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模拟卷2 培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模拟卷2 培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12 17:54: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模拟卷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是(  )
A.米饭 B.白菜 C.鱼 D.香蕉
【答案】C
【解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米饭含糖类,白菜、香蕉含维生素,鱼含蛋白质。故选C。
2.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塞子倒放。
【解答】A、为了防止污染,细口瓶的塞子应该要倒放,故A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故B错误;
C、测量液体的pH值时,应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液体中,故C不符合题意;
D、检测装置是否漏气时,用手握住试管,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试管冷却后导管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如图是核电站工作流程图,关于流程中各装置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正确的是(  )
A.核反应堆:核能转化为电能 B.蒸汽轮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发电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电驱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B
【解析】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核反应堆:核能转化为热能,故A错误;
B.蒸汽轮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正确;
C.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D.电驱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错误。
故选B。
4.下表为人体内部分体液的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液体 血浆 胃液 胰液 胆汁
pH 7.35~7.45 0.9~1.5 7.5~8.0 7.1~7.3
A.血浆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答案】C
【解析】pH>7时溶液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胰液的pH数值范围最大,则它的碱性最强,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下表是某病人血常规报告单的部分内容,该病人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
No. 项目 结果 正常范围参考值 单位
1 白细胞计数 9.8 升
2 红细胞计数 3.0 升
3 血小板计数 210.0 升
4 血红蛋白 90 克/升
A.炎症 B.糖尿病 C.白血病 D.贫血
【答案】D
【解析】贫血是指一定体积的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为输氧的载体,故贫血后可发生全身组织缺氧症状,如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活动后易气急等。
【解答】分析题中的化验单可知,红细胞的正常范围:(3.5~5)×1012个/L,而测定值是3.0x1012个/L,数量过少,低于正常范围。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110~150g/L,而测定值是90g/L,故该病人可能患有贫血。白细胞、血小板的测定值都在正常范围内。
故答案为:D。
6.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与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名称 化学式 俗称 用途
A 氢氧化钠 NaOH 纯碱 造纸
B 硫酸铜晶体 CuSO4 5H2O 胆矾 配制波尔多液
C 氢氧化钙 CaOH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D 碳酸氢钠 NaHCO3 苏打 焙制糕点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俗称、化学式及用途分析。
【解答】A、纯碱是碳酸钠俗称,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化学式为 CuSO4 5H2O ,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苏打为碳酸钠俗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B.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C.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最多,有利于为人体生命活动运输氧气
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房,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
【答案】B
【解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解答】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但不能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故A错误;
B.毛细血管壁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故B正确;
C.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作用是运输氧。白细胞的作用是吞噬病毒,防御疾病,故C错误;
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的压力最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如图所示为血液流经某器官M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M是肾脏,则血液中尿素含量c<a
B.若M是小肠,则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c<a
C.若M是肺,则血液中氧气含量c>a
D.若M是大脑,则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c>a
【答案】B
【解析】血液循环途径如图:
【解答】A、人体产生的尿素随着尿液排出了体外,因此,若M是肾脏,则血液中尿素含量c<a,正确;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若M是小肠,则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c>a,错误;
C、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能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若M是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氧气含量c>a,正确;
D、若M是大脑,血液流经大脑时,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脑,脑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c>a,正确。
故选:B。
9.如图为探究“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将容器中的5Ω和10Ω电阻丝串联在电路中,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初始时甲、乙U形管中液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比较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甲的比乙小
B.闭合开关后,通过5Ω电阻丝的电流大于通过10Ω电阻丝的电流
C.闭合开关后,要使液面上升更快,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
D.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答案】A
【解析】(1)根据Q=I2Rt比较二者产生的热量,哪个产生的热量多,哪侧液面就高;
(2)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判断;
