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1 15: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220-280)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383年淝水之战
从南北朝到隋朝的嬗变
时间梳理
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政权更迭、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220
221
222
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
西晋
266-316
263魏灭蜀
266晋代魏
280晋灭吴
公元581年
公元589年
南下灭陈
420
479
502
577
534
535
557
550
577
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三国尽归司马氏
01
政权更迭
(1)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气候变冷,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主要内迁民族:匈奴、鲜卑、
羯(jié)、氐(dī)、羌(qiāng)
五胡内迁
(3)影响:
①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③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智力低下,无法理政。291年贾皇后与楚王司马玮杀死辅政外戚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八王之乱形势图
魏晋世家大族分布图
北方民族内迁
西晋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317年
司马睿
建康(今南京)
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前秦)
公元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战败,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01
政权更迭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隋朝
东晋


(前秦)
北魏
西魏、东魏
北周、北齐
西

东 魏


581年
01
政权更迭
02
政权更迭下的深层震荡
南方:东晋士族专权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九品中正制),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02
政权更迭下的深层震荡
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南方: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原因:
变化:江南地区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3.开发的影响:
①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民族关系),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特别注意:
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2.开发的表现: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进步,南方城市繁荣
南方:江南经济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概念:指各民族间的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
重点探讨
胡汉对立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
民族交融加强
①“五胡内迁”及西晋被匈奴贵族刘渊(以刘汉后裔自居)所灭
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混战中学习汉文化,差异缩小。
③东晋南北朝北民南迁与南方各族共同开发江南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⑤西魏——北周统治者积极推动民族交融,实力强大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表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在冯太后主持,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原因措施内容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整 顿吏 治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租调制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改汉姓
说汉语
通汉婚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
鲜卑姓 汉姓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穿汉服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咸阳王禧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
割据混战,南北对立;政权更迭,门阀政治。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技术进步。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
A.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可,这表明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故B项正确;
A项中“完全消失”的说法学 与史实不符
材料没有涉及与农耕经济相关的内容,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B
政治 政局整体上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统一;君主专制体制受到门阀世族的挑战,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逐步形成三省体制的雏形;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短暂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通过改革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发展,为后世隋朝统一奠定基础。
经济 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在曹魏、北魏时北方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南方得到开发。
文化 出现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儒学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魏晋玄学形成;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强化。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