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课PPT】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优课PPT】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1 11:06:04

文档简介

关注【语文优课ppt】公众号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名称 沁园春·长沙 课 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2.结合文本内容,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学习作者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体会作者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 2.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理解词中意象。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高中语文的第一篇课文,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古代诗歌分类 按来源分:民歌《木兰诗》;文人诗《短歌行》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抒情诗《离骚》;说理诗《题西林壁》 按格律分:自由诗;格律诗 【律诗、绝句、词、曲(散曲、剧曲)】 2.新诗分类 (1)旧体诗(古诗) ①词: 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数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②曲:散曲小令(一曲独唱);剧曲——进入戏剧的唱词 (2)新体诗 自由诗;民歌;散文诗 3.文体知识 (1)词:词兴起于唐五代,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全称“敦煌曲子词”(因在敦煌石窟发现)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2)词的基本特点:全文有定格,句子有定数,每字有定声,一般分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 (3)词的组成: 标题:高度体现词的内容(有的也没有标题,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等)。 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4)沁园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知人论世 1.作者名片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2.作者轶事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要第一次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诵读诗歌 1.听朗读录音,标注朗读节奏,把握朗读情感。 观看视频:方明、康辉朗诵《沁园春·长沙》 2.《沁园春·长沙》诵读要领 赏鉴诗词的方法 ①诵读领会,感知内容 ②知人论世,体味意境 ③运用联想,借助想象 ④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3.诵读情感提示 4.整体感知 默读圈点: ①以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体,找出体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问、忆、记 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说明原因。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鉴赏诗歌 (一)鉴赏上阕 1.诵读上阙,思考上阙可分几层,各层主要内容是什么。 共分三层: 第一层(前三句)主要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 第二层(中间七句)这一层主要展现色彩艳丽的南国秋景图。 第三层(最后三句)主要是作者的思考。 2.诵读第一层,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这几句诗像意识流小说,思维有跳跃性,还有倒装句,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这就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 点拨:时已深秋,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涛涛江水昼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2)品味“独立”这个词语的深意。 ①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神态,说明作者在思考自我人生价值; ②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这次是一人旧地重游; ③结合当时局势,这就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刻画出一个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3.阅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看哪!那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像被染过一样,红彤彤煞是耀眼;那滚滚流淌的湘江,满眼都是醉人的绿,江面上无数的船只你追我赶,疾速驶去。矫健的雄鹰,在浩瀚的天空展翅敖翔,可爱的小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乐地游来游去。万物在深秋季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2)这一层领字是哪个字?领起哪几句? 领字是“看”,领起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3)这一层描写山水秋色,层次分明,请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角度。 (4)诗词讲究炼字炼句,请找出这几句中表现力特别强的字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点拨:赏析写景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准词的表达效果。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和副词;动景描写我们往往要关注动词。 “万”:极言山之多 “遍”:极言红之广 “层”: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因山势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层次感。 “染”:山林因霜打过而变红,像人工染过一样。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色彩之鲜艳。 “击”:搏击,刻画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的形象。 “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的样子。“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的情感。 意象: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呈现为一定的画面。 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整条江;争先恐后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水底自在的游鱼。 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流露出豪情壮志。 自古文人多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拓展延伸: 作者笔下的秋景意象,与前面所举诗句的秋景意象有什么不同 作者笔下的秋景意象没有凄凉、悲伤,而是境界阔大、多彩多姿、充满活力 “秋”在很多诗词中是凄凉、感伤的代名词(如前面所举诗词),本诗的秋景为什么充满活力 这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志向有关。本诗作者不是一介普通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救国救民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笔下秋景意象当然就充满活力,渗透其豪情壮志。 4.朗读上阕第三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景的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何联系? 怅: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而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心情。 问:表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 表层意思:面对万事万物如此情景,我不禁陷入深远思索和无限感慨,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这些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深层内涵: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是革命力量的领导者?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这就写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2)这一层句式上什么特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问句;承上启下 (3)总结上阕。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二)鉴赏下阕 4.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就在这橘子洲上,我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2)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的事。 “峥嵘”运用比喻手法,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高山峻岭,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结构上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引出下文,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5.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雄姿英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高官厚禄都看作粪土一般。 峥嵘岁月图 (2)找出这一层的领字,分析人物形象。 领字是“恰”,铿锵有力。贯穿下文,写出了同学们的磅礴气势。这些青年革命者勇立潮头、气势豪迈、忧国忧民、关心国事气概。 6.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 中流击水图 (2)这一层是否回答了上阕末句提出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回答了。“挥斥方遒”到最后,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3)小结下阕。理解上下阕关系。 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雄姿英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高官厚禄都看作粪土一般。 上下阕的联系: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7.写作特色 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 (1)颜色对比 (2)动作对比 (3)明比(4)暗比 8.总结主旨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五、教学拓展 (一)毛泽东诗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二)赏析诗句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重阳,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以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过节时,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生短暂,世事蹉跎,年复一年,这是自然界不变的运行规律。又逢重阳,我站的地方曾是充满硝烟的战场,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菊花都比以前更芬芳。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表达了词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文以载道:从宏观着眼,从人生感悟的微观落笔,站在人类的、历史的、宇宙的高度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崇高美 从美学角度说,崇高美是一种外在美,表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词中并不少见,但以对祖国山河的描写最为突出,如本文的上阙。 康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 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 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著名文艺学批评家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崇高美在内在方面,则表现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如本文中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 / 2(共74张PPT)
沁园春·长沙
第1课
毛泽东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教学导入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美学家朱光潜
课标解读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的方法,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2.结合文本内容,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学习作者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课标解读】
核心素养
【人文底蕴】运用古诗词资料,结合文本内容,了解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
【学会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的能力。
【问题解决】结合具体问题,阐释诗歌通过意象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鉴赏作品。
温故知新
民歌
文人诗
按表达方式分
按来源分
叙事诗
抒情诗
说理诗
《木兰诗》
《短歌行》
《孔雀东南飞》
《离骚》
《题西林壁》
按格律分
自由诗
格律诗
【律诗、绝句、词、曲(散曲、剧曲)】
古代诗歌分类
01
霞鹜文楷