(3)根据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判断;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判断。
【解答】AB.根据图片可知,5Ω和10Ω的电阻丝串联,则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根据Q=I2Rt可知,10Ω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则乙的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更大,故A正确,B错误;
C.要使液面升高更快,就要增大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即减小变阻器的阻值,那么滑片应该向右移动,故C错误;
D.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电阻相同而改变电流,而题目中两个电阻阻值不同,故D错误。故选A。
10.下列物质的转化中,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aCO3→CaCl2 B.Fe→FeSO4
C.NaOH→NaCl D.Ba(NO3)2→BaSO4
【答案】A
【解析】根据各组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性质确定各转化方法。
【解答】A、碳酸钙为沉淀的盐,生成氯化钙只能与盐酸反应,符合题意;
B、铁与硫酸或硫酸铜反应都会生成硫酸亚铁,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与氯化铜、盐酸等反应都能生成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钡与硫酸、硫酸钠等反应都能生成硫酸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氢气逸出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玻璃管,以防止发生爆炸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根据氢气和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均能与氧化铜反应,结合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水倒流回试管底部将试管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实验中还会观察到黑色的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来判断反应的发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两实验都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气体,以排净装置内的空气,再进行加热,以免发生爆炸,故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一氧化碳有毒,需尾气回收,氢气不需要尾气回收,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12.某同学为验证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实验①②③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均相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分析实验②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分析实验②③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B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分析实验②④的现象,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铁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无法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分析实验④的现象,铜片的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图中实验,②③可以得出活动性Fe>H>Cu,④说明Cu>Ag,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3.在实验室中,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同学得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答案】D
14.在建造航空母舰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起重机“龙门吊”,其示意图如下,它主要由主梁和支架构成,可以提升和平移重物。在重物匀速提升的过程中,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与重物上移距离s的关系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C
15.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方同学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并用图象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現象。其中依据图像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及图像中消耗酸的质量与反应的现象分析。
【解答】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产生,即可说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体,可说明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溶液蓝色程度在加入硫酸一段时间后开始发生变化,可说明开始加入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消耗,不符合题意;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一开始即产生沉淀,无法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为人造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卫星离地球中心最近的点叫做近地点,离地球中心最远的点叫做远地点。
(1)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绕地球运行时,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答:   。在太空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因此   (填“近”或“远”)地点的重力势能最大;
(2)在卫星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远地点速度。
【答案】(1)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远
(2)大于
17. 芋芳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
(1)新鲜芋芳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____。
A.食醋 B.熟石灰 C.氢氧化钠
(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芳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你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
【答案】(1)A
(2)受热易分解
【解析】(1)根据酸和碱性物质能发生反应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物质受热易分解分析。
【解答】(1) 新鲜芋芳在去皮时会产生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若要缓解痛痒则可涂抹酸性物质,食醋呈酸性,A正确;熟石灰与氢氧化钠都呈碱性,B、C错误。
(2) 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 , 如果将带皮芋芳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由此说明皂角甙化学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1)A;(2)受热易分解。
18.有一斜面长s=5m,高h=2m,用弹簧测力计把一物块沿斜面从底部匀速拉到顶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若该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则物体的重力为   N,物体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   N,使用斜面可以   (选填“省力”或“省功”)。
