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①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②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③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④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⑤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⑥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⑦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⑧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⑨“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⑩“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粘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出昏暗朦胧的意境,写出了伍原迷路后的迷茫、恐惧、无助。
B.伍原难解聋哑“老乡”的误会,他为自己,为聋哑“老乡”,为战亡的小榕、老邹,还为迷茫未知的前路,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水。
C.在伍原已经绝望到要放弃的时候,他发现远方有一点如豆般的灯光,这一小点黄黄的光令他流下了激动、高兴的泪水。
D.聋哑“老乡”仔细摸了伍原的军帽,才明白伍原不是敌人,他确认了伍原的身份后,最终给伍原指明了部队的方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其中“没有,没有”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环境的孤寂荒芜。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中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节奏感,也有助于传达主人公急切、焦虑的心情,以及他对当前情境的强烈反应。
C.小说多用短句,例如“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语势急促,写出了这一点光给伍原带来的力量、勇气和希望。
D.“老乡”是聋哑人的设定,增加了情节的波澜,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了寂静黑暗中那点微弱灯光的可贵。
3.小说以“路标”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末尾画波浪线的部分和下面链接材料都属于环境描写,请分析各自的作用。
链接材料: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沈从文
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
“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来唱时是变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
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没有酒葫芦,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五十岁。房中无一盏灯,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
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
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
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为大土砖封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猎户无疑了。
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
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护什么?老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的。”
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官时,一致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
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任何一个迎春节,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
不久春来了。
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阳。这样时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
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七个人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
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
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
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
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地便与以前不同了。迎春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
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有靠说谎话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
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
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搁到头上。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无事。
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颅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奴隶。
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
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
(有删改)
【注】本文根据苗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后,湘西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见此情景,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
B.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域特色,“军器”和“兽皮”说明房主人以打猎为生。
C.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人物说话语气强烈,表达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
D.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反抗者、退守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而贯穿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的杀戮,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设法阻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
B.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故事,表现的却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C.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主要表达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期待,这一次盛宴也成为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
D.结尾作者以“忘了”表明文章并不旨在煽起民族复仇情绪,“进步”则暗含作者对于历代统治者征服与同化湘西的行为的不赞同和否定。
7.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作者的用意。
