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课ppt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大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照,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红烛》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以及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滚滚洪涛、红烛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情感,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以及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沁园春·长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诗。
教 学 过 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文体知识 1.现代诗 概念: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虽都是有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是有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以及“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2.现代诗歌分类 按形式分:格律诗 自由诗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 抒情诗 按长短分:微诗 小诗 短诗 长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 寓言诗 散文诗 韵脚诗 按照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 自由诗散文诗 韵脚诗 中国现代诗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二、现代诗鉴赏要领 1.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2.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来赏析诗歌。
教 学 过 程 3.明虚实 社会生活十分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虚实相生,相互映衬。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 “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4.辨手法 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二是诗人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5.知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三、走近作者 1.作者名片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 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 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2.作者轶事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这个对句的人就是郭沫若。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教 学 过 程 3.作品简介 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 “五四”时代精神,从思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女神》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 《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4.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诵读涵咏 初读感知 :把握节奏 再读入境 :掌握朗读技巧 三读有情 :体验作者情感 1.指名朗读并思考: 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字面意思? 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②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2.自由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力的律吕”。
教 学 过 程 3.问题探讨 (1)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①从时代背景看,五四运动刚爆发,振奋了年轻气盛的郭沫若。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②从历史前进的趋势看,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 ③诗中所描绘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2)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3)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4)小结 这首诗是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飘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
教 学 过 程 五、拓展阅读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思考:
(1)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① 诗境想象的奇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读完诗歌后,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②直抒胸臆 《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炉中煤」是一个比喻,指诗人自己着念祖国的深刻情感。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 炉中煤”所“心爱的 」「 年青的女郎 」,就是” 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
教 学 过 程 《红烛》 一、走近作者 1.作者名片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的内心饱含对文学的深情和思乡之情,创作了这一爱国诗篇。1923年经郭沫若,成仿吾的介绍 《红烛》得以出版。 《红烛》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同时,诗集《红烛》想象丰富、语言精炼,是典型的东方风格。 二、诵读感知 1. 自由朗读诗歌,并标出节奏和重读。 2. 教师点评。 3. 教师范读。 4.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教 学 过 程 三、整体感知 1.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3.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4. 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 (2)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诗人有哪些困惑和感悟?为什么产生了这些感悟? (4)语言上有何特色?着重分析哪些词用得好? 第一节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三节 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和赞叹。 这两节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作者对红烛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首先使用了比喻手法,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再通过设问,自问自
教 学 过 程 答,生动地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最后,使用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作者最初认为,躯体和灵魂是互相依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这十分「矛盾」,不可理解;后来,诗人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理解了红烛,并且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四节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 ,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绽放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五至第七节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1)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2)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3)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第八/九节的呼唤 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教 学 过 程 作者最终获得了哪些深刻的感悟?体现了什么精神?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5. 抒情的脉络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解,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后来,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6. 高尚的情操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教 学 过 程 四、品味语言 1.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并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比“鲜红”的形象更丰富。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和不吐不快的神态,比“掏”字更爽快率直。 2.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其一,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代表一种邪恶的势力。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风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3.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4. 哦!我知道了!(叹号若改为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烈,感彩淡薄。 5. 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彩。 五、拓展延伸 《与元九书》 ——白居易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华朵(「华」同「花」),思想是它的果实。情感之于诗歌犹如根本之于树木,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诗歌的情感何其重要。
2 / 2(共58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第2课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沁园春·长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诗。
第2课共有4首现代诗,我们逐篇赏析。
教学导入
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以及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是有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以及“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虽都是有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01 文体知识——「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按形式分
格律诗
自由诗
按体裁分
童话诗 寓言诗散文诗 韵脚诗
按表达
方式分
叙事诗
抒情诗
按长短分
微诗 小诗
短诗 长诗
按照
语言音韵格律
和结构形式分
格律诗 自由诗
散文诗 韵脚诗
01 文体知识——「现代诗歌分类」
中国现代诗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02 现代诗鉴赏要领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析意象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来赏析诗歌。
抓诗眼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明虚实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辨手法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知人世
02 现代诗鉴赏要领
社会生活十分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虚实相生,相互映衬。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 “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明虚实
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二是诗人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辨手法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知人世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析意象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抓诗眼
03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
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
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
《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
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
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03 走近作者——「作者轶事 」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这个对句的人就是郭沫若。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 “五四”时代精神,从思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女神》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 《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03 走近作者——「作品简介」
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
03 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写于1919年9、10月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初读感知
把握节奏
再读入境
三读有情
学习、体验诵读诗歌技巧为下一步鉴赏作品奠基
掌握朗读技巧
体验作者情感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指名朗读」
指名朗读
其余同学标注朗读节奏,体会诗歌情感。
思考:
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字面意思?