【答案】7.2;0.72;省力
19.如图中的曲线示意血液流经身体某器官时某种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或尿素、葡萄糖)含量的变化,OC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
(1)如果该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BC段血管中流的是   (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2)如果该曲线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则OC为   内的某些血管(填写器官名称)。
(3)如果该曲线表示肝脏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肝脏将葡萄糖合成   ,作能源物质储备。
【答案】(1)动脉血
(2)肾脏
(3)肝糖原
【解析】含氧量高的血是动脉血,含氧量低的血是静脉血,
【解答】(1) 如果该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二氧化碳含量越来越低,氧气含量越来越高,BC段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
(2) 如果该曲线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 ,尿素在肾脏从血液中分离出来,所以 OC为 肾脏内的某些血管。
(3) 如果该曲线表示肝脏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肝脏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
20.肾结石是由于尿酸浓度过高而结晶形成的。我国科研团队发明一种新型结晶抑制剂,可抑制尿酸结晶甚至溶解结石,为肾结石患者带来福音。
(1)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图中①的主要功能是   。
(2)在①、②、③中,尿酸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处(填序号)。
(3)给肾结石患者静脉注射结晶抑制剂后,该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   。
【答案】(1)滤过作用
(2)③
(3)右心房
【解析】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
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解答】(1)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图中①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
(2)当血液流经①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②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③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尿酸、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酸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③肾小管。
(3)血液的循环图:
由血液循环示意图可知,给肾结石患者注射结晶抑制剂后,药物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最先达到心脏的右心房。
21.普通粉笔主要成分为CaSO4、CaCO3和少量CaO,教师使用粉笔后皮肤容易开裂。环保粉笔只含生石膏(CaSO4 2H2O)。小乐尝试将普通粉笔制成环保粉笔,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普通粉笔容易造成皮肤开裂,是因为粉笔中某成分与汗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有腐蚀性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粉笔粉末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3)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小乐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2毫升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仍为无色。小乐认为此时溶液的pH=7。判断此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答案】;将粉笔中的 CaCO3 和少量 CaO 转化为 CaSO4;不可靠,因为当溶液显酸性时,无色酚酞溶液也不变色,即溶液也为无色
22.小科同学为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只有①中铁丝生锈,试管中液面上升。
(1)①中试管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2)选择①③进行实验是为了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   
(3)清洗铁锈一般都用稀盐酸溶液,取铁锈部分中加入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小科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图甲为所加稀盐酸中各微粒数量,图乙是小科建立的关于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数量的模型,其中微粒数量分析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可多选)
【答案】(1)铁生锈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大气压作用下使液面上升
(2)铁丝生锈需要水
(3)①③④
【解析】(1)根据铁生锈消耗氧气分析试管内的气压变化即可;
(2)根据图片分析①③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1)①中试管液面上升的原因是:铁生锈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大气压作用下使液面上升;
(2)①和伞中只有是否接触水这个因素不同,那么是为了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水;
(3)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则水的质量增大。部分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因此氢离子数量减少。反应过程中,氯离子的个数保持不变,那么微粒数量正确的是①③④。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为了比较两种燃料的热值,小金采用如图甲所示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烧杯内水的初温和质量相同,实验中忽略热量损失。
(1)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则测量的温度值   (“偏大”、“偏小”或“不变”)。
(2)实验中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根据   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
(3)小金选用了燃料a和燃料b进行实验。当燃料燃尽后,小金根据各个时刻烧杯中的水温,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则可初步判断燃料   的热值大。
(4)另一组的小华也用图甲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并重新在烧杯内加入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在燃料烧完后也画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丙图像,燃料1和燃料2的热值之比为   。
【答案】(1)偏大
(2)温度计上升的示数
(3)B
(4)8:3
【解析】玻璃泡碰到杯底,测量的温度值偏大,用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根据热量计算公式计算吸收的热量之比,根据热值公式计算热值。
【解答】(1)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由于杯底的温度较高,则测量的温度值偏大。
(2)由于实验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所以实验中运用转换法,用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
