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课
8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授课老师 ****
李 白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授课老师 ****
第课
8
谈到李白,
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便是:
诗酒剑
一、文化导入——这就是李白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一、文化导入——这就是李白
…………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转必绝伦。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
一、文化导入——这就是李白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
一、文化导入——这就是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一、文化导入——这就是李白
对联颂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一、文化导入——这就是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诗仙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二、作者介绍——诗仙李白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701年—762年12月
701年—762年12月
李
白
诗仙李白
二、作者介绍(观看视频,了解李白的人生轨迹)
三、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
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 (yǎn) 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浙东名山天姥山位于新昌儒岙镇10公里,围30公里,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被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已成为历史风景文化名山,确实如李白所说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险胜风景。
天姥山
三、文章背景
从地理上看,天姥山是天台山脉的一部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的。但它实际是李白诗中的梦中圣山。
三、文章背景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四、文体知识
七言古诗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四、文体知识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属歌行体。吟,吟咏。
写作目的:告别,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梦中游历,说明内容的虚实。
所梦内容。
留别:
梦游:
天姥:
吟:
瀛洲 yínɡ:瀛洲、蓬莱、方丈为东海三仙山
剡溪 Shàn:水名,浙江嵊州南面
谢公:谢灵运,东晋诗人,开山水诗派
屐 jī:木屐
渌 lù:清
千岩万转:山岩重叠,山路曲折
五、字词预习
殷 yǐn:震响
澹澹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訇然 hōnɡ:形容声音很大
悸动 jì:指心跳
向天横 hénɡ
天台山 tāi
六、诵读诗歌
熟读全文,
尝试画出路线图
七、整体把握
天姥仙境
梦
吟
游
现实
梦境
现实
梦因
七、整体把握
天姥仙境
思考以下问题:
梦境
梦感
山境
仙境
1、入梦的原因
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七、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
(一) 入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二)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三) 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五) 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七、整体把握——设疑自探
1.入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一段)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一段)
2.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写出来天姥山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夸张
特点:
情感:
作用:
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雄伟
表达作者神往之情。
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在诗人心中,天姥高耸入云,势拔五岳,“拔”是一种想象中的夸张,在夸张与想象中带入浓烈的个人情感。
天姥被诗人理想化、人格化,已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山,而是一座精神大山,一种人格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一段)
3.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天姥山甚至还没天台山有名。诗人为什么独钟情于天姥?
神奇巍峨
七、整体把握——总结(第一段)
入梦缘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景
情
景仰向往
1.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提示:可以参照地点和时间的变换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二段)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魂归枕席——梦幻破灭
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 。
牛刀小试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
切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二段)
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
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拍个场景,
你也可以用你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你还可以……
月夜-剡溪清幽: (关键字)梦、飞、照、送
示例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二段)
诗人一入梦境,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神仙世界,与现实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
梦境与人世对比,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对比。
作者在现实中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而受排挤,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诗人借“梦游”,倾泄心中情感,表现了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二段)
3.如何理解作者描绘的梦境?这里的“梦”具有怎样的内涵?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二段)
4.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
——鲁迅先生如是说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二段)
5.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提示:抓关键字眼
“失”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二段)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
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明确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三段)
明确
2.作者在本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消极,梦境空虚,人生也像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像流水一样流逝了。而且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所以说是消极的。
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不消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三段)
3.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三段)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三段)
七、整体把握——解疑合探(第三段)
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惊梦长叹:
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总结第三段
七、整体把握
天姥仙境
梦
吟
游
现实
梦境
现实
魂飞剡溪
凄清幽静
壮美雄奇
着屐登山
洞天仙境
神奇壮丽
和睦陆离
魂归枕席
憎恨现实
苦闷惆怅
留
别
入梦之因
梦境
七、整体把握
出梦之叹
高大雄伟
安能摧眉折腰
梦度镜湖
梦游山景
梦入仙境
梦醒长嗟
性格傲岸,不事权贵
诗歌的最后一段,由梦想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人生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他的求仙问道,决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七、整体把握
归纳诗歌主旨
1.丰富的想象 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
2.大胆的夸张 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
3.瑰丽的色彩 云霞、明月、渌水、海日、青冥
4.奇特的构思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和谐、自由、欢乐),又回到现实
七、整体把握
从本诗看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
一、李白生活的时代:盛唐气象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朝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已经达到全盛的高峰,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盛唐气质”、“盛唐风骨”更让这个时代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所谓“盛唐气质”,表现在诗歌上,往往体现为自由奔放刚健浩大的青春活力,而表现在诗人身上,就是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高度自信、百折不回的人格魅力。
八、拓展延伸
盛唐诗人乐观进取,乐于建功立业 ,这在诗歌中多有表现:
八、拓展延伸——盛唐诗风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二、李白的经历、理想和追求
诗仙李白的身上,就集中体现了盛唐气象和盛唐气质。
李白早有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代寿山答孟少府依文书》);加上他天资聪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家境富裕,因而自信、乐观、进取。
他25岁“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游历天下以求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在42岁时得到玄宗皇帝召他入京的诏书。
八、拓展延伸
“赐金放还”无疑是李白政治生活的一次大失败,《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他政治失意的反映,那么是不是说他从此就真的退出“江湖”,不问世事呢?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以57岁的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后因事被流放夜郎,晚年流落江淮。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因病半途折回。次年去世。
综观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为理想奔忙的一生。
八、拓展延伸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 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作业巩固
1.读一读李白在获得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时所写的一首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对比,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
