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故都的秋》——郁达夫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你能背诵有关于秋的诗词吗?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6.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知人论世 一、认识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师补充: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重要作家,郭沫若把他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从小喜爱文学,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题诗四座惊”;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发表大量政论、短评、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暗中救助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49岁。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解题 提问:将“故都”换为 “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 明确: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不用“北平的秋”,因为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当时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秋”------表明描写内容。因此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结对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家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传的色彩。
朗读感知 了解课文 (一)正音: 潭柘寺(zhè) 驯鸽(xùn) 落蕊(ruǐ) 平仄(zè) 椭圆(tuǒ) 颓废(tuí) 一椽破屋(chuán) 橄榄(lǎn) 蟋蟀(shuài) 细腻(nì) 嘶叫(sī) 普陀山(tuó) 歧韵(yùn) (二)、听配乐朗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听后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 ⑴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⑵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⑶“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组,说出本体。 讨论后明确: ⑴可以见仁见智,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清闲、恬静安谧;静——幽静深邃;悲凉——萧条凄凉)。 (板书) ⑵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 ⑶“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北国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南国之秋 前三对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饭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让人感到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让人 △ △ △ △ 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 △ △ △
文本研读 6、鉴赏故都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 ⑴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学生赏析结合原文) 小院秋色——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 落蕊秋意——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寒蝉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话凉秋雨——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 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秋枣奇景——“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⑵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 明确: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都市闲人) 行动——清闲 概括:故都的人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提示: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
思考探究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为何不选诸多皇家气象的名胜,却要选秋院子、秋树、秋槐、秋雨的这些平常的意象? 郁达夫这种苦涩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平常百姓→平民意识,人文精神,追求闲适。
小结 作者以情驭景,以最能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景物和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来表达他对故都秋天悲凉之美的眷恋和欣赏。本文语言自然、随意、从容而不失典雅,风格含蓄,余韵悠长。作者描摹秋景、秋物真切,品赏秋味秋兴韵味浓厚,文章融入了浓厚的现代文人与传统“秋士”所特有的悠然、闲适,又略带感伤的意境与趣味。(共28张PPT)
故都的秋
第14课
授课老师 ****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故都的秋
第14课
授课老师 ****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第14课
故都的秋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授课老师 ****
郁达夫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核心素养
情境导入
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你能背诵有关于秋的诗词吗?
0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情境导入
01
知人论世
02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在日本留学期间
(1896-1945)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4年8月创作《故都的秋》,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知人论世
02
解题
03
将“故都”换为 “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
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
不用“北平的秋”,因为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当时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秋”------表明描写内容。因此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结对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
文体知识
04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朗读感悟——正音
05
潭柘寺(zhè)
驯鸽(xùn)
落蕊(ruǐ)
平仄(zè)
颓废(tuí)
一椽 (chuán)
橄榄(lǎn)
蟋蟀(shuài)
细腻(nì)
嘶叫(sī)
普陀山(tuó)
歧韵(yùn)
朗读感悟
05
朗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朗读感悟
05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组,说出本体。
1
2
3
朗读感悟
05
1、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朗读感悟
05
2、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味
3、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组,说出本体。
“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北国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南国之秋
文本研读
06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
画面
语句品析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文本研读
06
画面
语句品析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衰败、凄清、冷色调。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
文本研读
06
画面
语句品析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天的萧条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
文本研读
06
画面
语句品析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
文本研读
06
画面
语句品析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②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秋雨愁煞人。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
文本研读
06
画面
语句品析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寒冬将临的氛围。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的。
文本研读
06
2、故都的人(都市闲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
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
行动——清闲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思考探究
07
1、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为何不选诸多皇家气象的名胜,却要选秋院子、秋树、秋槐、秋雨的这些平常的意象?
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平民意识,人文精神,追求闲适。
平常百姓
总写
北 :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
记叙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向往
品味
赞美
3-12段
1-2段
13-14段
小结
08
作者以情驭景,以最能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景物和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来表达他对故都秋天悲凉之美的眷恋和欣赏。本文语言自然、随意、从容而不失典雅,风格含蓄,余韵悠长。作者描摹秋景、秋物真切,品赏秋味秋兴韵味浓厚,文章融入了浓厚的现代文人与传统“秋士”所特有的悠然、闲适,又略带感伤的意境与趣味。
1.明确词义
(1)不远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混沌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疏疏落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叶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答案] (1)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长途跋涉。(2)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3)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稀落落的意思。(4)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5)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__________。
A.黄酒之与白干,馍馍之与稀饭,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B.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大蟹之与鲈鱼,黄犬之与骆驼
C.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D.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骆驼之与黄犬
随堂练习
C
3
优课PPT网页端,轻松下载(不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