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喜
看
稻
菽
千
重
浪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堂导入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颁奖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学习目标
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把握
四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
梳理
文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概括
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理解并感悟
01
区分各类新闻体裁
01
消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并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02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03
新闻专访:就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
相关知识
04
通讯:
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比消息更详细而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新闻体裁。从内容方面来看,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
区分各类新闻体裁
相关知识
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
相关知识
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文学性
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新闻性
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
评论性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所写的人物都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他们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
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
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例如
相关知识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人物通讯的分类
传记式
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群像式
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相关知识
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走近作者
代表作品:
《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杂交水稻
之父
相关知识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测得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3061.52斤,再一次刷新杂交水稻亩产纪录。
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3000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也意味着离我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相关知识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写作背景
02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① 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
赏析标题
②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贴合本文主旨,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赏析标题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赏析标题
别梦依稀咒逝川 ,
故园三十二年前 。
红旗卷起农奴戟 ,
黑手高悬霸主鞭 。
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教日月换新天 。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
七律 到韶山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译文】
赏析标题
别梦依稀咒逝川 ,
故园三十二年前 。
红旗卷起农奴戟 ,
黑手高悬霸主鞭 。
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教日月换新天 。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
七律 到韶山
【赏析】
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③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 并表明文章的新闻体裁为人物通讯。
④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
赏析标题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由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技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技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创新及成果转化、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21年,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赏析标题
简要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赏析标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01
02
03
04
(实践是袁老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袁老的灵魂和本质)
(求实是袁老的立场和态度)
(引领“绿色革命”是袁老的心愿)
发现特异稻
(欣喜)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问题
初步感知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
01
护理特异稻
(满怀希望)
试种特异稻
(失望)
研究计算
(自信)
发现真理
(收获)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问题
初步感知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
02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稻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困难
初步感知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问题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
02
①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②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初步感知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问题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
02
③袁隆平不打算退却……
④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
初步感知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
03
(1)这一部分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写?
问题
这部分主要写的是“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围绕“三不稻”事件展开阐述。
初步感知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
03
(2)面对“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的贬斥,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问题
面对贬斥杂交水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地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用数据、用事实否定谣言、捍卫科学。
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
——《人民日报》袁隆平
初步感知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
03
初步感知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
03
(3)本文还有多处列出数据,请找出并谈谈其作用
问题
①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②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
作用: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既说明杂交水稻的优越性,又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初步感知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追梦)
04
(4)袁隆平在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论断时,为什么又承认“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
问题
①因为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是事实,袁隆平尊重事实,捍卫真相。
②同时,袁隆平又强调任何论述都不能以偏概全,通过个别否定一般,从而维护杂交稻米质整体不错的论断,有效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 的观点。
初步感知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追梦)
04
这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问题
①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写出了袁隆平美好的梦想和希望;
②提出战略设想并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提出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老正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真正的“耕耘者”直到2021年初,都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人间一粒种,天上一颗星”,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上。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我有生之年,向更高产永恒的追求” ……
我们一起观看视频,聆听袁老的心声。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
2021年9月,在位于长沙县的稻作公园内,就有这样一片巨型稻谷,“平均身高”超过了1.8米。同月,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长虹村试种成功。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是水稻中的“巨人”。巨型稻下,动物们遮阴避凉,惬意体验袁隆平梦中的“禾下乘凉”。
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如今怎样了?
【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生前多次提及的“禾下乘凉梦”,经过科研人员攻关,梦想已经成真。
初步感知
2022年4月18日,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试验田里插秧。中心今年扩大巨型稻试种规模,一共种植60亩,进一步验证巨型稻的各项指标。
初步感知
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如今怎样了?
【禾下乘凉梦】
水稻种植专家表示,“禾下乘凉梦”能实现,这是对袁老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值得自豪的。”
位于非洲大陆以东的马达加斯加,有数百万人面临饥荒威胁。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在这里推广袁老的杂交水稻,使每公顷水稻产量从3吨提高到10吨。当地人提到杂交水稻,都称其为“擦拉贝”,意思是“最好的东西”。
目前,马达加斯加一半的耕地都种上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早前提出的2030年基本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目标,有望在马达加斯加将率先解决,“3到5年时间彻底解决马达加斯加的粮食安全问题,让他们全国人民能吃饱饭。”
初步感知
20
【覆盖全球梦】
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试验试种和推广,袁隆平团队共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杂交水稻技术人才14000余人,为全球杂交水稻的发展与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从中国到亚洲、从非洲到美洲,这位一生逐梦不停步的老人,用他坚定的信念,竭尽所能去消除饥饿,用宽阔的胸襟为全世界人民带去福祉。
初步感知
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如今怎样了?
