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
按拼音写汉字
mù chūn yān wù mí méng jiàn xíng líng kōng yǎng wàng
( ) ( ) ( ) ( ) ( ) ( )
答案:暮春 烟雾 迷蒙 饯行 凌空 仰望
解析:
分析: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烟雾 :烟、雾、云、气的泛称山谷里烟雾缭绕。迷蒙: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护卫着。饯行:送别亲友远行的一种礼仪。凌空: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仰望:抬头向上看。
点评:暮要注意这个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幕;雾的上半部分为雨,下半部分为务,书写的时候要上边小,下边大一些;凌为两点水,要注意区分;仰为单人旁,不要写成走之旁。
2、多音字组词
yǐn( ) le( ) jìn( )
饮 了 尽
yìn( ) liǎo( ) jǐn( )
答案:饮水 饮马 知道了 了解 穷尽 尽管
解析:
分析:饮喝,又特指喝酒:~水思源。~酒。了le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liǎo明白,知道:明~。尽jìn完毕:用~。说不~。jǐn极,最:~底下。
点评:字形分析法指谜面上有关的笔画、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来猜谜语的方法。将谜面上有关的笔画、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3、我是拼音小能手
( ) ( ) ( ) ( ) ( ) ( )
远眺 景色 有意 触动 惜别 扬州
答案:yuǎn tiào jǐng sè yǒu yì chù dòng xī bié yáng zhōu
解析:
分析:远眺:指站在高处往远处望。景色:指风景、景色,亦指繁华景象,方言可指铺张、热闹、体面。有意:有意图,有愿望。触动:激起,打动。惜别:是一个表达离人情感的词语。多用于表达家人、亲朋好友、战友、同学等有感情者的双方在分别时难舍的心情。扬州:指地名。
点评:眺为目字旁,不要错写为日字旁;触的偏旁为角,右半部分为虫,要注意书写时的格式;州没有三点水,不要与洲弄混。
4、写出近义词
暮春—( ) 迷蒙 —( ) 饯行 —( )
仰望—( ) 远眺 —( ) 触动 —( )
答案:晚春 迷茫 送行 仰视 眺望 触及
解析:
分析: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迷蒙: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护卫着。饯行:送别亲友远行的一种礼仪。仰望:抬头向上看。远眺:指站在高处往远处望。触动:激起,打动。
点评:现代指一个文字所具有的含义、意思。也可以通常指一个字有几种意思,同“字意”。通常指一个字有几种意思。
写出反义词
暮春—( ) 迷蒙 —( ) 饯行 —( )
仰望—( ) 远眺 —( ) 有意 —( )
答案:早春 清晰 接风 俯视 近看 无意
解析:
分析:分析: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迷蒙: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护卫着。饯行:送别亲友远行的一种礼仪。仰望:抬头向上看。远眺:指站在高处往远处望。触动:激起,打动。
点评: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6、形近字组词
暮( ) 烟( ) 眺( )
幕( ) 咽( ) 挑( )
答案:暮春 帷幕 烟雾 咽下 远眺 挑水
解析:
分析:暮的下半部分为目,幕的下半部分为巾,这两个字为形近字,要注意区分,不要弄混;烟为火字旁,咽的偏旁为口,这两个字为同音字,不要弄混;眺为目字旁,挑为提手旁,这两个字为形近字,不要弄混。
点评:字形 指个别字元的外形、形体、写法。学生在书写时要注意辨认形近字和同音字,不要弄混。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形近字的含义却不一样。解释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特点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7、解释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誉满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烟雾迷蒙:形容烟雾迷漫,景物模糊。
誉满天下:誉:名誉。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解析:
分析:烟雾迷蒙,是一种自然景象,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昏暗,看不分明。看得很模糊,眼睛像被烟雾蒙住了一样看不清楚。形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昏暗,看不分明。誉满天下,誉:名誉。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点评: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8、用下列词语造句
依依惜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脍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依依惜别:放学了,我和同学们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李白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解析:
分析:依依惜别: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例,放学了,我和同学们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意指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例,李白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点评:造句,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9、选词填空
仰望 远眺 凝视 端详
(1)登高( ),远处的船已经成了一个小黑点。
(2)( )夜空,已是繁星点点。
(3)他仔细( )这张照片,陷入了回忆之中。
(4)他们久久地( )着,谁也不想分离。
答案:远眺 仰望 端详 凝视
解析:
分析:仰望:抬头向上看。远眺:指站在高处往远处望。凝视:不眨眼地看坐在那里。端详:仔细地看。
点评:回答这类题型时,要注意区分形近字之间的区别,那么首先要了解词义之间的区分。例如:仰望:抬头向上看。远眺:指站在高处往远处望。凝视:不眨眼地看坐在那里。端详:仔细地看。
10、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1)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不能不让我们深受感动。
(2)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不是没有道理的。
解析:
分析: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 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烈,“不得不”、“怎能不”、“非不”、“不能不”等。
点评:句式的变换只要根据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换后语句通顺,符合要求即可。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1)树木挡住了风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树木把风沙挡住了。
(2)狂风把地上的落叶刮飞了。
解析:
分析: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武松)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老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点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如果有第二人称,改为具体人称。 改换标点符号。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上双引号。适当的调整词语,使语句通顺。 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句子的流畅通顺。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烟雾( ) 依依( ) 誉满( )
按捺( ) 永世( ) 脍炙( )
答案: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按捺不住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
解析:
分析:烟雾迷蒙是一种自然景象,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昏暗,看不分明。看得很模糊,眼睛像被烟雾蒙住了一样看不清楚。形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昏暗,看不分明。依依惜别,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按捺不住,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永世不绝,比喻永远不会断绝。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
点评: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1)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多得些知识难道是坏事吗?