8.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思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曲,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B.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C.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D.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10.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①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①闇:通“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写于北宋乾德(963-968)初,杨徽之被贬为外官之时。寒食,指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故寒食、清明常并举。宋时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常外出春游,踏春赏花、荡秋千等。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出了时间,交代了赋诗的对象,暗示了诗人与郑起的亲密关系。
B.首联以“郊原”“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叠词“寂寂”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
C.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色调和谐、风物凄清之景,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
D.尾联写诗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
14.“酒”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写到“天寒酒薄难成醉”,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请结合全诗比较二者借“酒”来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第一、二自然段,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渲染环境气氛和衬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句子分别是“”和“”。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词人洒酒祭江月表达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消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表现南朝宋武帝北伐的气势,用“”形象地描述南朝宋文帝兴兵北伐的结果。
(4)在《声声慢》中,李清照用词句“,”表达晓寒犹重,秋风砭骨,自己不知如何调养的心情。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典故影射现实,表现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已安心于异族统治的现象,这两句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A)。弹奏至此, ①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② ”,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B)。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此(C)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诗人的艺术才华。诗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 ③ ,却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遇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D),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1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拍案而起 戛然而止 栩栩如生 同日而语
B.拍案叫绝 戛然而止 绘声绘色 相提并论
C.拍案叫绝 半途而废 栩栩如生 相提并论
D.拍案而起 半途而废 绘声绘色 同日而语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和庄子同为擅长辩论的学界(A),两人不但同时,而且所处之国相去也并不遥远,非但没有谋面,甚至在各自著作中也从不提及对方,缘何?孟子以儒之正宗自居,庄子则是批儒的(B),庄子缘何不批孟子?庄孟不见面,不相互评论,当与其个人追求有关。孟子肩负“舍我其谁”的天命之感以匡救天下,庄子则以“(C)”的方式隐于世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学术渊源的契合性,似乎也可为二者“不相攻击”提供参照。庄子之学固然承接老子,但就义理而言,同儒家多有契合。 ① ,批的是“假儒”,对于孟子这样的真儒,自然无须臧否。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作为隐士的庄子,在道德上亦无甚瑕疵, ② 。庄孟二人是有机会见面的,但孟子本性不喜欢和人家往来,彼此学问又不同, ③ 。更何况,庄子脾气古怪,——性情同样高傲的孟子,难道会主动去吃闭门羹?此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孟子同告子、庄子同惠施,皆是(D)的“绝妙搭档”。既然二人各自都找到了“知己”,何必再找“第三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楷模 马前卒 急流勇退 经天纬地
B.翘楚 马前卒 见好就收 经天纬地
C.翘楚 急先锋 急流勇退 天造地设
D.楷模 急先锋 见好就收 天造地设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 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
《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请注意叙事与细节描写);写成议论文,写出你的青春价值的观念。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路标》
1.B(伍原流泪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困境、对前路的迷茫以及与 “老乡” 沟通的艰难等,并非为 “聋哑‘老乡’” 而流委屈无奈的泪水)
2.A(“没有,没有”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而非排比、夸张)
3.①“路标” 是小说的线索,文章围绕伍原寻找路标、看到如豆灯光、与 “老乡” 误会及最终得到 “老乡” 指路展开情节,使故事紧凑连贯。②“路标” 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希望、方向和指引,在伍原迷茫绝望时,那一点灯光如同路标,给他力量和勇气,让他找到前行的方向,也暗示着在困境中只要坚持寻找,总会找到希望与出路。
4.《路标》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①从结构上看,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照应标题 “路标”,以夜空下世界的斗转星移,暗示伍原在得到 “老乡” 指路后,世界依然在变化,他也将继续前行在自己的道路上,使文章结构完整。②从主题上看,烘托出一种在历史进程或人生道路上,个体虽渺小但依然坚定前行的氛围,升华了主题,表达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希望与信念始终存在的思想。
《百合花》中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 算作病床”:①从情节上看,这段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 小学里的包扎所,以及包扎所内的陈设,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如伤员的到来、医护人员的救治等做了铺垫。②从氛围上看,描写出包扎所的简陋与忙碌,烘托出战争时期紧张、艰苦的氛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们面临的艰难处境。
(二)《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5. D(师徒七人并没有经历 “退守者” 这一角色转换,他们一直是反抗者,最后成为牺牲者)
6. C(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旧俗的怀恋,而不是对新生活的期待,且这次聚会成为七个 “野人” 被杀的导火索)
7. ①从情节上看,迎春节饮酒是北溪村的传统习俗,多次描写饮酒场景,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如因饮酒导致设官禁止,七人反抗等情节都与饮酒习俗相关。②从人物上看,通过描写人们在迎春节的痛饮,表现出北溪村人原本自由、豪放、淳朴的性格特点,与设官后的变化形成对比。③从主题上看,迎春节饮酒象征着北溪村原有的自由、欢乐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被设官所破坏,表达了对传统自由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官府统治改变原生活状态的批判。