20
【覆盖全球梦】
03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深入探究
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真实地“站立”在我们面前的?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
问题
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体现了袁老宝贵的精神品质。
1
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
2
①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体现了袁老宝贵的精神品质。
年份 事件 精神品质
2001年春节第二天 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科研事业
1960年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 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1992年 写信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 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文本分析
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使人物形象真实,内容丰富充实,主旨鲜明突出。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细节描写
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细节描写
②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
环境细节描写
文本分析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文本分析
②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
“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文本分析
②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
“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词语,准确无误地描绘出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文本分析
②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文本分析
袁老形象小结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文章先记叙实践过程及研究成果,然后用议论的方式写出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洋溢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例如:“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作者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文本分析
这篇人物通讯的表达方式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
表达
方式
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发表见解以表明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记叙
议论
描写
说明
抒情
深入探究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
运用详实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准确性。
2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体现了典型性。
3
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真实性。
4
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文学性。
5
总结主题
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展现了
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表现了
深入探究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04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在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告诉大家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
有人根据文中所述美国、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杂交水稻研究但都没有成功等内容,认为袁隆平的成功实在是一种幸运。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态度,并阐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字数不限。
表达交流
科学研究的成功,本身就有幸运的因素在内。袁隆平成功的秘诀中的“灵感”“机遇”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袁老也承认他成功中有幸运的因素吗?
从课文中的内容来看,1961年7月,下课后在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另外,他在中国这样一个种质资源丰富、社会制度优越,可以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写作等,都不是个人努力可以做到的,都属于成功中的幸运因素。
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
表达交流
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他的敏于发现、矢志不渝、勇于创新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来自他长期艰苦的劳动付出。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劳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劳动成果,绝非“幸运”二字所能涵盖的。没有知识何来创新,没有汗水何来成果,没有经验和思索又何来灵感,没有卓越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怎能抓住机遇!
因此,袁隆平的成功,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劳动的汗水,创新的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为人类造福的高尚情怀之上的。
表达交流
观点二:反对这种观点
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稻田里的守望者》
素材积累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名利诱惑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众人都汲汲以求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极简的纯粹去对待一份工作。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根植于大地的朴素科学家,他用几十年的光阴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精挑细选每一粒种子,精栽细培,终将水稻带出国门,种进沙漠。
——《匠心铸魂,精益求精》
素材积累
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适用主题】童心 初心
袁老语录
【适用主题】健康 希望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适用主题】
实践 想和做
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适用主题】
坚持 目标
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适用主题】
失败与成功
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袁老语录
他进入了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人民日报》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心不由衷,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也不是长亭古道,而是在同样洒满阳光的早晨,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昨天。袁爷爷,那天中午的饭,我吃的很干净。——网友评论
让我们聆听一首送别袁隆平的歌曲《我有一个梦》,一起缅怀“稻念”这位德馨犹存的“神农”。
课堂延伸
课堂延伸
袁老虽逝,但精神长存!
他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在海内外努力地生长、结穗、增产,人们对袁老的思念也有增无减。
袁老,您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
每年的风吹稻香
我们都会想起您!
3
优课PPT网页端,轻松下载(不限速)语文优课ppt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体裁中的人物通讯。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中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本文,重点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四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概括文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概括文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袁隆平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位国民英雄的。
一、相关知识
(一)区分各类新闻体裁
①消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并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③新闻专访:就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
④通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比消息更详细而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新闻体裁。从内容方面来看,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
(二)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
①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②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③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
(三)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所写的人物都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他们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例如:
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
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
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四)人物通讯的分类:
①传记式: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五)走近作者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
《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六)无双国士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测得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3061.52斤,再一次刷新杂交水稻亩产纪录。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袁隆平非常激动, 他说:“3000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也意味着离我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七)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二、初步感知
1.赏析标题
①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②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贴合本文主旨,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③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 并表明文章的新闻体裁为人物通讯。
④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
2.知识链接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由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技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技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创新及成果转化、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截至2021年,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3.简要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是袁老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是袁老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是袁老的立场和态度)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领“绿色革命”是袁老的心愿)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发现特异稻(欣喜)
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
试种特异稻(失望)
研究计算(自信)
发现真理(收获)
(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困难: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稻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如何解决:
①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②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③袁隆平不打算退却……
④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
(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
①这一部分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写?
这部分主要写的是“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围绕“三不稻”事件展开阐述。
②面对“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的贬斥,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面对贬斥杂交水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地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用数据、用事实否定谣言、捍卫科学。
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
③本文还有多处列出数据,请找出并谈谈其作用。
①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②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
作用: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既说明杂交水稻的优越性,又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④袁隆平在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论断时,为什么又承认“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
因为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是事实,袁隆平尊重事实,捍卫真相。
②同时,袁隆平又强调任何论述都不能以偏概全,通过个别否定一般,从而维护杂交稻米质整体不错的论断,有效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 的观点。
(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追梦)
这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①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写出了袁隆平美好的梦想和希望;
②提出战略设想并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提出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老正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4.缅怀袁老,聆听他的心声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真正的“耕耘者”直到2021年初,都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人间一粒种,天上一颗星”,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上。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我有生之年,向更高产永恒的追求” ……
(1)我们一起观看视频,聆听袁老的心声。
(2)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如今怎样了?
