本社会学领域的学术著作,中国社会学奠基之作。
今天我们常谈要有“大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哪里?它有许多答案,其中一种答案恐怕就是源自不断地诞生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文化成果。
《乡土中国》
为什么是《乡土中国》?
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十四篇论文: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从欲望到需要》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读书有法
带有预期阅读,有目标,效率高
粗读和细读相结合
关注写作背景
关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梳理思路,把握观点
抓关键概念
分析概念与理论阐述的关系
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现象形成概念
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
有预期
择方法
抓概念
理思路
阅读方法
1
2
3
4
重复读
5
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那一类书。“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甚至是终身地阅读。
读书有法
第二部分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一)我们应该怎样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2、勾画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产生的语境、内涵,以及作者如何围绕它展开论析。
3、在对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1、留意目录中的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无讼”等。
任务一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二)寻找概念之间的关系:
1、联系全书,找出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2、结合作者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相互解说。
3、任选一篇文章,选择3-5个专业术语,查阅相关工具书,为文章添加脚注。
任务一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二)寻找概念之间的关系: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①
②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③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④
⑤ 家庭
男女有别 ⑥
⑦ 法治秩序
⑧ 司法诉讼体系
⑨ 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 ⑩
任务二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一)撰写内容提要
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
(二)寻找篇章关联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2、小组讨论: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角度,将14篇文章分组,可以分为计组?简要说明理由。(有多种分组方式)
简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为读者构造一个乡土社会的构架。
从时间和空间上讲述了乡土中文化的传播方式
对乡土社会中礼治的探讨,从“法”和“礼”的角度研究更为适合乡土社会的治理方法。
对乡土社会中权利归属的划分,可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
任务二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第一组:《乡土本色》
第二组:第2-3章
第三组:第4-6章
第四组:第7-9章
第五组:第10-13章
第六组:第14章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概念研究来比较中西方社会结构中团体和社区的区别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
任务三
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一)要有问题意识
阅读学术著作,要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当下,思考其与自身或现实产生关联。
1、为什么中国人有“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
2、为什么中国人强调对前辈/长者的尊重?
3、为什么中国有春运的传统?
4、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家乡、工作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国外往往却被认为是个人的隐私
任务三
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试以“今日中国乡村”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并交流。
(一)要有问题意识
试以“今日中国乡村”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并交流。
任务四
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费孝通不仅在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成就卓著,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查找资料,了解其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编著的其他作品,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全面地认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和成就。
第三部分
学习计划
学习安排与计划
阶段一:(1.03-1.09)参考
内容 方法 任务
《乡土本色》 精读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下列概念下定义: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土气、愚、特殊语言、学习。
2、用思维导出画出三篇文章的结构,并分述其论证思路。
3、分别归纳三个章节的主旨,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泛读
学习安排与计划
阶段二:
内容 方法 任务
《差序格局》 精读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
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
③小家族—家庭
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
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其思路。
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泛读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
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
③小家族—家庭
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
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其思路。
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泛读
学习安排与计划
阶段三:
内容 方法 任务
《血缘和地缘》 精读 1.用思维导出画出三篇文章的结构,并分述其论证思路。
2.分别归纳三个章节的主旨,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泛读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
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
③小家族—家庭
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
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其思路。
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
学习安排与计划
阶段四:
内容 方法 评价
阅读总结与交流 撰写收获 分组交流 1.用思维导图展示各章节的关系。
2.罗列对比概念。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思考,谈谈本书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
阅读成果展评 多种方式展示,如:报告,演示文稿等。 1.思维导图展评。
2.笔记展评。
3.开展辩论活动。
学习方法指导
1.做好旁批,随想随写。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3.积极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思考。
4.做好摘抄,整理思维导图。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①快速浏览、翻阅全书或者整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②抓住全书的核心观点,区别全书各部分的主次关系,弄清全书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将核心要素处理为中央图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其他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③再总览一下全书或整篇文章,看看各章节标题、关键概念、核心观点是不是都已经列入思维导图,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不是需要修订。
学习任务:制作本书内容思维导图并撰写解说词。
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学习方法指导
第四部分
《重刊序言》
《后记》
一、阅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作者平生、事迹
阅读“序言”和“后记”
讨论一:从《重刊序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本书的哪些信息?
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的体系”,以其为认识事物的工具,深刻了解具体的中国乡村,“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
1、写作背景
2、写作目的
3、核心问题
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特点。
二、阅读目录
阅读目录
讨论2:阅读本书“目录,以你的阅读经验,你认为读这本书应该注意什么?你最想读哪一章,为什么?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从欲望到需要》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二、阅读目录
阅读目录
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同学们试着在重刊序言中找一找,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二、阅读目录
阅读目录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要回答这个并不简单,因为“社会”包含很多复杂的层面,那么费孝通先生会试图通过哪些切入点来探究中国基层社会呢?