作业巩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作业巩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D
2.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李白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但心怀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②全诗抒发了对李白深切的牵挂与思念。
作业巩固
3
优课PPT网页端,轻松下载(不限速)语文优课ppt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首重点诗歌,表现了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如果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李白为我们创造的天马行空般神奇瑰丽的想象境界,就能更好的理解李白的情感与人格精神。
教学目标 1.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2.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3.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4.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这就是李白】 谈到李白,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诗、酒、剑。 诗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转必绝伦。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教 学 过 程 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 剑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对联颂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二、作者介绍——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教 学 过 程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观看视频,了解李白的人生轨迹) 三、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如果我回家的时候佩带着宰相的黄金印章,你会不会认为我太庸俗而不理睬我了?连纺机都不下。 补充:天姥山不仅以天神叫“姆妈”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称。晋朝前为人迹罕至的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古驿道由会稽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也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 浙东名山天姥山位于新昌儒岙镇10公里,围30公里,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被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已成为历史风景文化名山,确实如李白所说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的险胜风景。 从地理上看,天姥山是天台山脉的一部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的。但它实际是李白诗中的梦中圣山。 四、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础,杂用
教 学 过 程 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解题入文: 梦游:梦中游历,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属歌行体。吟,吟咏。 留别:写作目的:告别,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五、字词预习 瀛洲yínɡ:瀛洲、蓬莱、方丈为东海三仙山。 剡溪Shàn:水名,浙江嵊州南面。 谢公:谢灵运,东晋诗人,开山水诗派。 渌lù:清。 屐jī:木屐。 千岩万转:山岩重叠,山路曲折。 殷yǐn:震响。
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訇然hōnɡ:形容声音很大。
悸动jì:指心跳。 六、诵读诗文 (观看欣赏齐越节方明老师朗诵示范视频) 七、整体把握 回答问题: 1.熟读全文,尝试画出路线图:梦——游——吟 2.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梦因——梦境(山境,仙境)——梦感 (一)理清思路 入梦的原因是:
教 学 过 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二)设疑自探 1.入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2.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3.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三)解疑合探 (第一段) 1.入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2.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写出来天姥山什么特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夸张。写出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雄伟,表达作者神往之情。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3.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天姥甚至还没天台山有名。诗人为什么独钟情于天姥? 在诗人心中,天姥高耸入云,势拔五岳,“拔”是一种想象中的夸张,在夸张与想象中带入浓烈的个人情感。 天姥被诗人理想化、人格化,已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山,而是一座精神大山,一
教 学 过 程 种人格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总结第一段 景----神奇巍峨 情----景仰向往 入梦缘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第二段) 1.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提示:可以参照地点和时间的变换)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 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 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拍个场景, 你也可以用你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你还可以……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切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月夜-剡溪清幽: (关键字)梦、飞、照、送 诗人一入梦境,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3.如何理解作者描绘的梦境 这里的“梦”具有怎样的内涵? 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神仙世界,与现实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 梦境与人世对比,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对比。 作者在现实中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而受排挤,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诗人借“梦游”,倾泄心中情感,表现了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4.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 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鲁迅先生
教 学 过 程 5.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提示:抓关键字眼“失” 明确:(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第三段)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2.作者在本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3.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明确:(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
教 学 过 程 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结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纳诗歌主旨: 诗歌的最后一段,由梦想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人生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他的求仙问道,决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 1.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 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诚、倾天台) 3.瑰丽的色彩。(云霞、明月、渌水、海日、青冥) 4.奇特的构思。(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和谐、自由、欢乐),又回到现实) 八、拓展延伸 一、李白生活的时代:盛唐气象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朝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已经达到全盛的高峰,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盛唐气质”、“盛唐风骨”更让这个时代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所谓“盛唐气质”,表现在诗歌上,往往体现为自由奔放刚健浩大的青春活力,而表现在诗人身上,就是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高度自信、百折不回的人格魅力。
教 学 过 程 盛唐诗风 盛唐诗人乐观进取,乐于建功立业 ,这在诗歌中多有表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二、李白的经历、理想和追求 诗仙李白的身上,就集中体现了盛唐气象和盛唐气质。 李白早有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代寿山答孟少府依文书》);加上他天资聪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家境富裕,因而自信、乐观、进取。他25岁“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游历天下以求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在42岁时得到玄宗皇帝召他入京的诏书。 “赐金放还”无疑是李白政治生活的一次大失败,《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他政治失意的反映,那么是不是说他从此就真的退出“江湖”,不问世事呢?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以57岁的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入永王李 的幕府。后因事被流放夜郎,晚年流落江淮。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因病半途折回。次年去世。 综观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为理想奔忙的一生。 作业巩固: 1.读一读李白在获得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时所写的一首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对比,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 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教 学 过 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1.D(一“憎”一“喜”并非对比。“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的。这两句诗也不是写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而是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2.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李白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但心怀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②全诗抒发了对李白深切的牵挂与思念。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