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数分
单调、双调
三叠、四叠

散曲
小令(一曲独唱)
剧曲——进入戏剧的唱词
自由诗
民歌
散文诗
温故知新
新诗分类
02
旧体诗(古诗)
新体诗
词兴起于唐五代,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全称“敦煌曲子词”(因在敦煌石窟发现)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温故知新
文体知识
03
全文有定格,句子有定数,每字有定声,一般分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

词的基本特点
1
2
3
词的组成:
温故知新
标题 高度体现词的内容(有的也没有标题,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等)。
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而得名。
4
沁园春
文体知识
03
一、作者名片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要第一次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作者轶事
二、作者轶事
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
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
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把握节奏
再读入境
三读有情
学习、体验诵读诗歌技巧为下一步鉴赏作品奠基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掌握朗读技巧
体验作者情感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标注朗读节奏,把握朗读情感。
百舸(  )    舸:
沁(  )园春
寥廓(    )
(  )子洲
挥斥方遒(  )  遒:
浪遏(  )    遏:
qìn

liáokuò
指宇宙的广阔
ɡě
大船
qiú
强劲有力
è
阻止
字词检测
1
2
3
4
5
6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句内停顿
较快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沁园春 · 长沙》诵读要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赏鉴诗词的方法
1、诵读领会,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体味意境
3、运用联想,借助想象
4、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豪壮
忧思
欣喜
自信
豪迈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诵读情感提示
3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以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体,找出体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整体感知
4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默读圈点:
讨论交流:
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说明原因。
上阕
下阕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1.诵读上阙,思考上阙可分几层,各层主要内容是什么。
鉴赏上阕
共分三层:
第一层(前三句)主要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
第二层(中间七句)这一层主要展现色彩艳丽的南国秋景图。
第三层(最后三句)主要是作者的思考。
赏析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第一层
2.诵读第一层,然后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2)品味“独立”这个词语的深意。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
赏析 第一层
(1)、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
赏析 第一层
时已深秋,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涛涛江水昼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点 拨
这几句诗像意识流小说,思维有跳跃性,还有倒装句,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这就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组织好语言,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三句的大意。
(2)品味“独立”
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神态,说明作者在思考自我人生价值;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
1
2
3
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这次是一人旧地重游;
结合当时局势,这就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刻画出一个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赏析 第一层
3.阅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
赏析 第二层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2)这一层领字是哪个字?领起哪几句?
(3)这一层描写山水秋色,层次分明,请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角度。
(4)诗词讲究炼字炼句,请找出这几句中表现力特别强的字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5)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的情感。
第二层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哪!那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像被染过一样,红彤彤煞是耀眼;那滚滚流淌的湘江,满眼都是醉人的绿,江面上无数的船只你追我赶,疾速驶去。矫健的雄鹰,在浩瀚的天空展翅敖翔,可爱的小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乐地游来游去。万物在深秋季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层的意思。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点 拨
鉴赏上阕(第二层)
领字是“看”,领起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2)这一层领字是哪个字?领起哪几句?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点 拨
鉴赏上阕(第二层)
(3)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角度。
山上
江中
天空
水底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由远而近、由上而下、动静交错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动景
静景
鉴赏上阕(第二层)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炼字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赏析写景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准词的表达效果。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和副词;动景描写中我们往往要关注动词。
(4)诗词讲究炼字炼句,请找出这几句中表现力特别强的字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点拨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鉴赏上阕(第二层)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万”
极言山之多
“遍”
极言红之广
“层”
“染”
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因山势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层次感。
山林因霜打过而变红,像人工染过一样。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色彩之鲜艳。
点 拨
鉴赏上阕(第二层)
搏击,刻画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的形象。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点 拨
“击”
“翔”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的样子。
鉴赏上阕(第二层)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意象”简释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人、物、事)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而成
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5)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蕴含的情感。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呈现为一定的画面。
鉴赏上阕(第二层)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流露出豪情壮志。
(5)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蕴含的情感。
红遍的万山
尽染的层林
碧透的整条江
争先恐后的百舸
搏击长空的雄鹰
水底自在的游鱼
象(客观事物)
意象(渗透主观情感的物)