请大家打开本书目录,进行一个初步的浏览,试试看能不能简单概述费孝通先生重点关注了哪些领域?
有哪些名词你还不很熟悉和了解?
这节课主要给同学们提供一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展开阅读,也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学术著作阅读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优课PPT网页端,轻松下载(不限速)课题 《乡土中国》——费孝通
教材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该任务的设置,旨在通过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这一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教学 目标 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历史局限性;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联系当下社会生活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 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逻辑思路,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 建立阅读学术著作的信心,积累阅读学术著作耳朵经验,综合运用精度、略读、浏览等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学以致用,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相关社会现象和文学现象,尝试用本书的阅读方法来阅读其他学术类文章或著作。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阅读《乡土中国》全书。 2. 掌握先“粗”后“细”的学术著作阅读方法。 3. 抓住书中的关键概念,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4. 学会用创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理清《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 难点:1. 抓住书中的关键概念,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2. 学会用创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理清《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要求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导入:
一、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24页
大家可以注意到,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试想如果我们也像游牧民族一样追逐水草而居,那么土地公公又怎么能了解本地家家户户甚至是本地神灵鬼怪的故事呢?
二、画出我们的家庭关系图
用画图的形式把你所有知道的亲戚画出来,能够表现你们的相互的亲疏关系,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进行展示。
画出并展示家庭关系图
刚刚我们的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家庭关系图,如果我们学习过英语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称谓的简单或是复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格局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不同。而我们中国家庭的关系格局在《乡土中国》中是这样阐释,请大家对照自己所画出的家庭关系图,看下面的观点,是否符合你所画出的图片。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乡土中国》
三、为什么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不同?
观看美国人郭杰瑞拍摄的短视频《中美两国妈妈的区别》,找出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的不同。你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么?
找出中美两国妈妈的不同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校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乡土中国》
细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很有趣的现象,似乎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是要真的解释其中的原理,又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专业的学术著作来学习如何将一个问题通过理性、专业同时又富有趣味的表达出来,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所生长出来的中国精神的灵魂缺依然根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整本书阅读的第一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去认识、理解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
第一部分:走进大师,读书有法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梅贻琦在1931年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所说,意思是,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大师。
一、走进大师
(一)作家名片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他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二)为什么是《乡土中国》
寻根:阅读《乡土中国》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这是一本社会学领域的学术著作,中国社会学奠基之作。
当时西南联大的绝大部分教授都是借用外国的现成的教材来授课,可费孝通先生却创新性地选择课题——“乡村社会学”,原创性地编写讲义——《乡土中国》,这正是费先生的恩师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著名社会学教授吴文藻先生所期待的——将“社会学中国化”。
费先生此举,是何等的一种自信?今天我们常谈要有“大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哪里?它有许多答案,其中一种答案恐怕就是源自不断地诞生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文化成果。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二、阅读方法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同学们如果没有阅读过学术著作,可能不知如何着手。给同学们一些阅读建议: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具体策略如下:
①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等。
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
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
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具体要求:
理解文中核心概念,梳理每一章节出现的专有概念,解释其具体内涵,并理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术著作往往会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阐释。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序言里说:“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理解书中的核心概念,找到作者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工具,就等于掌握了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钥匙。借助这把钥匙,我们就能够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学术研究的价值。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1、留意目录中的核心概念。
《乡土中国》的目录包含一些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无讼”等等。我们在读目录时,可以留心记下这些核心概念,把它们抓住。
2、勾画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产生的语境、内涵,以及作者如何围绕它展开论析。
在阅读正文时,我们也要时时留意概念。碰到概念,我们先区分它是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如果是核心概念,我们要将它勾画下来,并且思考:这个概念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提出来的?它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展开论析的?