温馨提示:这部分老师们可以提前给学生印发资料。
【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生前多次提及的“禾下乘凉梦”,经过科研人员攻关,梦想已经成真。
2021年9月,在位于长沙县的稻作公园内,就有这样一片巨型稻谷,“平均身高”超过了1.8米。同月,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长虹村试种成功。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是水稻中的“巨人”。巨型稻下,动物们遮阴避凉,惬意体验袁隆平梦中的“禾下乘凉”。
2022年4月18日,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试验田里插秧。中心今年扩大巨型稻试种规模,一共种植60亩,进一步验证巨型稻的各项指标。
水稻种植专家表示,“禾下乘凉梦”能实现,这是对袁老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值得自豪的。”
【覆盖全球梦】
位于非洲大陆以东的马达加斯加,有数百万人面临饥荒威胁。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在这里推广袁老的杂交水稻,使每公顷水稻产量从3吨提高到10吨。当地人提到杂交水稻,都称其为“擦拉贝”,意思是“最好的东西”。
目前,马达加斯加一半的耕地都种上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早前提出的2030年基本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目标,有望在马达加斯加将率先解决,“3到5年时间彻底解决马达加斯加的粮食安全问题,让他们全国人民能吃饱饭。”
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试验试种和推广,袁隆平团队共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杂交水稻技术人才14000余人,为全球杂交水稻的发展与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从中国到亚洲、从非洲到美洲,这位一生逐梦不停步的老人,用他坚定的信念,竭尽所能去消除饥饿,用宽阔的胸襟为全世界人民带去福祉。
三、深入探究
1.文本分析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真实地“站立”在我们面前的?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
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体现了袁老宝贵的精神品质。
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
知识链接: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使人物形象真实,内容丰富充实,主旨鲜明突出。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环境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词语,准确无误地描绘出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2.袁老形象小结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3.本文的表达方式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文章先记叙实践过程及研究成果,然后用议论的方式写出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洋溢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例如:“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作者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运用详实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准确性。
(3)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体现了典型性。
(4)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真实性。
(5)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文学性。
5.总结主题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课堂延伸
1.表达交流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在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告诉大家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有人根据文中所述美国、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从事过杂交水稻研究但都没有成功等内容,认为袁隆平的成功实在是一种幸运。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态度,并阐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字数不限。
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科学研究的成功,本身就有幸运的因素在内。袁隆平成功的秘诀中的“灵感”“机遇”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袁老也承认他成功中有幸运的因素吗?从课文中的内容来看,1961年7月,下课后在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另外,他在中国这样一个种质资源丰富、社会制度优越,可以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写作等,都不是个人努力可以做到的,都属于成功中的幸运因素。
观点二:反对这种观点。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他的敏于发现、矢志不渝、勇于创新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来自他长期艰苦的劳动付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劳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劳动成果,绝非“幸运”二字所能涵盖的。
没有知识何来创新,没有汗水何来成果,没有经验和思索又何来灵感,没有卓越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怎能抓住机遇!因此,袁隆平的成功,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劳动的汗水,创新的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为人类造福的高尚情怀之上的。
2.素材积累(建议老师们提前给学生印发资料)
稻花香中,听取蛙声一片,这原本普通的田间场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里,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梦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凉。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稻田里的守望者》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名利诱惑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众人都汲汲以求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极简的纯粹去对待一份工作。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根植于大地的朴素科学家,他用几十年的光阴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精挑细选每一粒种子,精栽细培,终将水稻带出国门,种进沙漠。匠心一片,精益求精,这样的付出源自内心的责任,源于“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灵魂追求。
——《匠心铸魂,精益求精》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如今,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让许多曾经的不可能都变为了可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的水稻事业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勇于挑战超越的历程。他打破传统束缚,不惧艰难,勇于探索,在全世界惊讶的目光中将水稻种进了沙漠,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水稻种植的奇迹。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改变着中国,也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创新无止境,鲜花和掌声背后的袁隆平依然在忙碌着、奋斗着。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3.袁老语录
1.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适用主题】健康 希望
2.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适用主题】坚持 目标
3.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适用主题】失败与成功
4.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适用主题】童心 初心
5.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适用主题】实践 想和做
4.袁老虽逝,精神长存。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心不由衷,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也不是长亭古道,而是在同样洒满阳光的早晨,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昨天。袁爷爷,那天中午的饭,我吃的很干净。
——网友评论
他进入了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人民日报》
让我们聆听一首送别袁隆平的歌曲《我有一个梦》,一起缅怀“稻念”这位德馨犹存的“神农”。
袁老虽逝,但精神长存。他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在海内外努力地生长、结穗、增产,人们对袁老的思念也有增无减。袁老,您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每年的风吹稻香,我们都会想起您!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