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马晓青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临沂第十九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声声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R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朗读,吟诵、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学生初中学习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这首词说的是那位女词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声声慢》。通过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和学生多次朗读后,提问学生读完《声声慢》后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逐步和学生一起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意象和体会作者那种内心凄凉、孤苦的心境。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新课导入
以一首词引出作者李清照。?[在幻灯片上展示]
观看、阅读、鉴赏
PPT
初读词
准备好的名家朗读音频
先听再齐读诗词
在幻灯片上展示、音频资料
知人论世
幻灯片出示李清照相关生平资料
看完谈感受
PPT、图片、音频介绍
诵读感悟
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1、阅读资料,观看视
频。?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利用PPT、视频、音频文件
分组讨论
展示相关意象的图片,组织小组讨论,PPT出示,明确学习任务
讨论,形成答案,组织语言
PPT,投影仪
写作训练
下发规范答题纸,命题写作“李清照,我想对你说”,300字
写作,展示
投影仪
作业布置
明确任务,背诵,比较阅读《醉花阴》
查阅资料,上传学科QQ群
社交软件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探索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将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探究如何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使学生学习效能提升,实践证明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喜欢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喜欢和别人比较,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和进取心,富有激情。 同时能够认识到语文的趣味性,想得到老师好评,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想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这是我们信息化教学的后盾
课件22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走近李清照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 《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感受音韵美。 (叠词连用)
2、思考:作者在寻觅什么?结果如何?“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行动——环境——心理急风 飞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1、词中写了哪些表现“愁”的意象?把酒 守窗愁景愁事 2、探讨典型意象的内涵、品味意境。(1)酒味为何是淡的?“晚来风急”有何内蕴?为什么说雁是“旧时相识”?(情景交融)(2)请描述“梧桐细雨”画面,运用想象,注意情与景的结合。(卒章显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化多为少,思绪纷茫,欲说还休。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多愁深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分析她的愁因。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亡国之恨。夫死再嫁,遇人不淑——丧家之痛。学无传人,不被理解——学业之悲。 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清照避难奔走,文物丧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欲将生平所学授予邻家女孩,赢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深层探究)
愁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品读提示直接抒情的句子: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若有所失寂寞冷清凄苦无告感情基调:哀婉凄凉间接抒情: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雨 梧桐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结论:秋风渲染愁情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一,比较《声声慢》《醉花阴》的不同愁情:二,背诵全词。三,谈谈婉约词和豪放词在写景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作业:临沂第十九中学
刘青杰《声声慢》 导学案
【学习总目标】
??? 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
【学习目标】
???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
一、巩固旧课
??? 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无忧无虑? 的生活和 ??闲适? ?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乐 ”? 。
二、进入新课
??? 1.诵读《声声慢》。
???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 愁苦?? 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愁” 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婉约 ??????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 ?《武陵春》? 、《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 婉约派正宗 ?词人。
??4.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 南唐后主李煜?? 和??? 南宋时期的李清照??? 。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
?? 辛弃疾(字幼安) ??并称为“济南二安”。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 忧愁悲哀的样子。
(2)乍暖还寒时候???? 乍:?? 读zhà,初,刚。这里指写深秋忽冷忽暖的多变气候。
(3)最难将息?????????将息:? 调养,静息。? ?
(4)有谁堪摘?????????堪:能够。意思是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5)怎生得黑?????????得:捱得到。怎样挨得到天黑呢。
(6)梧桐更兼细雨?????更兼:更加上,更夹杂着。意为细雨打在梧桐上。
(7)怎一个愁字了得???了:??? 概括。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五、朗诵课文,初步感受
①听录音朗读。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和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
【合作探究】
《声声慢》创设凄凉意境,传达愁苦感情出奇美妙,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最突出的手法有两点,请把它概括出来,并举出具体例句。
答:1.借叠字的运用,直接渲染凄凉心境。(直接抒情)
2.借情境意象的铺叙,间接表现悲苦心情。(间接抒情)
具体例句是:
??? 直接抒情的:“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间接抒情的:①借铺叙情境抒情的:“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
【目标检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次第:光景、状况。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损:指菊花在风雨中凋零满地,显得非常衰败。一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损,词尾,无实义,相当于“煞”。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时候。
2.将诗歌散文化是理解诗词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请将《声声慢》改译成散文。
???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旧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ái)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
3.背默《声声慢》。
??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
?
第二课时(老师用)
【学习目标】
??? 1.理解这首词巧妙运用叠字、铺叙和借助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 2.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对作品进行鉴赏,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 3.把握《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离乱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自主研习】
一、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这一句话在
??? 形式上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怎样的作用?又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答:这个千古绝调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 形式上特点是:巧妙运用叠字(14个字,7组叠字)
? ? 在全词中起的作用是: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使全词富有音乐美,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增强了感情。
??? 抒发感情的手法是:十四字,三个叠字句,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感情极为强烈。
【合作探究】
??? 《声声慢》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是诗人遇人不淑、颠沛流离和孤苦无告的反映。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 纵观全词,创意传情出奇美妙,妙就妙在创设两个场景、五幅画图来表现一个离乱女子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哀愁之情。
一、阅读全词,从内容层次入手,探究作者创设出的两个形象场景。
??? ①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创设出第一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若有所失哭泣寻觅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哭泣寻觅? )??
??? ②余下所有诗句通过意象描述创设出第二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孤苦无告哀怜独坐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哀怜独坐 )
二、探讨两个形象场景包藏的五幅画图。
??? 请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仿照示例样式,用第一人称“我”描述作者构思的图画,再立上标题,然后概括写出离乱女子的悲苦心境。(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然后向全班展示。意思对即可)。
示例:第一幅:陋室冷清图
???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神态),可眼前一片冷冷清清(环境),什么也没有,一股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心情),我坐立不安,彷徨无主,肠痛心碎,伏枕而泣。
??? ——离乱女子若有所失,低声呜咽、泣不成声。
?
第二幅:秋寒风急图
???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
??? ——离乱女子疲惫叹息: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
?
示例:第三幅:旧雁南飞图
???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 ——离乱女子茫然痛心:“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何其伤心!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
第四幅:秋花凋损图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
??? ——离乱女子黯然神伤: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
第五幅:孤窗细雨图
???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像打在我的心坎里!
??? ——离乱女子孤苦煎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
三、总结归纳
??? 1.主旨:
??? 本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全词以暮秋景色为衬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抒写了词人在南渡离乱中孤苦无依的生活和极度的精神痛苦。
2.艺术特点
??? ①巧妙运用叠字和词眼,直接抒情。
??? ②铺叙情境意象,间接抒情。
??? ③善用口语(“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
【目标检测】
1.指出下列各意象在词中的的象征意义或作用
? ①黄花喻 ?女子憔悴的容颜?? 。???? ②梧桐是? 凄凉悲伤?? 的象征。
? ③雨是?? 哀伤﹑愁丝??? 的象征。?? ④酒是 ??“愁”?? 的象征。
? ⑤秋风渲染了一种?? 愁情?? 。
2.?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三杯两盏淡酒”并非实指酒少酒薄 )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酒薄、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义:(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