鉴赏上阕(第二层)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欧阳修 《秋声赋》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作者笔下的秋景意象没有凄凉、悲伤,而是境界阔大、多彩多姿、充满活力
小组讨论:“秋”在很多诗词中是凄凉、感伤的代名词(如前面所举诗词),本诗的秋景为什么充满活力
明确:这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志向有关。本诗作者不是一介普通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救国救民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笔下秋景意象当然就充满活力,渗透其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
拓展延伸——作者笔下的秋景意象,与前面所举诗句的秋景意象有什么不同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第二层)
意象美来自所选景物
以乐景抒豪情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
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百舸争流”等
小结:《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物争先的动态的雄壮美
或旷远,
或壮观,
或雄伟,
或悠闲,
奋发自强、
生机勃勃
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4.朗读上阕第三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景的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何联系?
(2)这一层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总结上阕。。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
赏析 第三层
第三层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第三层)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景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表层意思:面对万事万物如此情景,我不禁陷入深远思索和无限感慨,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这些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怅: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而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心情。
深层内涵: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是革命力量的领导者?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这就写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问:表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
句式
问句
作用
承上启下
(2)这一层句式有什么特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第三层)
点 拨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层 尽染;
漫 碧透,
百 争流。
万 红遍,






万类霜天
击长空,
翔浅底,
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时间 地点 环境
总结上阙
写景
多姿多彩、
生机勃勃
的湘江寒秋图
胸怀博大的
凌云壮志
所见
所想
情抒




谁主沉浮?
融情于景
即景抒情
4.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2)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下阕
赏析 第一层
就在这橘子洲上,我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点 拨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点 拨
鉴赏下阕(第一层)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峥嵘”运用比喻手法,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高山峻岭,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2)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的事。
点 拨
鉴赏下阕(第一层)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这两句结构上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引出下文,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点 拨
鉴赏下阕(第一层)
5.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2)找出这一层的领字,分析人物形象。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下阕
赏析下阙 第二层
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雄姿英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高官厚禄都看作粪土一般。
峥嵘岁月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点 拨
鉴赏下阕(第二层)
领字是“恰”,铿锵有力。贯穿下文,写出了同学们的磅礴气势。
(2)找出这一层的领字,分析人物形象
这些青年革命者勇立潮头、气势豪迈、忧国忧民、关心国事气概。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下阕(第二层)
点 拨
6.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2)这一层是否回答了上阕末句提出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3)小结下阕。理解上下阕关系。。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下阕
赏析下阙 第三层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
中流击水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点 拨
鉴赏下阕(第二层)
这一层是否回答了上阕末句提出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回答了。“挥斥方遒”到最后,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下阕(第三层)
总结下阕: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上下阕的关系
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下阕的联系: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
下阕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群山)
(江中)
(江中)
(群山)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战斗风貌
同学少年!
谁主沉浮?
写作特色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
“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
多种对比,形象鲜明: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
“万山红遍”与
动作对比
明比
暗比
颜色的对比
1
2
3
4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主旨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学拓展一
教学拓展二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采桑子.重阳
.
重阳,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以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过节时,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生短暂,世事蹉跎,年复一年,这是自然界不变的运行规律。又逢重阳,我站的地方曾是充满硝烟的战场,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菊花都比以前更芬芳。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表达了词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文以载道:从宏观着眼,从人生感悟的微观落笔,站在人类的、历史的、宇宙的高度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美学角度说,崇高美是一种外在美,表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崇高美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
康德
俄国著名文艺学批评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
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词中并不少见,但以对祖国山河的描写最为突出,如本文的上阙。
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
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崇高美在内在方面,则表现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如本文中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
优课PPT网页端,轻松下载(不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