(2)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难道不是遥远的事情吗?
解析:
分析: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点评: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 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改变标点符号 ,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句子的流畅通顺。
1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
(2)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
(3)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 )
(4)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
答案:脍炙人口 依依惜别 繁花似锦 誉满天下
解析:
分析: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依依惜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繁花似锦,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点评:脍炙人口要注意这个词语中的字的写法,脍的偏旁为月,右半部分为会,炙要与灸区分开,不要弄混;繁花似锦的繁要注意这个字的写法;誉这个字不要与誊弄混,要注意区分。
15、句段训练营。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下列诗句的意思。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1)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2)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解析:
分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是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是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点评: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16、下面诗句中作者不是孟浩然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C.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D.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答案:D
解析:
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都是孟浩然的诗句,而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的诗句。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
点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的诗句。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
17、扩句
(1)李白伫立江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水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白凝视远方伫立江边。
(2)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远方。
解析:
分析: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点评: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18、缩句
(1)夏天,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蔚蓝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的灯光就亮了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太阳挂天空。
(2)灯光亮了。
解析:
分析: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点评: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19、“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这两句话属于________句式,这种句式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答案:对仗(对偶) 使得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江边春天美丽的景致
解析:
分析:对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点评: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耕耘就没有收获。不学习就没有知识。
(2)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解析:
分析: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将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将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点评:把一种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结构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做法,称为句型的转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积累展示台。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________,号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他曾经写诗自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他作诗的同时喜欢________,也表现出了其狂放不羁的性格。
答案: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自言臣是酒中仙 饮酒
解析:
分析: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 诗仙”。他曾经写诗自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从中可以看出他作诗的同时喜欢饮酒,也表现出了其狂放不羁的性格。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2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________,您的诗篇________。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________,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________。”
(1)按照原文填空。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答案:(1)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一饮而尽 永世不绝
(2)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解析:
分析: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点评:要完成上面的练习,须对课文相当的熟悉,才能准确填空。
2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________,您的诗篇________。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________,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________。”
(1) 在李白眼里,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说说你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李白眼里,孟浩然是一个人品正直,善于作诗的人。
(2)写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深情话别。从这段话中可以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浓浓的惜别之情。
解析:
分析:(1)考察的是孟浩然是一个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怎样的感情。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1)在李白眼里,孟浩然是一个人品正直,善于作诗的人。(2)写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深情话别。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4、阅读下面的古诗,比较两诗的异同点,完成后面题目。
甲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甲诗和乙诗的作者都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甲诗的题目是《________》,乙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内容上讲,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诗。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诗是写朋友送诗人,________诗是写诗人送朋友。
答案:(1)唐 李白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送别 甲 乙
解析:
分析:(1)是讲这首是的内容以及理解,(2)是对诗词的战歌。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1)《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的理解,(2)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天涯若比邻
①王勃在京城有一个好朋友,姓杜。两人闲暇时经常在一起,有时出游,有时写诗,很投机,因此交情也越来越深。
②有一天,王勃去找他的这位朋友下棋。一进门,就觉得不对劲。朋友坐在椅子上,默默不( ),见王勃进来,请他坐下,还是不说话。王勃心想,他这个人性格开朗,今天准是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情。他一问,朋友才笑容满面地道出原因:原来他被任命为县尉,不几日就要到蜀州上任。蜀州很遥远,但又不能违命,所以心中郁闷。王勃听了,心中很难过,再也无心下棋了,怏怏不( )地返回家中。
③几天很快就过去了。再过一天,王勃的朋友就要赴任了。夜已很深,王勃仍不能入睡,朋友那愁容不( )的面孔老在眼前浮动。他珍惜朋友的情谊,但如果必须分离,(只能 只要 只有)心心相印,还会感到像在一起一样。想到这儿,他下床提笔给朋友写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投机”的意思有:①见解相同;②利用时机。
a两人闲暇时经常在一起,有时出游,有时写诗,很投机,因此交情也越来越深。( )
b这个人很会投机钻营。( )
c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2)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3) 用“\”画去第③自然段中不合适的词语。
答案:(1)① ② ①
(2)语 乐 展
(3) 只能 只有
解析:
分析:(1)考察的是对字义的掌握,(2)是对字形的掌握,(3)是对词义的掌握。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1)“投机”的意思有:①见解相同;②利用时机。(2)语:话:~言。汉~。英~。~录。乐: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展:张开,舒张开:~开。~示。(3)只能:唯一能够 。只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方呼应;唯有,仅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