(3)由图乙可知,燃料燃尽后,燃料b能使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更大,所以燃料b放出热量更多,故燃料b的热值大。
(4)由图丙可知,燃料1使水温度升高到100℃,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水在5min内,温度由20℃升高到100℃,温度升高80℃,燃料2使水温在15min内,温度由20℃升高到80℃,则燃料2使水温在5min内,升高20℃;则在5min内,两套装置中的水吸收热量之比
则在5min内,两套装置中的燃料放出热量之比为4∶1,在5min内,燃料1只燃烧总质量的,燃料2只燃烧总质量的,则燃料1和燃料2的热值之比。
24.小江同学吃馒头时,多咀嚼了一会儿,感觉到甜味。为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大小相同的两小块新鲜馒头,分别切碎再放入两只洁净的试管中;
②其余操作处理的步骤如下图。
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块馒头都切碎是为了模拟   的作用;
(2)其中步骤B的2号试管应注入   ,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
(3)以上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步骤是   ;(选填步骤对应的字母)
(4)纠正错误重新实验,观察到步骤D中的1号试管变蓝,其原因是:   。
【答案】(1)牙齿咀嚼
(2)2毫升唾液
(3)C
(4)清水没有分解淀粉的能力,淀粉遇碘液显现蓝色
【解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1)将馒头切成碎屑是为了模拟口腔中的牙齿的作用,牙齿能咀嚼食物。
(2)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唾液,除有无唾液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步骤B的2号试管应注入2mL唾液,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
(3)37℃时酶的活性最强,因此水浴温度保持在37℃。C步骤中水浴温度4℃,温度太低。会抑制酶的活性。
(4)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
2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为验证草木灰中是否含有KOH、K2SO4,某科学学习小组对其成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CaCl2溶液、KNO3溶液、Ba(NO3)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
(1)甲同学取少量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变蓝,甲同学认为溶液中一定有KOH。你认为甲同学的结论   (填“正确”或“不正确”)。
(2)乙同学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的Ba(NO3)2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溶液不变红 不含有   
②过滤,向白色沉淀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含有K2SO4
【反思与拓展】
(3)丙同学另外的实验方案也能证明溶液中不存在KOH,你认为下列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先加足量CaCl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CuCl2溶液
B.先加足量C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NaCl溶液
【答案】(1)不正确
(2)氢氧化钾;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3)A
26.小金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压为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开关与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两只:R1(10Ω 0.5A),R(20Ω 0.5A)。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卷上将图甲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若要完成本实验,则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   (选填“R1”或“R2”)。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则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端移动。
(4)I0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大小,以电流的平方(I2)为横坐标,以实际功率(P)为纵坐标,下列与实验数据最相符的图是   。(选填字母)
【答案】(1)
(2)R2
(3)右
(4)D
【解析】(1)将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
(2)根据电源电压及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电阻值,计算出当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进行判断;
(3)根据电压表选用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比较电压表示数与灯泡额定电压大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分压原理确定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
(4)根据P=I2R,若R不变,则P与I2成正比,根据灯的电阻随电流变大而变大分析。
【解答】(1)将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如下图所示:

(2)由已知条件知,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6V-2.5V=3.5V,
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路大约为,
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故滑动变阻器选择规格为“20Ω 0.5A”的R2;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压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0.1V,其示数为2.3V,小于灯泡额定电压2.5V,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增大灯泡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应减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根据分压原理,应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故滑片向右端移动;
(4)根据P=I2R,若R不变,则P与I2成正比,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因灯的电阻随电流变大而变大,当电流小于I0时,此时电阻小于R,其功率小于P,图线应在直线的下方;当电流大于I0时,此时电阻大于R,其功率大于P,图线应在直线的上方,所以P与I2的关系图线应向上弯曲,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1);(2)R2;(3)右;(4)D。
27.盐碱地中所含的盐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其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产能的途径,但也是世界性难题。查阅资料发现盐碱地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有KCl、CaCl2、Na2SO4、Na2CO3。
【设计实验】为探究土壤中含有的物质,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步骤 现象 判断土壤浸出液中所含的物质情况
① 有气泡产生 一定有 Na2CO3
② 存白色沉淀A生成 一定有 Na2SO4
③ 有白色沉淀B生成 KCl、CaCl2中至少含有一种
步骤③中的生成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 。
【评价改进】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实验环节与分析的合理性 试剂选用合理且分析结论科学合理 试剂选用合理但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试剂选用不合理且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结合评价量表,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实验进行打分,给出了待改进的评价。其理由为:
Ⅰ.根据步骤①推导出土壤浸出液中一定有 Na2CO3,就可以判断一定无   ,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
Ⅱ.由于步骤①中加入稀盐酸,对判断KCl 是否存在产生干扰,故存在试剂选用不合理的错误。若要能确定KCl 是否存在,应如何改进:   。
【反思总结】根据原实验方案,可以确定土壤中一定含有:   。
【答案】AgC;CaCl2;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
【解析】【设计实验】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
【评价改进】I.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II.加入的稀盐酸中存在氯离子,换用一种不含氯离子的酸即可;
【反思总结】根据步骤①②的现象分析解答。
【解答】【设计实验】在步骤③中,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B,应该是氯化银,化学式为AgCl;
【评价改进】I.根据步骤①推导出土壤浸出液中一定有 Na2CO3,就可以判断一定无CaCl2 ,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沉淀,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
II. 若要能确定KCl 是否存在, 则改进为: 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 ;
【反思总结】根据步骤①和步骤②的现象和推理可知, 土壤中一定含有: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有一包白色固体, 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 白色沉淀 A与稀盐酸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
(2) 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是   。
(3) 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组成的。
【答案】(1)复分解
(2)CaCO3
(3)BaCl2和Na2CO3
【解析】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钠钡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酚酞遇碱变红色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由“向白色固体中加水得到白色沉淀A”可推断出,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BaCl2,至少含有Na2SO4和Na2CO3中的一种;由“向白色沉淀A中加稀盐酸后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可推断出,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一定不含Na2SO4,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由“向无色溶液B中加入氯化钙后产生白色沉淀C”可推断出,无色溶液B中含有Na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则白色沉淀C是CaCO3;由“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可推断出,该白色固体中不含NaOH。综上分析,该包白色固体是由BaCl2和Na2CO3组成的。
(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该反应为两种化合物反应得到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是CaCO3;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这包白色固体是由BaCl2和Na2CO3组成的。
29.(本题6分,每空2分)同学们在学习了“循环系统”内容后,为了进一步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开展了下列活动。
(1)画“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小嘉同学画的心脏结构如图甲,其中腔室2是   ;
(2)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小嘉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心脏工作时间对应表,请用箭头在答题卷的心脏结构图中标出0.1~0.4秒之间血液的流动方向;   
(3)制作心脏模型。小嘉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个心脏模型,为评价此模型,向模型的“肺动脉”里灌水时,水很快从“上下腔静脉”流出。根据评价表,该模型指标一获得的评价等第为   。
“心脏模型”评价表
评价等第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模拟瓣膜的作用,效果明显 能模拟瓣膜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不能模拟瓣膜的作用
【答案】(1)右心室
(2)
(3)待改进
【解析】心脏的血液循环如图:
【解答】(1)小嘉同学画的心脏结构甲图中1右心房、2右心室、3左心房、4左心室,其中腔室2是右心室。
(2)心脏血液循环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体循环,另一种是肺循环。0.1~0.4秒之间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保证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同时由于心房处于舒张状态,静脉中的血液进入心房,血液的流动方向如图所示:
(3)从“肺动脉”注水,水应该从“肺动脉”流出,因为右心室和肺动脉内有动脉瓣,朝肺动脉开。从“肺动脉”注水,动脉瓣关闭,水从“肺动脉”流出,但是小乐的模型水很快从“上下腔静脉”流出,说明该模型不能模拟瓣膜的作用,故该模型指标-获得的评价等第为待改进。
30.(本题7分,第1题2分,第2题画图2分,计算3分)如图甲所示为某校教室内的座椅,其质量为20kg,为方便研究,图中P点为座椅的重心,假设其位置刚好在BC连线的中点处。BD的两点间距离为30cm,BD连线与地面垂直,CD长40cm;
(1)若一同学在B点斜右下方用力使座椅倾斜,此杠杆类型为   杠杆;
(2)在图乙的B点施加最小的力F使座椅的D点略微离开地面,请在图中做出最小力F的示意图,并求出该力的大小。
【答案】省力;,80N
31.(本题8分,第1-2题各2分,第3题4分)在3D打印笔中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挤出热融的塑料,塑料在空气中迅速冷却变成特定的形态(如图甲)。其内部电路如图乙,R1、R2是相同的PTC(热敏材料)发热电阻。单个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丙。
(1)打印笔工作时,发热功率有高、低两档。当S、S1都闭合时,处于   档。
(2)温度在120℃-360℃之间时,打印笔工作时的发热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3)打印笔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伏,高挡打印时,电阻的温度为250℃,打印笔的电功率是多少
【答案】(1)高
(2)减小
(3)由图丙可知,温度为250℃时,一个发热电阻的阻值为1210Ω,打印笔的电功率:。
答:打印笔的电功率是80W。
【解析】(1)当S、S1都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总电阻最小,根据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高挡;
(2)由图丙可知,电阻和温度的改变,根据可知发热功率随温度的变化;
(3)由图丙读出温度为250℃时的电阻,根据可知打印笔的电功率。
【解答】(1)当S、S1都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总电阻最小,根据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高挡;
(2)温度在120℃-360℃之间时,打印笔工作时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可知发热功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
(3)由图丙可知,温度为250℃时,一个发热电阻的阻值为1210Ω,由于此时两个电阻是并联在电路中,打印笔的电功率就是两个电阻的电功率之和。