②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②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力的律吕”。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问题探讨」
点拨
①从时代背景看,五四运动刚爆发,振奋了年轻气盛的郭沫若。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③诗中所描绘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②从历史前进的趋势看,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
一.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问题探讨」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
二、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点拨
这首诗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问题探讨」
三、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点拨
这首诗是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04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问题探讨」
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飘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
小结
炉中煤
05 拓展阅读——「炉中煤」
思考:
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炉中煤
05 拓展阅读——「炉中煤」
思考:
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05 拓展阅读——「炉中煤」
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① 诗境想象的奇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读完诗歌后,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炉中煤」是一个比喻,指诗人自己着念祖国的深刻情感。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 炉中煤”所“心爱的 」「 年青的女郎 」,就是” 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
②直抒胸臆
随堂巩固
(2020 南京江宁溧水区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6.这首诗的构思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请你整理出诗人构思的思路。
7.“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
8.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做这样的改造?
9.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随堂巩固
参考答案
6.地上的街灯→天上的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7.不能。因为“定然”是肯定的语气,而“可能”是也许、推测的语气,改后不能表达作者坚定的信念,削弱了表现力
8.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过银河、游天街,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一个在天河之东,一个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诗人做这样的改造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9.B (A项中“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错误;C项“与现实生活无关”错误;D项“主题是消极的”“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是错误的。)
随堂巩固
(2020山东日照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守 望(王家新)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 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 对此无话可说/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 这阴沉的先兆,现在/ 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
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 时刻!守望者,/ 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 /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 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 / 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
你的双手摊开/ 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 来了。没有别的/
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 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
一动不动,守望者!/ 把你的生命/ 放在这里/ 让亲人们远走他乡 / 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
花园会亮起来的/ 而与黑暗抗衡,/ 你只需要一个词/
一个正在到来的/ 坚定而光明的词。
拓展延伸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拓展延伸
A. “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 “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 “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
B.“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
C.“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 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 ” 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
D. “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8.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 (4分)
9.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6分)。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拓展延伸
A.“雷雨就要来临, 花园一阵阵变暗”,以沉重的语调渲染阴郁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守望者的形象,情感强烈,又具有画面感。
C. “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
D.本诗使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并且有呼告效果,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参考答案:
6.C(C“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理解有误,这是一种假设,是写“我们”的。)
7.C(D “失望与无奈”错误,应该是“关心与理解”。)
8.①雷雨过后,花园会恢复生机。(1分)②“花园”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花园会亮起来的”意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终将摆脱黑暗,重现光明。(2分)③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的情感和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1分)(意思对即可。)
9.①饱经苦难、感觉敏锐。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②痛苦无助。面对黑暗,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③勇于担当。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④乐观坚定。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拓展延伸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红烛
红
烛
闻
一
多
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
01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01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
在艺术上,闻一多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红烛》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01 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1922年
1923年
赴美留学
爱国诗篇
思乡之情
文学的深情
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
《红烛》出版
同时,诗集《红烛》想象丰富、语言精炼,是典型的东方风格。
02 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并标出节奏和重读。
1
2
3
4
教师点评
教师范读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1899—1946)
02 诵读感知
03 整体感知
一、从诗歌题材的特点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明确:
03 整体感知
二、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明确:
03 整体感知
三、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三处问
03 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之后由每组代表分享研究收获,教师点评并讲解。
探究下列问题
1
2
3
4
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
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诗人有哪些困惑和感悟?为什么产生了这些感悟?
