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课PPT】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优课PPT】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1 11:06:04

文档简介

课题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联读
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本文语言精当等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随笔的写作知识,学习引论的多种写法,掌握本论部分的拓展方法,以及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等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研习文本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 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疑难词语;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技巧,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理解文章思路,绘制文章结构示意图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他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我十分的羡慕这些名人,不是羡慕他们的名声,而是羡慕他们和书籍之间的紧密联系。我总觉得生活中像他们一样真正喜欢读书的人,身上总是闪耀着智慧和思想的光芒。然而,生活中能够真正地享受阅读过程,沉浸在书籍中的人却是少数。更多的人在面对书籍,面对经典杰作的时候,往往是充满了困惑。比如说: 古今中外,经典的书籍那么多,我不知从哪里开始读起? 有些著作,太过深奥,字数太多,我实在读不懂,读不下去? 我不喜欢读书,因为我实在找不到读书的乐趣,不知道为何读书? 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去哪里读书 德国作家黑塞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新的启迪;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也有一腔热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
课前预习  通读《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课文,归纳段意,划分层次与归纳层意。划出两篇文章中喜欢的文段或句子,并将点评写在课文空白处。
二、 知人论世 1、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本文的写作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 文体知识 这两篇文章都是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四、 初读感知 1、明确字音 《读书:目的和前提》 狭隘(ài) 跋涉(bá shè) 慰藉(jiè) 戕害(qiāng) 涉猎(shè) 卷帙(zhì) 一摞(luò) 纠葛(gé) 臻(zhēn) 上图书馆: 音讯(xùn) 苍穹(qióng) 白炽灯(chì) 间隙(jiàn) 吟啸(xiào) 2、积累成语 息息相通: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2、为两篇文章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读书:目的和前提》 第一部分 读书目的(1—2段):阐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获得真正的修养主要途径在于研读世界文学。 第二部分 读书路径(第3—7):阐述怎样研读世界文学,这五段提出了四个观点,即:研读世界文学要读书要从喜好开始,不能强迫自己去阅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为前提;必须是有个性、生动热情的阅读;要选择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来阅读。 第三部分 阅读杰作(8):发出号召,总结全文。 (3)《上图书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3、梳理黑塞和王佐良读书经历,以及读书过程或想法,思考读书对他影响。 4、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不同点: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5、归纳主旨: 黑塞的随笔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王佐良的随笔则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五: 文本研读 1、两位作者都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场景,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找出你喜欢的文段或句子,谈谈对你的启发,可以从对文句的理解以及文句的语言特色入手。 《读书:目的和前提》。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真正的修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它是努力的过程,蕴含在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是生存的境界而非生存的手段。   (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这是作者读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读书就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3)“……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读杰作是正确的阅读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应怀着敬重之心,庄严之感来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地读。   2.《上图书馆》。   (1)“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放在开头,自然引出下文,表达自己对几所特定图书馆的钟情。   (2)“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写国内战争胜利后,“我”的心情由担心变得喜悦的过程,含蓄地写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作为读书人,“我”始终心系国家。   (3)“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借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台词,讴歌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理性如此伟大辉煌。
六: 思考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 1、在《上图书馆》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作者对光的描述,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的光?有什么作用?   用光烘托氛围,与描摹的心境相结合。   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也是带着“光感”的心情。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下照映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   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使作者心情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阅读”,古籍阅览室也觉得不再黑暗,“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心情豁然开朗。 2、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写“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上图书馆》第四段写“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两处“消磨”,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上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愿意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作者对此是否定的。   王佐良在文中提到“公书林”的往事,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是贬义褒用,突出自己早年在图书馆读书,轻松有趣,身心愉悦。此处的“消磨”是褒义的。
明晰主旨 根据以上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黑塞的文章以论述为主,他阐释道理,提出方法,当然他也提到了个人读书的经历和感受,但主要为了佐证如何阅读杰作;而王佐良的随笔以记叙为主,他主要是叙述经历,畅谈感受。笔法上,通过对刚才“消磨”一词的分析可以看出:黑塞的笔法更严谨,王佐良的笔法更轻松。从此,我们也可窥见两种风格,前者重理趣,后者重情趣。
素材积累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高尔基 黑塞名言: 1.我们作为人的任务是:在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中,在远离兽性接近人性的路上前进一步。 2.凡是竭尽全力趋向中心的人,凡是努力趋向真实的存在、趋向完善境界的人,外表看来总比热情者要平静得多,因为人们并不总能看见他们灼热的火焰。 3.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沙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4.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5.有权力的人毁于权力,有钱人毁于金钱,奴才毁于卑躬屈膝,寻欢作乐的人毁于享乐。 6.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 7.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作业练习 反思黑塞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论述,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将你的观点用一段完整的论述写下来,形成一篇小型的演讲稿,不少于500字。(共30张PPT)
第13课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授课老师 ****
读书:目的和前提
第13课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授课老师 ****
上图书馆