32.(本题8分,第1与第5题各1分,其余各2分)小美模拟工业制备硫酸镁晶体,将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和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含有硫酸的硫酸镁溶液。为了探究混合溶液中硫酸镁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美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00克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240克氢氧化钠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相关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克 40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克 140 180 217.1 251.3 285.5 325.5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克   0 2.9 m 5.8 0
(1)m的数值为   。
(2)求混合溶液中硫酸镁的溶质质量分数。
(3)求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5)如图甲表示原混合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数量,请在图乙中画出第3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的相关离子数量柱状图。
【答案】(1)5.8
(2)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总质量为:。设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x
120 58
100x 14.5g
解得x=30%。
答: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30%。
(3)由表中信息可知,每40g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5.8g氢氧化镁沉淀,设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80 58
40y 5.8g
解得y=20%。
答:氢氧化钠溶质质量分数为20%。
(4)恰好完全反应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0g,则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z
80 142
z
解得z=71g。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
【解析】溶液不带电,所以阳离子所带的电荷等于阴离子所带的电荷。
【解答】(1)第3次实验结束后溶液的质量为217.1g,在加入40g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的质量变为251.3g,则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5)第3次加入氢氧化钠时,有沉淀生成,说明氢离子已经被反应完,所以溶液中不存在氢离子。氢氧化镁的总质量为:2.9g+5.8g+5.8g=14.5g,第3次反应氢氧化镁的沉淀质量为2.9g,占总沉淀质量的五分之一,所以剩余的镁离子为原来的五分之四,由图可知,原来镁离子有五格,所以现在还剩余4格。溶液显电中性,4格镁离子带8份正电荷,硫酸根离子有10格,带20份负电荷,所以钠离子所带的电荷为12份,所以钠离子有12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模拟卷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是(  )
A.米饭 B.白菜 C.鱼 D.香蕉2.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
A. B.
C. D.
3.如图是核电站工作流程图,关于流程中各装置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正确的是(  )
A.核反应堆:核能转化为电能 B.蒸汽轮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发电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电驱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下表为人体内部分体液的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液体 血浆 胃液 胰液 胆汁
pH 7.35~7.45 0.9~1.5 7.5~8.0 7.1~7.3
A.血浆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5.下表是某病人血常规报告单的部分内容,该病人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
No. 项目 结果 正常范围参考值 单位
1 白细胞计数 9.8 升
2 红细胞计数 3.0 升
3 血小板计数 210.0 升
4 血红蛋白 90 克/升
A.炎症 B.糖尿病 C.白血病 D.贫血
6.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与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名称 化学式 俗称 用途
A 氢氧化钠 NaOH 纯碱 造纸
B 硫酸铜晶体 CuSO4 5H2O 胆矾 配制波尔多液
C 氢氧化钙 CaOH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D 碳酸氢钠 NaHCO3 苏打 焙制糕点
A.A B.B C.C D.D
7.“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B.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C.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最多,有利于为人体生命活动运输氧气
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房,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
8.如图所示为血液流经某器官M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M是肾脏,则血液中尿素含量c<a
B.若M是小肠,则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c<a
C.若M是肺,则血液中氧气含量c>a
D.若M是大脑,则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c>a
9.如图为探究“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将容器中的5Ω和10Ω电阻丝串联在电路中,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初始时甲、乙U形管中液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比较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甲的比乙小
B.闭合开关后,通过5Ω电阻丝的电流大于通过10Ω电阻丝的电流
C.闭合开关后,要使液面上升更快,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
D.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10.下列物质的转化中,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aCO3→CaCl2 B.Fe→FeSO4
C.NaOH→NaCl D.Ba(NO3)2→BaSO4
11.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氢气逸出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玻璃管,以防止发生爆炸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12.某同学为验证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实验①②③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均相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分析实验②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分析实验②③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3.在实验室中,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同学得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14.在建造航空母舰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起重机“龙门吊”,其示意图如下,它主要由主梁和支架构成,可以提升和平移重物。在重物匀速提升的过程中,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与重物上移距离s的关系图象是(  )