语言上有何特色?着重分析哪些词用得好?
03 整体感知——「教师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红”是赤诚的象征。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一节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首先使用了比喻手法,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再通过设问,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最后,使用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03 整体感知——「教师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二/三节
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和赞叹。
这两节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作者对红烛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最初认为,躯体和灵魂是互相依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这十分「矛盾」,不可理解;后来,诗人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理解了红烛,并且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03 整体感知——「教师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二/三节
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和赞叹。
这两节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作者对红烛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03 整体感知——「教师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四节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 ,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绽放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03 整体感知——「教师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五至第七节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1)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3)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03 整体感知——「教师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八/九节的呼唤
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作者最终获得了哪些深刻的感悟?体现了什么精神?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03 整体感知——「抒情的脉络」
抒情的脉络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解,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后来,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03 整体感知——「抒情的脉络」
抒情的脉络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03 整体感知——「高尚的情操」
高尚的情操
2
1
其一,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代表一种邪恶的势力。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风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04 品味语言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并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比“鲜红”的形象更丰富。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和不吐不快的神态,比“掏”字更爽快率直。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3
4
5
04 品味语言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哦!我知道了!
(叹号若改为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才着急得流泪!
(叹号的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烈,感彩淡薄。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彩。
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华朵(「华」同「花」),思想是它的果实。情感之于诗歌犹如根本之于树木,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诗歌的情感何其重要。
05 拓展延伸
《与元九书》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
随堂巩固
(2021南京建邺溧水高一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里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1925年)
随堂巩固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随堂巩固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一反常规,单刀直入,用悲痛的惊呼喊出了自己的“发现”,倾吐了自己的忧愤、失望的心情。
B.诗中接着连用了两组“我来了”的句子和几个比喻,写出“我”日夜思念的美丽祖国,如今竟是满目疮痍;梦中的召唤,回来的却是“一场空喜”。
C." 噩梦挂着悬崖”,诗人“恐怖”地“发现”山河的破碎、现实的黑暗,感到绝望、无奈,只得惊呼“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D.诗人问天擂地寻找如花的祖国,可是“总问不出消息”,竟至“呕出心来”。原来祖国深藏“在我心里”,篇末揭示了悬念,这才是真正的“发现”。
2.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随堂巩固
A.诗歌取名《发现》,立意不凡,构思新巧。全诗开篇奇特,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收到了辞警意丰、令人咀嚼的艺术效果。
B.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浪漫奇幻的想像,诗中的“我”在梦中听到召唤时,擎火把,鞭时光,驾罡风,驰骋想像。
C.诗中运用具体的细节来描述这似梦又非梦的黑暗现实,把诗人哀痛伤感的感情表达得概括凝练,发人深思。
(2020四省八校联考)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当的项是( B )
《太阳的话》
艾 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拓展提升
D.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勾画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笔调活泼、轻快,感情真挚而强烈。
拓展提升
A.第一节开头用反复的手法对“你们”呼唤,接看“让我进去”的反复则表达了太阳要求进入小屋的迫切心情。
B. 第二节用排比兼反复的手法表达了太阳将给小屋内的人们带来种种实惠,第三节则再次呼唤小屋内的主人赶快觉醒打开窗户。
C. 末节表达了大阳对小屋内的的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在光明、温暖、雾水等沐浴重陶下,洗去懒散、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恶习,净化自己的心灵,焕发自己的活力。
3
优课PPT网页端,轻松下载(不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