8. ①“山洞” 是七人反抗官府统治的退守之地,他们在这里躲避官府的管辖,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象征空间。②“山洞” 寓意着与现实社会的隔绝,七人在山洞里过着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与洞外被官府统治后发生变化的北溪村形成鲜明对比,代表着一种理想的、未被污染的生存境界。③然而,“山洞” 最终被官府攻破,七人被杀,也暗示着在强大的官府统治力量下,这种反抗和独立难以持久,反映出个体在历史变革浪潮中的渺小与无奈。
二、古代诗歌阅读
9. C(开头四句不是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而是通过描写居处环境的宁静偏僻,表达自己远离尘世喧嚣、内心宁静的心境)
10. ①喜悦之情:“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诗人看到桑麻生长、土地增多,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田园劳作成果的描绘,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与喜悦。②忧虑之情:“常思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常常担忧霜雪降临,使桑麻如同草莽般凋零,这是对农作物收成的担忧,也反映出诗人对田园生活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破坏的忧虑,体现出田园生活并非只有美好,也有其艰辛与不安。
11.D(《夜筝》未采用 “以哀景写哀情” 的正衬手法,诗中 “明月” 并非哀景,且主要是通过描写弹筝女子的形象和筝乐的美妙来传达情感,而非借哀景抒情)
1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夜筝》通过描写弹筝女子的神态 “自弹自感闇低容” 以及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来侧面烘托筝乐的美妙;《琵琶行 (并序)》中也有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②都善用比喻。《夜筝》虽未直接写出比喻,但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暗示了筝声如泣如诉的特点,与《琵琶行 (并序)》中对琵琶声的大量比喻描写有相似之处,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等,都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可感。
不同点:《琵琶行 (并序)》是长篇叙事诗,详细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以及诗人自己的遭遇,将音乐描写与人物身世、情感抒发等有机结合,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而《夜筝》是一首绝句,篇幅短小,只是截取了筝乐演奏的一个片段来写,更加凝练集中地表现筝乐之美。
13.D(本诗主旨并非单纯的思乡,而是在被贬外官的背景下,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色,抒发了被贬后的孤寂、愁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等复杂情感)
14.相同点:两者都借 “酒” 来抒发内心的愁苦之情。本诗中诗人被贬外官,在天寒、酒薄的情况下难以借酒消愁,表达出内心的孤寂、惆怅与痛苦;《声声慢》中李清照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自己在经历国破家亡、丈夫离世后的孤独、凄凉与愁苦,都借酒来强化这种情感。
不同点:本诗中的 “酒” 还与诗人被贬的处境相关,因被贬偏远之地,酒薄且难以成醉,更多地体现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与无奈;而《声声慢》中的 “酒” 侧重于表达李清照在经历人生重大变故后的哀伤、绝望以及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情感的深度和内涵与本诗有所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 (1)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2)一尊还酹江月;往往取酒还独倾 (3)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 (4)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四、语言文字运用
16. B(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此处是对白居易诗句的赞赏,应选 “拍案叫绝”。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这里说音乐突然停止,应选 “戛然而止”。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这里是说诗歌对音乐形象的再现,应选 “绘声绘色”。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同日而语:把相同的人或事物放在相同时间比较,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常用于否定式。此处是把琵琶女的遭遇和知识分子的遭遇放在一起看待,应选 “相提并论”)
17. ①满以为已经结束 ②铁骑突出刀枪鸣 ③写自己的遭遇
18.C(翘楚:原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楷模:榜样、模范。这里说孟子和庄子是擅长辩论的杰出人物,应选 “翘楚”。急先锋:比喻冲锋在前或积极领头的人。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庄子批儒,应选 “急先锋”。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见好就收:指做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可太贪心。这里说庄子隐于世间的方式,应选 “急流勇退”。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这里说孟子和告子、庄子和惠施是非常契合的搭档,应选 “天造地设”)
19.①庄子批儒 ②故无指责必要 ③也就难得相见
五、作文
20. 《青春的价值在于追寻与奉献》
青春,是生命中最璀璨的篇章,如同一首激昂的交响曲,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的豪迈诗句,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热血与激情,那是对理想的执着追寻,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呐喊。
闻一多的《红烛》,借 “蜡烛” 赞扬了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奉献精神。青春的价值,也在于这默默的奉献之中。如同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年轻一代不应只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偏远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们,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舒适,走进简陋的教室,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他们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在奉献中实现着青春的价值。
《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在那险峻的雪峰之侧,生命虽渺小却顽强地存在着。青春或许会遭遇挫折与困境,会有卑微与无奈,但只要有那强劲的生命力,就能在逆境中坚守,在困境中成长。就像那些在创业道路上屡遭失败却永不放弃的年轻人,他们在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依然咬牙坚持,不断调整策略,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梦想的坚持,让青春在挫折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哦,香雪》中的香雪,当 “青春” 遭遇 “远方的世界” 时,迸发出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在时代的浪潮中,青春的价值还体现在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对改变现状的决心与勇气。无数的农村学子,像香雪一样,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努力学习知识,他们深知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让家乡变得富裕美丽。他们用青春的努力,书写着从乡村走向城市,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传奇。
青春的价值,是多元而丰富的。它既有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社会的奉献;既有在困境中的坚守,又有对知识的追求与运用。我们正处在青春的大好时光,应如毛泽东笔下的青年,胸怀壮志,勇往直前;像闻一多诗中的红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似《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生命,顽强不屈,奋勇向上;同香雪一般,用知识开启未来,用勇气打破封闭。让我们在青春的舞台上,尽情挥洒汗水,用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