A. B.
C. D.
15.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方同学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并用图象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現象。其中依据图像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为人造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卫星离地球中心最近的点叫做近地点,离地球中心最远的点叫做远地点。
(1)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绕地球运行时,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答:   。在太空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因此   (填“近”或“远”)地点的重力势能最大;
(2)在卫星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远地点速度。
17. 芋芳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
(1)新鲜芋芳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____。
A.食醋 B.熟石灰 C.氢氧化钠
(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芳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你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
18.有一斜面长s=5m,高h=2m,用弹簧测力计把一物块沿斜面从底部匀速拉到顶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若该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则物体的重力为   N,物体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   N,使用斜面可以   (选填“省力”或“省功”)。
19.如图中的曲线示意血液流经身体某器官时某种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或尿素、葡萄糖)含量的变化,OC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
(1)如果该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BC段血管中流的是   (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2)如果该曲线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则OC为   内的某些血管(填写器官名称)。
(3)如果该曲线表示肝脏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肝脏将葡萄糖合成   ,作能源物质储备。
20.肾结石是由于尿酸浓度过高而结晶形成的。我国科研团队发明一种新型结晶抑制剂,可抑制尿酸结晶甚至溶解结石,为肾结石患者带来福音。
(1)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图中①的主要功能是   。
(2)在①、②、③中,尿酸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处(填序号)。
(3)给肾结石患者静脉注射结晶抑制剂后,该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   。
21.普通粉笔主要成分为CaSO4、CaCO3和少量CaO,教师使用粉笔后皮肤容易开裂。环保粉笔只含生石膏(CaSO4 2H2O)。小乐尝试将普通粉笔制成环保粉笔,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普通粉笔容易造成皮肤开裂,是因为粉笔中某成分与汗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有腐蚀性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粉笔粉末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3)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小乐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2毫升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仍为无色。小乐认为此时溶液的pH=7。判断此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22.小科同学为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只有①中铁丝生锈,试管中液面上升。
(1)①中试管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2)选择①③进行实验是为了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   
(3)清洗铁锈一般都用稀盐酸溶液,取铁锈部分中加入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小科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图甲为所加稀盐酸中各微粒数量,图乙是小科建立的关于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数量的模型,其中微粒数量分析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可多选)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为了比较两种燃料的热值,小金采用如图甲所示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烧杯内水的初温和质量相同,实验中忽略热量损失。
(1)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则测量的温度值   (“偏大”、“偏小”或“不变”)。
(2)实验中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根据   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
(3)小金选用了燃料a和燃料b进行实验。当燃料燃尽后,小金根据各个时刻烧杯中的水温,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则可初步判断燃料   的热值大。
(4)另一组的小华也用图甲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并重新在烧杯内加入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在燃料烧完后也画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丙图像,燃料1和燃料2的热值之比为   。
24.小江同学吃馒头时,多咀嚼了一会儿,感觉到甜味。为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大小相同的两小块新鲜馒头,分别切碎再放入两只洁净的试管中;
②其余操作处理的步骤如下图。
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块馒头都切碎是为了模拟   的作用;
(2)其中步骤B的2号试管应注入   ,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
(3)以上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步骤是   ;(选填步骤对应的字母)
(4)纠正错误重新实验,观察到步骤D中的1号试管变蓝,其原因是:   。
2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为验证草木灰中是否含有KOH、K2SO4,某科学学习小组对其成进行了研究。查阅资料:CaCl2溶液、KNO3溶液、Ba(NO3)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
(1)甲同学取少量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变蓝,甲同学认为溶液中一定有KOH。你认为甲同学的结论   (填“正确”或“不正确”)。
