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声 声 慢李清照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宋代婉约词人的代表之一。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描写闺情相思的离情别愁,风格清丽婉转;南渡后,多反映战乱后的痛苦生活,传达怀古伤情的哀愁,风格沉郁凄凉。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 词牌名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写作背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诵读词作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思考:
从这首词里你读出了什么情感?愁词眼 整体感知愁 鉴赏探讨 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一、直接写愁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借景抒情二、间接写愁怎样写愁? 鉴赏探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入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
2.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
叠词的妙用叠字的运用,创意出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鉴赏探讨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愁借景抒情(二)间接抒情 鉴赏探讨一切景语皆情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以声衬情,有顿挫凄凉之感
愁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愁”之内涵主旨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半世漂泊感生平 一般愁字别样情配乐朗读,三品诗情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姓名
高春岭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平度市第九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声声慢》(李清照)
一、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唐诗宋词》选读文本的的名篇,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写词人历尽家破国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鉴赏诗词是在整体把握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二、学生分析
高二下学年,学生对诗词仅有初步、浅层次的了解,对诗词鉴赏缺少方法、规律,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2、深入解析“愁”的丰富内涵。
3、学习借助意象分析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播放?flash李清照《一剪梅》的配乐音乐,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诗的意境当中,从情感上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借用已学知识,进入新知,区别《一剪梅》与《声声慢》的“愁”有何不同。
幻灯片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以及作品背景介绍,更方便、简捷、直观的引导学生加深对词内容的理解。幻灯片展示教师课堂提问的主问题,便于学生快速、准确的抓住课堂教学重点,积极投入思考和课堂讨论中来。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音乐
听音乐
多媒体(flash)
讲授
初步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愁”异同
读词,思考,发言
幻灯片
?
背景、李清照生平
看大屏幕
幻灯片
欣赏
播放录音
听录音并跟读
多媒体
研讨
提出“词人是怎样表达愁情的?”这一问题
思考并讨论
幻灯片
探究
提出“词人的愁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小组讨论并发言
幻灯片
学习成果展示
?
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多媒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读”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多种方式的“读”贯穿始终,有课堂开始对已学李清照诗词的背诵,有听名家诵读《声声慢》的赏读,有赏读之后的跟读,有自己的尝试诵读,有赏析完本词后的美读,诵读贯穿课堂始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诵读中,提高领悟,加深理解。尤其是课堂最后的美读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解读水平的机会,学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