第13课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授课老师 ****
赫尔曼·黑塞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本文语言精当等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随笔的写作知识,学习引论的多种写法,掌握本论部分的拓展方法,以及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等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研习文本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
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观。
核心素养
一、情境导入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他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一、情境导入
古今中外,经典的书籍那么多,我不知从哪里开始读起?
我不喜欢读书,因为我实在找不到读书的乐趣,不知道为何读书?
有些著作,太过深奥,字数太多,我实在读不懂,读不下去?
二、知人论世
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二、知人论世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二、知人论世
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二、知人论世
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两篇文章都是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四、初读感受——明确字音
狭隘( ) 跋涉( ) 慰藉( )
戕害( ) 涉猎( ) 卷帙( )
一摞( ) 纠葛( ) 臻( )
《读书:目的和前提》
音讯( ) 苍穹( )
白炽灯( ) 间隙( ) 吟啸( )
《上图书馆》
ài
qiāng
luò
bá shè
shè

jiè
zhì
zhēn
xùn
chì
qióng
jiàn
xiào
四、初读感受——积累成语
息息相通: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读书:目的和前提》
四、初读感受——积累成语
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上图书馆》
四、初读感受——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读书的目的(1-2)
读书前提(3—7)
阅读杰作(8)
阐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获得真正的修养主要途径在于研读世界文学。
01、读书要从喜好开始,不能强迫自己去阅读;
02、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为前提;
03、必须是有个性、生动热情的阅读;
04、要阅读发达的、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
发出号召,总结全文。
《上图书馆》
上图书馆之乐(1-3)
图书馆经历(4—9)
图书馆奇趣(10)
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中学阶段上“公书林”
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圆形阅览室。
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四、初读感受——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四、初读感受
梳理黑塞和王佐良读书经历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巴尔扎克的小说
《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吕氏春秋》《中国民间童话》、中国抒情诗歌和通俗小说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阅读《老子》,并逐渐从转译本到德译本,从《老子》到各种中国文学的书籍。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以捞到珍珠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读不了,现在的自己放不下。
体会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令人振奋和感动。
地点 书籍名称或类型 书籍对他的影响
王佐良
四、初读感受
梳理黑塞和王佐良读书经历
武汉: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
北京:清华图书馆。
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的亨福莱公爵室,英国博物馆圆形阅览室。
满足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新心,从旁学到一些英语。
柏拉图《对话》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
古籍。
英文小说、杂志,斯蒂文生《宝岛》书,《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
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起初,心里很不平静;后来,心境豁然开朗
四、初读感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四、初读感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不同点: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四、初读感受——归纳主旨
黑塞的随笔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王佐良的随笔则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五:文本研读
两位作者都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场景,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找出你喜欢的文段或句子,谈谈对你的启发。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五:文本研读
“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两位作者都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场景,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找出你喜欢的文段或句子,谈谈对你的启发。
六:思考探究
1、在《上图书馆》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作者对光的描述,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的光?有什么作用?
用光烘托氛围,与描摹的心境相结合。
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也是带着“光感”的心情。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下照映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
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使作者心情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阅读”,古籍阅览室也觉得不再黑暗,“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心情豁然开朗。
六:思考探究
2、《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写“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上图书馆》第四段写“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两处“消磨”,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上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愿意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作者对此是否定的。
王佐良在文中提到“公书林”的往事,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是贬义褒用,突出自己早年在图书馆读书,轻松有趣,身心愉悦。此处的“消磨”是褒义的。
七:明晰主旨
黑塞的文章以论述为主,他阐释道理,提出方法,当然他也提到了个人读书的经历和感受,但主要为了佐证如何阅读杰作。
而王佐良的随笔以记叙为主,他主要是叙述经历,畅谈感受。笔法上,通过对刚才“消磨”一词的分析可以看出:黑塞的笔法更严谨,王佐良的笔法更轻松。从此,我们也可窥见两种风格,前者重理趣,后者重情趣。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
1、反思黑塞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论述,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将你的观点用一段完整的论述写下来,形成一篇小型的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作业练习
3
优课PPT网页端,轻松下载(不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