(2)乙同学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的Ba(NO3)2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溶液不变红 不含有   
②过滤,向白色沉淀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含有K2SO4
【反思与拓展】
(3)丙同学另外的实验方案也能证明溶液中不存在KOH,你认为下列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先加足量CaCl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CuCl2溶液
B.先加足量C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NaCl溶液
26.小金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压为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开关与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两只:R1(10Ω 0.5A),R(20Ω 0.5A)。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卷上将图甲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若要完成本实验,则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   (选填“R1”或“R2”)。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则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端移动。
(4)I0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大小,以电流的平方(I2)为横坐标,以实际功率(P)为纵坐标,下列与实验数据最相符的图是   。(选填字母)
27.盐碱地中所含的盐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其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产能的途径,但也是世界性难题。查阅资料发现盐碱地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有KCl、CaCl2、Na2SO4、Na2CO3。
【设计实验】为探究土壤中含有的物质,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步骤 现象 判断土壤浸出液中所含的物质情况
① 有气泡产生 一定有 Na2CO3
② 存白色沉淀A生成 一定有 Na2SO4
③ 有白色沉淀B生成 KCl、CaCl2中至少含有一种
步骤③中的生成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 。
【评价改进】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实验环节与分析的合理性 试剂选用合理且分析结论科学合理 试剂选用合理但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试剂选用不合理且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结合评价量表,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实验进行打分,给出了待改进的评价。其理由为:
Ⅰ.根据步骤①推导出土壤浸出液中一定有 Na2CO3,就可以判断一定无   ,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
Ⅱ.由于步骤①中加入稀盐酸,对判断KCl 是否存在产生干扰,故存在试剂选用不合理的错误。若要能确定KCl 是否存在,应如何改进:   。
【反思总结】根据原实验方案,可以确定土壤中一定含有: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有一包白色固体, 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 白色沉淀 A与稀盐酸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
(2) 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是   。
(3) 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组成的。
29.(本题6分,每空2分)同学们在学习了“循环系统”内容后,为了进一步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开展了下列活动。
(1)画“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小嘉同学画的心脏结构如图甲,其中腔室2是   ;
(2)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小嘉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心脏工作时间对应表,请用箭头在答题卷的心脏结构图中标出0.1~0.4秒之间血液的流动方向;   
(3)制作心脏模型。小嘉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个心脏模型,为评价此模型,向模型的“肺动脉”里灌水时,水很快从“上下腔静脉”流出。根据评价表,该模型指标一获得的评价等第为   。
“心脏模型”评价表
评价等第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模拟瓣膜的作用,效果明显 能模拟瓣膜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不能模拟瓣膜的作用
30.(本题7分,第1题2分,第2题画图2分,计算3分)如图甲所示为某校教室内的座椅,其质量为20kg,为方便研究,图中P点为座椅的重心,假设其位置刚好在BC连线的中点处。BD的两点间距离为30cm,BD连线与地面垂直,CD长40cm;
(1)若一同学在B点斜右下方用力使座椅倾斜,此杠杆类型为   杠杆;
(2)在图乙的B点施加最小的力F使座椅的D点略微离开地面,请在图中做出最小力F的示意图,并求出该力的大小。
31.(本题8分,第1-2题各2分,第3题4分)在3D打印笔中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挤出热融的塑料,塑料在空气中迅速冷却变成特定的形态(如图甲)。其内部电路如图乙,R1、R2是相同的PTC(热敏材料)发热电阻。单个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丙。
(1)打印笔工作时,发热功率有高、低两档。当S、S1都闭合时,处于   档。
(2)温度在120℃-360℃之间时,打印笔工作时的发热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3)打印笔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伏,高挡打印时,电阻的温度为250℃,打印笔的电功率是多少
32.(本题8分,第1与第5题各1分,其余各2分)小美模拟工业制备硫酸镁晶体,将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和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含有硫酸的硫酸镁溶液。为了探究混合溶液中硫酸镁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美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00克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240克氢氧化钠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相关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克 40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克 140 180 217.1 251.3 285.5 325.5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克   0 2.9 m 5.8 0
(1)m的数值为   。
(2)求混合溶液中硫酸镁的溶质质量分数。
(3)求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5)如图甲表示原混合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数量,请在图乙中画出第3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的相关离子数量柱状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