3、在对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作者提出许多用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并且往往同时提出指称其它社会的对应概念。比如作者分别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这两个概念来分别表示乡土社会结构和西洋社会结构的格局。在两者的对比中,每个概念各自的内涵就更加清晰了。我们在理解某一个核心概念时,可以尝试找到与它构成对比的另一个概念,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每一个概念。
教材上有《乡土中国》概念对比表,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个表格,梳理作者用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并结合作者的论述理解它的含义。
(二)寻找概念之间的关系:
1、联系全书,找出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2、结合作者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相互解说。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①
②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③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④
⑤ 家庭
男女有别 ⑥
⑦ 法治秩序
⑧ 司法诉讼体系
⑨ 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 ⑩
明确 ①法理社会;②借助语言的社会;③团体格局;④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⑤小家族;⑥男女求同;⑦礼治秩序;⑧调解体系;⑨无为政治;⑩地缘社会。
3、任选一篇文章,选择3-5个专业术语,查阅相关工具书,为文章添加脚注。
任务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具体要求:
(一)撰写内容提要
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
(二)寻找篇章关联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2、小组讨论: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角度,将14篇文章分组,可以分为计组?简要说明理由。
各篇简介
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 所涉及的“信用” 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 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 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 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 ——土气。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 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 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 (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 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 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 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 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 一词。
《乡土中国》开篇着重写的是中国的乡土,后来笔锋一转,重点写乡土的中国。全书共有14篇文章,可以分为六个组:
第一组:《乡土本色》——简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为不甚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的读者构造一个简单的构架。
第二组:《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和空间上讲述了乡土中文化的传播方式,从而得出只有中国的乡土发生了基层的改变,文字才能下乡的结论。
第三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通过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概念研究来比较中西方社会结构中团体和社区的区别,进而引申出中西方社会结构的本质不同。
第四组:《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都是对乡土社会中礼治的探讨,从“法”和“礼”的角度研究更为适合乡土社会的治理方法。
第五组:《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都是对乡土社会中权利归属的划分,可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
第六组:《从欲望到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经营目的的不同。
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具体要求:
要有问题意识
阅读学术著作,要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当下,思考其与自身或现实产生关联。
为什么中国人有“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
为什么中国人强调对前辈/长者的尊重?
为什么在国外一到节日,人们大多选择旅游度假,而我们中国选择回家探亲?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家乡、工作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国外往往却被认为是个人的隐私
试以“今日中国乡村”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并交流。
任务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费孝通不仅在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成就卓著,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查找资料,了解其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编著的其他作品,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全面地认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和成就。
第三部分:学习计划
阶段一:
内容 方法 任务
《乡土本色》 精读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下列概念下定义: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土气、愚、特殊语言、学习。 2.用思维导出画出三篇文章的结构,并分述其论证思路。 3.分别归纳三个章节的主旨,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泛读
阶段二:
内容 方法 任务
《差序格局》 精读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 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 ③小家族—家庭 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 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其思路。 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泛读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泛读
阶段三:
内容 方法 任务
《血缘和地缘》 精读 1.用思维导出画出三篇文章的结构,并分述其论证思路。 2.分别归纳三个章节的主旨,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泛读
阶段四:
内容 方法 任务
阅读总结与交流 撰写收获 分组交流 1.用思维导图展示各章节的关系。 2.罗列对比概念。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思考,谈谈本书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
阅读成果展评 多种方式展示,如:报告,演示文稿等。 1.思维导图展评。 2.笔记展评。 3.开展辩论活动。
学习方法指导
1.做好旁批,随想随写。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3.积极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思考。
4.做好摘抄,整理思维导图。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①快速浏览、翻阅全书或者整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②抓住全书的核心观点,区别全书各部分的主次关系,弄清全书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将核心要素处理为中央图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其他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③再总览一下全书或整篇文章,看看各章节标题、关键概念、核心观点是不是都已经列入思维导图,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不是需要修订。
学习任务:制作本书内容思维导图并撰写解说词。
第四部分:浏览目录《重刊序言》、《后记》
一:阅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作者平生、事迹。
讨论一:从《重刊序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本书的哪些信息?
提示:(1)写作背景;
(2)写作目的: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的体系”,以其为认识事物的工具,深刻了解具体的中国乡村,“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
(3)核心问题: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特点。
1.交流体会“序言”“后记”的阅读体会
①借助《序言》,体会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目的和学术体会。
②讨论社会学这门学科基本情况和学科特点。
③讨论费孝通夫妇瑶山调查悲惨经历的启示
讨论2:阅读本书“目录,以你的阅读经验,你认为读这本书应该注意什么?你最想读哪一章,为什么?”
(本任务旨在指导学生从“目录”中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结合以往阅读经验感知学术著作的内容特点,建立阅读期待,提高阅读兴趣。)
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同学们试着在重刊序言中找一找,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学术著作写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把握作者写作的核心问题是进入学术著作阅读的关键。)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并不简单,因为“社会”包含很多复杂的层面,那么费孝通先生会试图通过哪些切入点来探究中国基层社会呢?请大家打开本书目录,进行一个初步的浏览,试试看能不能简单概述费孝通先生重点关注了哪些领域?有哪些名词你还不很熟悉和了解?
二、课后作业
1、预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2、阅读《乡土中国》,创作篇章及全书的思维导图。
3、完成教材上的《乡土中国》概念对比表,并为每一个概念做简要注释。
这节课主要给同学们提供一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展开阅读,也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学术著作阅读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明确 1.D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